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放不下仇恨,走不了多遠
2009/11/18 08:51:29瀏覽3541|回應36|推薦50

有這麼一張照片, 11 月 16 日 在台北拍攝的,這兩天卻迅速在大陸走紅。可在台灣因為「孫仲瑜效應」發燒,被淹沒了,就算「驚鴻一瞥」,也只能「聊備一格」。

現在的台灣,在媒體的短線操弄下,在長達 21 年的民進黨政客族群挑撥下,除了仇恨,實在是一個缺乏記憶,也毫無歷史感的島嶼。

我為何有如此感慨?

照片中的兩位主角,乍看也沒什麼。因為一位是蔣孝嚴,這,大家耳熟能詳,也都看膩了,無甚希奇之處。可另外一位,生得眉清目秀、神采飛揚的孔東梅,卻是大有來頭。

孔東梅,何許人也?

表面上,她是大陸來台參加「第四屆女企業家兩岸經貿論壇」的成員之一,在北京東北區一角的 798 藝術區開了家「北京東潤菊香書屋」,經營當下頗熱門的文創產業。

談到這家公司的名稱,典出毛澤東大名,「北京東潤菊香書屋」,望之可知,「東」者,澤東也;「潤」,取毛主席的字,潤芝也;而「菊香書屋」,則是他自 1949 年一直住到過世的中南海「御榻」之處。

現在,大家都知道了,孔東梅實在就是毛澤東的外孫女,身世顯赫,但和同樣是蔣介石孫子的蔣孝嚴,也有著不為外人所知的離奇一生。

上兩代的仇恨,在這一代,在台北拍了一張合照,照片中的兩人,滿臉笑容,神情愉悅,剎那間定格。

若論國仇家恨,當代兩岸民眾,有誰可比這兩位所扛起的「不可承受之重」,更具體,更鮮明,更有著歷史意義的?

既往矣,大江東去浪淘盡,歷史大浪還復來,所有的仇恨在時間大潮的沖刷下,終究淡了,遠了,飄緲了,消散在蒼穹宇宙的浩瀚大氣中。

所以,我總是不明白,也難以理解台灣怎麼還能有人可以一再炒作這種仇恨,藉此挑撥族群憤恨的?

要說仇恨,以我個人而言,較諸那幫無知的綠營,我身上才真的是背著「雙重的仇恨」吶。

我在網路上看見,有恨我的綠營網民,把我形容成是「中國難民之子」。難民?那種口氣之輕蔑、不屑,害得我當下詫笑不已。是的,先父當然是「難民」,在 1949 年前後那個苦難的大時代,我父親被蔣介石的大軍拋棄在後方,一個人吃盡千辛萬苦,才得以輾轉從香港來到台灣。

他老人家當時可不具有軍人的身份,不過就是個念大學念到因為內戰而無法畢業的大學生。

此後,他在台灣活了大半輩子,安份守己,奉公守法;那種小心謹慎的程度,連走到樹下都怕被樹葉打到頭。

但我父親的心理,始終無恨無怨。

他是龍應台在「一九四九」那本書下所稱的「失敗者」嗎?

只有龍應台這種沒志氣的媚俗知識份子,才會得意洋洋的以此四處傲人

這是我的第一重「仇恨」。

談我母親這一邊吧。過去三年多,肯定有認識我的網友,都知我在中時部落格講過若干次;先母是新竹人氏,她的叔叔也就是我的外叔公,是在 228 那一年,因為在新竹竹蓮寺廟口前,目睹十數位台灣人在圍毆一個落單的外省人,也不過就仗義多了那麼一句嘴,當下就被台灣的暴民給活活打死。

如果說, 228 有恨,那我們家這筆帳是要找哪個台灣人討去?那些 228 遺屬還可向政府要求賠償,我們家卻沒法子討,因為外叔公排行老么,都還沒來得及成家呢,自然亦無他自己的後代可言。

這是我的第二重「仇恨」。

怎麼辦呢,要以我個人的身世而言,我跟兩岸的族群,兩岸的大陸人和台灣人,都有著來自上一代和上兩代的仇恨。設若我像支持李登輝和民進黨的這幫無知民眾,每天滿懷這種莫名其妙的「仇」,記罣這種不知所以然的「恨」,只怕我自個兒早就活不下去了。

這是歷史的無奈,大時代的轉折和頓挫。

這才真的是歷史的共業。

所以,當我看到蔣孝嚴和孔東梅的合影留念,我微微笑了,三代後的今天,蔣介石和毛澤東的孫子終於能夠一笑泯恩仇。

仇恨,使人卑微,使人渺小。放不下仇恨,就走不了多遠。

看看今日民進黨的卑瑣,台獨的濁穢,不正是最明顯的寫照和印證嗎?

