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正視環評制度無限上綱的後遺效應 政院:台灣環評扭曲 世界獨有 王文淵難得話匣子一開 反空汙 從改變產業結構做起
2017/04/17 10:05:15瀏覽288|回應0|推薦0

 

 

社論-正視環評制度無限上綱的後遺效應

在行政院環保署主動提出,將透過修法,讓行之有年的環境影響評估制度,從目前由環保署獨力負責相關環評案件的審查,改為回歸「美國原型」,也就是由環評案件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負責審查之後,26日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打鐵趁熱,透過舉辦論壇的方式,援引美、日、澳洲等國的環評相關規定,及環評審查案例,凸顯台灣環評制度執行的扭曲與缺陷。

俗語說「他山之石,足以攻錯」。回顧台灣的環評制度,的確是師法、參考「美國原型」,但卻又別出心裁的設定由環保署獨攬環保案件的審查准駁之權。但檢視從引進環評制度迄今已逾23年,在專業團體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的眼中,不只是制度設計有缺失,更嚴重的是在實際執行、運作過程中,往往遭到扭曲。其結果不只造成社會內耗,更是一再嚇跑重視環保的國際級投資業者。

所謂「數字會說話」,環工技師公會特別引述環保署資料,顯示總體趨勢是環評申請案件逐年持續下降,從每年百餘件降至不到20件,通過比例自然也是逐年下滑。而2010年以後,情況更加嚴重。投資規模較大,須進入二階環評的到2016年間,甚至無任何一案通過。

總結我國引進環評制度的實施情況,環工公會歸納出獨具否決權、無量化標準、只評負面、無信賴保護及時程冗長等5大問題,強調乃是造成台灣環評效率不佳的關鍵因素。

逐一檢視這5大問題,台灣的環評制度,賦予環評委員會可以享有否決權。但環評委員會的組成與審議過程,卻往往是由對環境議題有強烈使命感的人士組成與主導。這也就難怪在審查過程中往往只評負面,而在意識型態掛帥的氛圍下,無法理性地就環評案的正面與負面進行通盤評估。再加上審查過程,並沒有明確的量化標準,自然更容易在民粹氣圍下,輕率的動用否決權,讓投資開發案止步。

現行環評制度,除了在成員結構以及議事運作過程存有前述的缺失之外,缺乏信賴保護機制與認知的闕失,更是不容忽視。最典型的例子,莫過於台北市政府對大巨蛋興建案的反覆。誠然,應否在台北市的精華蛋黃區興建大巨蛋,在今天的意見多元社會,絕對不可能做到全民認同,無人異議。而事實上大巨蛋興建案最終得以啟動興建,可也是通過環評的嚴格與冗長考驗。

然而該案在3年前市長換人後,卻是命運大不同。不只被勒令停工、甚至被進行司法與行政究責。平議此一案例,新的市府團隊即便有一套何以政策反覆的說詞,但就當事人而言卻陷入無法得到信賴保護的困境。而看在其他有意投資公共建設案的中外企業人士眼中,台灣的政府竟然未能提供合理的信賴保護,那企業界又如何敢參與投資。足見未能確立及尊重信賴保護原則,起碼將造成政府、產業及整個社會三輸之局。

除此之外,環評制度審查時程的冗長,同樣也是一個值得正視的課題。批評、檢討政府機關審議決策時程冗長,當然不應被簡化為快就是好,因而衍生草率、不周延的後遺。然而一件公共政策或環評審議,如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不只是坐實了公權力機關效能不彰的評價,更嚴重的是,處在今天的全球化及網路時代產業快速變易的年代,過時的法令規章如果不能與時俱進的修改,其實也就意謂著我們國家競爭力的自我弱化。

而環評過程中,審查意見不斷反覆的提出,甚至無限上綱的要求業者即使在通過環評監督後,還要做出更多的承諾,凡此種種也許可以自解為是一種追求完美的堅持,但是因而出現議而無解、決而難行、以及時間成本的耗損,包括業者、政府以及整體國家競爭力,還是難逃三輸的厄運。

