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學佛要花錢?坐著聽就行
2015/05/19 11:30:00瀏覽5446|回應23|推薦47

今早在老友高本衲兄的部落格,看到他談「入流亡所」,恰好這話題我多少也有點興趣,當下在鍵盤上想到哪寫到哪,如果諸位有意,也可當作人生經驗的一種參考。

說起法鼓山祈願觀音殿的匾額「入流亡所」,意在告訴民眾,到得這觀音修行之地,就得把世俗萬緣的喜怒之情統統放下。若實在做不到,至少也要把自己最掛念的事情,逐出殿門之外。從表面文字講,入觀音之殿〈入流〉,捨內心所有包袱〈亡所〉,讓自己那顆忙碌不已的心安靜下來。

套句禪宗老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話雖如此,用諸實證,做不做得到?觀世音當年也不勉強大家做,只說自己還沒悟道前,就是這樣腳踏實地的去做。這一記載見諸《楞嚴經‧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章》。

就個人而言,我也這麼做過,看看自己是否可以證其為真。但要寫出所有經歷過程,話就長了,故重點先著眼「入流亡所」。

在經中,觀音菩薩如此道出親身驗證的過程。

「世尊,憶念我昔,無數恆河沙劫,於時有佛,出現於世,名觀世音。我於彼佛,發菩提心,彼佛教我,從聞思修,入三摩地。」

現在讓我們換一種說法。

多年之後,也許是幾十、幾百、幾千年之後,有位學生看到一本書,說到史蒂芬‧霍金如何從愛因斯坦的「狹義和廣義相對論」獲得啟發,從而創立黑洞和霍金幅射理論,並被太空觀測器證實的確存在。

因此從霍金而言,愛因斯坦就是他的觀世音佛。這位佛出生19世紀末,活躍在一整個20世紀。霍金回憶道:「我當時好奇宇宙是怎麼來的,人在宇宙中如何定位,時間這一觀念該如何定義。結果愛因斯坦教我,要多聽多看〈聞〉,要善用大腦和心靈的思維能力〈思〉,要盡量去學習,別怕犯錯〈修〉。只要天天做,時時分分秒秒都在如此要求自己,就可以擁有本來存在、但被世人遺忘的智慧。」

以上所講,固為修習科學之世間法,可佛法和世間法本為一體兩面,正如手背手心都是肉。

接下來,請在家裡找個地方先坐下來,再問自己,耳朵聽到了什麼?

「初於聞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很自然,我們會聽到屋外摩托車、汽車、路人講話的聲音,風的聲音,蟲鳴的聲音,空氣摩擦、大氣鼓盪的聲音。除此之外,還聽到什麼?內心各種念頭所發出的聲音,對不?此即觀世音菩薩所謂的「入流」,入聲音之流,如同史蒂芬‧霍金查考古今各種科學理論之流。

重點來了,學佛和搞科學研究都一樣,要專心,要專注,我們就只是聽,聽聲音,任它風吹雨打,我這耳朵照樣在傾聽。果然做到這地步,你會發現周遭的事物都不再上你的心了,此之謂「亡所」,什麼都不見了,那怕一絲絲的念頭也不再來干擾你了。

這時,出現在我們腦海內的就是安靜,佛語稱之為「靜相」。請注意,靜也是一種存在,一種相,是動之反面。

但這還不夠,還是要繼續讓自己傾聽,並且自問,靜相是什麼東西?我和靜相‧哪個是主人,哪個才客觀?一邊聽,一邊問自己,即為運轉「聞、思、修」這一修行作業。最後必然證實,不但動相的「入」寂滅了,即便靜相的「所」也消失了。到此境界,正是「動靜二相,了然不生」。

這時的你,會感到非常自在,有時還可以見人所不能見。但如果因此而自滿,洋洋得意,抱歉,你又回到第一步了,得從頭再來,正如實驗失敗。

再往底下去聽,就是大霹靂的層次了,有機會再談。

●衲兄〈入流亡所〉一文http://classic-blog.udn.com/GolfNut/23134623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anghu999&aid=23312398
 引用者清單(2)  
2015/05/24 05:23 【修練】 同修管閒事
2015/05/24 00:03 【修練】 Meditatation

 回應文章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蘇信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19 16:26
心存善念保持善行也是在學佛!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5-05-19 16:30 回覆:
是的。

銀正雄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敬答衲兄在其部落格提問
2015/05/19 15:47

1、好比上學,「初於聞中」是大學一年級,「入流亡所」等於考試通過了,可以升二年級。那麼「所入既寂」形同三年級,各種「入」〈色受想行識〉都不讓你的心起波動,各種「所」〈客觀環境〉也不會影響你了。這所和入,都呈現寂然狀態,你的心不動如山,就可以升到四年級來修行「動靜二相,了然不生」。易言之,到了這境界,不但「動相」看得了了分明,就是「靜相」也可明察秋毫,自然發現這世上的動相和靜相,都是我們自招其「入」的。動靜二相原本無來也無去,謂之「不生」。

2、「因諸愛染」的「愛」,不是指愛情、情欲,而是「執著」。諸愛,就是由欲望所生的各種執著。要知人有欲望很正常,可一旦執著起來,就像口香糖好吃,但一不小心黏上衣褲,可就讓人大起嫌惡、厭煩的心理,這就是「染」。至於「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住也是「執著」,比如把房間租給了惡房客,賴著不走,當房東的我們整天煩惱,豈能清淨?反過來講,我們對任何事都盡心盡力,該扛扛,扛過河了就放下。時間久了,自然生起清淨心、直心、無所得心。

 


地球人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5/19 11:42

能到那樣的境界,應該是非常舒服自在的,身心感到平衡

可是真的很難做到,現在連抄寫佛經,每一字每一句都有雜思雜念,作繭自縛

銀正雄(ganghu999) 於 2015-05-19 11:48 回覆:
當成遊戲就行了。
頁/共 3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