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悲慘世界 (Les Misérables) 非官方影評
2013/02/09 11:40:37瀏覽35956|回應6|推薦14

首先必須提醒,這篇影評中有不少劇情細節。當然我個人覺得音樂劇精華在於音樂,不是情節,所以知道「雷」似乎也沒有關係。這篇文章的重點,是比較電影與音樂劇版本演唱的差異...

惡浪滔天中,無數罪犯牽引巨繩,將大船拖入船塢,氣勢磅礡地開啟了
2012年底在美國首映的《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 電影版序幕。《悲慘世界》亦名《孤星淚》,是十九世紀法國小說家雨果(Victor-Marie Hugo)的經典創作,他的另外一本為人熟知的鉅著是《鐘樓怪人》(Notre-Dame de Paris),這兩部作品,都被改編為音樂劇。而許多人對於這兩部小說的認知,其實也是來自於音樂劇。

《悲慘世界》音樂劇故事主軸主要分為兩條,第一條敘述男主角尚萬強(Jean Valjean)因透竊麵包並嘗試越獄遭判重刑十九年,刑滿假釋,出獄後卻因有案底而處處碰壁,最後棄保潛逃,受到警探賈維 (Javert) 追緝。隨著故事進行,尚萬強努力奮鬥創業有成,成為市長並經營工廠,救助了淪落風塵的工廠女工芳婷 (Fantine),在她臨死時承諾照顧芳婷遺下的孤女柯賽 (Cosette),並且從貪婪陰險的酒館夫婦 (Thénardier and Madame Thénardier) 手中救出無助的小女孩。故事第二條主軸,則是以1832年巴黎共和黨人起義(六月暴動),敘述普羅大眾遭受社會不公與壓迫,因而許多青年趁拉瑪克將軍 (General Lamarque) 病逝之際起義,最後卻被武力鎮壓弭平。隨著起義計畫進行,青年馬里斯(Marius)、長大後的柯賽與愛波寧 (Éponine) 間的三角戀情也逐漸發展

我第一次觀賞《悲慘世界》,是在2004年的倫敦西區皇后劇院(Queen’s Theatre),當時就深深被這齣音樂劇吸引。音樂劇的表現方式與普通戲劇或電影不太一樣,一般故事著重於懸疑情節的安排,觀眾的樂趣就是跟隨情節,逐步釐清真相,最忌諱在情節鋪陳時不慎洩漏秘密(台灣稱「爆雷」)。但是音樂劇則不同,它的情節固然重要,但是音樂的感染力與舞台的魅力,卻往往遠大於故事情節本身。因此,許多觀眾都會不斷回到劇場,重溫同一齣音樂劇,他們看的不是情節,而是重複聆聽美麗的旋律,沉浸於音樂的饗宴。越是熟悉的曲子,越能引發觀眾內心的強烈共鳴。由於觀眾明確掌握了每一個音符與節奏出現的時機,他們於是能夠計算節拍,等待劇中人準確唱出歌詞,甚至觀眾會在心中、嘴角悄悄跟著唱,這種感覺,彷彿是一種確認自我存在的內心過程。當音符與節奏準確的到位,觀眾便可以感受到一種如心跳般規律的安全感。這也是為什麼,同一齣音樂劇往往可以在倫敦西區、美國百老匯上演數年,甚至數十年。《悲慘世界》自 1985 年在倫敦開演以後,連續演出了二十多年,直至 2007 年才下檔。不過《悲慘世界》尚不是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事實上《月亮在我家》(Fantasticks) 號稱全世界上演時間最長的音樂劇,自 1960 年於百老匯上演,連續演出 42 年!而這還不包含在其他國家上演的時間。

