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29 11:31:28瀏覽205|回應0|推薦0 | |
我駐吉達、挪威和關島辦事處 將暫停運作 2017-07-27 14:49聯合報 記者黃國樑╱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607702?from=udn-hotnews_ch2 為因應國際情勢變遷,將政府有限外交預算、資源及人力配置發揮最大效益,外交部循例經審慎通盤評估並報奉行政院核定,我駐吉達辦事處、駐關島辦事處及駐挪威代表處將分別於今年7月27日、8月31日及9月30日暫停運作。 外交部說,上述駐處暫停運作後,駐吉達辦事處原有業務由駐沙烏地阿拉伯代表處兼轄,駐關島辦事處原有之業務將由駐帛琉大使館兼轄,駐挪威代表處原有的業務則由駐瑞典代表處兼轄。 未來我國與該等國家或地方政府之連繫仍將繼續,外交部及駐外館處亦將持續秉持服務旅外國人之職責,全力維護國人及僑民在海外的合法權益,並提供一切必要協助。
我駐吉達辦事處 月底前撤館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724000267-260118 「滅香、減香」疑雲釀成風暴,外交部預計7月底前裁撤我駐吉達辦事處,也讓國內穆斯林大感不滿。台北清真寺基金會董事長馮同瑜表示,吉達是我國朝覲團到麥加朝聖最重要據點,一旦裁撤,接待團體將變得十分麻煩,加上當地來台辦理簽證等也大為不便。 一名穆斯林只要身體、經濟狀況許可,都希望到聖城麥加朝聖,我駐吉達辦事處歷年來都協助國內穆斯林朝聖業務,最忙的時間就是伊斯蘭曆12月的第8日到第12日,現有編制僅處長及館員兩人。 但在資源有限下,駐吉達辦事處去年被列入裁撤外館之一後,就引發穆斯林不滿,多次向外交部陳情。但行政院最近核定裁撤在吉達、挪威、關島、利比亞的辦事處。 外交部官員表示,吉達原就是我駐沙烏地阿拉伯代表處的分處,且吉達的業務每年只有處理麥加朝聖,將來裁撤後由駐沙代表處接手即可,不會影響穆斯林朝聖的相關業務。 「政府不該捨小錢、花大錢!」馮同瑜批評,小小辦事處所需經費有限,可以縮減預算、精簡人事,但不應忽視其宗教功能,一意孤行。 回教協會祕書長馬超彥更直言,我國與沙烏地阿拉伯很早建立外交關係,在當地長期經營、累積資源,均為外人所爭取不到,加上每年全世界有200多國穆斯林齊聚麥加,鄰近的吉達勢必將成為國際商業中心,放棄十分可惜。 他批評,台灣外交節節敗退,已無退路,更應尋求轉機、創造更多機會,但「政府光喊口號,卻能少做就少做,如何走出一條路?」他建議,辦事處轉型作為商業活動據點,行銷台灣、將各產業帶向全世界,打開台灣能見度。 (中國時報)
中時社論》這個政府很奇怪 鼓勵企業棄台2017/6/28 下午 08:44:30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28005833-262101 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第一排中間紅衣者)當地時間18日率台灣84家企業、140多位企業主參加「選擇美國」投資峰會。何美玥左邊為AIT主席莫健。中央社記者鄭崇生華盛頓攝 106年6月19日總統府國策顧問何美玥率團到美國參加「選擇美國(Select USA)高峰會」,在華府舉行記者會宣稱,台灣將投資美國約340億美元,其中包括國營的中油公司。當台灣投資嚴重衰退、就業機會不增反減,國人普遍對前景悲觀之際,政府拚命改善投資環境、爭取企業留在台灣都來不及,卻讓何美玥帶領企業家「投資美國」,實在讓人感覺錯亂。 美國舉辦「選擇美國高峰會」今年是第4屆,過去我國都組團參與,這次顯然是高規格以待,團中有台塑、台積電、上銀科技等重要企業代表,總計有84家廠商、140多人與會,是各國代表團第2大。赴美參與「選擇美國高峰會」當然有政治外交的考量,何美玥趁機與美方官員會面。 