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7/14 14:04:59瀏覽311|回應0|推薦0 | |
日本最大在野黨主席蓮舫 證明已無台灣籍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591498?from=udn_ch2cate7225sub6809_pulldownmenu日本民進黨主席蓮舫十八日在東京黨部舉行記者會,表明已放棄台灣籍。(美聯社)分享 日本最大在野黨民進黨主席蓮舫十八日舉行記者會,公開部分戶籍謄本等相關資料,證明已放棄台灣籍,沒有日本及台灣雙重國籍問題。 中央社報導,蓮舫去年參選日本民進黨主席時,被質疑有雙重國籍,但最後還是當選。不過,民進黨在月初的東京都議員選舉中敗選,黨內出現檢討聲浪,質疑蓮舫雙重國籍聲音再度浮出。因此,蓮舫日前召開記者會,表示十八日會公布包括戶籍謄本在內的相關資料。 日本時事通訊社報導,蓮舫想藉此讓雙重國籍爭議告一段落,加速民進黨重建,但黨內對蓮舫處理此事反應太慢,仍有不滿的聲音,看來爭議可能無法落幕。 蓮舫在記者會中談到公開資料的理由時說,一方面是獲得家人理解,另一方面是作為最大在野黨領袖,不能讓民眾不信任她的發言。 她也表示,疏忽辦理相關手續是事實,但並非故意,會深切反省,也再度致歉。 根據蓮舫公布的戶籍謄本,選擇日本籍的日子是二○一六年十月七日。她也公布台灣二○一六年九月十三日給她的「除籍證明書」,證明已放棄台灣籍。 產經新聞報導,根據公開的相關資料,蓮舫是去年九月六日申請放棄台灣籍;九月十三日台灣發給她除籍證明書,九月廿六日到目黑區公所提出放棄外國國籍申請書。 不過,日本政府並不承認台灣是國家,蓮舫申請後的隔月、也就是去年十月七日被駁回申請,她當天依戶籍法向區公所提出選擇日本籍申請。
川普:已要求習近平 在北韓問題提供協助 https://udn.com/news/story/6809/2583198?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美國總統川普(左)和法國總統馬克宏在13日的聯合記者會避談劉曉波之死,也未批評中國大陸。 美聯社分享 美國總統川普13日在巴黎與法國總統馬克宏會面,川普在記者會表示,美國已經求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在北韓問題提供一些幫助,也許習近平可以做更多一點。川普稱習近平為朋友、好人、好領袖,他喜歡和習近平相處。 馬克宏說,不能說習近平是他的朋友,或說非常了解習近平,但可以說兩人有些接觸,都是有成效且正面的。他很尊重習近平,習近平為世界偉大的領導人之一。 川普與馬克宏13日在巴黎舉行聯合記者會,大陸記者詢問兩人對習近平看法,川普表示,習近平是他的朋友,他非常尊重習近平,我們已經很了解對方。習近平是位好領袖,非常有才華的人,習近平是很好的人,習近平愛中國,想為中國做對的事。 川普指出,美國已經要求習近平在北韓方面提供一些協助,也許習近平可以做更多一點。美中正進行一些貿易協定,習近平依照他的要求,讓美國牛肉重返大陸,這對美國農民很棒。習近平是好人,他很喜歡和習相處,習是非常特別的人。 馬克宏說,他和習近平通過電話,也在20國(G20)集團峰會見面,雙方同意,他在明年初訪問中國大陸。大陸是全球建立和平的關鍵合作夥伴,在北韓問題日益緊張之際,發揮非常特殊的作用,大陸在這個區域完全發揮其作用很重要。
