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接受兩岸一中 打破台灣死局 明天過後 台灣還可以樂觀嗎 數典忘祖去鄭成功 高碩泰如此愛台灣
2017/04/27 10:04:51瀏覽270|回應0|推薦0

 

中時社論:蔡總統就職周年透視系列2》接受兩岸一中 打破台灣死局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28005585-262101

習川會後,前國安會祕書長蘇起評論美中台三邊關係,認為「邊緣化」將是台灣新常態。果然,蔡英文總統27日接受英國路透社專訪,試圖對大陸釋放善意,並希望與川普再通電話。結果不但大陸官媒對蔡總統的談話做出負面評價,川普也立刻拒絕與蔡英文通電話的可能,蔡總統被兩頭拒絕。

對川普政府而言,台灣本來是對付中國的籌碼,從「重新檢討一個中國政策」到「我和習近平是非常、非常好的朋友」,髮夾彎迴旋空間餘裕,如今為了維繫與習近平的友誼,直率拒絕了蔡英文的提議。而大陸表現出來的態度則是,既沒時間,也沒興趣理會台灣,反正時間在大陸,台灣走不出大框架。講難聽一點,讓台灣自生自滅。

自生自滅,並非空言。台灣地狹人稠,缺乏天然資源,經濟力是生存發展的根基。從基本面看,台灣經濟困局非常嚴重:外資只對短期金融商品有興趣,無意長期投資;本國資金與人才外流、製造業出口價格與附加價值遞減、服務業低效率、能源供給不穩定、環評效率不彰、政府決策反覆、企業投資縮手,更嚴重的是政府無力加入區域貿易協定。對外貿易唯一的呼吸管,是執政者過去批評為「披著糖衣的毒藥」的兩岸經貿。

換句話說,大陸雖然擔心台灣走向台獨,但情勢暫時不致於失控,畢竟中美關係框架仍穩、兩岸經貿也控制著台灣的命脈。對於被台灣視為最大盟友的美國,北京也找到了因應之道。習川會後,川普改口稱中國非匯率操縱國,「朝鮮曾是中國的一部分」,可見美國與大陸已經找到相互的「give and take」。

兩岸關係時間在北京,對岸的態度是,軟的不妨更軟,但是長期來說,硬的必須更硬。台灣絕大部分貿易順差仰賴兩岸經貿,不能沒有兩岸經貿交流,有經貿交流就有人員交流,人員交流應受保障,但是兩岸之間卻完全沒有正式的對話管道,台灣人在大陸被拘禁,政府除了開幾場記者會,什麼也不能做。這就好像是沒有買保險,就在異國上路開車,一旦發生事故,完全沒有承受風險的能力。如果兩岸關係沒有突破,台灣在可預見的未來,將是一條沒有止盡的下坡路。這已不只是僵局,更是迫在眉睫的危局,蔡英文必須打破死局。

蔡英文總統曾透露,下半年對兩岸關係會有新的宣示。這個「兩岸新政」,蔡英文不妨在520的就職周年演說前即大方提出。

中共十九大即將在下半年召開,屆時習近平會提出他帶領中共走向第一個百年的治國方針與策略,並為對台政策定調。十九大之前,是蔡總統營造新的氣氛,為兩岸關係爭取空間的最佳時間點。日前大陸海協會會長陳德銘拋出「一國兩機構」的構思,是最大程度展現了大陸的善意。「一國兩機構」表示只要民進黨同意兩岸同屬一國,這個國使用什麼名稱,如何看待對方這個機構,都是次要的問題。

蔡政府若能接下這個球,不論是對台灣,或者是對民進黨,都是利大於弊。因為《中華民國憲法》本就是「一中框架」,根據憲法認定兩岸關係,這是天經地義。民進黨承認「兩岸同屬一國」,對於中間乃至於泛藍支持者,只會高興欣慰,不會計較是否立場反覆。

當然,民進黨上台後,不是完全沒有善意出現,包括蔡政府釋出「遵守《兩岸人民關係條例》」、「兩岸關係不是外交關係」、「兩岸協議不是國際協定」等等宣示,在某種程度上也可以解釋為朝向九二共識貼近。這些轉彎,深綠獨派雖有反彈,卻仍只是茶壺內的翻滾,蔡英文無需太過掛懷。對淺綠支持者來說,民進黨執政之後的跌跌撞撞都看在眼裡,台灣的客觀情勢也不容人樂觀,相信也可以體會蔡總統的難處。而剩下來的綠營基本教義派,雖然會強烈反彈,但「遵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是蔡總統選前的承諾,如今落實,又有什麼理由來反對?

