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想進TPP,得學開門 今天開盤前 不可不知四件國際要事 從投資減少看台灣困境
2017/06/26 09:59:17瀏覽212|回應0|推薦0

 

 

經濟/新南向該重新定位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4817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27 02:1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新南向政策推動一年多以來,目前似乎還看不出什麼具體成效,建議政府應該重新定位,並調整目前推動的模式。

首先應評估涵蓋國家範圍的適當性,新南向包括18個國家,這些國家無論是在經濟發展程度、產業結構以及社會文化特性各方面,差異均非常大,所以台灣切入的角度也必須不一樣。雖然國內各部會均投入大量資源推動新南向,但許多措施欠缺新意,形成資源的浪費。再加上各部會欠缺橫向連繫,不少政策疊床架屋,又急於求表現及抓亮點,欠缺對個別國家基盤研究,無法充分發揮台灣的利基。

雖然行政院早就提出一國一平台,但是目前重點幾乎集中在和台灣經貿往來較密切的幾個東協國家以及印度,對於其他國家則關注較少,投入資源更是不足,充其量只是聊備一格,更遑論有什麼具體成效。台灣資源有限,若是無法對所有國家有全盤的了解;是否考慮針對各國特性,做重點式的突破,避免使一國一平台淪於口號。

新南向中大多數國家與台灣經貿往來不密切,當地台商也屈指可數,經營起來並不容易,但是仍然存在一些機會。例如新南向中南亞除印度外還有其他五國,這五國共同特點是人均GDP都偏低,幾乎都不超過3000美元;但是近年來經濟成長都很快,普遍面臨基礎建設不足,追不上經濟發展的腳步。除了硬體建設不足,對於資通訊的軟體建構,也有很大的需求,這部分是台灣具有優勢的項目,未來可以尋求突破。

其次是推動措施之調整,新南向標榜以人為本,共創互利雙贏。但現在許多措施,主要都是要解決台灣內部的問題,並非是由對方角度出發;若對這些國家沒有幫助,他們為什麼要配合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未來應改變目前供給導向的方式,必須由當地國家需求面出發,進而尋求合作機會。

以產業發展為例,台灣應了解當地國想要發展甚麼產業,從中找出台灣的強項,這樣才有合作成功的機會,而非只是一直想賣東西過去。另外大多數新南向國家城鄉發展差距很大,所以許多鄉村過剩勞動力均集中到都市,造成都市很大的負擔。如果台灣可以把過去城鄉平衡發展的經驗,移轉到這些國家;並在鄉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一舉解決就業及縮減城鄉差距的問題,才能真正達到互利雙贏。

新南向政策也應視為國內經濟政策的延伸,例如如何將新南向國家重點發展的產業,與目前5+2產業結合,而非只是關起門來推動。事實上,目前政府所推動5+2產業,許多亦是新南向一些國家重點推動的項目,但由於發展程度不一,存在一定程度的互補關係,未來可以尋求雙方產業合作,甚至結盟的機會。

台灣也應利用與新南向國家既有的FTA網絡,在新南向18國中,台灣有和新加坡及紐西蘭簽署FTA,在這兩協定中均有產業合作的專章。新加坡在東協深耕已久,若可以結合台星企業前進新南向市場,成功機會自然會大增。另外紐西蘭在農業上也有相當的競爭力,利用台紐FTA產業合作平台推動與紐西蘭的合作,也是一可行的方式。但是政府迄今不曾利用過此架構,平白浪費了這個平台。

另外政府也應善用海外台商的外部資源,台灣海外投資最早聚焦在東協,台商在海外已建立了良好的人脈與資源,可以做為政府推動新南向政策有利的協助。但是目前政府似乎並沒有善用台商能量,非常可惜。

最後中國大陸的因素也不能忽略,除了政治面的干擾外,中國大陸的一帶一路幾乎涵蓋新南向所有國家。正如前總統李登輝日前直言,台灣若不去面對一帶一路,新南向會很難推動。台灣在遭遇一帶一路競爭時,該如何因應?也是一必須正視的問題。

 

 

中時快評》林全說瞎話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25002438-262103

 

 

