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5 10:30:47瀏覽192|回應0|推薦0 | |
聯合/他們真的沒有良心負擔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67194?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8_pulldownmenu 2017-05-17 02:43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視爆發「公司派」與「股東派」經營權之爭。公司派近日更號召民進黨立委連署支持董事長郭倍宏,該台政論節目主持人和常客也跳出來力挺領導班子說:「台灣人若連民視都保不住,要如何保護台灣?」 以這些人的說法,民視經營權儼然是一場民族「聖戰」:若經營權易手,台灣的獨立自主會立刻陷於危機。這不禁令人啞然失笑:民視經營階層和每天領通告費的名嘴們,未免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 從這些人士的發言看,他們顯然不把電視台當成「新聞媒體」看待,而看成赤裸裸的宣傳工具。有人甚至以收視戶為籌碼,要求綠營立委支持;他們沒說出口的暗示是:這時閣下若不表態相挺,未來本台會不會冷落你,或轉而拉抬你的對手,那就可想而知了。 在一黨獨大時代,任何膽敢和威權對抗而發表異議者,至少要冒著一定的風險。因此,外界多少抱持相當諒解,容忍他們「矯枉必須過正」。而如今,綠營已完全執政,許多人卻仍占著「弱者」的席次不放,攫取權力絲毫沒有良心負擔,也沒有一點迎向公平制度之心。 民視公司派把自己說成攸關台灣前途,和民進黨推動將警政、調查、廉政等機關首長改為政治任命,乃至親綠名嘴宣稱蔡總統聲望低落是因為「太民主」,因此政府必須多點威權,都有相同脈絡可尋。由此可知,有些人巴望的其實是另一個威權時代:只要把蔣公銅像換成自己就行了!
經濟/獨董發揮功能 才能享合理薪酬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502648?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6-04 02:07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公司設置獨立董事的制度引進台灣以來,一直被認為功能不彰,而且有坐領高薪之批評。每年到了第2季,許多公司會提出獨立董事候選人名單,而且年報也以級距方式揭露董事薪酬,報章媒體免不了會統計擔任比較多公司獨立董事、領取較多薪酬的名單,一時間檢討獨立董事制度形成熱門話題。日前,前行政院長張善政被媒體報導擔任幾家公司的獨立董事,而他提出日後會以公益捐出,這也算是一個奇特案例。 政府自從2002年初針對新上市公司,以及2006年修改證交法分階段要求公開發行公司設立獨立董事以來,目前全部上市上櫃公司董事會已經設立至少二席或董事席次五分之一的獨立董事。而且獨立董事的職權也逐漸強化,證交法已條列出必須提報董事會的議案,當獨立董事對這些議案有反對或保留意見,必須登載於會議記錄。 同時,為配合獨立董事制度,公開發行公司循序漸進採取由全部獨立董事組成的審計委員會制度,並且賦予特定的事項需經審計委員會通過,特別是簽證會計師的委任、解任與報酬,以及財務、會計與內稽主管的任免。今年開始,資本額超過20億的公開發行公司,就必須設立審計委員會取代監察人,這些公司就必須至少聘任三位獨立董事。 法規終究是表面的,獨立董事進入董事會到底發揮何種功能?許多人評論獨立董事,認為只是被用來合乎法規的花瓶,此一批評實有商榷餘地。首先,自從有獨立董事因財報有隱匿或不實情事,即使他們並不知情,但因未能盡善良管理人的注意義務,被投資人保護中心向法院要求賠償以來,許多獨立董事感受到責任重大,在董事會參與、詢問的狀況已有增加的現象。 同時,在強化董事會功能的浪潮下,上市上櫃公司尊重獨立董事的意見,應有比以前增加的情形。以上,某種程度代表公司治理意識,在台灣上市上櫃公司已從萌芽逐漸走向成長階段。 