綜而觀之,從環保署拋出擬修改環評制度議題,到環工公會順勢提出的環評審議的5大缺失,其實只是浮現出政府治理闕失的冰山一角。而環評制度從倡議引進,到實際運作所引發的諸多闕失,另外也凸顯愛之往往反成為害之的鮮明案例。不論是愛台灣或愛環境,在今天都是不容質疑的政治正確。但不及自然有待補正,而太過的負面效應卻往往被輕忽,台灣環評制度的實踐檢驗,正好提供一面足堪深思的明鏡。

(工商時報)

 

 

 

張忠謀:政府不是一句創新或轉型就能達成目標

https://udn.com/news/story/7241/2414348

2017-04-20 11:06聯合報 記者楊美玲╱即時報導

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今日出席經濟50大論壇,並以「成長與創新—不變的恆值」為題發表致詞,張忠謀表示,經濟若需要一句口號就是「成長」;若要3句口號,那就是「成長、成長、成長」,而成長非營收成長,是附加價值的成長,創新則是提高附加價值的好途徑,但不能急就章創新,政府不是一句創新或轉型就能達成目標,「創新要靠市場機制。」

張忠謀表示,世界局面變得極快,但有二件事是永恆價值,就是成長和創新,均是永恆價值,無論時局如何變更,須要成長和創新是永恆不會變的。他說,成長並非營收成長,而是附加價值的成長,當附加價值增長,利潤也會增加。

他以自身擔任企業高級經理人50多年為例說,他曾經歷過公司不成長,以及更多時間在成長的二大階段,當企業不成長必須處理的問題有撙節開支、裁員、員工士氣低迷等,當他在德州儀器公司任職時,公司內部的咖啡全都免費提供,員工每天喝5至10杯,把咖啡當水一樣喝,但當公司不成長,第一件事就是取消提供免費咖啡弄,節省成本開銷。

張忠謀說,當企業成長時就要徵才、發紅利、加薪、找地投資、解決電力或水不足等問題,而對國家而言,若經濟沒有成長,稅收和發展都會停滯,變成不快樂沒發展的國家,因此成長對企業和國家經濟發展都是必須的。

他表示,「成長要轉型創新,但絕對不是必要。」有些公司成長不見得透過創新或轉型,成長也可透過多徵人或投資機器廠房等,回首大家所懷念的台灣1970或1980年代,台灣居四小龍之首,但成長非靠創新,而是就業人數增加,投資也增加,所以成長不一定需要創新或轉型,也能藉由人才或資本投入來成長。

在創新部分,張忠謀表示,創新和改變、轉型同意思,創新英文是innovation,字典解釋為「to make changes」,「make」是要去做改變、做創新,非嘴巴說,且不是一個創意(idea),創意和創新相差極大,做改變有大有小,價值有高也有低,而一個創新價值也須以它產生附加價值來衡量,每天早上一直用黑人牙膏刷牙突然換成高露潔,這也是改變,但並無任何經濟價值,創新價值要以經濟價值衡量,而商業模式創新是最值錢且常發生。

張忠謀說,最令他讚嘆佩服的二個商業模式創新就是麥當勞和星巴克,麥當勞將速食方便化和平民化,而星巴克把一杯美金2毛錢的咖啡變成了2塊美金,甚至現在要4或5塊美金,增加了附加價值創新;其他像是google、Amazon、阿里巴巴等,也都是透過商業模式創新,創造了獲利。

 

 

匯率不利出口 張忠謀:只能忍受

https://udn.com/news/story/7240/2414437

2017-04-20 11:55中央社 台北20日電

針對當前新台幣匯率情況,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表示,對出口業不利,對台積電的影響先前已提過,不過,台積電也只能忍受。

張忠謀出席經濟50大論壇,會後受訪時表示,目前新台幣匯率情況對出口業不利;不過,張忠謀並未對匯率嚴詞批評,僅說對匯率的影響只好忍受。

台積電於日前法說會中曾提出,第 1季匯率影響營收減少約新台幣60億元,影響毛利率與營業利益率減少約1個百分點;並估計匯率將影響第2季營收約2.1%,影響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約0.85個百分點。

