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6 14:31:45瀏覽6724|回應28|推薦61 | |
老子新語10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白話文:國家領導者在施政上,不可輕易表態自己的好惡之情,以免有人投其所好,逢君之惡;不可在推動政策時,讓人覺得可以投機取巧,趁機作亂。 這是老子勸告統治者「三不主義」的第三不。前面「兩不」,分別為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易言之,老子告訴我們,所謂「無為之治」不是什麼事都不做,而是起碼先要做好這三點──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 如果我們通過同時代釋迦牟尼佛的觀點來看,老子的三不主義其實等同於佛法主張的「不計較,不分別,不執著」。兩者說法雖不一樣,道理則相通。你不尚賢,凡事不計較了,就不會貢高我慢;不分別,不貴難得之貨了,就不會讚自毀他;不見可欲而不執著,小者不自招煩惱,大者不墮落為社會的亂源。 什麼是「可欲」? 「欲」這個字,和上文的「貨」一樣,近代考古學家在甲骨文中迄未考據出這兩個文字。到底有沒有,不知道,因此暫時從缺。不過,西周中葉的鐘鼎文倒是「貨」之外,還看得見「欲」,有在「谷」旁加「欠」字,有附上「人」、「心」者,通通表意為當時人們的感嘆「貪念宛如深谷,永遠填不滿」。這就是「欲」。 此所以孔子整理《易經》,寫到第21卦損卦的〈象傳〉時,謂之「山下有澤,損。君子以懲忿窒欲。」此卦卦圖為下卦兌、上卦艮,而兌為川澤,艮為山丘,意指川流日日侵蝕山地。因此倘若卜到這一卦,即在提醒我們要小心了,在面對危機時必須克制自己的怒氣,壓制足以傷害自己的欲望,此之為「損」。 到得戰國時代的孟子,一向主張性善論,〈盡心篇下〉一章把人的境界分成6種,「可欲之謂善,有諸己之謂信,充實之謂美,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做人做到第一等,可尊之為神,只是最底下的第6種人,可欲者之謂善。這就是說,合乎人情義理的欲望,孟子稱為「可欲」,能做到這一點的,不過是個普通老好人。但要是不可欲而欲之者呢,那就成為姑息養奸的爛好人。 比如台灣人出於同情心,捐款給台南震災災民,這在孟子看來就是「可欲之謂善」。但這樣的人倘轉過身來虐待外勞或歧視外省族群,還合乎善的標準嗎?孟子認為不是的,這明顯不在「可欲」的範圍內。可悲的是,這種台灣人還真不少。更等而下之者,一口咬定只要蔡英文做的事,因屬台灣人就一定是好事。但馬英九是外省族群,哪怕於民有利的政策,也要扣上「傾中賣台」的大帽子。舉如馬英九主張釣魚台屬於中華民國,民進黨痛罵個不停,但蔡英文當選後講了同樣的話,這幫人沒一個敢反對;甚而有之者,還刻意討好蔡英文以往的政治主張,能巴結的都盡量巴結。 正因如此,老子才會把「不見可欲」列為統治者必須貫徹的第3件要事。當知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沒有滿足欲念之心。但不管可欲的善也罷,不可欲的惡也罷,通通不可執著。當知任何政策推動,都不可能顧全天下百姓,一旦輕易表態自己的好惡之情了,投其所好者 以台灣現況,這種擾亂社會安定的例子真可謂俯拾皆是。尤其蔡英文尚未到執政之日,綠營就在族群議題上開始鼓譟,公然主張廢止對國父遺像行禮的儀典,把鄭南榕自焚列入法定紀念日,尤其無視言論自由的普世價值,悍然提案將反對民進黨主張的228言論者,納入刑法懲罰,簡直荒謬到了極點。如果說這不是綠色恐怖,什麼才是? 於是我們看到有所謂的「台灣自由黨」群眾馬上對著中正紀念堂胡亂噴漆,對著牆壁塗鴉鄭南榕、陳文成等人的大名。請問,這叫愛台灣嗎?顯然不是的,這叫「見可欲而胡作非為」。 身為總統當選人的蔡英文要小心了,敗選的國民黨頂多只會對妳行使監督權,但綠營的狂熱支持者以及眾多馬屁精,卻可能讓妳幹不滿四年任期就宣告垮台。請謹記老子「無為之治」的三不精神──不計較族群之異,不盲目推動特定的生技產業,不讓支持者有拍馬逢迎,推動綠色恐怖,打擊和陷害反對者的機會。 哪怕心存僥倖也不行。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