其次,有一些公司通過爭議的案件,過程中獨立董事屢有表達不同的意見。從2005年11月到2011年9月,有17家公司的獨立董事,對董事會議案有持反對或保留意見。 幾年前兆豐金控釋股台企銀案在董事會討論,獨立董事的意見與提名他們的大股東財政部並不相同;台灣人壽與中信金控合併案,有獨立董事贊成展延,而當時提名他們的大股東是反對的。 近年來,在轉投資案,有臺鹽、泰碩、金橋的獨立董事有持反對或保留意見;在股利政策方面則有友訊、其陽的獨立董事持不同意見;而彰銀、總太在其他議案也有類似狀況。最近,必翔電、必翔實業的相關交易,獨立董事紛紛表示反對,並且辭任;而安泰銀行有獨董針對大股東所持有之高息特別股延期案與之前多項議案,有持續提出保留或反對意見。 另外,獨立董事制度引進後,產生另一項給投資人、主管機關注意的指標:獨立董事辭職!由於獨立董事在財報或相關事項,需承擔連帶責任,因此當發覺公司有異狀或提出爭議案件,他們有可能會選擇辭職;而投資人、主管機關就可進一步瞭解、觀察、監督該公司的決策之合法性。根據報導,過去三年,有285位獨董辭任;而且自去年9月樂陞案後,獨董辭任有增加的趨勢。 以上的論證,可以部分突顯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並非完全沒有功能。當然獨立董事在董事會中盡到善良管理人注意與忠實義務,仍有很大的改善空間,有待公司、獨立董事、主管機關一起努力,但以個人來說,「獨立董事也是有風險的職務」,而且一般獨立董事薪酬並不高,不一定明顯高於他們要承擔的責任。
經濟/解決投資低迷 須有積極作為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73825?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20 04:15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鴻海集團董事長郭台銘日前進白宮會見川普,表示鴻海將擴大、加速在美國的投資計畫。路透鴻海董事長郭台銘最近成為中美兩國炙手可熱的「國家級」貴賓,前不久他二進白宮,隨後即傳出美國六州競相爭取他投資面板廠,在商言商的川普也毫無違和感地說,他是夏普的粉絲。不到半月,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也登門拜訪富士康鄭州廠,李克強當著郭台銘的面說,希望他把高端研發、全產業鏈都放在大陸。 美、中不約而同打出「高層牌」搶人、留人,盤算的,自然是希望在全球經濟緩步復甦的今天,能夠爭取到一張可創造就業的製造業王牌;反觀台灣政府的反應,則顯得「低調」許多。針對郭台銘拉長戰線到美國投資,執掌協助產業與前端科技發展的經濟部、科技部都說,正面看待鴻海布局全球。 最懂鴻海的分析師楊應超形容,川普(Trump)與英文名字叫做Terry的郭台銘會面,正如一枚深具爆炸威力的TNT。他分析,郭台銘基於服務終端客戶,一定會到美國投資,而他投資美國新增的地、稅、水電、人工等成本,也自然會由打著「製造業回流」旗號的川普買單。 對台灣來說,這枚TNT的威力有多大,還需觀察鴻海與夏普帝國接下來的布局才能知曉。但是,目前可以確定的是,包括,鴻海及更早表態投資美國意願的台塑集團、義聯集團等指標企業一同赴美所帶出的企業新風向,將根深柢固影響台灣。這些企業出走對我產業會造成哪些衝擊,後續掀起的「企業赴美潮」會有多大,都值得政府好好琢磨,及早因應。 分析這一波台灣指標企業赴美投資,所執理由各異。有的公司是出於因應川普的「棒子」與「胡蘿蔔」策略,前者包括川普曾揚言要開徵進口稅,後者如川普推動稅改有意調降企業所得稅等;有些企業則著眼於原料、高端技術接軌,或是在比較台美投資環境後,對於此時此刻更為「親商」的美國,更易拓展事業版圖,索性決定離鄉背井,在美國開啟大投資。 企業出走,最怕的就是排擠本地的投資與就業機會,這是鴻海赴美投資計畫漸漸明朗後,大陸最為擔心之處。同理,台灣政府也不宜鄉愿地認為,企業前往台灣「盟邦」投資,就沒有產業刨根的「遠慮」,或是讓本地競才、爭取企業投資更形困難的「近憂」。