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11/14 08:46:53瀏覽4224|回應18|推薦40 | |
我要給今天的《聯合報系》按個讚,因為他們左批辜仲諒,右鬥蔡衍明,轉身來個迴旋踢,直搗金管會。好一個道貌岸然的姿態,卻是直晃晃亮出借刀殺人的技倆。 總之,依這家媒體集團的評論,金管會金刀固然出鞘,但仍舊堵不住辜仲亮找人頭經營壹傳媒,為此同一報系的《經濟日報》還特別列表〈金融業投資媒體概況〉,趁機狠狠修理了蔡萬才、辜仲諒,以及首要目標蔡衍明。 這種作法,在明眼人看來,謂之「目的正確,手段陰狠」。 當然,你可以說,這滿好嘛,臺灣人民必須擁有知的權利,《聯合報系》正是在盡其媒體第四權的天職。這話固然不錯,表面也挺有理,但不是沒有罩門的。大家有沒有發現,那張〈金融業投資媒體概況〉獨獨漏了林榮三的「聯邦銀行」、《自由時報》、聯邦炒地皮建設集團。 這一漏,漏得好,漏得妙,漏得刮刮叫,讓人不能不想問一句,《聯合報》是姓「藍抑或姓「綠」,姓「資」還是姓「社」? 但最大的可能是,只要符合報社本身的利益,他們是可以一舉掛上「藍、綠、資、社」四個姓氏的,此之謂「一招媒體在手,正如螃蟹橫行」,天下焉可不惟《聯合報》獨尊乎? 話雖如此,冤還是有頭,債還是有主,我們不妨先質疑金管會在仲裁辜仲諒併購臺灣《壹傳媒》的立場,倘若金媒真的必須斷離乾淨,何以獨厚林榮三家族,竟是媒體、銀行、房地產一手包? 啊,法律不溯及既往,莫非林榮三一家可以獨享歷史共業的治外法權? 要不,還有一個可能,不同於今日之辜仲諒者,林榮三先是在1980年以聯邦建設集團的名義,買下位在臺中的《自強日報》。這時,林榮三先行施展炒作地皮的手段,一「養」這家地方媒體就是六年。到了1986年,《自強日報》改名了,改成《自由時報》,總社也順勢從臺中搬到臺北縣新莊,再直撲臺北市。 兩年後的1988年,李登輝宣布解除報禁,從此《自由時報》一夕之間,躍為全臺灣最大媒體了。 問問大家就好,這中間有無牽涉內線交易、官商勾結?要不,那幾年林榮三怎一見到李登輝,馬上立正站好來個舉手禮,大喊「李總統好、李總統萬歲」? 但更妙的,還不在這裡,更在又兩年後的1990年,李登輝宣布銀行開放,於是乎林榮三有擁有了聯邦銀行,玩起人盡皆知,也人人恨得牙癢癢,互通有無的五鬼搬運手法。 所以,讓我們請教《聯合報》諸公,所謂「金媒分離」,是不許先有金再有媒,但可以先有媒再有金,其中的建設集團能不算金囉? 憑良心講,我這個人早年固然學的是企業管理,但功課鴉鴉烏,實在沒啥專業知識,硬是看不懂其中的玄虛。否則為何昔年之《聯合報》,乃至其他大眾傳媒,從不敢批評林榮三的為所欲為、胡作非為?乃過了30年後的今日,這家平面大報批判起辜仲諒和蔡衍明毫不手軟,卻獨厚於林榮三家族? 當知世上最可怕者,不在於政府做錯事,而是擁有第四權的媒體,講起話來一半真一半假、三分真七分假,因為風俗之厚薄、風氣之正邪,全掌握在這幫一揮筆就可定生死的媒體人手中。 否則,請告訴我,一杯清水加了一滴砒霜毒劑,讓人喝了會不會致命? 實在講,今日臺灣民眾的不愛惜自己,真個是良有以也。這不,幾天前才發生過區區一個代操業者謝青良居然膽敢圖利自己的公然坑殺政府勞保、勞退基金,乃至昨天臺灣股市的重挫,不也是因為宏達電股價的暴跌暴漲,逼得財政部不得不嚴查內線交易,以致市場風聲鶴唳、人人自危? 然則臺灣人就只在金融行業犯貪嗎?看看我們的教育界吧,兩個 這不都是台灣人集體虛榮、貪婪、奸詐無比之惡行? 都說「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臺灣人啊,可真是在這上頭耍盡各種大貪便宜的手段,又何獨金媒聯姻? 媒體要論事,就必須中立、公允、客觀,必須發揮正面的能量,哪裡可像《聯合報》這樣的偏愛林榮三,當知「遠交近攻」這種策略是行不通的,下場必然是風氣所及‧臺灣人通通完蛋。
●註︰經濟日報評論,詳見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497597.shtml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