《悲慘世界》音樂劇全部由歌曲串接構成,連人物對話都有旋律,而且每一首曲子都很精彩,這也是為什麼 1995 年 10 月 日在艾伯特音樂廳(Royal Albert Hall)演出《〈悲慘世界〉十周年紀念音樂會》時,居然可以將人物動作全部去除,單純以演唱方式呈現的原因。而這個十周年紀念音樂會版本,也成為許多人心中牢不可破的經典。或許我對於這個版本的印象實在太深刻,所以在觀賞電影版《悲慘世界》聆聽演唱時,往往會不知不覺比較兩個版本的差異,最後往往因為電影版本演員歌唱水準落差太大,無法充分傳達情感,因而有些失望。其實,電影中屬於集體大合唱的曲子仍然都很棒,演員們的表現也都不俗,但是因為許多人先天的音色侷限,總讓電影版中的演唱顯得「若有憾焉」,許多歌曲只能靠壯闊的交響樂伴奏,掩飾演唱者聲音表現功力不足的小瑕疵。

我必須強調,由休傑克曼(尚萬強)、羅素克洛(賈維)、賽夏拜倫柯恩(酒館主人)、艾迪芮德曼(馬里斯)四大男角,加上安海瑟威(芳婷)、亞曼達賽佛瑞(柯賽)、莎曼沙巴克絲(Samantha Barks,愛波寧)三位女角所組成的陣容實在已經非常強大,幾乎是好萊塢一線巨星齊聚,在卡司上實在沒有甚麼好挑剔的。只是,他們比較適合唱流行音樂,如果輕輕唱首抒情曲,一定迷死人。然而現在來唱音樂劇,特別是《悲慘世界》這種磅礡大劇,就顯得有些中氣不足,感染力稍嫌薄弱了。

例如,在六月暴動發生後,法軍發動總攻擊前的夜晚,當萬籟俱寂時,尚萬強曾向上天求懇,讓馬里斯平安回家。請聽聽下面影片休傑克曼演唱「帶他回家」“Bring Him Home”,再比較康姆維京森(Colm Wilkinson)的版本,就會發現,這首闡述心中強烈煎熬、掙扎、矛盾,並且向上帝吶喊求懇的曲子,畢竟不能如休傑克曼那樣平鋪直敘的嘶吼。休傑克曼曾經是音樂劇演員,他的聲音低沉且富有磁性,是天生的歌手。然而,他的詮釋卻少了人性善惡掙扎的獨白,以及生死矛盾的呢喃,而且,他從低音拔高音時,也好像滿吃力的。辛苦了!休傑克曼,但是最好還是輕聲些,不要放聲吶喊,這樣唱可能會吵醒碉堡沉睡的年輕人唷。聽聽維京森的唱法,這才像是夜闌人靜時,尚萬強按捺不住心中煎熬,情緒激動卻只能悄悄禱告的聲音呀!但話說回來,尚萬強本來就是一個非常難以詮釋的矛盾角色,歌曲的唱法也非常困難,休傑克曼真的已經表現得很不錯了。只是有經典版本當前,後起之秀壓力可沉重呢!


上方為休傑克曼,下方為維京森

警探賈維是個悲劇人物,他堅持信念、嫉惡如仇,原本自以為是正義的化身,最後卻赫然發現自己竟是「苛政猛於虎」的不公義法律下,不知變通的加害者,在對自己的存在產生質疑後,他因而發瘋甚至結束生命。賈維在追緝尚萬強時,曾經在深夜對著星空發誓,一定將逍遙法外的罪犯繩之以法。這首歌以優美的抒情旋律開場,逐漸升高情緒,最後慷慨激昂地宣誓決心。羅素克洛在唱這首歌時,一開頭抒情柔美的部分處理得棒極了;然而隨著情緒逐漸激昂,他的歌聲明明應該更有力些,卻始終感覺搔不到癢處,有點像是即將燒開,但卻尚未沸騰的水,就是差那麼一點點。我個人覺得羅素克洛唱得比較像是催眠曲或是情歌,雖然很溫柔,但卻忘了這首歌不是抒情詩,而是鐵面無私的執法者,在星空下信誓旦旦,誓言捕獲罪犯的堅決口吻。在音樂劇版本中,菲力普奎斯特音色更加冷酷有力,而且他善用口白強化表現的力度,適度哄抬了中後段逐漸激動的情緒,相較於羅素克洛平板的唱腔,菲力普還是略勝一籌。甚至說「大勝」也不為過。


