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26 09:45:21瀏覽516|回應0|推薦0 | |
荷葉粉蒸排骨竟用姑婆芋 祥福餐廳賣出害人中毒 2017-05-26 12:33聯合報 記者翁浩然╱即時報導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486712
北市府衛生局今天指出,祥福餐廳「荷葉粉蒸排骨」的「荷葉」使用「姑婆芋」而引起中毒案例。圖/衛生局提供 北市府衛生局今天指出,有民眾到祥福餐廳(祥福園股份有限公司)用餐外帶「荷葉粉蒸排骨」,不料「荷葉」卻是「姑婆芋」而引起中毒症狀,業者因違反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可處分6萬元以上2億元以下罰鍰。 衛生局22日接獲民眾投訴,在餐廳外帶「荷葉粉蒸排骨」回家復熱食用,卻發生喉嚨痛、口腔痛等疑似食品中毒症狀,經調查後,稽查人員懷疑包裹粉蒸排骨的葉子為「姑婆芋」葉,抽樣6份冷凍荷葉粉蒸排骨送中央食品藥物管理署進行DNA片段定序檢驗後,25日晚間確定外層葉為「姑婆芋」。 衛生局表示,祥福餐廳提供「有毒或有害人體健康物質或異物」的餐點,已違反食安法,昨天也連夜通知餐廳下架銷毀製成品89份,而上游出貨廠商為「葉懋號」,姑婆芋葉被以芋葉大葉名義出貨5台斤,但只提供1家祥福餐廳製成110份荷葉粉蒸排骨,祥福餐廳則承認共賣出15份。 衛生局長黃世傑強調,這是北市第一起姑婆芋食品中毒事件,衛生局相當重視,已立即通知所有餐飲公會宣導餐飲會員,慎選原料供應商及加強驗收程序,避免誤用姑婆芋包覆炊蒸料理。而祥福餐廳針對15位消費者的補償方案為,持收據或發票向餐廳申請荷葉粉蒸排骨退費(每份80元),另外再提供1倍補償金。 黃世傑說,姑婆芋又稱海芋、山芋、觀音蓮、天荷芋等,為多年生草本,根莖粗大,葉心型,葉闊大生於莖頂,全株汁液及塊莖有毒,食品中毒症狀為食用後立即嘴麻、嘴腫、嘔吐及喉嚨痛。 衛生局也呼籲,依據食藥署食品中毒案件統計資料,全國近6年來已有3件民眾食用姑婆芋導致食品中毒的案例,因此在食藥署預防食品中毒專區(http://pics.ee/lo44)及闢謠專區(http://pics.ee/lo45)都有宣導判斷姑婆芋與芋頭的方法。北市府衛生局今天指出,祥福餐廳「荷葉粉蒸排骨」的「荷葉」使用「姑婆芋」而引起中毒案例,已要求業者銷毀成品。圖/衛生局提供分享 北市府衛生局今天指出,祥福餐廳「荷葉粉蒸排骨」的「荷葉」使用「姑婆芋」而引起中毒案例,已要求業者銷毀成品。圖/衛生局提供
誤以為葉子也能吃? 姑婆芋從葉到根全都有毒! https://udn.com/news/story/7266/2486972?from=udn-referralnews_ch2artbottom 2017-05-26 14:02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即時報導 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春節誤食姑婆芋後,又有民眾誤食引發中毒事件。