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危機時刻 台灣民眾需要「對的聲音」當好總統很簡單:放下執著吧 最努力的總統就該到國會去
2017/06/05 10:44:43瀏覽117|回應0|推薦0

 

聯合/危機時刻 台灣民眾需要「對的聲音」

2017-06-05 02:16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04300?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端午節連假蘇花公路坍方,造成很多遊客要環島才能回家 。圖/公路總局提供

 

對許多台灣民眾來說,今年端午節連假因蘇花公路坍方造成的「環島行程」,將成為難以忘懷的記憶。之所以難忘,不僅是返家路途漫長與不便,更是蔡政府應變緩慢,令民眾產生「沒人可依靠」的無奈感。而疏運作業過程中的政治口水戰,又再三凸顯出政府長期對某些可預期天災的防治政策未見周全的事實。

先不論號稱已持續進行的蘇花地區交通改善規劃,此番民怨的關鍵還在於缺乏「對的人」坐鎮政府發言系統,才讓一件理應可控的連假疏運意外,荒腔走板至此。

何謂「對的人」?部分政治人物和輿論指責交通部長、行政院長與總統未及時出面處理或做出相關說明,促使民怨升溫。確實,當不可抗拒的天然災害或恐攻等重大意外事件發生時,領導人雖未必有技術專業可救災,但若能即時與民同在(無論是否親赴現場),以苦民所苦的心情,發表足以降低民眾不安的指標性談話,展現治國的能力,既可穩定社會,也能提供專業救難人員最大的支持。

就像美國小布希總統面臨九一一恐攻事件時,第一時間趕到事發現場,和救災人員站在一起,以擴音器對那些仍深陷紐約世貿大樓內的民眾精神喊話——我聽得見你們的聲音,世界也聽得見你們的聲音。而那些毀掉這些大樓的人,很快地也都會聽到我們所有人的聲音。

這幾句簡潔卻震撼人心的話,不但帶動士氣、凝聚人心,使小布希一掃逾百年來首位以少數選票入主白宮、合理性略弱的形象,政治聲望大增。反之,當事前已被劃歸為五級颶風的卡翠納侵襲美國墨西哥灣區,肆虐路易斯安那等五州,受災面積逾廿三萬平方公里,造成一八三六人死亡、八一二億美元災損之際,小布希卻優先出席和勘災無關的公開活動、參加私人慶生派對,以及返回德州農場繼續度假,之後才回華府舉行與風災相關的記者會。事後,又僅搭乘空軍一號在災區上空繞圈圈,未下機聽取簡報或和受災者互動,令人感到一種「事不關己」的冷漠,招致不在乎黑人死活的評價,成為「總統任內最不堪的時刻之一」,並重創九一一恐攻事件累積出的聲望,也是必然之事。

或許對小布希而言,九一一恐攻事件的不可預測性、對國安的影響及經濟損失之大,極易判斷為總統須出面應對之事,卡翠納颶風來襲則猶如可預期的季節性天災,「無須親自處理」。這一念之差,使其聲望從高處墜落。

同理,台灣社會凡事都要總統或行政院長出面處理,無視政府組織分層管理職掌的毛病,固然不可取,蘇花坍方引起的交通受阻事件,也無法與九一一恐攻事件或卡翠納風災,甚至莫拉克風災相比。但這些事件都具有衝擊民心安定的性質,民眾自然會希望自己選出來、被賦予一國最高權力的總統能「善盡職責」。就像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霍威爾(W.G.Howell)對總統職務所下的重要註解:發生危機時,領導人要在對的時間、對的場合出現於民眾之前,安撫人民的恐懼,更展現出他有控制局勢的能力。

因此,即便在避免維安作業影響救災優先的考量下,總統未必適合親赴災害現場,但也應透過公開發言,讓民眾感受到情況已受控,且循序接受相關疏運規劃,緩解被壅塞的車陣、充斥媒體「災情」報導加重的怨氣。更重要的是,不會讓行政院發言人優先反擊輿論與各界批判,予人狡辯與推托前朝、天災難以預料等不稱職的表現,削弱政府發言系統應有的功能。

如今,受困蘇花地區的民眾結束了「環島行程」,各界焦點轉至全民對抗暴雨成災。希望蔡總統與執政團隊能記住自己是「最會溝通的政府」,別讓民眾面對不可抗拒的天災時,總有「無政府可依靠」的感嘆與無助。

 

當好總統很簡單:放下執著吧

2017-06-05 02:07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04262?from=udn-hotnews_ch2

凡選總統者必有一個心中之願,如果選上總統,必當致力實現之。這個願望在選舉時通常是很崇高的,例如造福人民、促進經濟發展、解決青年低薪問題等等。但一旦當選之後,很多總統的中心思想就變了調,所作所為盡是一些激怒大部分老百姓的事,而且還聽不下外面的聲音。

當中華民國的總統其實很簡單,憲法雙首長制的設計讓總統可以有一定的高度,盡量將事情授權行政院長處理,總統盡量以公關、公益和慈善活動為主。如果行政院長能做得好,總統就不用煩惱,如果行政院長做不好,就換行政院長,除非是真的總統制,總統真的沒有必要糾葛在國家的日常行政當中,沾得一身腥。

現在國家所有的政策看起來都是總統決定的,每一項都備受爭議,但總統又不用到立法院備詢,行政院長樂得當橡皮圖章,這就是為什麼立法院老是吵架,沒有建設性的討論和辯論。因為具有決定權的人不在立法院,事情就無法改變和確認,執政黨的立委想讓步也沒辦法,造成亂象。