反而,台灣在面對美中兩強大舉爭奪指標企業下,更應審時度勢,提出好的策略,降低企業出走衝擊。 首先,政府需理順,企業選擇東進(美國)、西進(中國大陸)、南進(東南亞)或在台灣本土投資,彼此相映的政策關係。以目前的政策風向來看,政府十分鼓勵企業南進與開啟本土投資;東進與西進,則多是企業自發選擇的結果。針對前者,政府自當要有各種鼓勵作為,增強企業投資誘因;針對後者,政府則要想辦法布建一條與台灣相連的「路」,避免企業自此「根」離台灣。 這條連接企業之根的「路」,可以透過雙方政府啟動官方或半官方的下世代科研計畫、人才交流或產業合作來建立。特別是在美國高喊「製造業回流」下,台灣深具企圖心地與美國供應鏈共舞,一方面深化共同利益,二方面也可藉助美國的創新先驅,帶動台灣的產業升級與人才進化。 其次,在世界各國皆戮力招商的殘酷舞台上,政府仍要想辦法優化投資環境,包括解決企業最在意的水電、土地與環評困境等。例如,最近政府打算推動變革,讓環評推動工作改由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承擔,廢除外界詬病多時的環評大會獨掌環評否決權,就是一個好的開始。當企業面對的投資不確定性愈少,企業愈容易展現「人親土親」的一面。 另外,政府推動中的公司法大修正,與「亞洲.矽谷」計畫,也應及早展現階段性成果,讓外界眼中的台灣,一如往常能與創新、變革劃上等號。 (蔡政府執政周年總體檢系列五之四)
經濟/股利稅改 簡單有效擺第一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8121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24 02:1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原本預定5月中旬將向行政院報告的股利所得稅改方案,財政部說因為委外研究還在進行數據分析,且要參考他國作法,加上財委會立委也提出不少意見,因此需要再花時間評估修正,方案最快6月才會出爐,立法院本會期還不確定是否能完成審查。 由於股利所得的稅改方案關係重大,尤其委外研究報告是根據2012至2014年的資料,而兩稅合一可扣抵稅額減半是自2015年才開始實施,若能進一步用更新的2015年資料來試算,才能比較準確地評估減半後和稅改後的稅收損失差異,再做為決策的參考,因此財政部打算延後一個月提出方案,似屬合理。 問題是,任何稅改方案只要涉及稅收損失的計算,即使依賴財政部最新的資料也有其侷限,因為過去申報的資料,是當時的稅制下納稅人行為所產生的結果,無法反映未來稅制改變後「納稅人行為跟著改變」的長期影響,頂多只能掌握納稅人來不及反映的短期部分。因此,除非數據分析納入納稅人行為改變的情境,否則很難寄望依賴新的數據以計算出較準確的資料。 而這正好突顯出政府在進行稅改時,太過在意稅收損失,以致於忘了進行稅改初衷的盲點。例如,4月學者建議的方案主要為「分離累進、抵減稅額」和「合併累進、抵減稅額」二選一,但財政部則比較青睞的「定額免稅5萬元或單一稅率25%分開計稅」雙軌方案,關鍵要素就是學者的建議稅收損失超過200億,但雙軌制的稅損微不足道。 財政部不妨回到「股利所得稅制為何需要進行改革」的命題上,就能確定稅改的目標,從而知道何種方案較能實現該目標;然後在接近的少數幾個方案中,選擇「最簡單」的方案,才是最可行的政策。因此,稅收損失的疑慮顯屬多餘,因為如果稅改的目標達成,長期自然會衍生稅收增加的效益。 回到股利所得為何需要稅改?具體而簡單的說,就是投資人的股利所得在104年起實施富人稅和抵減率減半之後,不論大小股東的稅負都變得太重,最高有效稅率近50%,且造成內資稅負比外資最多多了16%,更促使許多家族型或投資公司、基金會不分配盈餘的稅負,比上市櫃公司分配盈餘的稅負,少了將近25%。從而衍生了許多問題,包括企業不分配盈餘、資金外逃、以假外資形式投資、稅制變得更複雜而增加徵納雙方的依從和行政成本等等。 因此,股利所得稅改的目標,簡單地說就是要降低股利所得的稅負,使內外資一致,降低企業不分配盈餘的誘因,並廢除複雜的設算扣抵制,從而能健全資本市場的發展,以提高經濟效率的方式來實現「務實的公平」。 