台北市知名的祥福樓餐廳,販售的「荷葉粉蒸排骨」,竟是用姑婆芋的葉子製作,結果造成外帶民眾回家復熱,連葉吃下排骨,發生喉嚨痛、口腔痛等疑似食品中毒症狀,台北市衛生局今依違反食安法,可開罰6萬以上、2億元以下的罰鍰。 台北榮總臨床毒物科主任楊振昌說,姑婆芋整株都有毒,但是單純鋪在食物上,並不會讓食物產生毒性,一旦吃下肚就有中毒的機會,且無論姑婆芋有無煮熟,都會引發中毒。 姑婆芋有毒主要是其汁液中有不溶性草酸鈣,一旦誤食將會造成腹痛、噁心、嘔吐、嘴麻、喉嚨痛、吞嚥困難等症狀;若是誤食的量過多,姑婆芋的草酸會直接在食道作用,進而出現食道潰瘍,需要透過內視鏡才能了解查看。 楊振昌說,多數姑婆芋中毒的案例都是吃塊莖導致,以為是芋頭而誤食,但也有人是將姑婆芋的梗炒成菜來吃。 楊振昌強調,雖然姑婆芋作為食品包材不會直接造成人體中毒,但是很多時候,民眾面對一盤美味的佳餚時,就算是包裹排骨的葉子、擺設的葉片,都會被民眾以為是「可以吃的」,且台灣部分消費者有「要吃一定要吃乾淨」的觀念,導致這次葉子也被直接攝食,引發中毒事件。 他也呼籲,餐廳業者送上桌的食材,一定都要是可以吃的,不該投機取巧,讓民眾暴露於中毒的風險中。
淨灘見證…一盤青蚵的「代價」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98372?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6-02 03:18聯合報 李政達/科技大學講師(台南市) 直到幾年前參加學校的自強活動「台江內海一日遊」,實際坐船遊湖,筆者才赫然發現,四草出海口蚵棚分布之廣,是那麼的驚人。其餘的,自安平觀汐平台,海濱秋茂園漁光里,鯤鯓、灣裡黃金海岸,可想而知必是星羅棋布整個台南海岸線。 因為那幾年帶著學生「淨灘」,發現最大宗的廢棄物,竟然是竹竿和保麗龍(筆者一度以為是已解體的竹筏)。閱讀聯合報願景工程「海洋危機」系列報導,始知一盤鮮美的青蚵上桌,需要付出那麼大的代價。 而筆者參與淨灘工作,最難處理的就是那種好幾公尺長的竹子。因為一個人抬不動,有時必須要兩三個人合力,先扛至路旁再由環保局派車載走。但那種在海邊曝曬已久的腐竹,可能一扛即碎裂,也可能噴濺出腥臭無比的廢水令人欲嘔。無論載到哪裡都必須再做處理,比較迅速的方式是點火焚燒,但卻又會造成二次的空氣汙染。 今日的觀汐平台或是黃金海岸,看夕陽吹海風的人很多,儼然成為台南另一處觀光景點。回想六零年代,整個海岸線彌漫著一股重油味,鮮少人願意來到這裡── 那個年代,南部近海鄉鎮許多人從事廢五金生意。科技比我們先進的日本,有一套汰舊換新制度。這些被日本人當廢棄物,汰換下來的機具,台灣人卻把它當寶。 因為這些大型儀器中,可分解出貴重金屬,如金、銀、鉑金……等。生意人把這些廢五金裝櫃運回來自行分解,剩下的混有重油的電纜、管線,就載到海邊點一把火燒了,燒剩的就是可以賣錢的金屬了。 雖然造就了許多暴發戶,但是海邊有人燒管線時,整個村鎮籠罩在一股黑霧中。雨下下來是黑的,蚵仔挖起來是帶著腥臭味的銅綠色,村中經常有畸形兒出世……到今天才知道那叫─世紀之毒戴奧辛! 終於我們了解,經濟起飛的過程中付出了多大的代價、大自然的反撲是多麼的驚人!