國家要團結,關鍵在兩岸新論述,一個會得到全國人民70%以上支持的改變,如果要因為30%的阻力而猶豫,那麼不但民進黨的執政沒有根柢,在蔡英文執政下,台灣未來3年的展望,就更難以樂觀看待。520是蔡總統做出改變,接受中華民國憲政「兩岸一中」框架的最好時機。   (系列完)

 

中時社論:蔡總統就職周年透視系列1》明天過後 台灣還可以樂觀嗎

黃英哲東瀛筆記 剖析台哈日現象
台南烏山頭水庫八田與一銅像。(本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社會並未因民進黨取得多數執政地位而歸於平靜,反而顯得更動盪不安,社會暴戾之氣更嚴重。八田與一銅像被斷頸,陽明公園蔣中正銅像隨之遭到IS式斬首。歷史的定律,仇恨只會帶來更多仇恨,這樣的惡性循環還能阻斷嗎?

台灣自稱民主社會,但民主社會有其條件,首要是沒有排他性的言論自由,你有言論自由,我也有言論自由,彼此主張不同,卻可以共存。但自從太陽花運動把「言論自由」擴張成占機關、拆匾額的行動自由,連司法機關也選擇性屈從社會氣氛做出判決後,「言論自由」的共存性消失,言論的對立立即升級為行動的衝突,社會的暴戾之氣就此蔓延。

曾在「台灣民政府中央總部」前縱火的李承龍,砍了八田與一銅像的頭,社會當然不贊成這種破壞古人銅像的洩憤之舉,卻很難理直氣壯加以譴責,因為執政者縱容破壞蔣中正銅像在先,甚至屢有暗示性的鼓勵。而且前者被司法嚴厲追查,後者卻顯然受到政府縱容。雙重標準讓社會清議變得蒼白無力。

台灣是一個多族群社會,除了原住民、閩南、客家間歷史性的資源競奪衝突外,還有現代史紛爭的延續,執政者本應努力團結彼此,共存共融。各界對馬英九前總統的執政能力褒貶不一,但是他執政時期既緬懷八田與一,也致敬蔣中正,對所有的族群平等看待,有人認為他縱容台獨氣焰,更多人認為他只是虛與委蛇,但形之於外,至少他是寬容的。

相較之下,民進黨贏得政權後,眼中彷彿只剩下鞏固政權、分配資源,其他都不在意。先以《不當黨產條例》,癱瘓、騷擾在野黨運作;在沒有必要性與急迫性的情形下,大開廣播自由倒車,強勢關閉中廣音樂網與寶島網,授人「清算異音」的口實;計畫修改《兩岸人民關係條例》把退將與卸任政務官的赴陸管制延為終身;再企圖修改《財團法人法》,把手伸進民間團體;年金改革以挑撥手段製造世代矛盾。

特別是在「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分配的標準顯然有黨派的考量,立法院審查時竟然拒絕民主程序,1分鐘強勢通過。凡此種種,都不啻在已經充滿戾氣的台灣社會,持續地升高溫度。當人民感覺被執政者差別對待,信任也就盪然無存。

我們不得不憂心,這樣的衝突會惡化到何等地步。2016年7月7日,美國1名非裔退伍軍人無差別地向白人警察開槍,造成5名警察遇害,7位警察、2位平民受傷。會不會有一天,台灣也在政客對仇恨的操弄下,讓衝突升高到不可收拾?這並非危言聳聽,要阻止這樣的可能性,身為領導人責無旁貸。

當社會內部的衝突漸漸化為行動,如同火車正在加速對撞,蔡英文難道還沒看出,上台即將屆滿周年之際,台灣幾已不存一絲樂觀之景,人人因政治紛擾受殃,「慘景」有如政治版《明天過後》實際上演。Winter is Coming,誰能為台灣把握已然不多的時間,在巨大的悲觀中打開一線樂觀,爭取重返光明、尋回台灣榮景的機會之窗?