目標既定,則稅改方案就清晰可見,呼之欲出。為使內外資一致,股利所得的最高稅率不妨訂在20%,分離課稅是最簡單的方式。但由於目前稅制下的小股東尚能獲得退稅,未免遭致「劫貧濟富」之譏,而小股東即使訂定更低的分級稅率,仍將增加稅負,正好綜合所得稅現制已有「儲蓄投資特別扣除額」上限27萬元可供小股東選擇,更與鼓勵「投資」之初衷相符。 當然,一定會有人質疑針對股利所得者片面減稅是否不公平。這部分正好可以透過大法官最近釋憲案,要求財政部檢討薪資所得無費用成本扣除的機會,順勢提高薪資所得特別扣除額,更能使薪資所得者分享稅改的利益。 總之,財政部長許虞哲說得很清楚,稅改方案要將經濟效益、租稅公平、稅收平衡和稽徵簡便四個面向一併考量。上述的股利稅改方案完全符合增效益、更公平、又簡便,長期也有助於稅收增加,值得早日付諸實施。
公司法翻修 將祭「大同條款」 https://udn.com/news/story/7243/2462852?from=udn_ch2cate6644sub7243_pulldownmenu 2017-05-15 00:33經濟日報 記者韓化宇/台北報導 為促進公司治理民主化,防止再發生大同董監改選過程中,公司派以「送審資料不齊」為由,把市場派提名的董事全部剔除,經濟部與金管會取得共識,將祭出大同條款,取消公司對董事被提名人的審查權。 據了解,經濟部備妥四套方案,來堵住制度漏洞,經濟部與金管會傾向的方案為,修正被普遍認為爭議過大的公司法第192-1條,廢除公司董事會審查被提名董事的權力。 資深官員透露,建議拿掉審查權的,是國內公司法權威、現任期交所董事長劉連煜,經濟部與金管會都支持這個方向。本周五(19日)經濟部將召開修訂公司法的公聽會,商討如何修正第192-1條。 官員也強調,有些股務代理公司堅持保留審查權,最後修正方向,要待本周五公聽會後才定案。 官員說,即使取消審查權,董事候選人仍要提交「願任同意書」,避免有人用人頭來競選,導致選上後不就任引起糾紛,且公司也有依據提起求償。 若順利修法,持股逾1%股東皆可提名董事候選人,公司不得再利用審查之名球員兼裁判,把市場派的人踢出門外,為打破公司派壟斷經營權邁出關鍵一步。 公司法第192-1條規定,持股逾1%股東,得以書面向公司提出董事候選人名單,由董事會對董事被提名人進行審查。 但因該條文規定,提名人應檢附學經歷等證明文件予公司審查,結果被部分公司濫用,成為打壓市場派的工具。 去年9月,老牌資產股公司農林董監改選,公司派以「審查文件不齊」為由,全數剔除市場派的董事名單。
葉銀華/公司法的修正,跟你有何關係? https://udn.com/news/story/7340/2455569?from=udn_ch2cate6643sub7340_pulldownmenu 2017-05-11 02:09聯合報 葉銀華 公司法的修正,跟你有何關係?關係很大!因為其不僅影響所有公司,包括上市櫃公司,進而影響所有投資人,因此經濟部必須有目標、又審慎的提出具可行性的修法案。好的公司法修正案可以促進經濟成長、保護投資人的權益;而缺乏對實際狀況瞭解、空有理想又無法徹底執行的修正案,有可能增加遵法成本、徒增爭議,對經濟發展沒有任何協助。 根據經濟部提出的公司法修正草案,本次修正幅度並不小,其中有關公司治理相關法規的修正,一部分的修正條文可以解決紛爭與保護股東權益,另一部分修正條文有爭議性,仍然採取多案併陳方式,希望透過公聽會廣徵意見。 本文所支持的修正條文,首先是超過一半的董事可以召開董事會,而過去的規定是董事會由董事長召開。曾經發生董事長與過半董事意見不同,過半董事提案改選董事長,而董事長被批評為拖延董事會召開。一般議案,董事會過半董事即可通過,而且董事長亦由董事推選,因此賦予過半董事召開董事會權利應可被接受。因此本文也建議證交法有關審計委員會、薪酬委員會的召開,過半成員亦有權可以要求召開。 再者,本次經濟部所提的草案,在保障外部股東提案權與提名權方面,有著比較進步的作法,可以強化外部股東監督現有管理階層之股東行動主義。在股東會提案權方面,加入董事會未將股東之提案列入議案,提案股東得向法院聲請裁定、且對於裁定不得抗告,或向主管機關申請令公司將其提案列入議案。此一修正可以強化提案股東救濟管道,可以讓所有股東瞭解提案,並由所有股東決定議案是否採行。 