全民減塑 杜絕海洋塑膠濃湯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9389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生長在濱海小漁村,靠海吃海,海邊長大的孩子隨著四季變換在海邊抓螃蟹、挖海瓜子、撿海螺,不但加菜,也能賣錢幫忙家用。記憶中,孩提時候的海邊好美,鮮少有人工垃圾。 新竹海岸線多屬沙灘和礫灘,容易親近又生態豐富,每逢假日總是吸引滿滿人潮。常見年輕父母親帶著年幼孩子玩沙戲水,或是情侶甜蜜攜手踏浪,偶爾也見失戀人兒黯然獨坐在石頭上沉思,一幕幕都是人間景致。 那時的海岸線常見各式濱海植物,像是馬鞍藤、濱刺麥、林投、木麻黃等,還有植栽工班全年無休在苗圃陪芽育苗,沿著海岸種植護沙的濱海植物。現在因為大型海堤遍布海岸線,濱海植物也較少見到了。 海岸漸漸充滿垃圾,塑膠袋、眼鏡盒、拖鞋、寶特瓶、酒瓶、廢棄漁網、大型保麗龍,還有誇張的針頭、冰箱、音響、棺材板…等。這樣的海岸任誰見了都搖頭,很難再視而不見地歡喜戲水、欣賞夕陽美景。 海岸景致也改變很多。小時候海邊有很多圓形或方形的防空洞,都是水泥砌成,約高兩公尺直徑五公尺,每隔幾百公尺就有一個。現在這些防空洞都已沒入沙堆之中,有的甚至已經沒入海底。政府護海工程陸續投入數量眾多的水泥「肉粽」,也已前仆後繼進入大海的肚子裡。聯合報載「消失的海岸線」絕非危言聳聽,海岸線真的消失很多很多。 海洋環境保育工作者廖敏惠說:「你我丟棄的塑膠垃圾,有的已經漂流到大海熬成塑膠濃湯了。」許多愛地球的人們都擔心情況惡化,期待政府推出強有力政策,但尚未看到曙光。 上街購物時,即使自備購物袋或密封盒,還是會帶回不少塑膠製品,像是裝番茄的塑膠盒、裝魚的保麗龍盤、裝菜的塑膠袋等,都是從產地運送前就已打包好的;買一袋拜拜用的零食餅乾,大塑膠包裝內還有一個個小包裝。這些塑膠垃圾需要多久才能分解啊?難怪各縣市垃圾大戰戲碼永不落幕。 談到環境保護,矛頭總會指向教育要從小扎根,於是我們有了環境教育、海洋教育等課程。然而,若沒有配套政策或輔導業者轉型,家庭或生活中仍然欠缺「減塑」概念,那我們的環保教育僅是做表面功夫,課程成果也是空談。 期待上下齊心、全民聯手的環保減塑工程大成功!
海洋危機/陸漂垃圾 須協商須修法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9091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5-29 00:11聯合報 張炎銘/退休人員(台中市) 聯合報願景工程「海洋危機」,大篇幅報導我國海岸遭受各種垃圾汙染的慘狀,噁心、刺眼的圖片配合驚人的統計數字,讓人絕對無法忽視問題的嚴重性。 離島許多海漂垃圾來自大陸,「願景」引述相關人士所提對策一,陸方允諾海上攔截垃圾,操之於大陸,近日兩岸政治氣氛不佳,難以樂觀;對策二,垃圾運對岸,也因受限於法規,讓人只有搖頭嘆氣。 捫心自問,我們對海岸是漠視的。早年因兩岸對峙,情勢緊張,因此除少數海水浴場、一些鹽田外,海岸多屬軍事管制地區;即便後來情勢緩和、戰略改變,海岸仍是「風頭水尾」的偏僻地方。 因此,必要的「嫌惡設施」就往海邊擺。例如:垃圾掩埋場、汙水處理廠、焚化廠、火力發電廠等,大家除了「眼不見為淨」外,也把汙染留在海岸邊。 海岸管理最上位的「海岸管理法」直到民國一○四年才公布施行,但其立法精神偏重在自然資源的保護及海岸災害的防護,壓根兒沒有想到海漂垃圾處理這一塊。在今年二月,行政院才核定、內政部公告實施的「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對垃圾的處理,也僅止於「廢棄物掩埋場位置檢討」,對海漂垃圾處理未置一詞。