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18 11:51:34瀏覽5856|回應7|推薦59 | |
台灣太功利,眼界越來越窄 老子新語7 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白話文:〈在了解上述「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這些道理後〉此所以通達天人之道的聖人在處理事情上,都會採取不刻意、不勉強、不做作的態度,而是該做什麼就很自然而然去做。對於社會風氣的教化,絕不講任何討好和媚俗的廢話。這是因為聖人體悟上天對於大地的孕育萬物,既不伸手阻撓,也不出言干預,不會聲稱撒在地上的種子都是我的,不會在農作物成長時,炫耀自己的作為而滿心驕傲。等到萬物豐收了,也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功勞。正因有這種不居功自傲的無我心態,對於聖人而言,也就沒有什麼損失可言了。無得也無失。 如今在台灣,談「聖人」這一議題,很容易給自己招黑。但奇怪的是,台灣人卻逢廟必拜,看到諸佛菩薩塑像,立馬兩腿跪下,口中唸唸有辭,甚至基督教徒讀起《聖經》來也是恭敬異常。可一旦聽到有人講起「聖人」,立刻滿臉不屑,出語譏刺,諷之為「中國文化醬缸」。 所以有這現象,很大原因出自現代台灣人對文字、語言的無感,而網路的出現,更讓許多年輕人閱讀能力大幅衰退,僅管台灣教育很普遍,可弔詭的是,不識得中華文化以及台灣本土文化的「文盲」卻越來越多,直接導致台灣人的國際觀,僅止於出國旅遊的消費上。 回到老子講的這段話,何謂「聖人」?要知老子一輩子都在幹周朝的國家文物圖書館長,自是明白「聖」這個字,在最早的甲骨文裏,下半部是個「土」字,上面供奉著一隻大鼎,表意為「敬拜土地公」。所以台灣現在到處可見的土地廟,其實都從殷商時代傳承而來,你以為你拿香拜的是土地公,殊不知自己正在敬仰「聖」這個字。這是遠古時代的中國老祖宗告訴現在的台灣人,有耳朵的就該聽,大家要學習大地,師法自然。 從殷商到西周,從甲骨文到鐘鼎文,「聖」字的形象,先是變成「一個人向土地膜拜」──這就是下半部的「壬」,接著又在上半部分別衍生出「耳」和「口」的符號。所以《說文解字》談聖,既要耳順而善聽,又能聞聲而知情,此之謂「通」也。《洪範》又講一事之精通,則可謂之「聖」。綜合言之,在中國上古時代,能通天文之理者,神也,而徹達大地之事者,皆可敬之為聖。 由此可知,老子所講的「聖人」沒有那麼神秘,否則講究實用精神的孔子就不會向他請教了。 拿到今天來講,如果老子還活著,當然會敬稱愛因斯坦是西方科學界的聖人。可政治上的聖人呢,按老子的標準,現在的民主國家是不可能出得了聖人的。不但美國沒有,歐洲沒有,就連台灣也不可能有。原因很簡單,你不媚俗,不在政見上討好選民,就不可能以多數選票而當選。所以民主其實是很壞的制度,從民主衍生出來的政黨政治,更是直接把人送往邪惡的道路上去,因為選民通常只顧眼前短利,盲目的多數往往成為常態。 以美國過去百年為例,何嘗有過堪稱偉大的總統?乃至現在的歐巴馬,所謂「change」者,由他主導的戰爭更多了,簡直滿手血腥。而美國民眾並不因此更富庶更自由,連打個手機都害怕中情局特務在竊聽。但這也不好苛責歐巴馬,畢竟他的權力基礎來自選票,命脈都掌握在大財團、政治世家以及各路教會手上。他要不稍加妥協,任何政策都別想走出國會和白宮大門。 這就是為什麼金溥聰會感嘆「政治是妥協的藝術」,也是為什麼堅不妥協的馬總統,會在處理王金平這件事上一敗塗地,從而金融改革功虧一簀。然則妥協不等於一味退讓,媚俗往往只會失去自我,在朱立倫領導下的國民黨正是因此失去黨魂黨德的。 反過來講,民主的提升在於人民素質的不斷精進,否則一定會墮落成群魔亂舞的民粹現象,而其間媒體的興風作浪、網路的煽風點火,更是讓多少台灣民眾日趨下流的罪魁禍首。你以為從眾才是王道,殊不知毫無理性的從眾行為也有被亂腳踩死的風險。 擴而言之,當你每隔一、兩年就要換一隻手機,或者以手上同時擁有兩隻以上的最炫最新平板為傲時,你正是在加速台灣社會短視淺見的功利化趨勢,還有什麼資格侈言反核和環保議題?因為你每在這上頭多花一塊錢,很多都會流向美國軍火商和化工大廠的手中,再回過頭來反咬一口,偏偏你還在宣稱綠能對台灣的生存最有利。用老子的意含講,你不儉省,不配談生態。 這其實是一種極其盲目的功利現象,如果我們看得懂老子這段話,就會知道「聖」這個字其實是一面鏡子,可以照出我們究竟懂不懂大自然,可以幫助我們辨識政治家與政客的分別。 可悲的是,現在的台灣社會太功利了,媒體和政客整天要你仇恨這個鬥爭那個,於是台灣人眼界越來越窄,就像縮在井底不想往上跳的那隻土蛙,表面沾沾自喜,實際不知自己早晚會被活埋。 蠢,才是最能反映過去8年台灣社會的字眼。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