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梅雨落空 政府卻無感 改造新農業 政府沒有犯錯的本錢 拜託,把行道樹種好!反空汙穩綠電 一箭雙鵰
2017/04/13 09:16:29瀏覽187|回應0|推薦0

 

資深媒體人:卓亞雄》梅雨落空 政府卻無感

一進5月,面對今春苦旱大家無不期待梅雨能解這波旱象;糟糕的是,民眾只期待老天爺即時賜雨,絲毫沒想到節水、省水。(本報系資料照)

災難臨頭,媒體雖不至於扮演礦坑金絲雀的角色,不惜身殉,但至少有責任及時示警,讓可警示的應變機制、應即時出面的公權力機關,能夠鬧鐘響了不再攬被子蓋頭猛睡。不過現況卻是鬧鐘被按掉,政府聽而不見,好夢我自為之,睏待災難臨頭。

今春的苦旱早已是幾十年氣候統計排行榜之最,奇怪的是氣象、水情單位毫無感覺,甚至因中南部一場小雨即自二階限水調為一階限水,幾乎是「水情一片大好」,讓民眾卸下防旱盔甲,縱情地享受夏天雨日後的親水時光。早就應上陣的防旱、抗旱,不但無實體作為,連精神宣示也不到位。

一進5月,面對今春苦旱大家無不期待梅雨能解這波旱象;糟糕的是,民眾只期待老天爺即時賜雨,絲毫沒想到節水、省水。政府管水分配、水情的單位也為了機關業績,片面、單一時段地報告水情,完全不在乎旱象早已掩至。對照應變的時間在先進國家,早已到「緊急警報」程度。

早年,5月初即應開始關切梅雨何時來。春天苦旱雖是正常,但春耕、果樹嫁接、蔬果授粉等都得靠濕潤的空氣。遺憾的是氣象統計今春很糟糕,北台灣雖沒農、工用水,降雨大致足供所需;但台中以南的降水罕見的少,幾乎是掛零,很難想像水情單位的限水作業有多困難。尤其,官老爺早就下達不缺水的假象目標後,延緩缺水警訊宣告,完全不做缺水準備,任令旱象危害擴大,是多麼的不道德。

5月的梅雨預告非常不給力。不談過往5月初常態入梅的大量雨水補注,到中旬15、16日原本期望入梅也落空,竟然氣象預報發現高、中、低雲系完全不如理想預期,寄望的梅雨條件全不到位。這真讓人傻眼,極端氣候竟然打亂了全球諸多權威氣象單位的預測。

接續下來的氣象預報確實難度加高。沒人知道營造黃梅天的華南雲雨區為什麼不來台灣?先前幾波鋒面為什麼快速南移?甚至像逃走般的遠颺到北緯40度海域;更糟糕的是太平洋高壓超強,切斷華南雲雨區東移,讓台灣的梅雨生成條件幾乎放空。

氣象、水情單位對今年苦旱的粉飾太平確實讓人驚訝。政府公開資訊的「氣候統計」,今年從開春元旦起,台中以南,嘉義、台南、高雄有多少日子是完全無雨?官方統計既權威且明確,但為什麼看不到政府及時的應變?尤其可議的是,政府應該在上個冬天就前瞻供水情勢,做出各地農民應否休耕的建議;遺憾的是,諸多稻農已整地、付給秧苗商價金後,才獲知不給耕水、休耕的訊息。

至少到5月下旬訊息都是入梅無望,糟糕的是政府毫無應對措施。說實在的,面對旱象加劇的應變「寧可過勿不及」,水情單位卻一再粉飾太平,這又是什麼道理?

氣候變遷導致「不確定性」的快速擴張,的確造成氣象預報的困難。5月中華北竟出現攝氏40度高溫,怎麼回事?雖然台灣去年5月底也出現37.3攝氏度高溫,但這些極端氣候該怎麼解釋?難道熱過了政府也就忘了,沒有進一步的學理探究。

我必須扮烏鴉強調這事,關鍵在政府迄今對此事無感。蔡政府推出重中之重的前瞻計畫,用了多少「生態」包裝?但冠上「生態」卻反生態的內涵,難道不是開永續的倒車,更增加極端氣候災難應變的難度?

