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綠能去年成績為何不進反退 發展綠電 蔡政府不敢說的真相 「喊」出來的輕軌 供給過剩的綠色運輸?電動公車?
2017/04/23 14:30:16瀏覽231|回應0|推薦0

 

聯合/綠能去年成績為何不進反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1997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23 03:17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開出二○二五年再生能源占發電量廿%的支票,但去年推動的成績卻很不理想,全年再生能源發電僅占總發電量一%,非但未達目標,甚至還呈現倒退。究竟是政策目標太不務實,或是推動策略錯誤,在在需要檢討。以如此眼高手低,民眾擔心的電力供應短缺難保不會發生。

經濟部日昨成立「國家再生能源憑證中心籌備處」,預計六月正式營運,屆時可望發出首張綠電憑證,總算可以起步。然而,觀察政府去年的能源轉型作為,成績卻慘不忍睹。在太陽能方面,裝置容量雖增加了四成五,但發電量卻增加不到三成,顯示許多設備虛設或閒置。風力發電方面,設備增加了一成,發電量反而減少五.二%,也是同樣的問題。此外,再生能源發電總量雖有提升,但扣除水力發電位能轉換的電能後,竟然僅占總發電量的一%。這顯示,政府的能源轉型,在目標和策略及執行上均存在巨大落差。

蔡英文的「五大創新研發計畫」,提出聚集資源、扶植內需、國際出口等策略來推動綠色產業,喊出節能、創能、儲能、系統整合的四大綠能發展領域,並指定南科園區建設為綠能園地,全力搶進。然而,實際發展似乎事與願違,除了核電遭到政策性的壓抑,其餘能源轉型卻遲未有效跟進。

問題的癥結,在國家綠能政策的目標太過誇大,執行腳步卻跟不上來。因此,我們只看到電能產業的硬體投資增加,但國人的綠能消費革命卻無法推動;國際綠能大廠爭相搶進,但本土廠商卻只能吃冷飯,在核心儲能技術上也看不到進步。尤其可議的是,政府只重視表面的業績,諸如「十年綠能增五百億度,節能三百億度」的宣示,雖帶動了綠能裝置容量的增加,但發電能量卻不增反減,節能成績更慘不忍睹。這些,均反映蔡政府的能源轉型政策與現實脫節。

台灣能源轉型的成績不理想,原因並不複雜。首先,政府一廂情願地提出願景和目標,卻因眼高手低,無力落實於國人的能源消費觀念革命。要推動成本及價格昂貴的綠能,政府必須虛心與民眾溝通,爭取他們的認同,而不是一味自吹自擂,才有可能使綠能消費變成社會支持的共識。然而,民進黨過去提倡非核家園時,把不漲價、不缺電等大話說得太滿;至今,就不知如何和民眾說實話。

其次,太陽能、風力發電的裝置容量增加,為何未能反映為發電量的提高?

其一,是因為好的風場早就豎立風機,成長空間有限;

其二,是政府的補貼金額可觀,吸引廠商競相在海濱鹽灘地或農業用地設置太陽能板種電;但新型電網尚未建立,許多太陽能無法變成可用電力,卻先破壞了許多農地。

再說,綠能發電極易受到氣候影響。例如去年豐雨,水力發電占綠電總量達五成二,墊高了再生能源的量能。而今年首季中南部雨水奇缺,水庫的水只能用來供應民生及工業之用,哪敢用來發電追求綠能?

能源轉型必需考量的,是從高碳經濟轉為低碳經濟的根本變革。如果政府不試圖與社會對話,讓民眾從經濟、環境、倫理、健康各方面同步作出調整,結果必然事與願違。蔡英文原想藉著能源轉型發展綠能產業,進而壯大本土綠能產業;但政府策略卻缺乏全盤有效的設計,以致歐陸太陽能、風電業者全力搶進,本土業者反被排擠,讓人徒呼負負。

目前看來,二○二五年要達到再生能源達總發電量廿%的目標,不僅難度超高,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包括列入前瞻計畫的台南的「沙崙綠能科學城」,獨吞一六二億經費,亦違背綠能應該分散化、在地化的發展途徑。

太陽能加綠電的能源轉型簡稱「風光計畫」,但今天繳出的成績單,卻毫無「風光」可言。

 

