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產業創新轉型 重於引進人才 當向台灣說再見預言成真 瓦雷拉:我曾請大使回去告訴蔡總統 回到外交休兵
2017/06/23 11:40:54瀏覽189|回應0|推薦0

 

聯合/當勝利不是勝利

2017-06-24 03:43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4313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在立法院為年金改革最後角力的前夕,帶領公教人員抗爭的公務員協會理事長李來希參加一場政論節目,為大勢將去作最後的喊話。他說,當初馬政府推動年改,他成立「廢票聯盟」率公教人員抵制,造成二○一四年國民黨九合一選舉大敗,公教冷漠又導致二○一六的政黨輪替。但他不勝唏噓地說,今天公教人員的處境卻落得更慘。

這個體悟,未免來得太晚。同樣是年金改革,在馬政府手上推動,或由蔡政府執行,態度和作法當然會有所差別,但被改革者卻無法想到這麼多。李來希在馬政府時代選擇抗爭,導致馬政府猶豫不決,並因此連續大敗;但未竟的改革落到蔡政府手裡,全無顧惜之情,軍公教的抗爭失去著力點,只能眼睜睜被剝皮。李來希有點悔不當初,而其他軍公教又作何感想?

不論「廢票聯盟」是否導致藍軍大敗的主因,更真實的問題是:兩年之後,當勝利不再是勝利,軍公教如何面對自己的選擇?當時軍公教對國民黨迎頭痛擊,俟時過境遷,拳頭卻落在自己身上,他們不懊惱嗎?

話說回來,「當勝利變成慘敗」,並不只是李來希或公教人員要學到的教訓。在台灣政壇,藍綠為了權力或一己之私,往往不顧法理和大局死纏爛打,其結果,往往賺取了個人短暫的勝利快感,卻犧牲掉國家長遠的利益。民進黨團縮短十八趴的終結期,蔡英文堅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惡化,都難脫同一厄運。

 

經濟/產業創新轉型 重於引進人才

2017-06-24 03:4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43199?from=udn-relatednews_ch2

台灣勞工陣線與經濟民主連合,上午在立法院外舉行記者會,抨擊國發會所提「國外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中的四大鬆綁,不顧台灣青年國內低薪的產業環境,將成為台灣青年的四大惡夢。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義書/攝影分享

《國外專業人才延攬及僱用法》草案在立法院審議時引發諸多爭議。行政院長林全表示:「制度鬆綁改革一定有陣痛期,但過度的封閉與保護,只會讓我們喪失競爭力」、「吸引各國年輕人才,為國家發展注入新血,要對延攬外國優秀人才鬆綁,提供國內青年一個更國際化的工作環境,以及更有競爭力的產業發展模式,進而開創更多的商機與就業機會」。顯然政府這一法案有著打造產業與青年發展雙贏的思維。我們肯定政府的用心,卻也不免擔憂此一法案的成效與成敗。

眾所周知,國內產業發展的困境多不勝數。若以微笑曲線來看,台灣長年偏重依賴曲線中段的代工生產模式,導致難以掌握產品價值分配,不易提高產品附加價值,也導致低薪與如今面臨的嚴重人才外流問題。就微笑曲線高價值的另外兩端來看,台灣以出口為主的產業不但遲未能建立品牌,甚至無法掌握通路,平白損失高比例產品價值;創新研發雖有成果,但多屬於製程創新,難有好的創價效果,更重要的是創新研發至今還難成為產業常態,未能蔚為風氣。

面對這些困境,政府各有不同政策加以因應、試圖解決。但經濟部多年來多如牛毛的各種政策與不計其數的補貼優惠支持,至今仍難改變上述困境;倒是產業界面臨各種困難,呼籲政府支持幫忙的呼聲從未停歇。這說明了政府過去這種片段式、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政策沒有辦法真正解決台灣的產業困境。