不過,在此必須坦率指出,大力參與「選擇美國高峰會」,拿出「可能投資340億美元」的漂亮數字,在外資投資持續衰退、本土企業家紛紛宣稱撤出台灣之際,實在難謂是好的經濟政策與成績,「新南向政策」亦復如此。台灣現階段最需要的既非選擇美國、更非新南向,而是「選擇台灣,投資台灣!」 只有「投資台灣」做出成果、拿出好成績,經濟才會有成長,產業轉型才有望,更重要的是就業機會才會增加,民眾殷切期盼解決的低薪困境,才有實現的可能。我們不只需要本土企業的民間投資,也需要外資來台的「外人直接投資」。很遺憾的是,目前仍看不出蔡政府在吸引投資方面拿出像樣的成績。 政府的勞工與環保政策偏向民粹,加上一例一休、供電風險、兩岸政策等多重因素干擾,企業對投資普遍猶豫觀望,外資更是冷颼颼。經濟部公布今年前5個月投資統計,僑外資來台投資、國人對外投資、陸資來台投資及我對大陸投資等4大項全部衰退,其中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衰退約3成5,陸資來台投資金額衰退6%。顯示國內投資環境轉弱,導致企業投資意願低落。外資長期投資金額已持續多年衰退,僅去年因幾件大型併購案同時發生而短暫提高,今年前5個月又恢復衰退。過去幾年,台灣外資投資金額與件數一直居全球最後數名,在亞洲僅優於北韓。 去年以來,本土企業對國內投資環境產生疑慮。台塑高層指台灣要趕走製造業,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悄然辭去工總副理事長職務,並抱怨台灣民粹與政治環境比企業競爭還累人,對美國投資環境與政府對招商的熱切則稱許有加;決定投資美國70億美元的鴻海,也指台灣政府對招商「冷冰冰」,郭台銘說台灣政府效率輸美國政府非常多,他甚至直言「台灣目前的風氣和一切,多說無益」,若沒有必要,他盡量不想回台灣;一向謹言慎行的張忠謀最近也頻頻批評台灣投資環境不友善。 何以這些立基台灣的企業家們,都不約而同對台灣投資環境發出喟嘆?事實上,在此之前,早有不少企業紛紛赴美勘察投資地點,單是台塑集團在美國的新投資計畫就達250億美元,鴻海至少已有70億美元落腳美國,其他如燁聯鋼鐵、宏遠興業等亦已決定赴美投資,這些國內企業到美國投資的金額估計已達400~500億美元,未來預料仍會有企業陸續赴美投資。 試問,這些超過1兆台幣的投資,如果選擇台灣,對台灣的經濟、產業實力及就業機會會有多大的挹注,但蔡政府不思反省政府政策、行政效率、反商情結等問題,設法留下企業投資,反而如鴻海所說的「冷冰冰」,企業當然就用腳投票、遠赴海外了。 蔡政府無心、無力亦無能留下民間投資,但為了支撐出好看一點的經濟成長數據,只能動員政府資源投入。除要求公營事業加大投資外,從成立國家級農業貿易公司、國家級投資公司,再到創業基金等,都以動用政府資金為之。至於爭議四起、投資金額近兆元的前瞻計畫更是如此。當政府以衝經濟成長為目標,動員公營事業投資、花納稅人的錢辦公營企業時,其中的浪費無效率與權力尋租的貪腐必然難以避免。 經濟要再起、產業要創新、低薪困境要突破,蔡政府該拚的是「選擇台灣」、投資台灣,而不是新南向、「選擇美國」,更不是讓政客拚國庫。蔡政府投資政策價值混淆、方向錯亂,應回過頭找回民間投資才是正道。
我見我思:白德華》一帶一路 引領全球2017/6/28 下午 08:50:00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628005856-262104 美國總統川普上任,引爆全球學界爭論。國際關係權威約瑟夫.奈在其著作《美國世紀結束了嗎?》認為,美國不會衰敗,在軍事、經濟及軟實力上仍將引領全球。但繼福山質疑川普當選「讓美國及世界秩序走向分水嶺」後,年初印裔加拿大學者阿米塔.阿查亞在大陸出版暢銷書《美國世界秩序的終結》,更無情地批判了川普帶來的毀滅性。反全球化浪潮是近年最受爭論的話題,現在看來,全世界也只有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能引領全球走出新方向。 