聯合筆記/習安會上的台灣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8440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左)8日會談,談到台灣議題,安倍重申1972年中日聯合聲明中「一個中國」的日本政府立場。 圖/中新網分享 八日,中國大陸領導人習近平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於廿國集團(G20)峰會時,再次舉行會談。這次會談看似與過去大同小異,實則雙方釋出訊息,十分微妙。 其一,是兩人在兩國國旗前握手的一幕。習安兩人過去會談四次,從未在國旗前合影留念。二○一四年首次在北京會談,在未懸掛國旗地點握手,被認為反映日中關係釣魚台主權問題而趨冷。一六年在杭州舉行的廿國集團峰會,更是唯一未在國旗前合影的兩國元首,習近平走到會談門口相迎安倍,避開現場的國旗。此番不但首度在國旗前合影,根據共同社報導,國旗似乎還是由中方準備。 日方自去年便頻向中國大陸釋放訊息,期待改善雙邊關係,但中方反應始終淡薄。日媒指出,兩面國旗讓日本推動中日外交者認為,這是中方回應日本,有意改善雙邊關係的訊號。 另一方面,面對習近平表態,在歷史、台灣等涉及兩國關係政治基礎的重大問題上,不能打任何折扣,更不能有一絲倒退。安倍除表示,日本在一九七二年「日中聯合聲明」中闡明的台灣問題立場上沒有變化,還加上「台灣海峽的和平與安定對區域、世界都非常重要,期待當事者間透過對話和平解決。」 儘管這不是日方首次表達這立場,但在中日峰會中向中國最高領導人當面闡述,並被日本外務省寫入新聞稿,相當罕見。從外務省新聞發布,過去四次的習安會、甚至安倍與李克強的會談,「台灣」都不曾躍上話題。安倍此話若給蔡英文聽,或有敦促民進黨政府在一中問題展現更大彈性,但說給習近平聽,更像是對大陸最近加大對台施壓的擔憂。 安倍友台,自蔡英文政府上台以來,日台互動密切,雙方交流窗口更名時,有日方相關人士指出,日本正開始逐漸形成「日本所定義」的一個中國政策。在中方對更名不滿尚未平歇,日本總務副大臣赤間二郎三月訪台,更是台日斷交後訪台的最高級官員。 但也不諱言,過去一年台日關係的推進幾乎建立在安倍友善上,蔡政府外交立場雖向美日靠攏,卻無推進台日關係的清楚路徑,日本食品解禁等爭議處理失妥,更讓日本內部對蔡政府日漸失望。 時移勢轉,儘管安倍對台政策似尚無意修正,在美中關係趨緩,朝鮮半島緊張情勢下,日本修補日中關係必要性日漸增加,台日關係恐再無樂觀條件。
社論-習川二會給台灣的警訊2017/7/11 上午 04:10:29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1000014-262113 中華航空公司考慮停飛(直飛)已經有34年歷史、具有台美關係指標意義的紐約航線,與7月8日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和美國總統川普在G20的「習川二會」,看似兩件不相關的事件,卻同時指向一個令人憂慮的趨勢:台灣被孤立的危機。作為中美關係談判折衝的中間地帶,台灣的籌碼正在逐漸流失,這次習川二會,再度顯現習近平與川普已經建立難以撼動的穩定關係,雙方直接對話,籌碼交換穩定且快速,絕大多數的議題根本沒有台灣的角色,而北京對台灣的政治緊縮毫無鬆手的跡象,繼續朝向弱化台灣、抽走台灣籌碼的方向推進。 華航停飛紐約航線看似是一個單純的商業行為,華航用每周飛航五班「班次未能達到經濟規模」,加上國際航線殺價,「長達16小時的航程,平均票價僅2.6萬元至3.6萬元」,很難達到獲利水準來解釋。但是,紐約作為台灣與美東之間最重要的窗口,過去三十幾年來從未有過停飛的考量,票價殺低真正的原因是桃園出發的客人日漸減少,必須仰賴東南亞低價轉機客來填補空位。華航停飛紐約的真正訊息,是我們的留學生人數減少、商務客業務需求降低、政治人物互訪無法增長,傳達出台灣與美東互動不斷衰退的警訊。 國家之間的往來固然以外交領銜,全面的互動才是真正的基礎,相較於台美關係的停滯或衰退,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卻以「寬廣的太平洋有足夠空間容納中美兩個大國」為前提,將中美兩國的關係視為政權的重中之重,不只全力動員外交體系,更主動積極與川普的女兒伊凡卡、女婿庫許納密切往來,從川普當選到四月習近平訪美,短短半年就讓川普感受到中國對川普政權無比的重視。 