套用一句流行語,政府政策必須營造一個能讓產業能自主提升創新的「生態系」,而非事事順應產業要求以片段式的政策來支應產業發展需求。以人才需求來看,根據經濟部工業局過去所做的重要產業人才需求調查,國內各重要產業對於外國專業人才的需求其實並不高,其中較多的是「國際行銷人才」。為了掌握市場與通路以提高銷售獲利,引進更多行銷人才並不為過,但這份調查也顯示了即使是重要產業,對於研發創新人才的需求其實並不殷切。搭配國內產業轉型升級仍處困頓狀態的事實來看,其中當然存在因果關係。

人才缺乏是產業界呼籲政府必須解決的「五缺」問題之一,看來政府現在也有心要解決此一問題。但除了勞工、土地、人才等生產要素外,有價值的生產活動還需要一項非常重要的生產要素,即企業能力或企業精神,這一點倒是台灣社會向來少有檢討的。

在創造產值、出口、就業的考量下,政府向來禮遇「企業家」,即便是違章工廠也不願貿然取締。然而過度重量不重質的結果,反而使得若干企業主喪失統整資源、致力創新的企業精神。例如,日前一項調查顯示,在數位化時代中,台灣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廠商至今尚未有數位化思考,未能規劃數位化發展。面對這些廠商,究竟要尊重市場機制任令淘汰並釋放資源出來,還是要濟弱扶傾、免於不墜,政府應有先決態度。

政府為引進人才所採取的政策並非始於今日,相關政策也不在少數,我們曾評析過的「創業家簽證」效果不如預期即是一例。政府對產業的政策與態度若過度重量不重質,其實將會難以營造一個讓產業能自主提升創新的生態系。我們可以這麼說,如果無法真正創造產業界對於創新研發或投資活動的動力,則所有相關人才引進措施只會是徒勞無功,也徒然浪費資源。

如果國內產業界連國內培養的博士都因「嫌貴」而不願聘用、任憑外流,卻要引進國外較便宜的「人才」,這難道真有助於產業發展?當產業界認為產業發展不需要用到博士級人才,只需較便宜的中階人才時,某種程度也說明了產業界要的只是小小提升,而非大大躍升,這難道不也是另一種型態的「小確幸」?

 

 

中時快評》台灣經濟 外強中乾

 

留住鴻海 等同留住外資

2017-06-23 03:05聯合報 佘通權/企管顧問(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4109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表示赴美國投資計畫7月底到8月初將定案,經濟部長李世光對此表示,期望企業提升競爭力同時,也能回到國內來,相關補助措施,經濟部會全力以赴提供。圖為郭台銘昨天面對有媒體報導鴻海在東芝案「出局」,怒撕報紙。 記者楊萬雲/攝影

分享

日前鴻海郭台銘出席捐贈台大癌醫中心新建工程動土典禮,感嘆台灣行政效率遠不如美國,「沒有必要,不想回台」;鴻海旗下日本夏普戴社長近期也批評:「美國積極招商,台灣卻冷冰冰」。

鴻海自二○一四年十一月,計畫在台中投入二千億元成立自動化創新園區後,曾幾何時不再投資台灣,與我們漸行漸遠;讓筆者擔心其他重量級企業仿傚出走,將使台灣經濟蒙受嚴重衝擊。

一九七四年,鴻海公司成立時員工僅有十人、資本額十萬元,如今生產基地橫跨美、歐、亞三大洲,歷年來一路併購擴充,成為全球最大製造工廠;產品從手機機殼、面板、平板電腦、背光板到3C通訊產品,整合為一條龍供應鏈,成為蘋果公司手機主要代工廠,並與阿里巴巴合作電商平台,併購夏普也成為世界矚目焦點。

川普當選不久,郭董便攜手軟銀合資七十億美元投資美國,與夏普聯手兩次進出白宮,打算在美國興建面板廠;大陸總理李克強更是親赴拜訪,表達希望鴻海加強在大陸的製造與研發投資,成為美中爭相拉攏的合作伙伴。

創造「鴻海帝國」,要拜郭董領導與百萬員工四十餘年努力奮鬥得來的;但平心而論,鴻海成長過程中,政府也有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與優惠政策,才能創造出今天亮麗的成績。

最近六年,我國金融帳累計淨流出高達新台幣九.六五兆元,金融帳流出多半與投資有關;另固定投資僅維持在生產毛額廿%左右,無法提升到八○年代的卅%、外人投資(QFII)幾乎停滯,甚至經常出現負成長。