至於當前台灣投資環境,張忠謀表示,水、電、土地及環評對製造業是障礙,對於金融、網路服務業,水、電、土地及環評並不是主要障礙,法規簡化才是主要障礙。

張忠謀說,政府在水、電、土地及環評方面應該做,其他部分能做的並不多。

 

 

政院:台灣環評扭曲 世界獨有

https://udn.com/news/story/11035/2407461?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17 01:28聯合報 記者林敬殷/台北報導

行政院長林全將在廿日聽取環保署所提政策環評專案報告,其涉及的法規及制度的修改,也預計在新政府執政周年前夕提出。

行政院高層官員不諱言,國內環評制度早已扭曲,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的環評像台灣一樣,成為主導開發與否的依據,而非減輕開發對環境造成的衝擊,環評已變相成為社會運動場所,成為國家發展的不確定因素。

行政院官員表示,民進黨對環評制度檢討的思考,一方面降低投資案的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取得環團的信任,他強調,環評制度最大的問題仍在於執行面出問題。

官員說,以往大家熟悉的環評,屬於個案環評,針對特定開發案的環評,事實上,國內還有政策環評,位階高於個案環評,其牽涉到國家對該項產業的政策,舉例說,台灣需不需要水泥業?在衡量國內需求量、對環境衝擊,並考量進口的成本負擔及風險因素等,訂定水泥業政策環評的標準。

他強調,以往政府疏於執行或窒礙難行,導致個案環評成為箭靶,對症下藥就是讓政策環評回歸制度應有的角色,負起該有的功能、權責。

 

 環評制度疊床架屋、曠日廢時 蔡政府啟動檢討

 https://udn.com/news/story/11035/2407454?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17 01:28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姜宜菁林敬殷/連線報導

蔡政府全面檢討環評制度,預計執政周年前提出環評法修正草案,並配合修正相關法令。改革重點包括加重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都市計畫區的高樓和都更等免環評,並加速審查效率和政策環評等,將是環評法上路廿二年來最大改革。

現行環評挨批疊床架屋、曠日廢時、不確定性高,不僅企業不滿拖垮台灣,環團也質疑審查不實。除了台積電三奈米五千億元投資計畫傳出走,台塑六輕擴廠案歷經六年後,環評大會上月又決議「重新環評」;六輕公用三廠有五張燃煤許可證昨到期,雲林縣環保局同意今發出「有條件」展延公文,勢必再掀爭議。

行政院長林全一上任就點名環評制度要改革,他強調:「如果一個投資計畫的環評搞很久,企業就不敢來,環評應『明確、有效率』」。 林全緊盯檢討進度,本周即將聽取環保署所提的專案報告。

根據環保署規畫,除了環評法,將至少同步修正七項子法。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將盤點已有相同審查功能的,將可不用再環評,像是都市計畫區內的高樓建築、都市更新、博物館、展覽館等建設,透過都市計畫審查、申請使用執照審查通過即可。

另過去製作環境影響評估說明書,至少要一季以上的調查,如國光石化案,光是農地搶水、濕地、白海豚爭議等專家會議就開超過十次,未來一階環說書將優先引用政府公開資訊或者民間長期累積的資料,不足再依法調查即可;第一次專案小組召開前後,避免再提新議題,將專案小組會議控制在不超過三次。

林全曾說,「企業不怕嚴,就怕不確定。」詹順貴說,未來確定對環境有影響的案件,應在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就能嚴審把關,將列為十年至十五年目標;另即使開發單位自願進入二階環評,不該開發的,就要認定不應開發。

老案也將有退場機制。未來環評通過五年,若沒開發就要做環境差異分析,如果超過十年沒開發,可能遭廢止環評許可或期限屆滿而自動失效。

環團肯定老舊環評將設退場機制,但對於環評制度要大修法,認為也不能給企業太多方便。

環評制度8大改革內容 圖/聯合報提供

 

 