這個人,不是別人,仍是蔡英文自己,情勢不容民進黨政府繼續錯估。如何讓台灣「息怒」,實是蔡英文的迫切首務。其中最重要的還是心態,蔡英文要先領導民進黨,將傲慢歸零、將莽撞歸零、將貪婪歸零,大步走出與在野黨、反對者的和解之路。要知道民進黨贏得政權,已經是贏家,不能也不該對反對者採取「趕盡殺絕」的姿態,這不啻是逼對手把路走激走絕。

蔡英文總統身為國家的領導人,不再是不必負擔治國成敗的在野者角色,應該關切的是如何團結,而非更加撕裂這個國家。「最會溝通的政府」、「謙卑、謙卑、再謙卑」,言猶在耳,蔡英文要身體力行,做到自己說過的這兩句話。

台灣人民也應沉澱下來,莫隨政治人物的煽動起舞,掉進冤冤相報的陷阱,不論台灣內部有多少意見不同,過去70年來,我們不是休戚與共,彼此扶持嗎?為什麼最困難、最風雨飄搖的日子都過去了,到了今天,卻要把同胞當成敵人?

在《明天過後》電影中,大雪摧殘後,暴雪散去,主角重獲新生,導演與編劇仍留給觀眾一個想像上的「樂觀」,風雨會過,希望依然存在。但台灣的樂觀在哪裡?如何找回原本和善的社會?如何避免台灣繼續被仇恨之火動員成勢不兩立的對立體?又如何不讓台灣走向本田善彥所說的解體噩運?

 

 

竹筏改裝古戰船 鄭成功重返鹿耳門

https://udn.com/news/story/7314/2435545?from=udn_ch2cate6638sub7314_pulldownmenu

2017-05-01 00:55聯合報 記者鄭惠仁/台南報導
台南市鄭成功文化節壓軸戲「重回北汕尾鹿耳門—模仿鄭成功登陸」昨天登場,居民和學生扮官兵登陸鹿耳門溪。 記者鄭惠仁/攝影分享

台南市鄭成功文化節壓軸活動「重回北汕尾鹿耳門—模仿鄭成功登陸」昨天盛大登場,學生乘坐膠筏,手持旌旗,在鑼鼓聲中模仿當年前鄭成功登陸鹿耳門溪,有如重返歷史時刻。

台南市鄭成功文化節壓軸戲「重回北汕尾鹿耳門—模仿鄭成功登陸」昨天登場,居民和學生扮官兵登陸鹿耳門溪。 記者鄭惠仁/攝影分享

模仿鄭成功登陸活動今年進入第七年,由社區居民與學生扮裝鄭成功的軍兵,乘竹筏登入鹿耳門溪口,模擬鄭成功艦隊登台攻打荷蘭人。南市府文化局長葉澤山表示,有德國、馬來西亞等八國外籍學生和台南的大學生和鄉親參加。

昨天是鄭成功復台三百五十六周年,台南市安南區鹿耳社區每當這一天就由居民、學生扮古裝部隊,將竹筏改裝成古戰船,模擬鄭成功艦隊登台攻打荷蘭人,也成為文化節壓軸活動。

學生與居民分乘十艘膠筏,手持旌旗、帥旗、反清復明旗幟,在鑼鼓、鞭炮聲中,駛入鹿耳門溪,象徵鄭成功率軍隊攻打荷蘭人。

葉澤山表示,這是鹿耳社區特有的歷史事件體驗之旅,未來應在規畫考證後長期推出,讓來此旅遊的民眾也能體驗這個歷史大戲,進而成為台南的一項特色旅遊體驗行程。

 

 

洛杉基》貶抑鄭成功的陽謀

平郡王鄭成功開台354周年中樞祭典
圖為平郡王鄭成功開台354周年中樞祭典,內政部長陳威仁(右一)主祭,台南市長賴清德(右二)擔任陪祭官 。(資料照片 黃仲裕攝)