投資是經濟成長的主要動能,台灣的GDP已是亞洲四小龍之末,此時指標企業若繼續投資海外,壯大他國經濟實力,台灣人才不免會被挖角,那台灣經濟就真正瀕臨危機了。

今年鴻海尾牙,郭董率領員工唱國歌;去年鴻海業績略有衰退,郭董一肩承擔負責,還時時不忘投身公益,照顧弱勢團體,富有愛心與社會使命感。

廣達林百里董事長對投資國內仍抱持信心,如今台灣欠缺外來投資,期盼鴻海以台灣利益為優先考量,對台擴大投資,扮演領頭羊,拋磚引玉,根留台灣。

其次,以郭董人脈及與美中政商友善關係,誘導國外廠商到台投資,或與台灣企業合資,提高就業機會,以振興台灣經濟,期能重回亞洲四小龍之首。

工總許理事長指出,台灣經營有缺水、缺電、缺地、缺人、缺工等五缺,最重要是缺人才;若本國與外來企業相繼在台投資,人才便不是問題。

其他四缺,企業領袖可以集體形成共識,坐下來與政府當局對話,一一提出需求和建言;若政府不能傾聽企業的心聲,排除投資障礙,解決四缺與提高行政效率,那只有自求多福了。

 

赴美投資Flying Eagle 鴻海啟動 飛鷹計畫

赴美投資Flying Eagle 鴻海啟動 飛鷹計畫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 圖/黃世麒
赴美投資Flying Eagle 鴻海啟動 飛鷹計畫
鴻海赴美投資重點

鴻海赴美投資從「Fly Eagle(飛鷹計畫)」升級為「Flying Eagle」,最快7月底拍板。董事長郭台銘昨(22)日指出,初期將先選定3個州,半年或一年後再另選3州投資,屆時不會只是一個工廠、而是一個全產業鏈都搬過去,整個投資計畫總金額可能超過100億美元、是為期五年的規劃。

郭台銘表示,6月初他人在日本,4天內就見了3位美國不同州的州長,親率重要幹部、招商團隊參觀鴻海投資的夏普工廠及當地相關供應鏈,並就各自州別相關投資條件、法規、稅制及工會規範等條件與他討論、提出建議,讓鴻海將相關細節列入投資評估。

郭董並透露,鴻海初期將先選定其中3個州進駐,半年或一年後再另選定3個州投資,且鴻海不會只去蓋一座工廠,而是在預定投資的幾個州,把整個上下游垂直整合的產業鏈重新布局起來,因此總投資金額不會只有先前被披露的70億美元,可能超過100億美元。

郭台銘表示,鴻海已是一家轉型到工業4.0、以製造業為基礎的國際公司,也正朝著智能製造、人工智慧的大數據公司前進;此次赴美投資初期也將以製造業為重心,但帶過去的會是一個有競爭力、有科技含量的製造業,同時考量在美製造不可能像在中國的製造廠有很多組裝人力,因此鴻海也將結合雲端網路、人工智慧的技術、自動化的技術的智能製造取代傳統智能製造,人數上則是「在精不在多」,雖各州投資規模未定,不過仍將能提供幾萬個工作機會。

他進一步指出,鴻海會將所有上下游垂直整合機構件的產業鏈搬到美國,其中包括面板、電池、機構件、背光板、LCM、LED的封裝,甚至將來可能包括半導體封裝,並結合雲端網路、大數據等技術,以實現全球掌控、同時和日本、台灣交流相關資訊,他相信在美當地的製造業外,將可再發展下一步的人工智慧。

(工商時報)

 

 

 

社論-當向台灣說再見預言成真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623000059-260202