聯合/想進TPP,得學開門

2017-06-26 02:06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46236?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日本經濟新聞日前刊出行政院長林全的專訪,林全表達加入TPP、與日本合作的意願。不過專訪文末的分析認為,台灣要加入TPP並不容易。 東京記者蔡佩芳/攝影分享

林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訪問,稱台灣樂見日本在美國退出後主導「跨太平洋夥伴協定」(TPP),台灣也非常希望加入此一協定。然而,《日經新聞》在文末說了實話:在美國退出TPP後,「看不到台灣加入的機會」。

遺憾的是,在本地媒體的報導中,許多人可能看不到最後這句「實話」。誠如蔡政府一向的作法,林全談的是我們的渴望,卻不是我們的機會,更不是我們的作法。就像林全在訪談中坦承,台灣想要參與國際框架的運作,只是兩岸關係一直成為「一堵牆」;但林全並沒有說自己要如何打破這堵牆,他只會說這面牆是個問題。這些,有說等於沒說。

如果想要進入TPP,卻不設法尋找入門的鑰匙,又無法呼喚主人前來開門,更無法練就肉身穿牆的神功,你怎麼進去?《日經新聞》認為,之所以看不到台灣加入TPP的機會,主要是一些會員國已表達了對中國大陸加入的期待,而且,加入TPP必須取得所有會員國同意;因此,台灣要加入極不容易。

這些,其實只是普通的外交常識,並非什麼玄奧的國際戰略。問題是,蔡政府寧可自己頭殼抱著燒,卻不願去做任何能幫台灣開門的事,而且還故意把兩岸關係的水泥牆越築越高。心裡想著TPP,腳下卻越走越遠,如此形左實右,怎麼到達得了目標?

民進黨老說是「一中原則」在作祟,試問,是誰丟了「九二共識」和「各表」?

 

羅智強》終於承認ECFA的好

 

今天開盤前 不可不知四件國際要事

2017-06-26 07:51經濟日報 記者劉忠勇╱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546360?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1_pulldownmenu

 

國際油價一連五周下跌,且遁入熊市,可能打亂聯準會(Fed)接下來原訂的升息步調。全球各大央行總裁本周將齊聚離里斯本不遠的一處山城開會,將藉山麓庇蔭消暑,冷靜思考各自不同而難解的決策謎團。以下是國際今天開盤四要事:

●頁岩油增產,國際油價還有得跌

西德州中級原油(WTI)上周跌近4%,自2月高峰回落21%,符合空頭定義。美國頁岩油鑽井數連增23周,原油供給繼續擴大;利比亞產油創四年來最大增速;貯放於油輪的原油本月初達到今年最高,加上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不太可能再擴大減產,市場彌漫看空氣氛。

分析師認為,能源行情前景黯淡,最終可能抑制通膨,也打壓公債殖利率,迫使聯準會(Fed)改變今年還會再升息一次的預期。

分析師認為,若油價跌到45美元成為常態,對債市空頭派的壓力會更大。雖然在兩個廣受矚目的通膨指標─個人消費支出(PCE)物價和消費者物價指數,汽油只占4%,但油價會影響居住和交通成本,也攸關塑化等其他工業產品的生產。

●那就要聽Fed怎麼說,美元趨貶

投資人正等待本周美國聯準會(Fed)多位決策官員的談話,舊金山聯邦準備銀行總裁威廉斯台北時間下午1:20在雪梨有談話,明天主席葉倫在倫敦有談話,一旦有任何「偏空」的發言,便可能引發美元沉重的賣壓。

投資人與分析師普遍認為,美元貶值的風險大於樂觀因素。由於經濟數據偏弱及通膨預期下降,已使匯市人士對Fed今年內將第3度升息的預期下降。

●歐洲央行「央行論壇 」嗅出全球貨幣政策風向

歐洲央行(ECB)本周在葡萄牙昔日王室避暑地辛特拉舉行「央行論壇」,歐洲、英國、日本、加拿大央行總裁將在本周三(28日)研討會上共聚一堂。

歐元區經濟已開始成長,本周公布的物價也可望顯示通膨漸朝正確走向,這次若再談擴大購債,恐怕只會激怒鷹派的ECB成員,尤其是德國。

英格蘭銀行則陷於左右兩難,一方面是通膨上揚,工廠接單達到30年高峰,另一方面卻是薪資滯漲,還面臨退出歐盟的複雜過程。

而日本銀行仍為通膨難振所苦,本周五(30日)公布的多項經濟數據,可能表明通膨仍遠低於2%的目標。

●義大利防杜銀行危機蔓延

義大利政府批准了一項法令,擬妥Popolare di Vicenza和Veneto Banca兩家銀行的緊急清算程序。義大利將動用總計170億歐元,來支應與清算相關的潛在風險,但政府出面的支持規模將達70億歐元。美國頁岩油鑽井數連增23周。(路透)

