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就算是菩薩,也要做功課
2017/08/04 13:16:56瀏覽2690|回應6|推薦23

做個明白人〈16 

用禪修角度讀般若心經〈3

 

上一篇,我談到學佛,不是只有行善,也不是在追求長生不老。這種誤會,容易讓許多受過現代西方教育的年輕人不屑,以為整天拜佛都在搞迷信。實在講,這不能怪他們有這種錯誤的認知,而是包括我在內的每個學佛者,或者佛教徒都當深自檢討。

那麼,學佛要幹嘛,管吃管喝,供食供住嗎?一句話,學佛是在幫助我們認識自己。從禪修的角度來看,學佛是在找到我們遺失的本來面目。

而經文只有兩百六十字的《心經》,則在讓我們了知般若波羅蜜的作用,在幫助我們開智慧。這種「只此一家,別無分號」的般若慧,會讓我們通達人生的實相,把過往丟掉的心性全部找回來。

可我也知道,儘管如此解釋,不信者恆不信,因為對佛教的成見和偏見早已根深蒂固。比方也有這種看法,認為信仰佛教只是逢年過節到廟裏去行禮如儀,或者參加個經懺法會,頂多聽法師講這個經那個經。佛教,有什麼了不起!

會產生這種知見,在我看來其實滿正常。但你若退一步看,何只佛教如此,所有人世間的知識都隨時間在變異。比如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在百年前是真理,可才幾十年工夫,觀念變了,發現它和微觀世界的量子理論不相容。以前你認為宇宙有一百三十七億年的時空史,如今動搖了,很可能我們置身的宇宙之外,還有更多的宇宙,否則無法解釋暗物質、暗能量打哪來。

然則這正是《心經》告訴我們的,世界上沒有一樣事物可以永久存在,沒有一項觀念可以真實不變,可以具有獨立性。你若對此執著,這輩子有得苦頭吃了。就拿民主制度來講吧,每個國家換總統、換總理像喝開水一樣,可相信這一制度的老百姓,隨著四年、八年改朝換代,心理上有比較快樂嗎?

幸福,絕對不在未來,而是在此時此刻的當下。我們若連「現在」都把握不住,期待不可知的未來,那是自己在騙自己。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透過這本《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我們指出的人生實相。這不是天方夜譚,也不講什麼神不神通,只要我們願意去做,般若的光芒就會在當下綻放。

為了解說方便,我把每天清晨禮佛必誦的《心經》經文,錄在底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必須說明的是,這本《心經》傳至中國少說有一千六百多年了,大抵歷代高僧在寺院內宣講此經,要不是依據華嚴宗的「十門玄談」,就是依據天台宗的「五重玄義」,往往一講,不但講上經年累月,因為以經解經,以便觸類旁通,實際所涉等於把其它經典也提了進去,幾乎講完所有的佛法概論。可我畢竟不如佛教歷代祖師的學問淵博,在此僅能就個人的一點禪修感想,對《心經》內容做個約略的介紹。

至於此經有幾種版本,經文原始宣說者的爭議──究竟是佛陀講的,亦或觀世音菩薩回答舍利子的提問,都屬於「佛學」範疇,此處先略過。我們現在先跳上《心經》這艘船,一起隨著世尊開啟這段向內心思惟的旅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開宗明義,佛陀先告訴我們,諸位看吧,看看這位觀世音都已經修到補處菩薩,馬上成就佛的果位,可依然孜孜不倦,無時無刻不在做功課。話雖簡單,必須知道的是,佛陀講這段話的時間點已經是觀世音菩薩的未來了。換言之,不論過去、當下此時此刻、未來,觀世音菩薩都在「行」深般若波若蜜多。每天過得很踏實很忙碌。

「行」,古梵語稱之為「caryam caramano」,意為「把行為付諸實踐」。這告訴眾生,般若不能只是平常聽這法師、那和尚開講佛經就可以得到,必須放下身段的日日禪修才行。因此做到般若波羅蜜多,正是中國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在《壇經》中開示的「即定即慧」。

我此法門,以定慧為本。大眾勿迷,言定慧別。定慧一體,不是二。定是慧體,慧是定用,即慧之時定在慧,即定之時慧在定。」

由此可知,若欲通達人生實相,就得跟隨釋迦牟尼佛、觀世音菩薩的腳步,從盤起雙腿的靜坐學起。問題來了,每日這樣坐,日日月月年年這樣「行」,會不會內心煩悶,感到很苦很無聊?就我個人而言,都拿到老人悠遊卡可以免費搭公車的年紀了,苦不苦?

答案是,起初腳會痛,腳盤腳脖子會酸,但不至於苦。「痛」和「苦」不一樣,前者是生理上的感受,後者為心理。一旦可以堅持下去,坐久了,坐習慣了,身子就鬆了,喜悅感必然隨之生起。

這種雙盤坐姿,稱之為「跏趺坐」,也是古印度的瑜伽法門之一。英語稱瑜伽為「yoga」,可在古梵語則為「vidya」,意為「與生命的本來面目、大自然的本來面貌同在」。

言下之意,把自己坐成蓮花姿,你就與蓮花同在,與佛與觀世音同在。

由此可知,禪修不能呆呆坐著,而是在靜坐中「思惟」般若波羅蜜多是什麼,如同慧能大師問的「不思善,不思惡,哪個是你本來面目?」一旦疑情生起,就是在「行」深般若。

好比現在的我,清晨起床眼一睜時的念頭,不是馬上想著更衣出門買早餐,而是一個話頭自然而然出現在內心──什麼是無?到得日中,我或者出門搭捷運,旁人滑手機,我則在默默參究「什麼是無」,又比如前幾日我去亞東醫院做體檢時,我手上空空如也,一邊候診一邊問自己「什麼是無」。外人看像個發呆的怪老頭,我則關注自己的話頭千萬丟不得。