上周與中華民國維持逾一世紀邦交的巴拿馬,片面告知與我國斷交,轉而與對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一時之間,上自蔡總統、林揆,下至全民大眾,宛如遭受重擊,社會上更浮現一股台灣已被進一步孤立與邊緣化的不安之感。然而,這其實只是從台灣的國際空間與處境日益窘困的視角所做的發想。在另一個更值得深思與正視的領域,也就是面對科技快速轉變,網路數位經濟已經席捲全球市場,以及氣候變遷衝擊加劇的當下,台灣一方面缺乏角色扮演的空間,而形同被孤立化、邊緣化;另方面卻又無法自外於跨國網路科技大鱷的侵門踏戶,以及全球氣候變遷所帶來的衝擊。兩相比較,我們認為台灣在面對外在環境劇烈變化下的束手無措,卻又無法自外的境遇,毋寧才是更為根本與嚴峻的課題。

我們選擇探討這樣的議題,其實既非無的放矢,更非杞人憂天,自然也算不上是先知的預言。具體以言,我們只是有感於刻正來台領受第九屆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傳播貢獻獎」的國際重量級專欄作家湯馬思.佛里曼,從旁觀者清的角度,對台灣當前處境的針砭之辭。

佛里曼是於21日在其新書發表演講會上,公開指出台灣曾經是電腦王國,但在全球早已進入行動聯網時代,行動商業營運環境方興未艾的當下,卻看不到台灣相關業者或商業印象。他並點名,包括蘋果、騰訊、亞馬遜等跨國數位電商,已把台灣業者遠遠拋在後頭。

台灣為何會在行動網路商業營運上落居下風?佛里曼認為,過去台灣在電腦世代的成功,是遇上了「對的時間點」,而如今世界已走到行動、移動的世代,但台灣多數卻沒能跟上,再加上政府也錯估科技變動的影響,以致不只落後形勢,甚至已被邊緣化。

歸納、解讀佛里曼對台灣從在電腦世代發光、發熱,翻轉為在今天移動新世代的落後與被邊緣化的描述,顯然業界和政府都有不足或失職之處。以產業界而言,台灣在電腦世代曾經有的風光,本來應是轉型進入行動世代的有利資產,但實際的情況則是過去的成功經驗,卻成為遲滯甚至泥阻及時往移動化轉型的包袱。也就是說,成功的經驗固然可以視為是一種賴以轉型、升級的資產,但同樣也可能成為阻礙轉型、進步的包袱。而很不幸的,台灣以代工為主的資通訊產業,成就了在電腦世代的繁榮興盛,卻同時埋下了未能順利朝行動化轉型的路障。

相較於產業界轉型滯後的困頓、無奈,政府部門的錯估與失職,其實更為關鍵。佛里曼說,台灣政府部門錯估科技變動帶來的影響,我們認為與其說是錯估,更準確的說法應是顯示主政者對新科技變化所將帶來的影響基本上是無知,甚或是漠視。主政者真正關切的,只是如何讓施政收立竿見影之效,以利於永續執政。相形之下,對於諸如產業轉型或人才培育等基礎工程之重要性,則不是無知就是有意無意的漠視。

眼看著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因主政者的短視、無知,再加上欲罷不能的政黨惡鬥和社會內耗,首當其衝的產業界又受困於無力自我轉型,因此出現產業紛紛外移,進而外資不來,本土資金外流的惡性循環,其實也就不足為奇。尤有甚者,佛里曼另又提到,台灣的政府部門如果在10年內無法在政策上展現導引進步的綜效,則恐怕台灣最好的人才都會向台灣說「再見」。

平情而論,佛里曼預言如果現況不改,10年後台灣的人才都會向台灣說再見,絕非危言聳聽。當台灣產業競爭力下降,趕搭不上行動數位全球化的班車,台灣不止在國際外交上更形孤立,產業前景也只會更形黯淡。如是,則目前就業市場薪資偏低的狀況不只難以改善,只怕還會更加惡化。年輕人為了前途,為了生計,上焉者到國外另謀高就,下焉者只好到國外充當台勞,惡性循環下,只怕想留在台灣保住小確幸,也會變得愈加困頓。

已故齊柏林透過空拍苦心孤詣要社會大眾「看見台灣」,產業轉型跟不上國際腳步卻可能導致人才外流向台灣說「再見」,包括主政者、產業界及社會大眾,又豈能漠視、迴避!