 

 

 

經濟/從投資減少看台灣困境

2017-06-26 02:02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4618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今年1至5月的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商赴海外投資,金額和件數都大幅減少,只有台商赴大陸投資的金額及件數增加。其中,僑外投資案件和金額分別比去年同期減少6.4%和35.2%,陸資來台投資的件數和金額減少17.0%和6.2%,而對外投資案件與金額分別減少18.6%和35.5%。只有赴陸投資的案件增加120.6%,但是投資金額減少24.4%。

由於投資既可以刺激經濟的需求,又可以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因此國人對於這些相關投資的減少應該要非常關心。

從去年5月蔡總統就任之初,國內幾個主要工商團體就一直向政府反應,台灣企業面臨最重要的問題就是「五缺」,包括缺水、電、土地、人才與技術,最不缺的則是資金。不幸的是,現在卻看到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赴海外投資都呈現減少,只有赴大陸投資增加,顯然台灣的投資環境仍然十分嚴峻,甚至繼續在惡化當中。

鴻海董事長郭台銘不久前的說法,可能最具有代表性,他說:「如果沒有必要,不會回台灣。」事實上,鴻海正大力地想要收購日本東芝,同時可能在進行赴美國70億美元的投資案;另外,在中國大陸的投資也不曾停過。為什麼郭台銘會說,沒有必要不會回台灣呢?

僑外投資及陸資來台投資減少的同時,我們卻看到兩個相關卻又弔詭的現象。一個是前不久主計總處公布,台灣的超額儲蓄率(即國內儲蓄率超過投資率的部分)持續攀升到13.0%的水準,表示國內投資相對不足。但令人難過的是,以前的超額儲蓄中,主要是來自家計單位的超額儲蓄,但是最近的資料顯示,連企業的超額儲蓄(即企業的保留盈餘)都增加許多。

也就是說,其實台灣的企業是很有錢的,手上的資金很多,只要有好的投資機會,他們一定會去投資,因為企業的主要目的就是在賺取利潤。但是現在即使企業手上的現金很多,對台灣投資卻興趣缺缺,最主要的問題就在於台灣的投資環境出了大問題,而「五缺」問題遲遲無法解決,應該是主要的關鍵。

另外一個弔詭的現象就是,雖然僑外投資、陸資來台及台灣本土的投資動能都明顯不足,我們卻看到前經濟部長、現任國策顧問何美玥帶著84家台灣企業共140人,浩浩蕩蕩地去美國支持川普的政策,實現「選擇美國」的計畫。日前傳出來的消息是,今年可能去美國投資的金額已經達到340億美元,包括石化、鋼鐵、紡織與電子等各產業投資。

我們不禁想問:政府為什麼要把台灣的企業帶到美國去投資,創造美國人的就業機會,而對於台灣國內投資明顯不足的問題,卻無法解決?為什麼不讓這些企業直接留在台灣投資?為什麼不讓他們在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我們的政府到底是支持「選擇美國」、還是應該支持「選擇台灣」?答案已經非常清楚。

總體經濟學大師凱恩斯曾經說過,企業進行投資是一種動物本能,只要有賺錢的機會,他們自然就會去投資。也就是說,政府只要把投資環境弄好,提供企業賺錢的機會,企業自然就會進行投資,不但可以帶動經濟成長,也可以創造就業機會。

反過來說,如果政府無法提供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企業沒有賺錢的機會,企業自然不會來投資,不論是本土企業或是外國企業都不會過來。由於政府一直無法回應和解決國內外企業在台灣面對投資環境上「五缺」的問題,另一方面,卻不斷地以政治考量來處理投資的問題,比方說,鼓勵台商赴美投資等,當然就很難吸引國內外企業來台灣投資,我們可以說,這就是現在政府在經濟政策上最大的問題所在。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523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