習近平主導的中美關係,並非像媒體所傳達那樣充滿衝突與對立,相反的,從習近平以下,國務院以及各個部會都有不同的政府溝通交流平台,光是政府層級的交流平台,具體盤點已經超過六十個,從農業、科技、教育、環保、甚至軍事,技術層面的交流越來越細緻,戰略層面的互動也不斷深化,4月習川會之後,川普把對北韓金正恩的工作交付給習近平,雖然成敗尚待觀察,卻是中美合作史無前例的重大突破。 7月8日習川二會之前,美國海軍「斯坦塞姆」號導彈驅逐艦進入南中國海的中建島12海浬區域內巡航,同時國務院批准金額14億美元的對台灣軍售,並且以打擊北韓為名,對中國一家銀行、一家公司與兩位中國公民實施制裁,外界以為是中美關係倒退的跡象,其實川普這些動作並無新意,反而是他一貫在談判之前,拉高談判籌碼的既定模式。 果不其然,習川二會在最敏感的北韓問題上,繼續維持中美合作的模式,中美關係的底線沒有下調、沒有惡化、習近平與川普談了一個半小時,從北韓到經貿,兩國領袖互動的氛圍又回到4月份在美國海湖俱樂部習川首會的水準。 在經貿議題上,今年5月宣布的經濟合作「百日計畫」,一次公布了10項早期收獲項目,中國對美國開放美國牛肉、美國開放中國禽肉出口美國、中國大量購買美國生產的頁岩油天然氣,涉及的領域從農產品貿易、金融服務、投資和能源等領域,預計在7月中旬全數完成。此次習川二會,又敲定「中美經濟合作一年計畫」,將於7月19日在美國華府舉行,經貿上的合作井然有序,最終以美國參加習近平主導的「一帶一路」為目標。 蔡英文總統在兩年前決定回避「九二共識」,可能沒有料到在習近平主導的中美關係會有如此長足的進步,更高估了民主價值在中美博弈之間的重要性。大陸政府對台灣的政治冷處理,手法越來越緊縮,大陸觀光客的減少對中南部的縣市首長產生沉重的壓力,華航考慮停飛紐約航班當然也跟兩岸關係冷凍有直接關聯,甚至連已經投注大筆資金的桃園機場第三航廈,現在看來都有成為蚊子館的危機。 我們期望執政黨準確預判情勢,川普的國內統治不斷受到挑戰,需要習近平的支持,而習近平在今年十九大、明年初換屆之前,也必然緊緊抓著穩定的中美關係,作為政權交替的基石,川普同意參加一帶一路的機率越來越高,雙方的互動還在繼續增溫。 兩岸協商遭遇空前挫折,習川關係又越來越熱絡,台灣的確面臨前所未見的嚴苛挑戰,民進黨政府當然試著突破困境,台南市長賴清德喊出親中友台,也獲得綠營縣市首長的呼應,但是在習近平穩打上手牌的現狀下,民進黨的努力看來沒有成效。蔡英文政府必須用更有意義的政策,緩和北京的政治壓力、強化與華盛頓的往來、並且快速拉升台灣低迷的投資動能,多管齊下,才能跳脫台灣遭到全面冷凍、孤立的困局。
經濟/台巴經濟協定 須能創造雙贏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8243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7-14 04:28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巴拉圭總統訪台之際,台巴簽署了「台巴經濟合作協定」,為新政府近日烏雲密布的財經政策投注了一道彩光,值得國人肯定與喝采。然而,這項經濟協定可能帶來的效益為何,應該要有清晰的認知,以免做出過度樂觀的預期,反而可能不利於相關協定之推動與邦交的維繫。 巴拉圭是我國在南美洲唯一的邦交國,人口670萬人,面積41萬平方公里,約11個台灣大小,可說是地廣人稀。經濟生產280億美元,台灣約為它的18倍,人均生產近4,000美元,約為台灣六分之一。去年的雙邊貿易為:台灣對巴國出口27.4億美元,從巴國進口20.3億美元,總貿易額為47.6億美元,巴國為台灣排序103的貿易夥伴,台灣享有7億美元順差。台灣主要對其進口農牧產品,出口工業製造品。