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1/11/02 19:16:46瀏覽1482|回應13|推薦41 | |
報載,教育部通過《補習及進修教育法》修正草案,規定補習班不得招收未滿六歲兒童補習美語、速讀、珠心算、圍棋、書法、作文等技藝類別課程。 對於此草案的規定,我認為雖有遏止學齡前兒童補習班的開設,卻未必能減少父母求好心切的焦慮。何況,學齡前兒童補習的問題,往往是在父母對補習的態度和施加於孩子身上莫名的壓力所造成的傷害,而不全是因為補習本身的因素。 當然,提早補習的傷害較為明顯的,是在小肌肉方面,幼齡孩子的小肌肉發育尚未完全,如果強迫他提早過度學習書法、珠算、寫字等需運用到小肌肉的地方,很可能會造不可想像的傷害,而過度的強迫學習也會阻礙身心發展。 學習本身沒有罪過,父母的期許也可以令人理解,重要的是,學習之後添加在孩子身上的壓力才是錯誤的教育。 當父母付出了金錢,省吃儉用,為了讓孩子能得到更多更好的一切時,父母的殷殷期許就會在心裡蘊釀,如果沒有時時提醒自己「孩子還小」、「我只是想讓他快樂學習」、「我沒有因此要他成為什麼樣的專家」、「我只是希望他能開心」............如果父母對才藝學習沒有抱太大的期望,孩子就不會被強迫學習,或與同儕競爭。 有些父母送孩子去學習才藝,只是因為他們不知如何安排孩子的生活?或因為父母太忙碌,他們必須好好安排孩子的學習活動,以彌補心中的內疚,當然有更多的父母是希望能讓孩子可以更好、更優秀! 所有補習的原意都是好的,都是為了孩子的將來著想,但為何常常會走偏了呢?而以致讓人憂心學齡前補習的必要性,甚至明令禁止某些課程開設,以遏止補習風氣? 當補習班的經營方式過度強調成就,或父母過度期許成果時,補習的必要性就有待檢討了。畢竟人非機器,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資質和特質,也都有不同的學習方式和領悟力,並非一套既定的作法或學習法就可以像工廠的機器一般製造出一模一樣的產品出來。就算是機器製造的,也有損壞的、上色不佳的,何況是人呢? 幾年前,我受親友之託,請我幫忙帶他們的孩子進入閱讀世界,漸漸有了心得之後,身旁幾個從事補習文教業的朋友開始找我洽談合作計畫。 當時有遠在桃竹地區的老友,問我是否願意每週幾次到他的安親班授課?也有當美術老師的友人問我是否願意與她一起合開小型才藝班?還有經營幼兒園的朋友詢問我加入課後才藝班教學的意願.......諸如此類的邀約不勝枚舉,對於他們的盛情與看重,我銘感在心,但都一一委婉拒絕了,婉拒的原因,是因為我對於補習這項課後學習活動有一些想法,而這些想法都常讓我深思補習的必要性。 在此不談學科方面的補習,先以兒童學習才藝方面來說,無論是附屬在某機構或基金會裡開設課程,或是私人的經營方式,不但種類繁多,且年齡層從零歲到十幾歲的孩子都有招生,甚至親子共學的補習班也比比皆是。 兒童或學齡前補習班招生訴求,常讓人一些憂心忡忡的父母看了心裡會產生「孩子非補不可!」的想法,或「再不補就會輸給別人!」的煩惱,甚至有「如果不提早補習,會埋沒了孩子的天賦!」那種難以理解的焦慮。 不可否認,每個孩子都是一塊未經雕琢的玉石,在沒有精心雕琢前,他們都有無限的「可能」,但此無限的可能卻常常被強調早期教育,或將早期教育奉為圭臬的補教業者給「無限上綱」了。 孩子補習的利弊得失一時之間是無法看出來的,但重點都在於父母怎麼看待補習這回事? 無論是補語文,或補珠心算、圍棋、音樂、律動、畫畫..........只要是關於才藝方面的學習,各種班別都有它訴求的重點。如「可以訓練腦力」,「可以訓練邏輯思考」「可以訓練專注力」,「可以健全人格發展」,「可以提早踏入國際舞台」,「可以幫助孩子課業學習」..............太多的可能性,太多的選擇,有時會讓父母失去了方向。 坊間有很多關於早期教育的書籍,無論是七田真博士或鈴木鎮一博士,他們在提倡早期教育的同時,也強調親子之間的共學和互動。 多年前,我參加過早期教育的座談會,也看過許多相關書籍,並曾親自參與上課和學習,餘暇也常和一些有早期教育經驗的父母交換心得,我發現那些願意付出時間,且有良好教育理念的父母們,他們的孩子即使接受早期教育也並不會因此阻礙了孩子的身心發展。 我認為,父母和補習業者都需要給予相關課程,讓他們更了解教育的真諦,並讓他們更清楚兒童的身心發展,而不是只想給予卻不顧後果,或只知道宣揚理念,卻不知殷切期望成果的背後是親子間滴滴淚水的填鴨教育。 父母希望孩子茁壯成長,而父母也需要跟著孩子一起成長。 即使禁止的是補習班不得招收未滿六歲的兒童學習美語、作文、珠心算、速讀、書法、圍棋等課程,但是在沒有禁止的部分課程如「藝術才能」或「身體律動」方面,如果父母對補習的態度太過強調孩子的成就或同儕競爭,那麼,禁止或不禁止何種類別的補習有何差別? ~~蘋果蘇打 2011.11.2 ~~ 此文參考相關新聞:美語、作文、珠算… 6歲以下禁補習 |
|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