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6/13 12:29:39瀏覽293|回應0|推薦0 | |
毫不前瞻 英工黨給小英的提示 2017-06-14 03:15聯合報 馮建三/政大新聞系教授(台北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2266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英國政壇風暴未歇,保守黨大選流失選票,國會席次減少而無法過半,即便還未四面楚歌,傲慢的黨魁梅伊已經道歉連連。聯合報就此立論,「給蔡英文三個提示」,不過,還有也很重要的「第四個提示」。 僅只是一個多月,高高在上的保守黨竟至流失十五席,幾乎奄奄一息的工黨反而增加廿九席。為什麼? 蔡蕙如與林玉鵬在即將出版的《傳播、文化與政治》半年刊,有篇現場報告,或許提供了一個答案。 關鍵可能在柯賓的誠實,以及,他提出的政策毫不「前瞻」,而是回歸英國人日常生活的水電事業,加上醫療保健與就業…等等,備受歡迎。他的影子財政大臣甚至說,如果沒有兩次恐攻、假使再讓工黨政策有兩星期的曝光,保守黨流失的選票與席次,還要更多。 柯賓毫不諱言,假使要改善這些傳統服務,假使年輕人需要新的培訓,以便因應新的工作環境;那麼,英國的稅制必須調整,訣竅就在有錢出錢,讓有能力有財力的英國人,多做財富的貢獻、少做逃稅避稅之事。畢竟,相比於歐陸國家的稅賦,英國政府稅收偏低,僅佔其國民生產毛額(GDP)卅—四十%,少於德國及法國五—十%,若不加稅,不可能改善約翰牛的生活質量。 台灣的稅收佔GDP僅在十三%,不必比歐美,只與日本南韓較量,同樣也相去五—十%之間。這就是說,如果拉至東亞近鄰的水平,一年我們就能增加八千至一兆多億經費可運用。對,沒錯,朝野都有人質疑,輿論反應也不佳的前瞻「政策」,無論是八年或十年,所用銀兩,最多也是這個數字! 原本,政府稅收是否足夠,以及政府用錢是否有效,是兩個問題。稅收不足,從人口老化、青年世代生養意願降低,再到國土維護、農業補助、食品安全與(影音)文化建設及各種有形無形資產的保存與維護…,所有該做的事情與項目,必然也就流於杯水車薪,有一頓沒一頓而無法穩定積累成效。 偏偏在長期稅收不足的情境下,又有「前瞻」奉送口實,再次遮掩台灣稅收嚴重不足的沉痾。這就讓人懷疑,「前瞻」會不會是政府的刻意行為,故意昭示國人自己用錢不明智,藉此讓政府加稅失去正當性,從而收入豐厚、擁有能力貢獻財政的富裕國人就可以少繳稅捐,結餘的部分正好挪用部分,影響選舉?