海漂垃圾不會如暴潮溢淹、海岸侵蝕、地層下陷、洪氾溢淹等災害,因此不會列入海岸防護計畫內,但絕對會影響海岸資源的保護,只是依目前法規旨意及整體海岸管理計畫內涵,相關的保護計畫自也不會涵括。 海岸管理的中央主管機關是內政部,垃圾處理卻是環保署權責。監察院的調查報告,要求陸委會與環保署應持續與大陸協商解決大陸海漂垃圾問題,但環保署卻回應受法規限制,無法將垃圾運至大陸處理;只是問題已迫在眉睫。 環保署是廢棄物清理法主管機關,難道不能主動修法嗎?又或者內政部在海岸管理法內增列海漂垃圾處理,排除廢棄物清理法的適用? 海漂垃圾如同「薛西佛斯」無止盡推石頭的懲罰,若只是靠著環保團體號召民眾淨灘,效果極為有限。 其實只要陸委會點頭,仿照金門通水案例,讓地方政府與對岸共商解決之道,環保署或內政部積極修法,或許才是離島突圍垃圾危機較好的方法。
沙灘被吞噬 最美海岸快消失了 https://udn.com/news/story/11176/2491009?from=udn_ch2cate6638sub11176_pulldownmenu 2017-05-29 02:46聯合報 都會社會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台南市南區黃金海岸退縮,水利署第六河川局養灘防止惡化。 記者鄭惠仁/攝影 台南黃金海岸曾是最美沙灘之一,桃園市草漯沙丘曾被喻為台灣最美海岸景觀之一,但由於海岸線退縮,這些美景逐漸消失。 台南黃金海岸十多年前是台南最美的沙灘之一,二百多公尺寬的海灘,每到假日遊客如織,也是賞夕陽最美景點。曾幾何時,黃金海岸不再迷人,沙灘僅剩約五十公尺,加上竹架等垃圾,遊客都跟她說掰掰。 除黃金海岸後退一百多公尺,曾文溪出海口北岸頂頭額汕南端廿年來也退縮一公里,過去大片沙灘與防風林木逐漸消失,攝影玩家常用照片記錄這裡的海岸悲歌,大嘆兒時記憶全消失了。 桃園市觀音區草漯沙丘如同層浪堆疊形成的自然地景,長約八點一公里,面積約四平方公里,罕見大面積保持完整的沙丘,曾被台灣環境資訊協會選為「台灣九處最值得守護的自然地景、最美海岸之一」。當地民眾憂心說,若再不保護,再過一、二十年沙丘會完全不見。 「海水浴場變森林公園?」宜蘭縣烏石港南側去年新闢一座頭城濱海森林公園,遊客以為是新景點,一問才知原來是頭城海水浴場因海岸侵蝕,沙灘逐年消失,不能玩水,「海」變成「林」。 南台灣墾丁美麗沙灘去年接連遭颱風巨浪侵蝕變樣,先是縮小約三分之一,還沒喘過氣颱風又接著來,沙灘消失一半至三分之一,有的甚至快逼近附近飯店客房。 東台灣,臨海而建的南迴公路長年海岸內蝕嚴重,當地大武鄉民這麼形容:「小時候我們捉迷藏的那片海岸林,現在應該變成海底小丑魚的遊戲場。」 台東縣長黃健庭表示,海岸土地面積長年來遭侵蝕已是不可忽視的事實,他幼時讀市區復興國小,「當時離海岸線好遠好遠」,而今隔著臨海路就到了。東海岸鄉鎮的原鄉部落不少人家,當年貸款抵押的土地,早已不見蹤影,沉沒海中。 雲林縣台西鄉老一輩民眾也喟嘆,兒時常去嬉戲的沙灘早已被海水吞噬,取代而之的是冷冰冰的消波塊。 「海岸線是非立即性的問題,無法成為政府關注的優先順序,但這是長年來的國土流失問題,逃不掉。」黃健庭感嘆,總統四年或八年執政當下或許無法看出海岸線流失端倪,但過幾年回過頭來看就會有差,海岸線問題就看執政者能否未雨綢繆。
潛水直擊:漁網卡珊瑚礁 手搖杯充斥台灣海域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2480052 多媒體專題>>>>我吃了肚子有垃圾的魚 海洋汙染進行式 除了漁民,還有親海的潛水教練,見證海洋這幾年的變化。人稱活塞教練,從事潛水教學20餘年的的王銘祥,投入海洋垃圾清理已經17年,只要下潛,都會帶回許多瓶瓶罐罐、破碎漁網。 一張漁網覆蓋 造成大片珊瑚白化 「啤酒罐、咖啡罐難被腐蝕,又容易擾動水中環境,漁網更不用說,經常把珊瑚礁蓋滿。」