 

綠電衝擊電價 官方估恐漲2成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15001248-260106

擁抱綠電代價!經濟部近日完成首份綠電目標影響電價評估報告,預估到2025年新政府達成再生能源占發電比2成時,全民必須為購買綠電多花7600億元,預估電費到2025年累計要漲近2成,每戶平均為綠電多付3000元電費。

新政府「棄核擁綠」,宣示國家再生能源目標2025年綠電發電占比要達總發電量2成,因此再生能源裝置容量到時需安裝到2742萬瓩,其中,太陽能與離岸風電就各要2000萬與300萬瓩。

但去年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只有5.1%,要成長到20%,外界都知道對電價勢必有所衝擊,但衝擊多少各方說法不同。經濟部近日完成「再生能源發展目標對電價影響」報告,在對未來9年收購再生能源總度數與價格進行分析後,預估到2025年再生能源發展基金規模須達7600億元才夠,平均每年要支出217億多元收購綠電。

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台電、獨立民營電廠與汽電共生業者要繳交再生能源基金,但可以反映在電價上,2015年並成功內含入電價公式的計算項目,成為影響電價的因子之一。

依據能源局今年的再生能源躉購費率,太陽能每度收購價4.8到6.4元、風力從2.8到8元不等,都遠高於現行每度售電價2.5元,再生能源基金就負責補貼台電等相關購買綠電與成本之間的差額。

目前再生能源附加在電費每度約0.01元,依據經濟部評估報告,隨著布建容量越來越大,支出購買金額逐漸加大,到2025年目標達成隔年,電費漲幅近6%,每月電費多68元,屆時民眾1年多付820元。如以9年平均來算,每年電價約漲2.08%,每度要附加0.08元,每戶每年電費多出近300元,累計9年共漲19%,每戶家庭累積為購買綠電費多付了3000元。

對此,經濟部能源局長林全能表示,內部確實有對綠電衝擊電價做評估,實際金額他不記得,但發展綠電無可避免會造成電價成本上揚;但他強調:「未來再生能源發電成本隨著技術進步還會下降,實際漲幅可能不會那麼大。」

官方綠電衝擊電價報告指稱會漲2成,對此學界看法不一。有學者認為,這個評估只有單純看收購再生能源的經費,但大量作綠電,同步要建置智慧電網、儲能設備,這些大投資都沒被算進去,電價漲幅絕不止於此。不過有人認為,綠電價格長期看跌,反倒是火力發電的燃氣看漲,未必會漲那麼多。

(中國時報)

 

 

馬凱/反空汙穩綠電 一箭雙鵰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40239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4-14 02:33聯合報 馬凱

原本不甚受到注意的世界地球日,今年可熱鬧了。四月廿二日當天,超過五百位教授提出反空汙連署書,要求政府徹底解決中彰投空汙問題。同一天,也要成立一個「南部反空汙大聯盟」。

二一九與三一一已舉行過兩次反空汙大遊行,幾成為每月一次例行公事。只是如此大張旗鼓、月月動員,卻未見任何具體有效的行動,總有師老兵疲、再衰三竭的時候,全民依然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綠色意識快速覺醒,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又使國人對核能更增恐懼,因此,再生能源乃日受重視。政府規劃,到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將占廿%,而其中又以太陽能發電為大宗。

過去提到綠電,大家首先想到高成本、高電價,隨著技術進步與市場競爭,太陽能發電成本正快速下降,到二○二五年應非首要顧慮。

再生能源發電最棘手的問題,在於其穩定性。太陽能還是風能,都靠天吃飯。條件不對,再好的設備也發不出電來。但若一切條件具足,又可能供過於求;如果無法將多餘的電貯存起來,就只有白白流失。因此綠電最大的瓶頸,反而是貯能,而貯能卻是最昂貴的事。

日月潭的抽蓄發電,就是一個貯能設施;用多餘的電將水抽高,電力吃緊時再放水發電。相關單位目前也絞盡腦汁思索水力發電設施增建抽蓄設備,將排出的水於再生能源過剩時抽回水庫,待缺電時放水發電。但僅有少數水庫適合增建,花費則不貲,估計在五百億元左右。