過去數百年來,一直是台南人守護神的延平郡王鄭成功,突然被執政黨中央定位為妨礙多元文化、影響種族和諧的大毒草。半世紀來曾為台南賺進大把觀光財的延平郡王祠,今年特別寂寥。

執政黨完全不理會台灣漢人、尤其是台南人的感情,輕率地把鄭成功與他當年用武力征服的荷蘭人並列,都是「對原住民族群屠殺及經濟剝削」的罪人,蠻橫地取消了過去54年來由中樞主祭的傳統。這對數百年來香火鼎盛的延平郡王祠信徒來說,真是情何以堪。

如果不帶偏見、認真詳讀過去與台灣有關的中外史籍,就可以理解到:帝國主義荷蘭人才是屠殺台灣漢人與原住民的元凶。在他們藉基督之名,對原住民展開濫殺,原住民人口少了近一半,多數躲到深山裡避難。鄭成功恰恰是趕走帝國屠夫,解救原住民及漢人於水火中的大功臣。雖然有獨派宣稱鄭成功屠殺平埔族人殺得僅剩6人,其實是因為原住民襲擊並殺害了鄭成功的部將林圯及其部隊,因此才展開反擊。

翻開數百年前的帝國主義殖民史,他們到世界各地搶地掠殺原住民的惡跡,斑斑可考。根據美國學者統計,美國從開墾新大陸到建國這段時間內,印地安原住民被屠殺了近2000萬。

其間歷任總統從華盛頓到提倡天賦人權的湯瑪斯傑佛遜,都是下令屠殺原住民的元凶之一。但是他們從未對屠殺原住民道歉謝罪,至今卻依然被美國人當成建國英雄紀念著。

如果鄭成功應該為他部下報復原住民負責,那麼日本帝國主義殖民政府難道不該對屠殺台灣人及原住民負責?根據原住民立委高金素梅的質詢報告,她說:「日本殖民時期總督府的記載,原住民被殺了1/8的人口,漢族同胞被殺了40多萬人,這全都記載在日總督府的警察沿革志裡,你們這些政治菁英難道都不看書的嗎?」

其實貶抑鄭成功的背後,包藏著政治陽謀,那就是要逐步去中,讓中國來的英雄與神祗逐步從台灣史中刪除,由日本殖民史取代,讓台灣文化與大陸中土文化徹底切割。蔡總統甚至以身作則,刪除祖墳上的唐山諡號,她的祖先只上溯到屏東楓港便止。

執政黨如此做的目的便是讓年輕世代不再認為自己與中國有任何連結,並刻意美化日本統治,讓年輕世代對台灣重返日本殖民有著美麗與虛妄的期待。

依照執政黨如此去中政治操作,貶抑鄭成功之後,下一個目標是誰?難道會對所有的中國神祗,包括林默娘、關雲長、濟公、呂洞賓等人?

相信日本統治時期拒絕接受皇民化的台灣人,與多數不願意成為日本二等公民的台灣人,未必願意隨著執政黨的魔杖,為了實現一個虛幻的多元種族正義而起舞。也跟著執政黨一起數典忘祖、否認唐山祖先,然後派人砍掉祭拜百年的媽祖、關公、濟公、呂洞賓頭像,只祭拜執政黨所指定的日本神社吧?

(作者為自由作家)

 

 

聯合/數典忘祖去鄭成功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23389?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25 03:0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鄭成功祭典每年都在台南延平郡王祠舉辦,圖為去年的祭典中由當時的內政部長陳威仁(前排左二)及台南市長賴清德(前排左)主祭。圖/本報資料照片分享

四月二十九日的鄭成功祭典,五十四年來皆由中央政府派內政部長主祭,是「中樞祭典」的規格。

但是,據稱是為了「尊重多元族群的聲音」,今年將改由台南市長主持祭典,內政部長不再主祭。

這是繼去蔣、去孫、去孔、去黃帝之後,續以去鄭的操作,骨子裡仍是去中國化及去中華民國化。其中的道理,可待探究:

一、去鄭的理由是否因蔡總統說「荷蘭及鄭成功政權對平埔族群屠殺和經濟剝削」?然而,鄭氏對原住民或有侵害,但要因此就應否定其開台奠基的功勛嗎?這正如欲以一個二二八即全盤否定蔣介石革新保台的績業。這是何等扭曲的歷史觀?又是何等扭曲的比例尺?