值得注意的是,中國大陸和巴西、阿根廷是巴國前三大進口來源。 依照協定公開的內容,我國對54項農工產品降稅,巴國對我調降19項工業產品關稅,將比南方共同市場關稅更低。擇定部分商品免除關稅,可以提升兩國人民福利,乍看下是好事;不過,兩國同屬世貿組織成員,依照該組織規範,必須是「開發中國家」之間才能簽署僅含「部分商品」免關稅的貿易協定,而台灣早被視為「富裕經濟體」,因此這項協定是否會在未來的貿易政策審查中受到挑戰,不無疑慮,政府可能要早做因應。 既然簽署了經濟協定,免除部分產品關稅,當然對這些產品的貿易有所助益,預期這些產品的貿易量將會增加。以台灣角度看,中小型拉美邦交國貿易量有限,台灣增加其農牧產品的進口來維持邦交,是划算的策略。然而,事後的發展卻經常不如人願。以日前斷交的巴拿馬而言,它在2003年成為第一個和我國簽署自由貿易協定的國家,當然對出口成長充滿預期。 而一開始的發展的確不錯,對台出口從2003年的600萬美元迅速增加到2004年的2,300萬美元、2008年達到6,900萬美元,但之後卻就停滯不前;甚至從2013年的4,000萬下降到去年的2,800萬美元,和2004年所差無幾,巴拿馬對台貿易逆差不僅沒有改善,大部分年度是惡化的。如果和台灣簽署貿易協定的結果,是這種接近「白忙一場」的狀況,任何經濟狀況不佳的邦交國,大概都會轉向中國大陸「尋求救贖」。 其實,整個中南美洲和台灣的貿易關係大概都是如此,近年來雙邊貿易已經被「經濟區域化」所排擠。例如,以去年和六年前的2010年相比,我國和全球的貿易總量停滯、減少了3%,對鄰近的東南亞貿易量卻反向成長11%,但是和中南美洲卻下降了20%,和巴拉圭降幅更大,為26%。這種和邦交國「自由貿易」,但貿易量卻沒有顯著提高,讓我方企圖「讓利」的邦交國無法因和我方更密切貿易而獲利的狀況,看來相當奇特; 但事實上一點都不奇怪,因為雙方簽署的自由貿易協定中,我國對於邦交國具有優勢的農牧產品之進口,並未採取自由貿易做法,而是採取「關稅配額」制度,僅在有限的範圍內提供免關稅待遇,超過的部分照樣課徵高關稅;例如對巴拿馬的豬肉、雞肉、雞雜、魚、乳、香蕉、鳳梨、糖等,皆有嚴格配額限制,對其他幾個中美邦交國亦同。 只要邦交國的農牧出口達到這些界限,就無力突破增加;可是,我方具有競爭力的工業製造品卻能夠以免關稅待遇,無限制地增加對其出口;嚴格來說,名為「自由貿易協定」,其實是對邦交國不利的。 明乎此,大概就可以預知,對巴拉圭這個邦交國簽署的「經濟合作協定」,「能夠」和「不能」產生甚麼效果了。若要將它定位為維繫邦交之必要「讓利」,那麼,農牧產品的免關稅可能必須是「無配額」的免稅,項目也許要更多,才可能達到目標。
社論-不有君子,其何能國?2017/7/13 上午 04:10:28
主筆室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713000042-262113 我國經濟情勢日趨疲弱,近年政府也著實焦急,因此成立百億國家級投資公司、設置千億產業創新轉型基金、修法引進外籍人才並鬆綁公司法,日前立院更通過前瞻基礎建設特別條例,擬在四年內投入4,200億元提振公民營投資,府院窮盡一切努力就是希望讓台灣重返昔日榮景。 近年台灣經濟果真江河日下?確實如此,1981~2000年台灣平均經濟成長7.5%,遠高於世界平均經濟成長率3.3%,本世紀以來動能漸失,過去六年平均經濟成長降至2.4%,竟已低於世界經濟成長率3.5%,這是前所未見的景況,實為嚴重警訊。 然而,何以台灣會淪為今天這個景況?長期以來,政府並非沒有作為,只是從未靜下心來找原因,忽而以為自由化是良藥,忽而以為擴大內需是靈丹,忽而減稅救經濟,忽而創新救經濟;偶然看到亞洲各國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就認為我們的問題在於沒有FTA,偶然發現十年來政府投資太少,又認定基礎建設不足是經濟疲弱的原因,於是十多年來政策忽東忽西、忽鬆忽緊、法令也是忽修忽廢,身在公門,政府官員可說是備極辛苦。 