這兩個棘手的問題,卻以料想不到的方式互成解方。台灣PM2.5,大約三成來自境外,這是我們無可如何之事。但境內的七成中,最為人詬病的火力發電僅占四%,工業約占三成,最大的汙染源乃是汽機車,尤其是機車。一輛五十CC機車排出的PM2.5超過一輛二千CC的汽車甚多;而全台一千四百萬輛機車中,一三二萬輛是二行程機車,其排放量竟高達四行程機車的六十倍。因此若能讓機車,尤其是二行程機車不排PM2.5,全台的問題即大為改善,電動機車即為解方。

過去由於電動機車性能遠不及一般機車,令人興趣缺缺。但近年來,國產電動機車在爬坡力、續航力上已毫不遜色。與此同時,電動機車不論是交換電池還是充電式,必須具備良好的貯能電池。當數量夠大,再生能源迫切需要的貯能設備即可分散於這近千萬輛的電動機車上。

行政院長林全十三日宣示「空汙防制策略」,開出十四個戰場向空汙宣戰。其中一個戰場就是要在三年內以一百七十五億元淘汰一百萬輛二行程機車。但相對於一千四百萬輛機車及二○二五年廿%再生能源電力的規模,太過緩慢且是杯水車薪。

我們大膽建議,反空汙行動聚焦於同一個訴求:每年淘汰一百萬輛機車,兩年內讓二行程機車完全消失。其具體做法為:

一、環保署與能源局將所有預算包括增建貯能設備者整合起來,共謀其事,若有必要可自電價中籌措部分財源。

二、二行程、四行程及電動機車的租稅給予差別待遇。

三、公有停車場保留大空間限停電動機車。

四、兩年內強制及補貼雙管齊下完全以電動機車代替二行程機車。

五、中南部機車對PM2.5貢獻高達六十%地區優先。集中力量,兩年之內,一定有成。(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聯合/總統保證不了的事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380695?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03 00:58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蔡英文27日視察台電林口發電廠。 中央社分享

彷彿在跟總統作對似的,蔡英文剛剛巡視過林口電廠,誇下「今夏不缺電」的海口,隔鄰旳大潭電廠就傳出機組故障的消息,將了她一軍。

天有不測風雲,有些事,光靠總統掛保證不一定有用;供電問題就是其中之一。大潭的機組故障,是在大修六天後發生葉片於高速運作中炸裂,現場激烈震動,並導致漏油跳機,被形容像沙塵暴。

事故原因至今未明,連日本原廠的三菱工程師都說不出緣由;但這次故障,使得該機組發電量僅剩一半。

幸好那天蔡總統不是去大潭,否則,就糗大了。但總統去了林口,仍解決不了民眾心頭的懸念:真的不會缺電嗎?要說產業界有多憂心缺電,問問張忠謀就知道了。

台積電的三奈米晶圓廠為什麼會傳出考慮到美國設廠的消息,除了環評和民眾抗爭,最擔心的就是台灣的電力無法穩定供應,那可是廿四小時運轉的晶圓廠最大的噩夢。

當然,蔡英文隨即又巡視了桃園的埤塘光電示範區,試圖以一池池的太陽能板說服大家不必擔心缺電。但是,以太陽能板的電力,供應家庭民生或農漁業之用或許不成問題,要推動一座生產線複雜的工廠,則幾無可能。

就更別說,過多太陽能板,對於在桃園機場起降的駕駛而言,還得考慮反光刺眼的問題。

蔡總統承諾「非核」,所以台灣得增添火力發電,這勢必增加碳的排放,仍未必能解決缺電危機。總統的許多承諾都跳票了,電力則剉著等。

 

中時社論》發展綠電 蔡政府不敢說的真相
2017/4/1 下午 07:45:47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巡視林口電廠,再次保證今年夏天供電穩定,強調「現在是能源轉型的關鍵時刻,台灣每一步都不能走錯。」不過,看看國外案例,民進黨的「能源轉型」已讓台灣走上錯誤的不歸路。
 
政府的能源轉型計畫是以全面廢核的「非核家園」為出發點,也是政策核心;廢核將減少16~18%的供電量,政府規畫以大幅增加風力、太陽能等綠電取代,計畫在2025年全面廢核後,綠電比例提高到20%。聽起來言之成理,以無汙染綠電取代核電,誰曰不宜?
不過,這不是事實的全貌。民進黨政府與反核人士從未誠實說出、也從未正視廢核後碳排放與空汙必定提高的事實。須知,綠電先天的缺點是不穩定,無法做為基載承擔穩定供電的責任。
 