二、賴清德是民進黨官員中「最獨」者之一,但他過去不斷運用鄭成功來裝飾台南市,喚起「府城」的光榮感,宣稱要以鄭成功「加強本土認同/提升主體意識」。如今,即使中央不再祭祀鄭成功,主祭官賴清德又將如何用他的台獨史觀來解釋鄭成功?

鄭成功不論曾對原住民如何,作為漢人後裔的今人也很難還土地給原住民。鄭成功容或有功有罪,但從大歷史來看,凡屬當年漢人的後代皆仍承續鄭成功的餘蔭。甚至可以這麼說,無鄭成功,即無今日「台灣人」在台灣政治上的優勢。所以,欲對鄭成功鞭屍的河洛後裔,即使不知飲水思源,也不可數典忘祖。

去中國,走到「去鄭成功」的地步,豈不正是數典忘祖。

 

 

旺報短評》鄭成功何罪之有?

http://opinion.chinatimes.com/20170426005048-262103

每年4月29日舉辦鄭成功中樞祭典,傳統由內政部長主祭,但今年開始取消,改由台南市長主祭,理由是尊重多元族群的聲音。基於同樣的理由,遙祭黃帝陵活動也將與每年3月29日舉行的忠烈祠春祭合併舉辦。

將紀念鄭成功或者遙祭黃帝扯上多元史觀,甚至美其名曰尊重原住民的感情,可真是當下社會亂象的集大成。

鄭成功1661年5月才攻下普羅民遮城,次年6月即病逝,中間歷經與荷蘭人、大清國以及內部的戰亂與紛爭,其實並未實際經略台灣,其足跡也只限於中南部,期間就算曾經與當地原住民有過衝突,也不至於被冠上屠殺原住民的罪名。

回到300多年前歷史現場,戰亂頻仍乃是常態,怎可用今人的標準去要求古人?更何況,原住民對漢人的屠殺也絲毫不遜色,在鄭成功踏上台灣土地的十年之前,台灣爆發郭懷一事件,荷蘭策動原住民屠殺漢人,短短12天就有6000人蒙難,如果按照同樣的標準,豈不是要原住民也要道歉賠償?

問題是原住民也從來不是一個完整意義上的生命共同體,不同部落之間語言不通、文化迥異,相互之間的廝殺,慘烈程度較之原漢衝突或者閩客衝突,有過之而無不及,又該做何定義?

蔡政府打著尊重多元史觀的旗號,其實不過是「去中國化」的再度演繹,無非是想切斷台灣與大陸的文化連結。不過,鄭成功是漢人入台開拓者,其追隨者是許多台灣人的祖先,想藉打壓鄭成功來切割與大陸的連結,首先打到的恐怕還是自己。

 

 

雙橡園國徽不見了!滿目皆綠 歷任大使照片全不見

代表處說,國徽仍在,只是被花草遮住了。(劉屏翻拍)
雙橡園主屋前原有國徽,如今不見了(取材自2015年的代表處官網)。

華府雙橡園主屋前的青天白日國徽不見了,看到的是綠色花圃,中間插著一個綠色的臺灣立牌。主屋人口處的歷任我國駐美大使、代表的玉照也全部不見了。

對此,我國駐美代表處指出,國徽圖案並未移除,造型、結構皆予保留,只是今年適逢中華民國政府使用雙橡園80週年,代表處配合季節進行美化工程,廣植應景花木,目前是鳳仙花與三色菫,增添盎然綠意,顯得煥然一新,但也因此遮住了國徽。至於歷任大使及代表玉照,則是移往主屋二樓,繼續妥善保存。

一位多次赴雙橡園作客的張姓僑胞說,代表處這番解釋未能說服他,因為,第一,造景需要把國徽覆蓋住嗎?「有人紋身紋到臉上的嗎」;第二,主屋二樓不開放,照片擺在二樓,「擺明了從此不給看了,是不是意味著與過去就此切割?」