環評誤了經濟?當年馬政府改革 只跨出半步…

https://udn.com/news/story/11035/2407491?from=udn_ch2cate6638sub11035_pulldownmenu

2017-04-17 08:00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董俞佳/台北報導

「每個人都喊重視環保,卻不願意擔任被修理的角色,扭曲的環評制度,讓環保署錯置戰場…。」

環評回歸美國原型 功虧一簣

聯合報今天獨家報導蔡政府大刀闊斧檢討環評制度,修法加強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權責。其實,馬政府時期就曾推動環評回歸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廢除環評否決權等,時任環保署長的沈世宏當時就疾呼環評制度回歸美國原型,但功虧一簣。

環保署前署長沈世宏曾想修法,讓環評制度回歸目的事業主管機關,但功虧一簣。 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沈世宏昨受訪表示,蔡政府若要修法,總統及行政院須扮演關鍵角色。

我國環評法在一九九四年實施,但從國光石化、中科四期、美麗灣度假村到六輕擴廠,環評制度不見得都是理性探討,有時反而成了經濟與環保的赤裸鬥爭戰場。

轉送業者環評申請 經濟部像郵差

現行環評制度是當業者提出開發行為時,須向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申請、再由機關「轉送」環保單位審查,由環評委員把關並擁有否決權。但經濟部、交通部等機關的「轉送」行為,有如郵差,未實質發揮功能,環團也因此總將「砲火」對準環保署。

環保團體向環保署長李應元要求應做產業等政策環評。 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但在美國,環評審查機制是個諮詢平台,交通單位要蓋路、經濟部要設廠,部會內都設有環評機制,須召集專家學者、相關部會及環保署參加,當各部會有衝突則由白宮拍板定案。

沈世宏想修法 取消否決權遭反彈

二○一二年底,環保署駁回台塑六輕四點七期擴建申覆案,引來經濟部及企業痛批環評誤經濟,沈世宏隔年順勢啟動環評改革,無奈沒能走到終點。

沈世宏當時就想修法,讓環評制度回歸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取消環評否決權,但不僅經濟部、交通部等開發單位反彈,環團也無法信任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有考量環境的能力,最終只能修改環境影響評估施行細則,爭議性的開發案件須由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先處理、釐清爭議,改革只跨出「半步」。

環評挨批疊床架屋,環團也質疑審查不實,圖為環評大會情況。 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大家都喊環保 但誰都不願被修理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這次修法不會馬上回到美國原型。 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當時誰(各部會)都不願擔任被修理的角色,修法一到行政院就被打回來。」沈世宏說,環評制度應讓每個部會都有裁量權,平衡考量開發案對環境、經濟、社會的影響,才能做最好協調,環評制度專注於環境影響層面,而非最終的否決權,有衝突時則須拉高層級讓行政院扮演協調功能。

沈世宏說,蔡政府這次修法看來層級拉到母法,但未來如何真正落實環評制度,應由總統召集政策會議,「總統、行政院才是關鍵角色。」

我國環評制度源於美國,但當時不少立委擔心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恐無法為環境把關,制度出現本土化質變,將環保署定為環評審查主管機關,但實施多年來引發不少爭議。

這次修法 加重主管機關監督責任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說,這次修法不會馬上回到美國原型,而是先修相關子法、搭配國土計畫與政策環評,簡化個案環評程序,預計以十年到十五年時間,逐步讓目的事業主管的環境意識、人力提升,再回到美國原型。

分享

根據環保署規畫,將修法加重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監督責任,要求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加強開發監督作為,輔導開發單位在規畫開發行為之初,即應審慎選址。另過去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都只是轉送環評書件,未來須先篩選,並說明為什麼要支持此開發案,如果該案因環境敏感遭退回,目的事業主管機關要再送,就須再詳述說明捍衛該案開發理由。

 

 