 
德國廢核後全力發展綠電,在強大的工業基礎支持下,績效雖然不差,但曾經歷過在某一天綠電發電量超過一半,數月後的某一天卻只剩下1%左右的情況。
 
因此,綠電不可能替代核電作為基載電力,結果是必須增加火力發電機組才能彌補。不論是使用生煤或天然氣,碳排放與空汙必然增加。在全球減少碳排放的風潮中,德國號稱是綠電大國,但去年碳排放量仍增加近1%。
 
由政府的政策規畫可以看出,台灣已難逃空汙與碳排放量增加的命運。國內最大的碳排放量來自發電,佔比接近4成;為了廢核後要彌補電力不足,政府必須增加火電,大潭緊急發電機組、幾個原已打消的火力發電廠計畫再度被拿到檯面;台電過去每年要用3000萬噸生煤發電,未來合計將會增加到3600萬噸,總統說「科技可以幫助我們解決問題」,因此火電的排放與汙染可降低,但現有科技再進步,只要增加火電,排放與汙染必然增加,科技只是讓其增加量較過去少,而不是讓其「歸零」。
 
民進黨與反核人士一直把反核、廢核說成全球趨勢、普世價值,事實絕對不是如此。2011年3月間日本發生福島事件後,確實曾讓廢核之聲再起,一些國家或是直接把核電中止、或是宣佈廢核時程;但在激情過後,大部分國家都已有所調整,除了德國繼續執行廢核外,所有國家都未如台灣一樣「義無反顧」的非全面廢核不可。
 
 
亞洲固然有許多國家,包括大陸、印度及幾個中東國家,不僅原來的核電廠興建計畫如常進行,也有新增計畫在推動;即使先進國家亦雷同;法國與美國幾座核電廠去年才通過延役,政府要求的是強化安全措施。即使在福島事件後決定全面廢核的國家如瑞士,經國會表決通過要在2034年全面放棄核電,但去年國會又表決通過廢除了「廢核條款」,理由是沒有必要將目前運作績效良好而安全的核電預設除役時限;比利時雖然宣佈不延長核電,但事實上仍保留彈性;
 
 
更別提福島事件直接的受害國日本,縱然一度全面停止核電廠運作,但也早已重新啟動核電廠廠。
 
政府與反核人士把全面廢核說成是全球趨勢、普世價值,是百分之百的謊言;而且這些繼續使用核電的國家,絕對不是那些能「不顧人民死活、不環保」的開發中國家或獨裁政權,反而是民主先進國家佔一半。國內時常稱讚最環保、要取法的北歐國家中,瑞典核電佔4成、芬蘭3成、丹麥1成,其他國家如瑞士佔4成、法國佔7成,依照反核人士「廢核是環保」的說法,歐洲國家顯然是最不環保嗎?
 
在全球暖化、氣候變遷挑戰下,各國正聯手減碳、降低碳排放,在基載電力中,核電反而是最環保、最無排放的發電方式,氣候專家多次聯名發表聲明,主張核電是減碳必要手段,瑞典、瑞士曾有意廢核,但不論是公投或是民調皆顯示,社會反而認為減碳因應全球暖化,才是首要的環保議題。大陸承諾達成巴黎會議的減碳承諾,依恃的是其核電的增加,德國廢核發展綠電卻仍難逃排碳增加,這些都值得政府與反核人士深思。
 
 
台灣當然要發展綠電,但不能以廢核為前提,台灣發展綠電條件有其限制,強行推動的結果,不是讓台灣陷入缺電危機,就是碳排放與空汙大增,甚至可能兩者兼具,加上財務與經濟效益考量,民進黨政府應有擔當調整能源政策,勿再以廢核為核心,否則台灣危矣!