上方為羅素克洛,下方為菲力普的演唱版本



相對於男演員,女演員的表現相對亮眼。例如安海瑟威飾演芳婷,在芳婷被逐出工廠,淪後風塵後,安海瑟威演出必須剪下長髮、拔出牙齒變賣謀生的苦況,不但犧牲色相,而且賺人熱淚,果然,安海瑟威贏得了今年英國影藝學院 (BAFTA) 電影獎最佳女配角獎。芳婷在某次接客後,曾一度痛苦地追憶起少女時代的快樂,想起始亂終棄的男人,唱了「我曾有夢」
“I Dreamed a Dream”,安海瑟威的音色雖然沒有露蒂漢斯雪兒明亮華麗,但是說實話我真的頗為驚艷,非常符合一位淪落風塵的女子悲嘆過去,從齒縫間吶喊出苦難的心情。其中「當他們撕碎你的夢」 “As they tear your hope apart” 一句音域非常低,似乎安海瑟威快唱不下去了,但卻能夠以嗚咽的情緒為掩護,安然將旋律進行下去。在演唱過程中,高音呼喊的部分都非常到位,實在可圈可點。事後我才讀到相關報導,原來安海瑟威母親曾經於 1987 年《悲慘世界》美國首演時飾演芳婷,而安海瑟威本人在試鏡時,湯姆霍伯(Tom Hooper)竟感動落淚。母女先後飾演同樣一個角色,也同樣表現優異,這真是奇妙的連結。

 
上方為安海瑟威,下方為
露蒂漢斯雪兒

 

芳婷曾遭一位紳士羞辱。那位紳士想召妓,卻東挑西揀,毛手毛腳,對芳婷極盡汙衊。芳婷不堪受辱,打傷了紳士,紳士便召警察將芳婷帶走。芳婷要賺錢撫養幼女柯賽,自然不斷哀求警探高抬貴手,但是賈維卻置之不理。正在賈維要將芳婷扭送法辦之際,尚萬強出現解救了她。尚萬強詢問芳婷為何如此落魄,芳婷回答:「老闆,你何必挖苦我?是你讓你的工頭將我開除。是的!你就在現場,卻袖手旁觀!」事實上,當芳婷被逐出工廠時,尚萬強原本正要處理這件糾紛,卻因為看到賈維,一時心慌,便委託工頭處理。工頭原本就覬覦芳婷美貌,但她卻對工頭不假辭色,工頭因而挾怨報復,將芳婷趕出工廠。安海瑟威唱「芳婷被捕」橋段時真是哀怨淒切,當芳婷對尚萬強哭喊「是的!你就在現場,卻袖手旁觀!」時,我的淚水竟也不爭氣地滑了下來。安海瑟威在詮釋這段曲子時,大量使用抽噎、沙啞且斷續的唱腔,那真是吞聲泣血,滿懷怨憤。當她說出「我真的沒做錯事,我女兒快死了」時,誰能不為這位無辜而純潔的女性一掬同情之淚?說實話,我在電影院裡聽到這段歌曲時,情緒可真如潰堤般,淚水默默滑落,也不用擦,因為動手拭淚太明顯,不如風乾來得不著痕跡。