(工商時報)

 

國際觀察:楊艾俐》歡迎來到愚人國度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22005653-262104

 

 

瓦雷拉:我曾請大使回去告訴蔡總統 回到外交休兵

2017-06-22 12:03聯合報 記者黃國樑╱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539530?from=udn-hotnews_ch2

巴拿馬總統昨晚在美國華府的一場對話中,被台灣的中天電視台記者問到有關巴拿馬結束與中華民國的邦誼是否有接受北京的任何經濟援助時主動透露,他見到的最後一位台灣的官員是外交部的次長(劉德立),他曾告訴劉,要劉回去告訴他的總統(蔡英文),回到並重新開始外交休兵。

他說,「他(劉德立)是駐巴拿馬的大使,跟我住在同一棟大樓,在他的房子裡(大使官邸),我告訴他,請告訴總統,回到而且重啟外交休兵(go back and restart diplomatic truce)。

他說在國民黨執政時訪問過台灣,他拜會當時的陸委會,它位在一棟大樓裡,而那裡他們整合了外貿,許多外籍船都與在中國大陸投資的台商有關,當時馬英九總統的第一任期的副總統(蕭萬長),想要對這些議題與中國大陸協商;而他想,他與許多台灣的官員都非常熟悉,而兩岸是處於外交休兵的狀態。

瓦雷拉說,他跟許多官員分享他的想法,包括台灣的總統、副總統、外交部長甚至許多外交官,他建議這個政府,回到外交休兵;所以他沒有接受中國的經濟援助或任何的交換。巴拿馬總統瓦雷拉21日在華府智庫談及台巴斷交一事,他坦承,2007年訪中時就向中國大陸官員表達,若他成為總統,會與中國大陸建交。華盛頓記者張加/攝影

 

 

巴拿馬秘密運作與台斷交 僅4人知情

2017-06-17 12:43中央社 台北17日電

https://udn.com/news/story/11210/2530100?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中國大陸近年拉攏中華民國邦交國,據了解,近3年中國大陸在巴拿馬投資金額達256億美元,積極利誘下,巴拿馬秘密運作與台灣斷交,到確定斷交前,巴拿馬政府僅4人知情。

知情人士表示,中共利誘是造成斷交重要因素。近3年中國大陸透過國營企業投資、爭取所有重大建設等方式,共投資巴拿馬約256億美元(約新台幣7677億元);近3個月,中國大陸對巴拿馬的貸款援助也超過80億美元(約新台幣2399億元)。

斷交當天,巴拿馬總統瓦雷拉(Juan CarlosVarela)曾表示,西元2014年7月就職時,就希望與中國大陸建交。事實上,早在2007年,時任巴拿馬在野黨主席的瓦雷拉訪中國大陸,就有與中國大陸建交的思考。

近年外館電報多次顯示,瓦雷拉相當親近中國大陸,加上近來巴拿馬國內抗議聲浪不斷,此時與中國大陸建交,可望挽救瓦雷拉在國內直落的民意調查。

上午返台的駐巴拿馬大使曹立傑在機場表示,外交部「第一線的同仁,戰到最後一刻」。12日晚間8時,「巴拿馬總統宣布與我國斷交,同仁戰到7時50分,還不氣餒」。

知情人士表示,早在2週前,相關單位就接到巴拿馬與中國大陸開啟政治對話情資;斷交前最後48小時,外交部與駐館人員徹夜未眠,直到斷交前40分鐘,巴拿馬透過代辦告知將斷交,駐館仍持續努力遊說。

距瓦雷拉宣布斷交記者會前10分鐘,駐館人員致電在日本的瓦雷拉哥哥,請他向瓦雷拉密洽,仍得到「大勢已去」的回覆。

據了解,巴拿馬與中共建交過程相當保密,整個巴拿馬政府僅4人參與,包括瓦雷拉、副總統兼外長聖馬洛(Isabel Saint Malo)、政務次長路易斯因卡皮耶(Luis Miguel Hincapie)及1名事務官。

卡皮耶數小時前接到台灣詢問是否斷交訊息,甚至說謊表示,「沒有要斷交」。

 

 

( 時事評論財經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5067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