王文淵難得話匣子一開 從國家、國際談到生活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05486

2017-04-15 18:25聯合報 記者蔡維斌╱即時報導

台塑總裁王文淵率台塑各級主管和地方各界團拜,祈求麥寮媽祖保佑平安。記者蔡維斌/攝影分享

台塑六輕今天舉行歷年來最大的廠鄉一家親萬人迎媽祖盛典,台塑總裁王文淵親率旗下各公司董座親迎麥寮媽祖和將軍安座駐駕六輕兩天,並帶領萬人團拜祈求平安,場面莊嚴盛大,王總裁可能拜完媽祖,見到萬人鄉親和員工歡樂齊聚,心情愉悅,話匣子一開從國家能源談到美韓戰爭國際形勢,再談到經濟、環保甚至自己的生活,打破外界一向對王總裁低調少語的印象。

台塑今天下午在六輕廣場舉辦萬人一家親,超過1萬5千名台塑員工和麥寮、台西等沿海鄉鎮鄉親齊聚,由台塑提供餐飲及各種演藝歌舞,重頭戲是由台塑總裁王文淵帶領總經理王瑞瑜及台塑、南亞、塑化等旗下公司董座,一起恭迎麥寮拱範宮開山媽祖到六輕駐駕,鑼鼓喧天,熱鬧非凡。

安座團拜儀式後,王文淵受媒體包圍發問,儘管天熱,他無所不答,邊擦汗擦說話,對於韓美交戰和中東投彈,對台灣與國際石油,王總裁直言「影響很大」,但我國油價有一定機制,即便國際油價上漲,台灣油價應可持穩。

至於能源問題,王文淵對綠能政策不抱樂觀態度,他認為目前多數電力仍仰賴核電與火力,以風力等綠能短時間恐難支應。記者馬上問是否對民進黨政府的整體政策失望,他說「那是你說的,我沒這麼講!」他進一步說,很多事情不是他說了算,不過基於為台灣經濟發展,他們會儘量配合。

至於雲林縣府核發發電廠許可證,從原本5年縮為1到2年換證一次,王文淵說,這是縣府權力,他們會儘量配合。在太陽底下冒汗談了約20多分鐘,王文淵隨後又再召開媒體聯訪,心情頗為愉悅,記者問是否會再辦迎媽祖,他說,只要地方要辦他就辦。王總裁再次從國家能源談到國際局勢匯率及油價變動。

不曾談過許分厝分校的他,也以美日的檢驗標準暢談汙染問題,他說,六輕附近種的菜都可銷品管嚴格的日本了,何況分校檢驗出來沒問題,他強調,國家一定要有穩定經濟,不要老把石化當是最大汙染,PM2.5,交通汙染佔30%以上,石化和發電也僅各佔2%左右,何苦老把矛頭指向工業。

王文淵難得和媒體暢談國事、經濟,也談到自己的生活,無所不談且有問必答。記者蔡維斌/攝影分享

台塑今天在六輕舉辦廠鄉萬人一家親迎媽祖,集團總裁王文淵率旗下各公司董座親迎麥寮媽祖和將軍安座,駐駕六輕兩天,以祈平安。記者蔡維斌/攝影分享

王文淵難得和媒體暢談國事、經濟,也談到自己的生活,無所不談且有問必答。記者蔡維斌/攝影分享

台塑今天在六輕舉辦廠鄉萬人一家親迎媽祖,集團總裁王文淵率旗下各公司董座親迎麥寮媽祖和將軍安座,駐駕六輕兩天,以祈平安。記者蔡維斌/攝影分享

台塑總裁王文淵今率台塑各級主管和地方各界團拜,祈求麥寮媽祖保佑平安。記者蔡維斌/攝影

 

政府釋善意!雲縣環保局:台塑化八張許可全數展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2407853

2017-04-17 11:14經濟日報 記者潘羿菁╱即時報導延

 

雲林縣環保局公告,台塑六輕一張生煤使用許可、七張汽電共生操作許可證全數展延,其中,生煤使用操作許可再砍14.3%,各組展延年限約為1~2年,對此台塑化總經理曹明回應,目前尚未收到公文,不方便回應。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上周六才提到,尚未感受到政府對石化業善意,今日一早環保局立即宣布,針對台塑化六輕廠七座汽電共生機組展延,不過各組展延年限不一,M10~13展延兩年、M14以及M28、29為一年,其中,M28與M29為石油焦機組,這項決定出爐後也等於宣告環團訴求失敗。