上方為安海瑟威演唱 "Fantine's Arrest",下方為音樂劇版本



芳婷的悲劇,主要來自於一個始亂終棄的男人。而這樣的觀點,其實也是在暗中告誡女性讀者,寧可理性地走進婚姻,也千萬不要失去理智而發生不倫戀情。這種想法與歐洲傳統「教養書」(conduct book) 的價值觀吻合,從李察生 (Samuel Richardson) 的小說《潘蜜拉》與《克烈麗莎》,到珍奧斯汀 (Jane Austen) 的《理性與感性》,都傳達了類似概念,也就是女人在接受男人的愛情前,千萬要審慎理性,因為一旦過度感性激情而淪陷,男人事後大可拍拍屁股離開,女人卻得承受更高的風險,面對接下來的後果,包括失去家庭依靠、淪落風塵、獨自撫養幼兒而陷入困境,甚至失去生命。倘若尚萬強的悲劇來自於因保護家庭竟鋌而走險的行為,那麼芳婷的悲劇則是輕率的愛情。這樣的價值觀千百年來潛移默化,形成了女性對於愛情保守、被動與審慎。雖然有女性主義者認為這是一種對於特定性別的思想箝制,然而在社會現實的壓力下,理性而務實的愛情卻不失為一種保護女性的社會機制。

重演經典音樂劇時,一方面希望超越過去經典的版本,一方面也希望能夠添加一些新的詮釋。畢竟,過去的版本再好,總不能一直活在過去,需要有新的版本推出,嘗試突破。這次在電影版中最具特色的改編曲之一,我個人認為應該算是賽夏拜倫柯恩與海倫娜波恩卡特
(Helena Bonham Carter)對唱的「旅館主人」 “Master of the House”。這首歌的特別之處,主要是由於整首歌全新、充滿拉丁風味(或是說波希米亞風格?)的編曲方式,加上酒館主人濃重的南歐腔調,充分幽默地展現出酒館夫婦汲汲營營卻充滿活力的形象。酒館男主人偽善而精明,而在演唱中,酒館女主人賣弄風騷,東偷西揀,只為了愛男主人,為了養家活口,這段詮釋在音樂劇中沒有出現,只能在電影細膩鏡頭下,捕捉這種複雜而微妙的情緒。酒館夫婦原本就是一對相當喜感的人物,雖然虐待小女孩很可惡,但是他們展現出的貪婪與現實,卻十分貼近殘酷的現實世界,也因此總讓觀眾感到親切。而電影版中利用重新編曲的樂風來呈現酒館夫婦的嘗試,我個人覺得十分成功,也值得嘉許。


上方為賽夏拜倫柯恩,下方為音樂劇版本



另外讓我耳目一新的,是莎曼沙巴克絲的「孤獨一人」“On My Own”,她詮釋暗戀馬里斯的愛波寧,獨自走在巴黎街頭,孤單而無助的語氣,令人動容。雖然曾唱過《花木蘭》的莉亞莎隆嘉(Lea Salonga) 所演唱的 “On My Own” 仍然無敵,但是莎曼沙也算是別開蹊徑,與莉亞咬字清晰、如雲雀般飛揚明亮的唱法不同,莎曼沙以略帶嘶啞高吼的方式詮釋孤單的「暗戀」心情,其實頗為貼切。在電影中,愛波寧唱 “On My Own” 的時機與音樂劇中不同,後者是愛波寧為馬里斯送信給柯賽的路上所唱,但在電影中,卻是愛波寧引馬里斯私會柯賽之後所唱。

 
上方為
莎曼沙巴克絲,下方是莉亞莎隆嘉 


同樣地,「綿綿細雨」“A Little Fall of Rain” 的演唱時機自然也不同了,音樂劇中是愛波寧送完信,偷跑回碉堡時中槍後所唱;而電影中卻是愛波寧為馬里斯擋下一槍,天空突然飄下細雨後所唱。因為這樣,在愛波寧死去前,電影版中已經有很多人捐軀了,所以 Enjolras 所唱 “She is the first to fall / The first of us to fall upon this barricade.” 自然也刪去了,畢竟當時地上已經倒滿犧牲者了。莎曼沙詮釋愛波寧臨終前唱 “A Little Fall of Rain” 非常不錯,我發現電影版中的演員都很喜歡利用較長時間的斷句、停頓來營造情緒,例如莎曼沙就做得不錯,這首歌頗為精彩,我幾乎都想在電影院中鼓掌了。而改寫愛波寧送信的部分,讓劇情變得流暢不少,算是很不錯的做法。唯一的缺憾是,電影中的雨下得有些突兀,特別是愛波寧倒在地上時,頭髮上已經沾滿雨珠,怎麼馬里斯頭髮完全沒有呢?