 
 
 

中時快評》綠能「吸血鬼」

太陽能
圖為新北市將太陽能面板裝設在屋頂。(葉德正翻攝)

綠能是蔡政府創新產業重中之重,也是能源政策核心之一,但現在看起來,卻讓人擔心綠能將「出師未捷身先死」。

蔡政府的產業政策論述,把綠能形容為高前瞻性、全球新興產業新希望,值得政府與民間大力投入,但現實未必反映其說法。去年國內太陽能廠商幾乎都面臨虧損窘境,幾家大廠虧損金額達134億,是歷年來次高水準。

如果把時間拉早一點看,幾年前曾充滿期待切入太陽能事業的台積電、友達、茂矽、聯電、台達電,近2年紛紛退出太陽能市場。

再看看國際市場,這2年多以來,陸續出現國際太陽能大廠破產─美國的愛迪生、德國的Q-Cells、西班牙的Abengoa等。

這幾家大廠都是台灣科技廠商的領先企業,如果他們都不看好或「無能為力」而退出太陽能市場,這個產業是否充滿希望、值得政府大力投資,的確讓人懷疑。太陽能產業在全球裝機數持續增加下,仍一直有廠商破產、退出,最重要的原因是其發電成本仍高,市場過於依賴各國政府的補貼。

台灣綠能發展最大的風險,其實不是單純「是否發展得起來」,而是綠能可能成為台灣整體經濟的「吸血鬼」。如果政府給予極高的保證收購價格,而且時間長達20年,台灣確實可能出現綠能的榮景,全球廠商紛紛來台,國內綠能裝置持續增加。

但別忘了,這是建立在高額補貼上的榮景,某個角度而言就是綠能泡沫,綠能業者與投資者只是「尋租者」;綠能業者與投資者靠政府高額補貼賺飽飽,卻要用電民眾與企業埋單;如果電費不敢漲則是由台電吸收、最後由納稅人埋單。綠能業者、投資者與決策者之間會沒有利益連結嗎?

這是蔡政府要的結果嗎?對台灣經濟與產業會有多大的傷害?

 

「喊」出來的輕軌 供給過剩的綠色運輸?

https://udn.com/news/story/10942/2420042?from=udn_ch2cate6638sub10942_pulldownmenu

2017-04-23 00:55聯合報 本報記者/專題報導

蔡政府上任將滿周年,端出了八八二四億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其中,軌道建設占了近半的四二四一億元,但也引來可能供給過剩的疑慮。本報「挑戰一點五度C」系列專題,今、明兩天推出「減碳台灣-綠色運輸」專題報導,探討台灣電動巴士與軌道運輸相關發展問題。

行政院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大方支持幾個縣市軌道建設,一時之間,各地都想蓋輕軌。越來越多國際城市採用輕軌擔任軌道運輸要角,就是看上它施工快、造價比捷運便宜。

不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教授馮正民說,現在「喊」出來的幾條輕軌大多是「供給導向」,也就是沿線還沒有這麼大的需求,規畫者預期會有這麼多運量,這是很有風險的;發展得好就沒問題,若和預期有落差該怎麼辦?

他提醒,蓋輕軌或捷運須評估當地目前的大眾運輸使用率有多少?如果使用率很低,現在搭公車的人都很少,如何判斷未來搭輕軌的人會變多呢?若將來營運不善,將成全民都養不起的財政大坑洞。

電動公車,則是綠色運輸的另一大趨勢,但第一個全面啟動免費電動公車的新竹市,營運四年「已沒了半條命」,當初廿條路線只剩三條,關鍵在於電動車技術和產業規模不夠好、不夠大。

由於台灣電動巴士市場規模未如預期放量擴大,成本無法大幅下降,為新竹客運十八輛電動公車提供充電服務的立凱公司,去年十一月以電動公車充電站設在國防部的機關用地等涉及「違法」理由,拒絕繼續提供充電服務,導致新竹客運電動公車全數停駛,新竹客運因此控告立凱違約,成了政府推動綠色運輸以來罕見的綠能官司。

 

 

 

謝金河:馬凱怒了 前瞻建設花大錢難獲共鳴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17875

2017-04-21 18:04中央社 台北21日電

經濟學家馬凱針對政府前瞻基礎建設,在報上發表「納稅人血汗餵吸血鬼,天理何在?」為題的評論。財信傳媒董長謝金河表示,一手要砍人、一手花大錢的施政手法,難獲民眾共鳴。