讓我告訴現在還在仇恨兩蔣的那批民進黨年輕民眾,你們的那種對於外省族群的敵視,實在是很無謂的,不過都是李登輝、陳水扁、謝長廷這種狡詐的「民主妖孽」和「民主惡棍」所灌輸給你們的,很抽象的「莫須有」。

請記住,這是歷史的鐵律──凡屬於恨的,必被自己的恨所打倒。 沒有一個例外。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3508032

 回應文章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華民國預官少尉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仇恨包袱何其重!
2009/11/18 12:23

向您致敬!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2:30 回覆:

不敢當,我只是接受歷史的指引罷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2:31 回覆:
謝謝您。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眼光
2009/11/18 12:03

只有了解、諒解歷史的 某些必然 與因果;眼光才能看得遠
也才能看得透。

※看得到過去才看得到未來。


如木如石 人類 Vs 民主
日月澤披無限 顯朝夕盎然生氣
污濁奈我幾多 隱千古不變冰心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2:18 回覆:
感謝您的留言,謝謝。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放下與捨得
2009/11/18 11:52

放下一切仇恨,從古至今,經過多少朝代,我們還不是要生活,計較那哪多做什麼,大家都是一家人,全世界走向大同一家,正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樣的道理

佛家說 ,放下與捨得 , 沒有放下, 沒有捨得, 哪會得到更多的東西,例如你雙手哪著很重的物品,捨不得放下,結果有其他東西想拿也拿不了...對不對

每天生活在這吵架的環境很痛苦ㄟ

最可惡的是台灣這些媒體, 每天只會報導吵架, 不好的負面消息... 只有少部分點綴一下溫馨,看到這些媒體最討厭,機場還有一些場合,不管這人如何,總是包圍著不放,難道這就是民主嗎? 我看這些人就是真正的....不說了,以免惹禍上身...呵呵...這些人很厲害的,抓住語病就要告你什麼的....

這樣生活人怎麼會快樂呢?  難怪人民痛苦指數一值往上身.....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2:17 回覆:
您說的真好。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great article
2009/11/18 11:48
This is one of the best article I read here..  people should really learn how to forget the hatred and embrace the future.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2:16 回覆:

謝謝您的贊揚。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民進黨宣傳的228根本就狗屁不通
2009/11/18 11:42

如果不是台灣省人先濫殺無辜的外省人11天太過離譜,當時國民黨軍隊在大陸「剿匪」都已忙得不可開交了,哪有閒工夫派軍隊千里滔滔渡海到台灣!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2:15 回覆:
是啊。

小浪(來台第七代閩南人)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如果228只是軍隊殺台灣省人也就算了,偏偏事實真相又不是如民進黨所宣傳的
2009/11/18 11:21
一開始是因語言不通造成誤會,加上有心人士從中挑撥、散播謠言,從2月28日到3月10日這整段時間裡,都是「台灣省人」在濫殺無辜的「外省人」,接著國民黨軍隊開進來,才開始殺台灣省人,但在這個殺的過程裡,來自大陸的軍隊對台灣根本是人生地不熟,無法知道誰該殺誰不該殺,所以有些台灣省人,戶看對方不順眼,就鼓勵軍隊去殺對方,所以嚴格說起來,最後殺來殺去的局面應該是台灣省人殺台灣省人,軍隊只是台灣省人用來剷除異己的工具罷了。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1:23 回覆:
是這樣,真相總是會越來越清楚的。

啥啊?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能夠拖著拉著背著上古時代的 228 一直走到 2009 年,已經走很遠啦。
2009/11/18 10:46
大概還會繼續走到老處女得到貞節牌坊為止。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0:51 回覆:
蔡英文的貞節牌坊得請她去向慈禧太后要,呵呵。

Leatherneck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仇恨民進黨?
2009/11/18 10:07
厭惡和仇恨是有距離的。
但有些人或許分不清楚....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0:30 回覆:
他啊,被自己對中國人的仇恨給障住自己的心了,莫名其妙的傢伙!

starpi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登輝、陳水扁、謝長廷
2009/11/18 09:56
這三個咖
每天罵這個不對那個不對
每個人都欠他們
說他們是民主妖孽
算是抬舉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0:29 回覆:
的確是,不稱這3個是畜牲養的,就夠客氣的了。

張金龍/終生陸戰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消滅金光黨!!!!!!
2009/11/18 09:54

民進黨根本就是有執照的金光黨,

他們利用台灣人好騙不好教的習性,

只剩鼓吹族群仇恨一招了,

消滅金光黨才能讓台灣脫離仇恨滋生的惡劣環境!!!!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09-11-18 10:28 回覆:
說的是。
頁/共 4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