上方為莎曼沙巴克絲,下方是莉亞莎隆嘉 



當然,我一直喜愛的亞曼達賽佛瑞也沒令人失望,我一直喜歡她在《給茱麗葉的信》與《鐘點戰》裡的表現,她本來就擁有相當好的音色,也曾經演出過另一齣音樂劇《媽媽咪呀》裡的蘇菲雪瑞登(Sophie Sheridan),所以她詮釋柯賽與馬里斯所對唱的「心中充滿愛」 "A Heart Full of Love" 時當然也恰如其分。雖然她同樣有一點高音攀爬的問題,高音一到位立刻停止,無法將高音拉長延續。但是即使如此,她的表現相對而尚稱平穩,果然不愧為甜美歌手。倒是與她對手的馬里斯,怎麼一開始唱起來有些「兇悍」?好像要找柯賽吵架的架式,表白應該是含情脈脈、千般溫柔才對呀!我個人覺得歌聲應該再溫柔、深情點好,才能傳達出那種情竇初開的感覺。不過當然,電影版中
艾迪芮德曼一開始的詮釋,可能是要表現馬里斯見到柯賽前的緊張焦慮,而且幸好男生唱到 "A heart full of love" 時有轉變得很溫柔,因此整體而言電影版的這首歌成功的。



上方是亞曼達賽佛瑞,下方為音樂劇版本



至於劇中最膾炙人口的「雲端城堡」"Castle on a Cloud",也就是柯賽還是小女孩,被酒館夫婦欺負時所唱的歌,由伊莎貝爾艾倫(Isabelle Allen)來詮釋,表現算是持平,唱起來有點小康妮的感覺,英國腔淡了些,但曲中輕輕呢喃的耳語,非常可愛而且貼切,也算是電影版中很好的詮釋了,畢竟以十一歲的年紀來說,她的演出算是盡其本分了。兩個版本中的小女孩表現算是不分軒輊,只不過,音樂劇版中的小女孩早已長大了,即使今日她親臨演唱,也不再可能是當年的歌聲了。歲月不饒人,在成長的孩子身上,特別明顯。


上方為伊莎貝爾艾倫,下方為音樂劇版本



當青年起義被弭平,馬里斯獲救生還後,回到舊日同伴聚集的所在,看著空蕩蕩的桌椅,回憶往日情景,同時哀嘆好友俱逝,只有自己苟活。他質疑革命的意義,感嘆這些為了民眾而捐軀的生命,最後卻沒有人為他們哀悼,因此便唱出了「望空興嘆」(Empty Charis and Empty Tables)。在電影版中飾演馬里斯的艾迪芮德曼音色本來就滿好的,詮釋起這首歌,更是感染力十足。特別令我感到讚賞的是,他從一開始抒情柔美的清唱,逐漸帶入吉他伴奏,情緒緩步攀升,醞釀出中段以假音呈現的回憶,從「我彷彿聽得到他們的聲音」("I can hear them now") 開始,唱得十分貼切。最後交響樂伴奏加入,情緒也進入高潮,淚水也就狂湧而出了。演唱會版本中,當馬里斯高呼「朋友啊朋友!」並且一氣呵成地叩問「你們究竟為何犧牲?」,幾乎扣緊了聽眾的呼吸。而艾迪芮德曼也採取類似的方式,效果很好。這位演員就讀劍橋大學三一學院時就是攻讀藝術史,對於演出的詮釋,想必很有自己一套想法。