以白石砌成的國徽位在主屋前的草坪,已有多年歷史。由於美國反對雙橡園升國旗,所以這個國徽是雙橡園最具象徵意義的標誌。民進黨籍首位駐美代表吳釗燮任內,即2007至2008年,在官邸前豎起國旗,但拆除了雙橡園裡的國徽。馬英九總統執政後,袁健生出任駐美代表,重新建起國徽。

如今國徽再度不見,僑胞百感交集,尤其是國徽二度消失都逢民進黨執政,引起議論。代表處強調,主屋大門入口及大廳一直擺置著巨幅國旗,彰顯國家意涵,迄無改變。代表處並指出,雙橡園園區陳列臺灣意象裝置藝術,結合主屋門前的蘭嶼拼板舟,近期還將進駐臺灣知名本土藝術家的室外雕塑、攝影作品等,以增進各界對臺灣精緻多元文化及充沛生命力之認識,也進一步活化雙橡園的歷史意義與願景。

雙橡園自1937年起成為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官邸。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駐美代表另設官邸,但仍在雙橡園舉行各項活動,包括宴請美國政要、名流、各國使節等。今年適逢使用80周年,駐美代表處於2月間在園內舉行「雙橡園80風華」紀念郵票及郵摺發表會,郵摺所附雙橡園的照片上,國徽未遭「屏蔽」。

(中時)

 

 

雙橡園花圃是巧思或悲哀?沈富雄:何日擺脫無謂之爭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431396?from=udn-hotnews_ch2

2017-04-28 13:31聯合報 記者林河名╱即時報導

我國駐華府代表處「雙橡園」前的大型青天白日國徽,近日被綠葉小花與綠色台灣立牌取代。前立委沈富雄今在臉書表示,世界各國,不論國之大小強弱,其駐美使節的官邸大概不會有偌大的一個圖騰,「就算有,也不會因國內政黨輪替而改變花樣」。

對於綠營任命的代表最近把國徽悄悄地「無形化」了,「雙圓及十二道光芒的輪廓依稀可辨,但藍、白兩色代之以花草」,沈富雄說,想來悲哀,其原因不外有二:

(一)刷存在感:國之幾乎不存,只有種個大國徽聊以自慰,因為國家認同有別,民進黨政府的代表當然視之礙眼,改種花草,也算交代,只是中央擺個台灣地圖,再附上「I ♡ Taiwan」,這就是國內「愛台灣」情結的海外延伸,房屋主人恐怕沒想到,下次做東宴客時,外國使節會不會想到,為何愛國也要告白到海外?

(二)青天白日的輪廓尚在,也算是一種巧思,藍營支持者尚可看到青天白日的骨架,綠營支持者但見一片綠油油,內心可堪告慰,只是有沒想到事與願違,結果剛好想反,綠的看到骨架(恐怕還分不清國徽與黨徽之別),藍的卻嘆綠圃之中伊人芳蹤已杳?

沈富雄認為,這都是極度自卑感之下產生的極度自戀狂,而且一路從國內打到海外,「台灣何日才能擺脫這種無謂之爭,做點正事,把國家好好救起來」。

 

移除雙橡園花圃國徽? 外交部:沒變更原造型

https://udn.com/news/story/6656/2430572?from=udn-catelistnews_ch2

2017-04-28 02:12聯合報 記者鄭媁、張加/連線報導

我國在美國重要地標的華府雙橡園前青天白日國徽,遭「改造」成綠葉小花與綠色台灣立牌。 圖/外交部提供

我國在美國重要的地標華府雙橡園,遭駐美代表處移除花圃的國徽設計,被國民黨批評是蔡英文政府自我否定政權的正當性。外交部則重申國徽圖案沒有移除,原有的造型及結構皆無變更。

國民黨文傳會副主委洪孟楷昨天指出,雙橡園前院的中華民國國徽,是Google Maps或維基百科等網站介紹時一定強調的景觀重點,空照圖中我國國徽綻放在美國土地上更是清晰可見,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象徵。

洪孟楷抨擊,蔡政府將具代表性的國徽藏起來,改插綠色台灣島圖案,這是在陳水扁時代已經搞過的花樣,現在再來一次,根本是自我矮化、政治意識型態作祟。蔡英文去年才向對岸喊話「中共應正視中華民國的存在」,現在自己卻搞去中華民國化,難道是在向中共輸誠、靠攏?