王銘祥說。他經常號召同好一起下潛清理海洋垃圾,也目賭海洋垃圾對環境造成的直接變化。「我曾經目睹整片珊瑚礁因為一張漁網,從美麗的水中森林到幾乎死亡白化。很多魚因為卡在魚網上而死亡,這些都是漁類資源的浪費。」王銘祥氣憤的說。 無人管轄 海底垃圾權責不清 王銘祥進一步解釋,纏繞珊瑚礁的漁網多半是底刺網與漁船作業破損的漁網,隨著海流漂到岸邊並卡在珊瑚礁上,「這並非漁民的錯,但是目前的處理方式,是政府定期花錢請潛水員下水清理。但這等於是花納稅錢幫漁業廢棄物買單。」王銘祥說。 「陸上垃圾有環保局人員清掃,海底的垃圾誰清掃?」王銘祥望著港邊的垃圾,吐出這句疑問。權責不清,正是海洋垃圾問題長期難解的原因之一。 為了海龜愛海洋 再重也要自備餐具 近年淨灘活動逐年成長,越來越多民眾了解海洋垃圾與日常生活的關聯性,身體力行減塑成為許多人愛護海洋的選擇,國際知名水下攝影師Yorko Summer正是其中一員。 長期追蹤海龜的他,觀察到海龜因為誤食塑膠袋而消化不良,甚至死亡的數量越來越多,在水下攝影的過程中,看見手搖杯在台灣海域頻頻出現,PE淋膜的紙杯、蓋子、吸管也是常見的漂浮物。 「每年我有2/3的時間在水下,海洋就像是我的家,就像大家希望自己的家很乾淨,就像我也希望我的家-海洋,完整、健康」,Yorko看著過去的作品,若有所思地說。 為了盡一份自己的心愛護海洋,他決心減少自己的垃圾產出量,打開他的隨身背包,就會看到環保餐具、保溫杯2個,Yorko直言,雖然很重、很不方便,但是因為很重要、是他能做的事,「我就希望透過身體力行,號召朋友一起加入。」
動手撿海廢 改變行為的淨灘小旅行 https://theme.udn.com/theme/story/6774/2479862 一群民眾在臉書上報名齊聚,來到八斗子火車站前的小沙灘撿拾垃圾淨灘,為地球環保盡一份心力。記者 許正宏/攝影 多媒體專題>>>>我吃了肚子有垃圾的魚 海洋汙染進行式 臨海的八斗子車站,旁邊就是一片礫灘,假日經常會有各界環保團體選擇此處淨灘。但每次淨灘,總還是有垃圾出現在沙灘上。 民生垃圾 才是流入海的大宗這次帶領大學生、小朋友淨灘的「海湧工作室」,舉辦40餘場淨灘活動,創辦人陳人平帶領大家在沙灘穿梭,撿拾寶特瓶、塑膠袋與各種意想不到的廢棄物。 「許多民眾參與淨灘前,會覺得海岸垃圾是沒有公德心的人丟的。但透過活動前的宣導教育,並到現場親手撿,就會知道更多垃圾是民生的,且量非常多。」陳仁平表示。不少民眾親眼見到海灘上各式垃圾後,決心改變自己平日生活習慣,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身體力行撿垃圾 從小養成減塑習慣「小朋友因為沒有大人既有的習慣,被教育不亂丟垃圾與減少使用一次性餐具,改變在他們身上最明顯。」陳人平觀察小孩接受海洋教育的行為轉變。 參與淨灘的小朋友張芓萱說,「在海灘上撿到塑膠、寶特瓶、瓶蓋,還有很臭很酸的皮蛋,而且這些垃圾平常都有看過。」撿了許多髒髒灰灰的塑膠,上面藏了很多泥土,張芓萱說「這讓我想少用塑膠垃圾。」 淨灘不是勞動 可以是旅行的態度親眼見證這許多轉變的陳人平認為,2017年政府機構投入較多預算在淨灘活動上,像是422全國大淨灘的活動,平時也透過非營利組織 (NPO)推廣各式淨灘活動。但這樣的海洋教育對大眾來說遠遠不夠,實際接收到海洋教育資訊的台灣民眾還是極少數一塊。 「淨灘需要換個方式推廣,轉換勞動服務的感覺。」陳人平表示,近年包括荒野保護協會在內的NPO,積極推廣旅行與淨灘結合的小旅行企劃,引導觀光客思考自己的遊玩行為附帶的環境成本,鼓勵參加者隨手帶走一些垃圾,並反思自身的消費行為。陳人平分析,「這樣的方式,創造遊客與在地居民互相理解的機會,也能減輕垃圾對觀光地的負擔。」
|
|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