謝金河在臉書指出,經濟學家馬凱一向溫良恭儉讓,很少口出惡言,看這標題就知道馬凱教授有多憤怒。政府推出前瞻基礎建設,要以特別預算匡列規模新台幣8800億元,分為軌道、水環境、綠能、數位及城鄉建設的大型基礎建設計畫,馬凱為此撰文重批。

謝金河說,年金改革的戰局正轉到立法院,很多反年金改革的民眾,苦於找不到正當性,不易凝聚共識,此時看到政府以財政困窘為由,要砍退休軍公教人員年金;就在這個時候,行政院居然要編列特別預算8800億元,當起散財童子。一手要砍人,一手花大錢,這樣的施政手法,恐怕難以得到民眾共鳴!

謝金河坦言,自己對花大錢、綁得比粽子大的大型建設計畫,向來沒有好感,像是6年國建計劃、前總統馬英九的愛台12項建設;因此,除了前總統蔣經國的10大建設,讓大家有感外,這些年所有標榜出來的大型建設計畫,多數都像肉包子打狗一般不了了之。

他認為,這次行政院長林全端出來的大菜,外界反應十分平淡。除了馬凱教授外,最近反服貿的鄭秀玲教授也出來抨擊,林全有必要出來再說清楚一些,不要讓外界以為是地方政府在分贓。

 

蔡英文宣布彰化也要蓋捷運!在地人:恐成蚊子捷運

https://udn.com/news/story/10942/2404481?from=udn_ch2cate6638sub10942_pulldownmenu

2017-04-15 00:15聯合報 記者林敬家/彰化縣報導

 

新竹20路線4年剩3條 電動公車未來在哪?

https://udn.com/news/story/10543/2421270?from=udn_ch2cate6638sub10543_pulldownmenu

2017-04-24 02:43聯合報 本報記者林家琛

電動公車是綠色運輸趨勢,前景看好,但第一個全面啟動免費電動公車的新竹市,營運四年「已沒了半條命」,當初廿條路線只剩三條,關鍵在於電動車技術和產業規模不夠好、不夠大,再不急起直追,市場就做不起來。

新竹市府表示,二○一二年試營運兩條電動公車路線,隔年四月就全面啟動,由新竹客運、科技之星兩家客運公司負責開闢廿條「刷卡免扣款」的免費電動公車路線。不願具名的官員表示,歸結四年的使用經驗,「害慘業者,苦不堪言。」

新竹市府配合中央綠色運輸政策,向公路總局爭取到五千五百萬元,與民間業者合作購買廿六輛電動公車,政府與業者分別出資五成一與四成九,接受補助購車的新竹客運公司為此投入近六千萬元,購買廿四輛電動公車,科技之星公司也買兩輛,均自負盈虧。

電動公車成功上路關鍵 圖/聯合報提供分享

新竹客運副總經理曹文義說,政府提供給業者的數據指出,使用電動公車每公里成本較柴油車約省二點五元,但購車成本貴一倍,也沒算到業者要購置充電機、建置充電站的場站土地成本。何況,第一代電池的衰減率很高,新電池充飽七小時能跑一八○公里,跑三到四年只剩七十公里,五年要換電池一顆要價二一○萬元,「電動車的營運成本實在比柴油車高很多」。

相關人士說,由於台灣電動巴士市場規模未如預期放量擴大,成本無法大幅下降,為新竹客運十八輛電動公車提供充電服務的立凱公司,去年十一月以電動公車充電站設在國防部的機關用地等涉及「違法」理由,拒絕繼續提供充電服務,導致新竹客運電動公車全數停駛,新竹客運因此控告立凱違約,成了政府推動綠色運輸以來罕見的綠能官司。

竹市府要求新竹客運由華德公司提供充電服務的另外六輛電動公車繼續營運,同意其他路線以一般柴油公車替代,市府也相對採取優化路線措施,砍掉或調整已熄燈的世博館等路線,四年前的廿條電動公車路線如今只剩三條存活,其餘路線不是廢除,就是改跑柴油車。

相關人士說,電動公車的問題出在前端的產業面,政府與其補助後端的使用者,不如輔導前端的研發、設計、製造,「如果電動車真的好,誰還會買柴油車?」若繼續反其道而行,註定計畫要失敗。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1255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