 

 

 

馬凱/反空汙穩綠電 一箭雙鵰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402391?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4-14 02:33聯合報 馬凱

原本不甚受到注意的世界地球日,今年可熱鬧了。四月廿二日當天,超過五百位教授提出反空汙連署書,要求政府徹底解決中彰投空汙問題。同一天,也要成立一個「南部反空汙大聯盟」。

二一九與三一一已舉行過兩次反空汙大遊行,幾成為每月一次例行公事。只是如此大張旗鼓、月月動員,卻未見任何具體有效的行動,總有師老兵疲、再衰三竭的時候,全民依然深受其害。

另一方面,綠色意識快速覺醒,日本三一一大地震又使國人對核能更增恐懼,因此,再生能源乃日受重視。政府規劃,到二○二五年,再生能源發電將占廿%,而其中又以太陽能發電為大宗。過去提到綠電,大家首先想到高成本、高電價,隨著技術進步與市場競爭,太陽能發電成本正快速下降,到二○二五年應非首要顧慮。

再生能源發電最棘手的問題,在於其穩定性。太陽能還是風能,都靠天吃飯。條件不對,再好的設備也發不出電來。但若一切條件具足,又可能供過於求;如果無法將多餘的電貯存起來,就只有白白流失。因此綠電最大的瓶頸,反而是貯能,而貯能卻是最昂貴的事。

日月潭的抽蓄發電,就是一個貯能設施;用多餘的電將水抽高,電力吃緊時再放水發電。相關單位目前也絞盡腦汁思索水力發電設施增建抽蓄設備,將排出的水於再生能源過剩時抽回水庫,待缺電時放水發電。但僅有少數水庫適合增建,花費則不貲,估計在五百億元左右。

這兩個棘手的問題,卻以料想不到的方式互成解方。台灣PM2.5,大約三成來自境外,這是我們無可如何之事。但境內的七成中,最為人詬病的火力發電僅占四%,工業約占三成,最大的汙染源乃是汽機車,尤其是機車。一輛五十CC機車排出的PM2.5超過一輛二千CC的汽車甚多;而全台一千四百萬輛機車中,一三二萬輛是二行程機車,其排放量竟高達四行程機車的六十倍。因此若能讓機車,尤其是二行程機車不排PM2.5,全台的問題即大為改善,電動機車即為解方。

過去由於電動機車性能遠不及一般機車,令人興趣缺缺。但近年來,國產電動機車在爬坡力、續航力上已毫不遜色。與此同時,電動機車不論是交換電池還是充電式,必須具備良好的貯能電池。當數量夠大,再生能源迫切需要的貯能設備即可分散於這近千萬輛的電動機車上。

行政院長林全十三日宣示「空汙防制策略」,開出十四個戰場向空汙宣戰。其中一個戰場就是要在三年內以一百七十五億元淘汰一百萬輛二行程機車。但相對於一千四百萬輛機車及二○二五年廿%再生能源電力的規模,太過緩慢且是杯水車薪。

我們大膽建議,反空汙行動聚焦於同一個訴求:每年淘汰一百萬輛機車,兩年內讓二行程機車完全消失。其具體做法為:

一、環保署與能源局將所有預算包括增建貯能設備者整合起來,共謀其事,若有必要可自電價中籌措部分財源。

二、二行程、四行程及電動機車的租稅給予差別待遇。

三、公有停車場保留大空間限停電動機車。

四、兩年內強制及補貼雙管齊下完全以電動機車代替二行程機車。

五、中南部機車對PM2.5貢獻高達六十%地區優先。集中力量,兩年之內,一定有成。(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社論-改造新農業 政府沒有犯錯的本錢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415000886-260202

行政院本月初核定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計在8年之內透過特別預算的方式,投注逾8千8百億元的經費,推動包括軌道建設等五大領域的公共建設。如此的大手筆,立即引發各相關產業以及各地方政府的競逐,甚至出現計畫適用地區偏綠缺藍的質疑。而另方面,未能列入的其他公共政策領域,則似乎在瞬間陷入被忽視、被冷落的境地。

所幸,行政當局迅速的在日昨揭露新農業改造工程規劃,預計在4年內投入1,170億元的經費,推動包括建構農業新典範、落實農業安全體系以及強化農業行銷能力等3大工程。目標設定到109年農業產值可增加2,190億元,創造就業機會37萬人次,以及農民所得及糧食安全自給率在4年後分別提升到180萬元及40%。