在董事提名權方面,將提名股東要「檢附」被提名人之學經歷與相關法規之證明文件,以及若提名人是法人股東,要「檢附」該法人股東登記資料及持有之股份數額證明文件,修改成提名股東應「敘明」上述資訊,並刪除檢附相關法規之證明文件,而且亦刪除上述法人股東持有之股份數額的證明文件。此一修改,可以避免現有董事會以未檢附上述所載之相關證明文件為由,擋掉股東所提名的董事候選人。 同時,若董事會還是不列入股東提名的候選人,此次修法提供如股東會提案權般,給予提名股東可向法院聲請裁定或向主管機關申請,令公司將被提名人列入董事候選名單。畢竟這只是提名而已,按照立法意旨董事會是進行形式審查,是否當選還是要所有股東決定。 至於目前引發最大爭議的是民間修法委員會提出政府應設e化平台供公司上傳資料,立意佳但影響層面大,例如:約有四萬六千家資本額超過三千萬元的非公開發行公司要強制財報公開;股份轉讓須過戶才生效,改變目前實際做法,影響重大;再者,針對「所有」股份有限公司,要求上傳所有股東的「實質受益人」,包括:外資,實際達成的可能性為何?衝擊幅度可控制?本文希望經濟部應該考量公聽會的意見,考量修法的效益、成本與衝擊,決定是否採行民間修法委員會的建議。 (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社論-股利稅改應明確目標並滾動檢討2017年05月15日 04:10 工商時報
主筆室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5000026-260202 台股於11日攻上萬點,創下17年新高;外資持有台股市值占比達41.56%,創台股有史以來新高。相對萬點榮景,11日當天上市櫃卻有869檔收黑,融資餘額處於1,400多億的低檔,股市成交值也不到千億。外資笑呵呵,成為最大贏家;散戶卻因手中股票仍然套牢,冷淡以對。超無感的萬點行情,凸顯出股利稅制改革的迫切性。 依照現行稅制,外資的股利所得,只要就源扣繳20%,國內投資人股利所得則要併入個人綜合所得稅課稅,最高邊際稅率高達45%,還要加徵2%的二代健保,內資與外資的稅率相差一倍,造成大股東和股市大戶紛紛化身假外資的畸形現象。更有甚者,部分企業透過減資,來規避稅負。 股市是經濟櫥窗,資本市場是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近幾年來,因為股市不振,影響所及,資本市場、證券產業、以及相關的金融服務業,都受到極大衝擊而陷入低迷萎縮,外資則呼風喚雨,賺走大把鈔票,並成為台灣少數僅存優質企業的最大股東。股利課稅制度當然不是資本市場內資交易量萎縮的唯一因素,但是它所造成的負面效果卻不可忽視,因此,儘速推動股利稅改,已是必須且迫切的工作。
財政部之所以進行股利改革,正是基於這個理由。不過,稅改委外單位日前提出的稅改期末報告,在取消兩稅合一的前提下,共提出了11種試算方案,連日來,學者專家、官員、民意代表各自在不同立場,而有不同意見。根據媒體報導,學者建議可採分離分級課稅,財政部則屬意二擇一方案,讓股東自行選擇適用方案,稅率較高者可採取單一稅率25%分開計稅;稅率較低者則可享有5萬元的股利免稅額,是11案中稅損最小的。但是二擇一方案的降稅利益高所得者獲利較大,原來不必繳稅的散戶反而要繳更多稅,被外界批評「劫貧濟富」。 有鑑於股利所得稅改方案引起很大的反彈聲浪,財政部長許虞哲日前表示,原定5月底提出的改革方案將延到6月,將以經濟效益、租稅公平、稅制簡化、合理稅損等四大原則為考量重點,適度提高營所稅、降低綜所稅,調高薪資扣除額與標準扣除額,至於11案股利改革將來無論採行哪種方案,都有可能針對弱點進行「微調」。他也表示,委外研究報告是根據101年至103年的數據,但兩稅合一、可扣抵稅額減半等,是從104年才開始,為了讓稅改更周延,還要評估104年的資料。 財政部這種讓政策考量更周延的態度固然值得稱許,但是一個股利稅改想要一步到位兼顧四個目標,又要所有納稅義務人獲利,註定是不可能的任務。任何想一舉數得的政策,結果經常是相互抵銷,而無法達到目的。 