如果大家願意日日如是修,這麼精進下去,你的一呼一吸遲早會和宇宙本來面目同在。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107864463

 回應文章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4 20:24
雖然我常常發現許多經典各譯本的差異,不過我仍然對心經及諸漢傳經典信心十足,尤其長年天天誦心經,也受持奉行,因而受益良多。至於學者考證的異說,我只是看看而已,因為這些學者都沒有考量聖賢的神通因素。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7-08-04 21:04 回覆:
的確,我也認為不管廣本或略本,都了義。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4 19:57
首先個人認為廣義而論,心經仍應視為佛所說,因為經文內容與阿含及諸經所說相符。其次佛主講或佛授意觀世音菩薩主講,都有可能,因為從廣本及略本的文句顯示的不同。至於第三人稱,因為這在別的經也有類似情形,然而也或許是翻譯所造成的。我雖然有想到楞嚴經的情形,不過因為情況不一樣,所以沒有提出,楞嚴經佛有明確請弟子說得證圓通的因緣,因此用第一人稱。而心經在廣本中是有舍利子向觀自在菩薩請問的文,所以後續也能採指導的語氣用第三人稱。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4 18:37
由於早期佛經流傳為口耳相傳,可能會有差異。然而後來對於經典的時空背景,就要見為憑,而心經有梵文本或漢譯本或藏文本,然皆有略本與廣本的差別,廣本除了正宗分還有序分及流通分,可以顯示是觀世音菩薩主講。而略本沒有序分及流通分,因此看起來就像是佛陀主講,(然而如果是佛陀主講,卻又開頭講“觀自在菩薩行深……”,變成與後續經文沒有很必要的關聯性,)所以也有不同論點。不過也有可能同樣的內容佛陀主講的也有,觀世音菩薩由佛陀授意主講的也有,因為阿含經,方等經,也有類似佛授意佛弟子說法的情形。而且阿含經中也有類似心經的經文。
不過關鍵的是正宗分與略本內容,大至上是一致的,這才是重點。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7-08-04 18:51 回覆:

非常謝謝安心兄費好大的力氣補充。

倘以玄奘譯的心經來講,我是支持佛陀宣講,原因在本經行文使用第三人稱,倘再對照〈楞嚴經‧耳根圓通章〉,觀世音在佛陀指示下起身說明自己的修行因緣:「彼佛我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用的是第一人稱。

兩相對照,或可明白。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4 18:21
梵文本
日本法隆寺貝葉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梵文本《心經》(此為略本),原本現收藏於東京博物館。相傳此本原為迦葉尊者手寫,後由菩提達摩傳給慧思禪師,再經由小野妹子於推古天皇十七年(西元609年)傳入日本。淨嚴和尚於1694年以梵文悉曇體手寫抄錄。穆勒(Max Muller)於1884年轉寫成天城體及羅馬拼音,傳至歐美國家。1957年及1967年,孔睿校訂梵文本。

巴黎,菲爾(H. L. Feer)校訂之梵文本。原本現藏於法國國家圖書館,Catalogue No.967,為梵藏漢蒙滿五本對照本,其梵文為蘭札文體。

在敦煌出土了《唐梵翻對字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根據此本還原了梵文本。此外,尼泊爾保存了八種梵文版本。
中國歷史上,至宋朝為止,可考的至少有11次漢譯,現存9本。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4 18:17
藏文本
德格版《西藏大藏經》中,有兩種明顯不同的譯本。其一是由印度堪布無垢友(梵Vimalamitra)及譯師寶車(藏Rin chen sde)比丘所翻譯,經名《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歸入續部。另一版本,經名《聖佛母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譯者佚名,歸入般若部。均為廣本。
敦煌藏文文獻中,有第三種藏譯本,經名《聖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略本,收錄在《敦煌大藏經》中,有20種抄本,內容大致相同。

安心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7/08/04 15:57
這場法會是般若學當中的一堂課,這時教授佛陀讓助教觀世音來主講,以自身實修所得作經驗分享,教導舍利子及與會學員。就如其他經典一樣,雖然佛沒有開口講,但主講者所講的內容均屬佛陀的傳承。
個人經驗建議,在個人的日常修學中,可以依個人身體狀況調整,如果不能夠雙盤腿的金剛坐蓮花坐,也可以用單盤腿的半迦坐,或其他的交腳坐、跨鶴坐、天神坐、如意自在坐,甚至也可以拿板凳來正襟危坐。當然身體無法負荷時,也可以坐有靠背的椅子,先求有再求好,重要的是心要清明的去思惟,而不是坐著發呆或胡思亂想。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7-08-04 16:44 回覆:

1、關於是誰講心經,大抵分成兩派,有主張佛陀親自說法者,如聖一、道源、印順、淨空、聖嚴、星雲等諸高僧,但也有認為應是佛陀請觀世音代為開示,特別是藏地那邊的心經版本,一開頭就寫「如是我聞」做為序分,最後是「信受奉行」當成流通分,其中則為觀自在菩薩叫著舍利子如何如何,從此台灣也有法師認為是後者宣說。比如十七世大寶法王就依此體例。

2、謝謝安心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