艾迪芮德曼演唱的「望空興嘆」與下方音樂劇比較


由於電影的特殊表現方式,許多音樂劇當中較難呈現的部分,在電影裡都得以較為妥善的詮釋。例如電影一開頭無數罪犯拉船的壯觀場景,如果沒有電腦動畫加持,萬萬無法在銀幕上呈現,舞台劇當然更不可能有這樣鉅力萬鈞的畫面。在演唱部分,舞台上演員音色必須高亢明亮,表情動作必須誇張,才能讓音樂廳中的觀眾清楚聽見、看見。但是在電影中,透過音響與大銀幕,細微的聲音與細膩的表情都可以被捕捉,也因而可以更加自然的呈現。例如在電影中垂死的病人不用在臨終前再嘹亮地引吭高歌,酒館夫人也可以以唇形向丈夫說「我愛你」,都是電影表現細節的優勢。而在視覺的處理上,壯闊的山岳景緻與城市建設,對比骯髒而困苦的市民,也都處理得非常好。舞台劇中使用圓形旋轉舞台,讓重要場景可以旋轉呈現,而青年發起武裝行動後,碉堡的出場是動用油壓幫浦,在旋轉舞台上左右兩塊開合、拼組,十分具有看頭。在電影中,則是改為平民從家中丟出家具構成碉堡,一樣滿有震撼力的。



但是有一點我非常有意見,導演湯姆霍伯
(Tom Hooper)在這齣劇中,似乎非常喜歡運用臉部特寫鏡頭。例如芳婷臨死時,就有個超級扭曲的臉部特寫。這樣的效果,究竟對於悲劇呈現手法加分,還是稍微扣分?留待觀眾的評價了。此外,由於愛波寧死時就開始下起小雨,隔夜以後彈藥受潮,小男孩加夫洛許(Gavroche)在電影中被安排走到碉堡前方撿拾手槍與彈藥,被法軍槍擊斃命,這與音樂劇中有所不同。雖然小男孩命喪槍下真是令人涕零,不過我也很想問,明明當時危機四伏,這麼聰明伶俐,深深懂得判斷情勢,並非一般無知小兒的加夫洛許,怎麼會跑到碉堡前送死?雖然看到小男孩倒下,我還是偷偷傷心了一下,但卻掩不住心中的疑惑。 

另外,電影中很明顯地刪去了暴動被鎮壓、所有青年都陣亡後,酒館主人到下水道撿拾死人的值錢物品時,曾經唱過一首很陰森的 "Dog Eats Dog"。在這首歌中,諷刺那些充滿理想的年輕人為社會大眾挺身而出,最後卻只是倒在血泊中,反而像他們這種「社會的寄生蟲」、「社會的腐食動物」,能夠在戰亂中謀取好處,在夾縫中生存。酒館主人看著遍地屍體,月光冷冷撒下,不禁質疑上帝的冷酷,甚至直言,上帝如他腳邊的死屍般,已然不在。這首歌其實非常震撼,也引人深思,但在電影版中完全消失了。另外,酒館夫婦最後喬裝貴族參加酒宴的戲碼,也有所更動。在音樂劇中,酒館夫婦諷刺了革命的青年犧牲生命,最後卻是他們這樣懂得鑽營的人物生存下來,他們因此認為為民眾犧牲生命的青年真是蠢笨。這樣的辛辣批判,在電影版中也被修改掉了。而這些,或許是為了減少衛道人士的反彈吧?

綜而論之,電影版的《悲慘世界》在視覺處理、情節改編上做得相當好,對於劇場所無法呈現的細節交代,也更加清晰,故事情節因而更加合情合理,令人不禁動容。特別是故事中不斷出現小人物的掙扎與淚水,都讓人不禁在黑暗的戲院中一掬同情之淚。只是,演員的唱歌功力與過去相較明顯較弱,同時因為串場而額外添加的音樂幾乎都不好聽,與原音樂劇的作曲水準落差過大,這是很可惜的敗筆。不過,這部電影仍然是相當值得推薦,而且值得在大銀幕上一看再看的好片。

當片尾重新響起
“Do You Hear the People Sing?” 曲中唱起人們不斷努力從黑暗爬向光明,我又不禁掉下眼淚。人沒有十全十美,但是在掙扎中進步,卻是人性的本質光輝。這原本就是一齣優秀的音樂劇,跟隨著那動人的音符,即使稍有瑕疵,仍然無比動人。因此,不妨趁新年期間,去電影院感受那動人的音樂魅力吧!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g5551001&aid=7293320

 回應文章

catling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3/10/05 15:06

Bravo!
You are the best theater reviewer and movie critic whose articles I'd ever read in Taiwan!