「一帶一路」(簡稱帶路)是2013年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的國際新策略,由多屬本土派學者如王滬寧、劉鶴等人召集學界集思廣益產出的「頂層設計」。大陸為此成立了跨中央與國務院的帶路建設工作小組,建置「一帶一路百人論壇研究院」規畫細步執行,在國內外政經轉型之際,既高瞻遠矚,且具有引導全球潮流的強烈企圖心。 帶路的提出具有應然面,也有偶然性。習近平上台後,大陸國內經濟面臨轉型,經濟發展到一定規模後,衝經濟GDP數字已成過去,轉型不僅從供給側改革做起,大量生產過剩的鋼鐵、煤炭、水泥原物料,甚至金融,必須尋找出口。從境外尋找釋放產能過剩的新策略,建立拉動經濟的新引擎,便成為延伸並擴大國家戰略的必然思考。 事實上,如果說由習近平文膽劉鶴扮演重角設計的「十三五規畫」,正式提出10年行動綱領和路線圖,準備在2025年將傳統製造業全面升級為與德、日接近的工業強國製造水準,那麼,「帶路」就像一支箭,射向歐洲核心、甚至全球,串起全球價值鏈。 帶路涉及至65國,雖然路經之地多屬第三世界國家,經濟產值不若G7,但正因如此才具更大的發展潛力。大陸學者何清漣說,帶路經3年變化已脫胎換骨。的確,大陸不僅輸出高鐵、高速公路、隧道、橋梁建設,到去年底,大陸國企在沿線36國建成77個經貿合作園區,其中56個分布在20個帶路沿線國家。由帶路經濟合作圈的建設可看出,紅色供應鏈已然形成包括新經濟、關鍵網路及大自貿區的總體概念。這或許也是今年5月包括準備脫歐的英國,都派出財相及倫敦金融街巨頭參與帶路峰會的主因。 川普的偶然當選,帶來世界秩序的重構。或許連習近平都沒想到,必須承擔起全球化的重責大任,但一個國家崛起到一定程度,躲也躲不掉。百年前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出實業計畫,盼中國大興實業,如今帶路就像實業計畫的進階版。不同的是,這不再是一個國家的單打獨鬥,關起門來搞建設,而是開創一種新模式,不是戰略對抗,而是合作共贏。
力晶合肥12吋晶圓廠 明年Q2量產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2552266?from=udn_ch2cate6644sub7240_pulldownmenu 2017-06-29 03:52聯合報 記者簡永祥/台北報導 力晶與合肥市政府合資晶合國際集成公司在合肥興建的十二吋晶圓廠,昨天舉行峻工典禮,晶合總經理黎湘鄂表示,新廠已進行LCD驅動IC試產,預定明年第二季進入量產,初期月產能為一萬片,之後逐月、逐季增加,最大月產能可達四萬片。 這也是獲中國大陸「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參與投資的台資首座在中國大陸興建的十二吋廠,同時也是合肥市政府投資金額超過人民幣百億元的投資案,因此昨天盛大舉行落成典禮,並邀請包括合肥市長、兩岸企業家高峰會、國家集成電路產業發展基金和兩岸半導體重要供應鏈等數百人參與這場盛會。 力晶集團創辦人黃崇仁表示,晶合是兩岸半導體產業合作的示範基石,力晶集團和合肥市政府洽商合作只花四個月時間,就啟動投資案,因力晶過去已有興建五座晶圓廠的經驗,因此從動土到完工投只花了一點五年。 他強調,晶合新十二吋廠完工後,很多客戶的晶片可迎合在中國大陸製造的產業政策,立刻將訂單轉到晶合,讓晶合可以馬上進行試產及量產。 他表示,晶合為兩岸半導體合作開啟很好的示範效果,例如力晶集團調派近三百位幹部到合肥參興建廠並生產,也派近二百位大陸員工到力晶見習、訓練,縮短量產的學習曲線。 晶合目前主要股東為合肥市建設投資控股公司等和力晶科技,大陸資方持股百分之五十八,力晶科技占百分之四十二,但未來股本將逐步增資到人民幣九十億元,後續增資力晶擁有優先承購權,因此未來力晶持股會逐步超過百分之五十。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