我們認為十多年來不論藍綠,該用的政策皆已用盡,之所以經濟猶未能振衰起蔽,其原因不在計畫不夠周詳、預算不夠多、或者我們的體制不夠自由,而是整個政府人事更迭過劇,文官體系為之茫然,以致救經濟的計畫半途而廢,或流於「政策形式到位精神卻未到位」,終至經濟萎靡不振,而被遠遠拋在四小龍之末。 屈指一算,2000年以來我們已換了十三位行政院長,部會首長更隨時有新人粉墨登場,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已有上百位部會首長上台、下台,人事更迭不休。這個政府在多數文官的眼裡早已成了「臨時政府」,部會首長更已淪為「派遣人力」,今日支持本案的首長,明日是否還在?已沒人說得準,於是「形式到位精神不到位」的政策俯拾皆是,在這個隨時會改組的「臨時政府」裡,文官雄心日疲,為免惹麻煩,公文自然要多會些單位來分攤風險,會來會去一件投資案當然要蓋百來個章,這陣子業界屢屢責怪公部門效率低落,孰令致之? 事實上,我們的部會文化昔日並非如此,台灣經濟在四小龍名列前茅的年代,政府官員的使命感非今日可想像,以下列舉五例: (一)1960年兼任台灣銀行董事長的尹仲容,擬發行百元面額的鈔票,那是個通膨風險很高的年代,立委聽聞此事群起反對,但他在立院堅定的表示:「要是有通膨,由我一個人負責。」這個氣勢終於讓百元鈔票順利發行。 (二)1982年春,鑑於日本對我享有高額貿易順差,卻仍以非關稅貿易障礙阻我對日輸出,經濟部長趙耀東在未獲行政院同意下,迅雷不及掩耳宣布禁止1,533項日貨進口,震懾日商,他說:「今天為了台灣經濟發展,我下令禁止日貨進口,和愛登派兵佔領蘇伊士運河是一樣的,對國家有任何損害的話,耀東隨時可以辭職,一個部長不足為道。」趙部長素有趙鐵頭之稱,歷經此事國人益加敬重。 (三)1996年秋,總統李登輝巡視台塑六輕時,指示隔離水道寬度可研議由500公尺縮減為100公尺,然而當年工業局長尹啟銘並未因此退讓,反而重申工業局的要求仍是500公尺,一切要有學理的依據,慨然有雖千萬人吾往矣之風,「官場鐵漢」聲名遂不脛而走。 (四)1997年初,台美第12回合入會(WTO)談判陷入僵局,時任國貿局長林義夫步出會議室,在尚未陳報部長之前,即召開記者會怒批老美不守信用,推翻過去三年談判的共識,其坦率直言也被譽為「義夫當關,萬夫莫敵」。 (五)1999年夏,比利時乳製品受戴奧辛污染一事傳回台灣,標檢局長陳佐鎮在局裡召開記者會公布抽驗結果,惟部份立委因局長未出席立院公聽會而怒闖記者會,陳佐鎮當場喝斥立委:「我正在執行公務,憑什麼一定要讓你們進來?」錚錚數語的古大臣風,獲得輿論的推崇。 昔日部長、局長多有從政理想,面折廷爭亦無所懼,遺憾的是,今日內閣已看不到這樣的人物,當高層指示違建屋頂蓋太陽光電可朝就地合法研議,部會首長立刻支持,文官隨即附和;當前瞻計畫疑慮重重,百官聞言卻無一人敢提異議;再如近年台美經貿諮商幾無成效,但結論總是「會談氣氛融洽」;而最可悲的是,在立委咄咄逼人、莫名其妙的質詢下,竟無一人敢直言以對,更遑論加以喝斥。 蘇軾曾說:「不有君子,其何能國?」大哉斯言,國家經濟強弱固與自由化、基礎建設有關,但更取決於官員們的見識與勇氣,昔日同樣有來自高層、立委及老美的壓力,但官員們依然懷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使命感與勇氣,這個使命感與勇氣必定是讓台灣經濟得以創造奇蹟,躋身高成長國家之列的原因。若不找回昔日政府官員的使命感與勇氣,編再多的預算、通過再多的前瞻計畫,最後仍將流於「形式到位而精神不到位」的困境,即令所有計畫皆完成,台灣經濟仍難以振衰起蔽,至盼蔡總統深思之。
|
|
( 時事評論|國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