If only I can give you a 10 thumbs-up!


thumbs upthumbs upthumbs upthumbs upthumbs up

陳徵蔚(g5551001) 於 2013-10-06 01:25 回覆:
Thank you so much. :)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用心的影評 !
2013/03/10 06:03

非常用心的影評 ! 對於未曾涉獵原著或音樂劇, 而想要進一步了解的人, 會有很大的幫助!


Adam123
等級:1
留言加入好友
電影的詮釋與舞台稍有不同應是正常的
2013/02/15 20:08

悲慘世界對於音樂電影來講,導演用了一個突破的拍攝方式,就是現場錄音。演員在現場唱,由一個鍵盤伴奏,由耳機來聽主旋律。但伴奏者又可以隨者演員的詮釋適當的調整速度。事後才將樂團的配樂配上。這樣的配樂方式,讓演員可以專注在表達劇情,而不必事前預錄的演唱牽著情緒走。也因此導演特別注重演技的表達。可以說以電影之長補舞台劇的不足。也可說是用心良苦。其中尚萬強救出柯賽之後的一首"Suddenly" (霎那間)。是專為電影版創作的。描寫兩個從來不懂愛也沒有被愛過的人突然之間因著一連串的事件產生其妙的連結,並感受到愛與被愛的甜美(在這裡是父女之情)。這樣細膩的情感互動在舞台劇上就很難表達出來。但電影版中這首歌加的天衣無縫,又是編導用心的一個例子。

陳徵蔚(g5551001) 於 2013-02-16 02:26 回覆:
感謝您的提醒。的確,Suddenly 這首歌是新創作的,曲風比較現代感,唱得也滿不錯的。在此分享這首歌。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非常精闢入裡的影評,非常值得推薦!
2013/02/12 02:22

我2005年也有去過倫敦看這個舞台劇

也有努力一直看和聽十週年音樂會的DVD

也看了電影

但就沒有您這麼厲害

很棒的影評和比較

非常同意看電影聽到某些段落真的很想鼓掌

卻無法鼓掌的這個遺憾

以及好幾個段落實在十分催淚

謝謝你的用心整理及分享

好舞台劇和好電影以及好的影評

再多看幾遍都不為過!

陳徵蔚(g5551001) 於 2013-02-13 00:37 回覆:
很高興您也喜歡這齣音樂劇。真的,裡面好多喬段想鼓掌!

廣光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我會想去看
2013/02/11 11:18

十年前小女兒上國中音樂課時老師介紹了這部音樂劇,第一次看這部十周年錄影DVD時,自認是音樂門外漢與鐵漢無情大老粗的我,竟然就被深深的震撼與感動,從此電腦中一直拷貝著有這一部音樂劇,讓內人在驚訝之餘才發現老公也有柔情的一面。

謝謝您詳盡的介紹與比較,我將會抱著再度被震撼、被感動的期望前去觀賞。


陳徵蔚(g5551001) 於 2013-02-13 00:38 回覆:
相信您去看電影版,絕對不會後悔!很棒的版本喔!

blue phoenix總統大選的奧步來了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過年的
2013/02/10 07:53

看這種哭哭啼啼電影?

哈哈

我家女兒一直吵著要去看呢


blue phoenix

陳徵蔚(g5551001) 於 2013-02-11 09:26 回覆:
因為從別人悲慘的遭遇中,可以提煉昇華出自己的幸福呀。哭過以後,會更歡欣感謝,並珍惜自己擁有的幸福。好看喔,去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