政治本來就是妥協的藝術,掌權者最怕的是固執於自己心中認為對的理想,不顧一切蠻幹硬幹,結果通常是少數獲利而全民受害。歷史上這種獨裁暴君屢見不鮮,雖然最後都沒有好下場,但很多掌權者還是視而不見,執意孤行,製造另一個歷史的悲劇。

就拿台灣現在面臨的大問題來說,例如青年低薪問題,政府有重視過嗎?政府有好好地分析出一本報告,說明青年低薪的原因嗎?如能知道原因,就可針對問題一一解決,只是現在政府像鴕鳥,埋在沙裡做自己想做的事,請問前瞻建設能解決青年的低薪問題嗎?如果不能,顯見此問題又要拖八年無解,因為上兆經費被綁八年,其他事都不用做了。

少子化的問題政府做了哪些事?除一些象徵性的生兒和育兒津貼,幾乎沒有。想想看若生一位小孩政府分年共給一百萬,一兆可以讓台灣多生一百萬個小孩,這一百萬人口未來對國家社會的貢獻不知凡幾,絕對是前瞻中的前瞻,政府有沒有做此思考呢?

還有產業升級的問題,台灣產業要升級就是要用到現在的人工智慧、物聯網、雲端運算、大數據等資通訊科技。政府若補助每家中小企業一百萬來引進這些技術,一兆也是可以嘉惠一百萬家中小企業,這樣算不算前瞻呢?

總統所到之處應是萬民擁戴,現在卻是拒馬隨總統、抗議民眾隨總統,才上任一年就已經遍地烽火,半夜夢醒捫心自問,總統做對了嗎?放下心中的執著,放下手中的權力,就會發覺海闊天空,心無罣礙,施政就會一切順利,人民就能安居樂業呀!

 

 

王健壯/最努力的總統就該到國會去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50259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6-04 01:22聯合報 王健壯

蔡英文總統是前瞻計畫的發動者。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王騰毅/攝影

 

前瞻計畫是民進黨政府的旗艦政策,但這項政策卻是違反民主政治「有權力即應被問責」這個基本原則的最具體範例。

前瞻計畫的發動者是蔡英文總統,統籌者是閣揆林全,策劃者是負責水資源的政務委員吳宏謀,負責綠能與數位建設的政委吳政忠,負責城鄉建設的政委張景森,以及負責軌道建設的交通部長賀陳旦。

政府任何重大政策的發動者、統籌者與策劃者,毫無疑問就是這項政策中有決策權力的人,未扮演這三種角色的人,當然也就是無決策權力的人。換句話說,國發會主委陳添枝以及經濟部長李世光、科技部長陳良基與內政部長葉俊榮等人,在前瞻計畫中都是沒有決策權力的人。

而民主監督的基本常識是,有權力的人即應被問責,被國會問責,也被民意問責。但自前瞻計畫推出後的現實情況卻是,林全要到前瞻特別預算送交立法院審議後,才會到國會接受質詢;三位不管部會的政務委員,依憲依法都不必到立院接受詢答,反而是在前瞻計畫中猶如局外人的陳添枝,三不五時就要列席立法院委員會,被立委砲轟,更被輿論罵到臭頭。至於蔡英文,則是國會與她何有哉,逍遙於憲法之外。

從前瞻計畫的這種決策模式可以得知,目前台灣政治體制中的權力關係,乃是「大總統,小閣揆」以及「大政委,小部長」的混合式權力關係體制。「大總統,小閣揆」的權力關係之所以形成,雖然是因半調子的雙首長制使然,但更與蔡英文個人的強烈權力意志有關。至於「大政委,小部長」的權力關係,則是因閣揆與總統對閣員的信賴差異所形成。林全說「行政院覺得這些事太重要了,拿回來做」,以及「我認為行政院更能選出我們策略上需要的」,就是自曝他對閣員信賴差異的心證。

但即使不談經濟部與科技部在前瞻計畫中應有的權責角色,在內閣體系中,負有綜合規劃國家發展權責的國發會,豈能祇被掛名為主管機關,而實際上卻在決策過程中被晾在一邊無人聞問?甚至還讓無權有責的陳添枝當犧牲打,每天被國會與民意問責的無情砲火轟炸?

林全說「國發會已公務員化」、「現在的國發會很難做前瞻性政策」,這些話即使都是事實,但何以一年前他會發出要讓國發會變成「大國發會」與「行政院最大幕僚機構」這樣的豪語?事隔才短短一年,究竟是因物是人非而讓他有此巨大轉變,或者是因他識人認事本來就有重大錯誤才改口?但國發會既然已被他形容得如此不堪,這樣的機構與這樣的首長還有繼續存在的必要嗎?林全必須有個交代。

林全另外也必須交代,何以經濟部長與科技部長等人,也非前瞻計畫的策劃者?難道他對這幾個部會的專業功能認知也與對國發會一樣,認為他們不堪承擔重要責任?讓不管部會的政委凌駕部會首長之上,是否將成為內閣治理的常態?攸關台灣未來卅年的前瞻計畫已經如此,何以攸關同性婚姻歷史變革的立法或修法,也交由行政院秘書長而非法務部長負責?

當然,更重要的是,蔡英文既是前瞻發動者,又自稱會是「政府裡面最努力的那一個」,就應該依據憲法增修條文,到立法院接受問責,這才是她最該努力去做的事,而不是努力去當前瞻的推銷員。(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3906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