檢視此一全新版本的新農業改造工程規範方案,較具新意的,首推將訂定我國首部「有機農業促進法」,以期打造台灣成為有機島。另外則是強調,將扭轉過去消極補貼的思維,改為朝強本革新方向,投入綠色給付、農業科技研發及產業調整。

就前者而言,除了將把訂定專法列為立法院本會期優先法案之外,主管部會也決定從今年起擴大有機及友善耕作的誘因,不止將鼓勵不使用或少用農藥的農民給予補貼,甚至大型農企如採有機耕作生產方式,也都將納入輔導體系,讓農企結合小農生產,加速擴大推展。

另就後者而論,重點無疑在於農業科技的研發及產業的調整。事實上,我國在廣義農產品的改良上可以說是基礎深厚、績效卓著,除了原有的農、漁產改良場之外,近年來設置的農科院無疑將扮演更重要的研發與整合角色。

然而談到廣義農產品的品種改良,誠然台灣過去已經積累豐厚的經驗,但是這些改良技術往往無法獲得智慧財產權的保護。特別是在兩岸恢復交流後,已有許多經台灣改良的新品種,有意或無意的在大陸繁衍、推廣。台方的研發單位既得不到專利授權等應有的回饋,甚至翻轉過來成為台灣本土農產品外銷的強力競爭對手。

面對這樣的困境,我們認為行政院農委會除了應支持下屬的農科院繼續深化、提升農業科技、產品改良的質量之外,顯然也應研議如何建構一套可操作的產品改良技術之權益保護對策。具體而言,也就是應建構農業科技與法律保障的鏈結機制。

除此之外,我們認為農委會也可參採全球大廠孟山都的做法。孟山都是一家美國的跨國農業生物技術公司,他們從種子的基因改造切入,並建構出其所販售的基改種子,據以生產種植的農戶並無法繼續繁衍,因而在全球占據了多種農作物種子銷售市場七成以上的份額。

於此,我們認為重點不在於孟山都所研發的基改種子,是否有任何後遺而引發爭議,重點是在其行銷手法,確保其技術研發成果不致被剽竊或無償使用。行政院既要高調的推動新農業改造工程,追求建構農業新典範,則在台灣既存厚實的農業科技底蘊和品種改良經驗之下,結合上游的科技改良,中游的智財權保護,到下游的產業端,才有可能開出吸引新農投入農業生產,以及提升台灣農產品行銷能力的燦爛花朵。

沒有錯,在提升農業行銷能力方面,官方的方案甚至已經框列出包括香蕉、鳳梨等七大台灣優勢主力產品,作為拓銷日韓市場的品項,以及擬在年底前選擇一個東南亞國家,協助農企前往投資生產。但所有這些行銷作為,如果為了達到方案所預設的業績目標,難保不會對業者及農企提供補貼誘因。如是,則與方案所宣稱要從傳統消極補貼思維轉為強本革新的承諾自相矛盾,甚至將引發昨非今是的質疑。

綜而觀之,對於林內閣繼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之後,緊接著又推出新農業改造工程規劃,我們自然樂觀其成。但是接著是否還要推出諸如文化創新、觀光亮點等等的計畫方案,表面看來也許是面面俱到,但實質卻可能淪為全面燒錢。萬一最後出現政府財政惡化加劇及債留子孫的後遺,而卻肥了有機會參與計畫的特定廠商乃至特定利益團體,那可是蔡政府不可承受之重了。

(工商時報)

 

 

聯合筆記/拜託,把行道樹種好!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39992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

 