聯合/英國大選給蔡英文的三個提示 2017-06-13 02:2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2038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英國首相梅伊四月發動提前大選時,被視為是一招高明的政治精算;誰料,短短不到兩個月的變化,她的政治豪賭卻以慘輸收場,保守黨反而失去原有的國會過半優勢。這次英國大選,是一場「民意如流水」的示範:原本被打入冷宮的工黨一夕復活,而自信滿滿的梅伊面臨噓聲四起,只能被迫與北愛爾蘭的民主統一黨共組聯合政府。 值得注意的,其實不是梅伊本人所面對的難堪處境,而是英國這個老牌民主國家如何一再因為政治領導人的輕率而陷入迷航的漩渦。以這次大選為例,梅伊是為了「硬脫歐」而提前改選,選後她仍重申要堅定執行脫歐政策。然而,一路鼓吹脫歐的「英國獨立黨」,這次大選結果卻是掛零,一個席次都未取得。簡明地說,英國獨立黨在去年英國公投通過脫歐後,即被選民棄如敝屣;但是,先前反對脫歐的保守黨,現在卻要與歐洲四鄰反目全力推動脫歐。試想,一個執政黨卻誓言要推動一個零席在野黨的主張,這樣的國家不可悲嗎? 之所以說「民意如流水」,正是如此。去年英國舉辦脫歐公投,是出於前首相卡麥隆的「精算」,以為可以挾蘇格蘭獨立公投未過之餘威,一舉打掉英國脫歐的妄想。不料,新奇的點子卻具有難以捉摸的迷幻力量,脫歐公投一舉過關,卡麥隆只能悵然下台。這次大選,梅伊還緊抱著去年脫歐的民意,以為可以趁勝再下一城;誰知道,反對脫歐的民意這次卻重新集結,當頭給她一記重擊。 有趣的是,主張「留歐」的工黨,去年雖遭逢脫歐公投的慘敗,這次卻藉年輕世代渴望留歐的支持得以東山再起;反而是大力推動蘇格蘭獨立的「蘇格蘭民族黨」,這次受傷慘重。這些,都可以看到民意一次又一次的擺盪與反撲,而自以為聰明的政治人物卻只抓到了民意的尾巴。 原本如日中天的梅伊,短短兩個月,就遭到民意的背棄,這恐怕是她始料未及。對於民調已跌入低谷的蔡英文總統而言,這次英國大選的前因後果委實提供了值得借鏡的一課,其中至少有三點重要的提示必須記取。 第一,不要誤判民意。蔡英文當選總統後,對於她五成六的得票率作了許多理所當然的論斷,認為自己推動的種種政策和改革都是來自民意的付託,故具有絕對的正當性。事實上,這樣的假設不僅過度延伸,也過度武斷;一次投票往往只是一次情緒的集體宣洩,其實並未授予總統那麼多權力。尤其,當政府的實際作為逐漸引發民眾不滿,總統和內閣卻又拒絕修正或作出調整,這凸顯的只是掌權的傲慢。 第二,不要隨意操弄公投。每一次公投都對國家體制和走向造成重大衝擊,去年英國脫歐公投以五十二%對四十八%過關,這次大選則是民意對脫歐公投的一次反撲,但也無力回天。主要差別,就在年輕世代支持留歐的比率達六成五,他們的意見在上次公投未充分表達,年輕人認為自己的前途遭到出賣,因此這次傾巢而出。蔡政府正要修改《公投法》,大降公投過關門檻,屆時類似英國脫歐公投這種草率的議案可能很容易輕率過關,變成國家動盪不測的因素。看到英國民意的反覆對國家前途的鉅大衝擊,蔡總統不能不謹慎行事。 第三,領導人不可短視投機。卡麥隆下台,是因為操弄脫歐公投;梅伊陷入困境,則是意圖操弄民意,結果兩個人都栽在自己手裡。卡麥隆和梅伊操弄的,都是個人的短期政治算計,但他們的失敗卻使英國要付出慘痛的代價。 前者,是使英國走上脫歐的不歸路;後者,是使這條道路滿布荊棘,國家前途堪憂。回看蔡總統,不僅將兩岸關係推入僵局,她推動前瞻建設計畫毫無遠見可言,一例一休政策更是一場災難。遙看英國的作繭自縛,蔡總統或許該認真想想如何回頭。
文在寅 3千億救失業青年 2017-06-13 00:56聯合報 編譯陳韋廷/綜合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6811/2520407?from=udn_ch2cate7225sub6811_pulldownmenu