另外,一張生煤使用操作許可同樣獲得展延一年,不過這回再度砍用煤量14.3%。

 

 

六輕許可證 雲林「有條件」展延

https://udn.com/news/story/11035/2407451?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17 01:28聯合報 記者姜宜菁/雲林縣報導

台塑六輕公用三廠有五張許可證昨天到期,雲林縣環保局已同意「有條件」展延,今天將正式發出公文;台塑表示,會盡量配合縣府要求,但若影響公司營運或有不公平條款,公司會循法律途徑爭取權益。

雲林縣在地公民團體聽聞縣府同意六輕燃煤許可證展延,今天要在縣府靜坐,抗議縣府未嚴格把關。

雲林縣環保局長林長造昨天指出,縣府去年起陸續訂定電力設施管末排放、設備元件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排放等加嚴標準,並將公民營電廠許可展延年限從每次五年縮短為兩年,且持續檢討展延年限。環保局雖同意六輕許可證展延,但除要求六輕從源頭和管末雙軌進行減量,降低汙染排放量,並要求參考台中市作法,每年十月到隔年三月,依據空氣品質優劣,必要時發電廠須降載。

 

 

 

經濟/反空汙 從改變產業結構做起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07403?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4-17 02:49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環保團體上周在高雄台電大林廠前成立「南部反空汙大聯盟」,要求台電大林廠禁燒生煤。報系資料照(記者劉星君/攝影)

分享

行政院院會上周四通過「空氣污染防制策略」,未來三年,政府連同台電及民間總計將投入2,150億元汙染防治經費,從加速淘汰烏賊車、嚴格管制鍋爐排放等手段,減少汙染源,希望到108年將PM2.5年平均濃度計算之空汙總量降低18.2%。行政院以行動宣示反空氣汙染決心,值得肯定,但環保團體及多位立委仍持續批評林內閣對重大空汙問題未作處理,有抓小放大之嫌,充分顯示防制空氣汙染問題的複雜難解。

近年國內空氣汙染問題受到各方高度關注,尤其在中南部地區,被視為健康殺手、直徑小於或等於2.5微米的懸浮粒子(PM2.5)濃度偏高,一直是居民心中的恐懼,連行政院長林全在記者會中都坦承,去年10、11月到中南部,看到桃園到屏東的空氣品質,一路灰濛濛,讓他對台灣空氣汙染嚴重,感受甚深。

近月幾場由中南部環保團體發起的反空汙大遊行,更讓上任已近一年、標榜重視環境正義的民進黨政府備受壓力。林全宣示要開14個戰場去面對空汙,既彰顯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也是以具體行動回應中南部地區民眾反空汙訴求。

但在國內,反空汙知易行難,因為很多相關問題彼此糾結,前後幾任政府多年來雖做了不少努力,但人民依然無感,甚至還感覺汙染問題愈來愈嚴重。

從汙染源來看,國內產業結構偏重在高耗能或高汙染產業,包括半導體、石化、鋼鐵等行業,除本身汙染空氣排放之外,尚須仰賴充足的電力供應,包括高比例、高排碳的燃煤發電,加上小英政府承諾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目標,受到再生能源發展的限制,未來勢必增加對燃煤或其他化石燃料發電的依賴,這也大為提高反空汙的難度。

除工業汙染源之外,另有很高比例的移動汙染源,例如為數龐大的柴油大貨車、二行程機車等,這些又涉及到民生產業運輸及基層民眾生活形態,也非短期內可以改變。還有,來自境外移入的汙染源占整體汙染比例高達四成,這個部分主要是大陸沿海工業區製造的空汙隨風飄到台灣,其防制亦非可操之在我。

政府產業政策也和反空汙出現扞格,例如石化業仍是台灣重要出口產業,關係數十萬人生計,但雲林六輕擴廠環評問題,汽電共生與燃煤發電操作許可證近日到期是否續發,皆攸關石化業未來生存,政府能否在環保和產業發展上取得平衡,備受關切。