2017-04-13 00:12聯合報 鄭朝陽
東勢河濱公園昔日美麗的木棉道。 記者陳秋雲/攝影分享

最近是追花的季節,有人北飛賞櫻、賞紫藤,有人在多條特色行道樹之間穿梭,享受在地群花綻放的數大之美,療癒身心,也促進所謂的「花經濟」。

這幾天,被部落客推薦「最美木棉道」的台中東勢與石岡綠廊道的木棉道,景象卻是一片蕭瑟,光禿禿的憔悴模樣和各地繁花盛開的燦爛成了天差地別。

原來,上個月木棉剛開出花苞時就被台中市政府全打掉了,避免花瓣掉落造成機車輪胎打滑,重演騎士摔傷的意外。但此舉看在樹木專家眼裡,其實很不忍心。

東勢河濱公園今日的木棉道已光禿禿,引起民眾撻伐。記者陳秋雲/攝影分享

開花、結果是植物很自然的生理現象,提前打掉花苞、不許開花形同「強制墮胎」,此刻樹木本身會察覺異狀,立即跟著緊急修正,把開花的營養轉成發展枝葉。雖然營養無損,但每年一次的「花樣年華」卻被人們強制剝奪,若年年如此,能開花的樹就失去花枝招展的機會,城市景觀也了無趣味。

行道樹怎麼種是門大學問,可惜台灣對行道樹經營管理的專業,還停留在「開發中國家」。

以木棉為例,不論落花影響交通安全,還是花絮成了呼吸道過敏源,都是早該知道的植物特性,決策者事先就要篩除;就算要種,也有方法預防禍害,只要種在不影響民眾的下風處,搭配警示標誌和定時清理,木棉花道依然能成為季節絕色。

被抱怨的行道樹還有竄根破壞建築物的榕樹;開花時散發豬屎味的掌葉蘋婆,讓附近居民食不下嚥;含豐富膠質的麵包樹、雀榕果實掉落,黏在汽車上很困擾車主,一年落葉三、四次,也成了清掃人員的負擔。另外還有花粉有毒的白千層、汁液有毒的漆樹等。

嚴格來說,這不是樹的錯,怪就要怪選擇樹種的決策者缺乏專業,還有勾串牟利的綁標人禍,讓台灣不少行道樹擺在錯誤的位置上,樹活得不快樂,還被嫌惡是「隨機殺人凶器」。

行道樹的用途不能只是開花、好看,能否改善噪音、吸塵、防風,甚至要能容易維護更關鍵。選對樹種、種出健康的行道樹,城市不僅有怡人的景觀,等於有一台超大的吸塵器,守護市民健康,還有多樣生態等多元附加價值。

但回頭看看現在多數行道樹,處境都很艱難;早期各縣市考量快速綠美化及遮蔭效果,常選擇長得快的「速生樹」,這些樹在一乘一公尺見方的小樹穴裡苟活著,雖有茂美的樹冠,卻忽略「淺根」特性,形成頭重腳輕,遇強風容易倒伏,補植花費不少,遑論缺乏健檢制度,不少樹木罹患病蟲害,無風無雨也會倒下傷人毀車,導致國賠案件逐年攀升。

想要行道樹給我們療癒的景觀、清淨的空氣,要先問我們是怎麼對待它們的。拜託主管機關:種出健康、安全的行道樹,好嗎?

 

國家保護貓狗勝過人 怪哉

https://udn.com/news/story/7339/240001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13 00:22聯合報 翁國勛/醫療人員(台南市)

動保法修正通過,一方面欣喜動保意識增加,一方面擔心立法粗糙。

首先,「汝可吃雞豬牛,不可吃貓狗」這樣法律公平嗎?要說貢獻,牛能耕田,支撐農業,貢獻不輸,很多老農也不吃牛。若貓狗不能吃,憑什麼牛倒楣該被吃?動保愛說生命平等,但是立法時,雞豬牛的命一點也不平等。

再來,殺貓狗和殺雞豬牛同是殺生。殺雞豬牛的不用罰,只有殺貓狗要判刑。一樣的行為,結果不同,有沒有不正當差別待遇?新動保法,對動物不公平,對守法的人也不公平。

傷害動物處罰提高,甚至比傷人更重。企業違法操死人,法律重罰兩萬元;弄死貓狗,處罰兩百萬元。砂石車司機壓死人,過失致死判兩年;八仙塵爆死傷嚴重,業者目前判四年;動保法修正後,毒兩隻狗刑期最高到五年!保護人的法律不修正,傷動物比傷人罰更重,有沒有違反比例原則?國家保護動物勝過保護人民?國家立法、司法資源該優先放在貓狗還是人身上?

史記紀載,楚莊王要以埋葬人類之禮埋葬愛馬,被諷「何不比照國君埋葬呢?」成為千古笑談。國家若注重貓狗勝過注重人權,那就不是本世紀最先進立法,而是本世紀最大笑話了。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0474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