南韓總統文在寅十二日赴國會發表上任後第一次施政演說,呼籲國會趕快批准他旨在解決青年失業問題的十一點二兆韓元(約台幣三千億元)振興經濟補充預算,並警告國會若不協助政府,青年失業恐成為「國家災難」。南韓總統文在寅十二日在國會發表施政演說,呼籲議員支持旨在解決南韓就業問題的補充預算案。 歐新社分享 最快發表施政演說的總統文在寅上月十日就任總統,上台剛滿一個月就對國會發表施政演說,是一九八七年以來最快發表施政演說的南韓總統,也是史上首位針對補充預算案發表施政演說的南韓總統。前任總統朴槿惠上任快九個月才首次發表施政演說。 總統首次為補充預算演說文在寅說:「我聽說這是我國史上首次就補充預算發表施政演說。我希望大家理解,這是我加強與國會溝通與合作的努力,但我希望大家更要注意為就業增加預算的急迫性。」 文在寅上周才提出這項補充預算案,希望創造就業、提高國民收入,但主要反對黨「自由韓國黨」反對,稱補充預算案是經濟衰退造成大量失業時才採取的刺激措施。 文在寅表示,南韓失業率目前處於歷史新高,若政府袖手旁觀,將面臨嚴重經濟危機。 他說,四月失業率達百分之四點二,是十七年來同月新高紀錄,十五至廿九歲青年失業率更達百分之十一點二,是一九九九年有紀錄以來最高。 文在寅指出,補充預算案若獲國會批准,有望創造十一萬個工作機會和五千個私人部門職缺,這些政府所創造的優質新工作,也將有助於解決貧富不均問題,「我們必須透過創造新職缺達成經濟成長,而非期待成長帶來新職缺」。 去年南韓收入最高的百分之廿人口平均所得增加了百分之二點一,收入最低的百分之廿民眾所得卻縮水百分之五點六,差距已連五季擴大。
拜馬克宏為師 台灣藍綠好好學 2017-06-13 02:42聯合報 胡祖慶/東海大學政治系主任(台中市)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52039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隨著法國國會改選第一輪投票落幕,馬克宏「整合最大多數」策略再次奏效,一年前創立的共和前進黨(簡稱前進黨)得到百分之卅二選票,躍居第一大黨;並且可望在國會五百七十七席當中取得百分之七十到八十多數,直追右派聯盟在一九九三年創下紀錄,共和黨及社會黨兩個傳統主流政黨則有邊緣化之虞。相較於台灣藍綠陣營連年惡鬥,以及陣營、甚至政黨內部兄弟鬩牆,馬克宏經驗有三點值得參考。 第一,馬克宏在借殼上市同時,不傷感情地切割前任主子,從而將歐蘭德的失敗轉化成自己成功,是一九六九年龐畢度切割戴高樂以來又一鉅作。再者,雖然他前任老闆,前總理沃爾斯舉措失當,被迫以無黨籍身分角逐議員連任,但是前進黨決定不在該選區提名候選人,給人有情有義的暖男感受。就這樣,馬克宏取得社會黨大半選民基礎,卻不會受到該黨執政成績拖累。 第二,馬克宏贏得總統選舉後並未「整碗捧去」,而是任命共和黨籍菲力浦出任總理。菲力浦長期追隨年初在共和黨總統初選落敗的朱貝。馬克宏此舉一方面削弱共和黨在國會改選中拚搏的力道和正當性,另一方面促使共和黨新任國會選舉執行長巴寰宣示採取「保衛共和」的競選策略。這意謂在極右派民族陣線有望勝出選區,第一輪得票排名第三以後的共和黨候選人將退出角逐,對於初試啼聲的前進黨而言可說消除一項心腹大患。 第三,馬克宏能夠取得國會多數,和貝魯投桃報李的合作模式相當關鍵。早在二○○七年總統選舉,民調便顯示假設中間偏右的貝魯進入第二輪,實力足以和右派沙克吉一搏。 二○一六年馬克宏宣布參選總統以後,貝魯放棄角逐,轉而支持馬克宏。當時馬克宏的支持率是百分之十八,貝魯自認替馬克宏殺進第二輪投票立下汗馬功勞。總統選舉結束後,前進黨第一波議員提名當中只納入四十位民主運動黨候選人,引發貝魯「過河拆橋」批評。馬克宏隨即亡羊補牢,提名七十五位民主運動黨候選人,同時任命貝魯出任內閣排名第三的法務部長。 綜上所述,馬克宏能夠同時握有總統多數和國會多數,整合能力是不可或缺的。台灣能否出現馬克宏?能否拋開藍綠陣營間無止盡的爭鬥?吾人不妨拭目以待。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