台積電南科5,000億元設廠計畫,是攸關台灣半導體業能否在全球市場保持領先地位的重大投資計畫,加上台積電產值占GDP比重及在股市總市值及交易量無可取代的重要性,因此,政府無論如何都必須留住此一關鍵投資。

據報導,高雄市受到「高屏空汙總量管制計畫」限制,由於環保團體堅持中油高雄煉油總廠關廠後,其空汙排放量不得作為台積電未來設廠空汙排放的抵換來源,因而高雄市政府將以汰換50萬輛二行程機車,來換取台積電順利設廠。

上周行政院宣布將從擴大補助著手,預定三年內汰除100萬輛汙染程度較高的二行程機車,和高雄市政府的方向,顯然相互呼應,但能否如期達標,仍存在很大變數。

坦白講,由於台中、高雄、雲林PM2.5人均汙染測量值是台北市的數十倍,而且還在持續升高,民怨的日積月累可想而知,但現實的困難是,台灣產業結構及生活型態都不利於反空汙的大力推動及目標實現,這也是政府和民間以及朝野政黨必須共同面對的現實和政策難題。

「魚和熊掌不能兼得」,是最簡單的道理,所以,在反空汙行動上,必須採取務實做法,訂定優先緩急順序,循序漸進解決不同程度的空汙問題;在中長期,根本之道仍在改變產業結構及生活形態,這必須作很大努力,而且愈早開始愈好。

 

胡思聰》空汙防制別打迷糊仗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16003398-262105

行政院院會甫通過「空氣汙染防制策略」,畫分成14項措施,採獎勵與限制並行方式推行,預計3年內達成具體的空氣品質改善目標。

政府預計投入的公務預算與空汙基金為365億元,台電公司投入101億元改善發電廠設施,加上民間投資1684億元,整體經費上看2000億元,希望徹底對抗空汙。但若以汙染防制的專業觀點檢視,這樣簡化的國家策略訂定過程卻令人有不少的疑問。

首先是近年紛擾的細懸浮微粒話題,包括監測、檢測方法、濃度標準制定等,國內研究單位、學術機構及環境檢驗主管部門,並沒有確切的研究成果告知國人,細懸浮微粒包含哪些成分?形成機制如何?監測與檢測方法的精準度與效度如何?僅籠統地說明有原生性、有光化學衍生性;然後依季節風向及模式計算,就推論前述可能的來源分布與比率,其實不符合目前環境主管機關對於環境檢測數據品質管理的要求。

細懸浮微粒的檢測有自動與手動採樣2種方法,2種方法檢測的數據間存有相當的差異。民國103年後發展出「校正機制」,將自動監測值平抑化後才「更正確」地公布數據,其實這已違背檢測求真的精神。

細懸浮微粒手動採樣檢測的技術水準要求非常高,而且這項數據屬於微量級的稱量,但方法學有缺點,所以允許誤差值所得出的平均濃度值,已可使22微克與18微克的標準失去鑑別度,更遑論還有「校正機制」的因素。

筆者提醒政府部門在制訂政策細節時,不應提出應急的頭痛醫腳、腳痛醫手的錯亂方案,否則錯誤政策造成國家資源的浪費更可怕。這項防制策略3年預計總投入的金額約為2150億元,其目標值為每年降低懸浮微粒1.4萬公噸(其中細懸浮微粒0.85萬公噸)、硫氧化物1.7萬公噸、氮氧化物9.2萬公噸、揮發性有機物1.5萬公噸。以此估算,平均每萬公噸汙染的防制投入成本高達155億元,也就是每公噸得花155萬元。

花費如此鉅資,政府應慎重評估,這些資源的投入真的用對了方向、能有效改善空汙嗎?還是日後又會落入數據選擇性解讀的黑箱,讓大家有白忙一場的遺憾?

(作者為台灣省環境工程技師公會理事長)

 

( 時事評論環保生態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07772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