 

雙橡園草坪上國徽造型的花圃原貌。 資料照片/駐美代表處提供

分享

國民黨立委江啟臣呼籲,外交部應將此事說清楚,是誰下令?是否違反相關法令?他呼籲民進黨政府好好執政,要力推轉型正義也行,要台獨可以大聲喊,不要只會在檯面下動作。

駐美代表處廿六日表示,沒有移除國徽圖案,原本的造型結構都在。駐美代表處新聞組組長李大塊指出,迎接春天,駐美代表處在雙橡園各地種植應景花木,進行整體景觀設計。

記者詢問,現在是否還能看到國徽圖案?李大塊說,「當然不會看不到形狀,都在那裡。」

雙橡園為華府知名古蹟,主屋建於一八八八年,已有近一百卅年歷史;一九八六年獲美國內政部認定列入美國國家史蹟名錄。政府於一九三七年起承租雙橡園,一九四七年購入使用,迄今已八十周年。

 

雙橡園花圃 國徽造景變色

華府雙橡園的國徽造景變化引發外界關注。外交部長李大維昨赴立院備詢時秀出雙橡園最新照片,他說「圖案比說100個字都還有效」。比較花圃前後變化,4月下旬國徽造型遍布植栽,昨日公布的新造景,在青天部分不種花草,露出深褐色土壤,僅「白日區」有種花草,「我愛台灣」立牌則移到花圃旁。

台、美還未斷交時,雙橡園曾為我駐美國大使館,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後來輾轉購回,並向美國政府註冊為古蹟。不過上周傳出我駐美代表處移除園內花圃的國徽設計,遭批是民進黨意識形態作祟。

民進黨立委蔡適應昨指出,「雙橡園前面的國徽到底是什麼徽?」他說,查詢《國旗國徽法》,發現原始花圃與國徽規格不符,應該只是「裝置藝術」。

李大維備說,與美斷交後,1979年到1984年我方沒持有資產,等到錢復任駐美代表後,1984年才做了一個花圃。錢復時期是國徽規格沒算好嗎?李大維解釋,園丁可能沒有像平常製作國旗、黨旗這麼精準。蔡適應說,應把台灣的樣子做出來。

(中國時報)

 

 


聯合/高碩泰如此愛台灣

https://udn.com/news/story/7338/2432707?from=udn-relatednews_ch2

2017-04-29 04:1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雙橡園原有我國徽象徵佈置花圃的原貌(左)與遭「改造」成綠葉小花與綠色台灣立牌的現況(右)。圖/外交部提供分享

雙橡園是我國駐美使節的居所,門口花圃以白石和植栽鋪設成國徽地景。未料,最近傳出國徽圖案遭到覆土掩埋,花圃中間改插了一個綠色台灣的立牌,上面寫有英文的「我愛台灣」字樣。

這個景象,說明蔡政府的去中、去蔣化風潮,已吹到了駐外單位。華府的雙橡園,則將行動升級為「去國徽化」。

此事遭披露後,雙橡園趕緊空拍攝影,說明國徽十二道光芒的線條還在,不是完全滅跡。但站在花圃前看去,只感覺國徽被「虛級化」了。消失的國徽,襯以稀稀落落的植栽,佐以粗率繪製的台灣木牌,整個造景顯得如此簡陋,如此不協調,如此貧乏。

雙橡園現在的主人,是駐美代表高碩泰。我們尚未聽到他的任何解釋,但外交部的說法是:「主人對於庭園的布置自有想法,這個花圃對雙橡園來說就是花圃,只是中間有國徽。」

這個「去國徽、改插牌」的變化,若代表著高碩泰對雙橡園的造景構想,他的美感顯然是不及格的。當然,高碩泰也許不在意這點。把國徽埋掉,在民進黨看來,這麼政治正確,已是大功一件。再插上「我愛台灣」之牌,如此溢於言表的「赤誠」,誰能嫌他做得不好?

連駐美代表也得配合上演「去中」的政治秀,用「插牌」的廉價手法來表明心跡,外交人員還需要講究什麼專業呢?

當「愛台灣」被化約到如此膚淺的形式,接下來,民進黨就可以開賣贖罪券了。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eshela&aid=101519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