既然這次股利稅改的目的,是縮短內外資稅負差距、提振資本市場,鼓勵更多資金投入股市,那麼在這個目標之下,最後選擇的方案,就應該是最能拉近內外資股利稅率,最能鼓勵內資投資台灣的方案。同理,財政部用104年的資料評估的方向,也應該是用哪一個方案最能鼓勵內資投入國內股市,以活絡資本市場,帶動經濟成長,培養更多稅源,如果耗時耗力評估後,還是在計較哪個方案稅損多少,哪個階層享受減稅好處較多,那就是弄錯重點,偏離目標。 台灣資本市場低迷已久,亟需注入一劑強心針,投資人一再呼籲調整股利稅制,行政院長林全在上任不久,就表示將對此進行改革,卻始終停留在只聞樓梯響的階段,以致股市雖然觸及萬點,散戶卻無法享受萬點果實,資本市場依然低迷。股利稅改已經談了那麼久,其中的利弊得失財政部早已了然於胸,一再研究評估,只是在設法找出討好大家的方案,也讓人擔心,最終財政部極可能端出一個各方妥協下的方案,而削弱股利稅改的效益。 租稅制度的良窳,對經濟發展有極大的影響,在國際經濟情勢瞬息萬變的情況下,租稅也應該保持因應環境變動而調整的彈性,特別是美國總統川普的稅改正在進行,其結果勢必影響其他國家,台灣也不能自外於國際潮流,更應隨時注意競爭國家的租稅政策。 過去我們的租稅制度總是研議很久才改革,改了之後就不再輕易更動,以致租稅制度無法因應國際潮流和經濟情勢,兩稅合一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兩稅合一研議十多年,在1998年終於上路,不久之後,國際租稅潮流就已經改變,各國紛紛取消兩稅合一,我們則是直到現在才確定要取消兩稅合一。 我們認為,以現在的時空觀察,財政部不必一次改革就想畢其功於一役,而是先明確目標,找出對提振資本市場最有利的方案,儘快實施。政府要強調的是,現階段的稅改絕對利大於弊,待些時日,就會看到投資增加帶動經濟成長,並將定期滾動檢討實施成效,若發現偏誤則加以改正。 至於方案中可能發生稅損擴大,或者不同階層享受的減稅利益不同的爭議,其實可以短期內忽略,但須要決策高層向民意機構溝通,如此相信可以先獲得支持,而加速稅改行動。 (工商時報)
新國力論壇/證期四大咖 把脈資本市場 https://udn.com/news/story/7239/2462813?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5-15 01:09經濟日報 記者朱美宙/台北報導 財政部長許虞哲6月將推出稅改方案,其中牽涉資本市場最矚目的股利稅改議題,證券重量級人士明(16)日將齊聚一堂進行座談。這將是財政部稅改委外研究案推出後,證券圈、期貨界人士首度公開提建言。(聯合報系資料庫)分享 期交所與經濟日報合辦「打造新國力-發展資本市場論壇」,將於明天舉行,在「打造新國力-發展資本市場」的主題座談中,與談貴賓有證交所總經理李啓賢、期交所董事長劉連煜、券商公會副理事長賀鳴珩、期貨商公會理事長糜以雍。 台灣資本市場原本是極富競爭力的亞洲市場,近幾年卻面臨榮景大不如前的困境,證券圈人士多認為,台灣資本市場必須改革,且因外界競爭激烈,改革的方法與步驟須更謹慎。四位證券圈的主管機關決策人士、業界領袖級人物,將共同為市場把脈,備受矚目。 相關討論議題包括:若是台灣要在國際資本市場重拾競爭力,最需要的改革為何?台灣資本市場在稅、費的改革上,最需要凝聚的社會共識是什麼?財政部正在進行股利所得相關改革,各界提出的建言是什麼?期貨市場順利推動盤後交易,有什麼經驗可以做為現貨市場改革的借鏡?期貨邁向盤後、全天候交易,對我期貨業界的啟示與商機為何? 財政部已公布委外研究報告的11個方案,將在6月提出稅改方案,此次稅改攸關資本市場發展的股利所得與各種稅費等議題。證券圈人士無不希望能修改得宜,有效吸引海外的資金回流。至於財政部最關心的稅損問題,證券圈認為,若讓台灣重拾亞洲籌資中心的風華,將可有效彌補稅損。 其他議程還包括由金管會副主委鄭貞茂開場致詞,元大投信總經理劉宗聖、群益期貨董事長孫天山、元大期貨總經理周筱玲在上午與下午分別進行專題演講,美國CME集團執行董事暨全球股權類商品主管Tim McCourt,也將與期交所副總經理蔡蒔銓進行趨勢對談。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