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02/18 00:19:11瀏覽1925|回應4|推薦41 | ||||||
後周世宗崩前,匡胤任都點檢。1 北漢契丹犯邊,元朗兵趨前線。2 誰料禪讓謠言,終釀陳橋兵變。3 黃袍加身上演,太祖建國都汴。4 北楚後蜀被殲,南漢南唐失陷。5 削藩防篡在先,杯酒兩釋兵權。6 武將自此沉潛,文官扶搖上天。7 地方財軍設限,行政司法納編。8 太宗文治十全,武功卻是等閒。9 吳越北漢北面,大遼交趾凱旋。10 真宗御駕澶淵,和遼年奉銀絹。11 增畝兩億良田,泰山封禪大典。12 仁宗初受垂簾,勤學愛民節儉。13 慶曆和夏歲捐,改革託付仲淹。14 智高廣西垂涎,狄青替天行譴。15 活字印刷淵源,發行交子方便。16 五子理學先賢,二程周邵張顯。17 四家書法中堅,蘇黃蔡襄米癲。18 英宗體弱苟延,倡修《資治通鑒》。19 神宗改革不倦,安石快意鑾殿。20 青苗免役方見,市易保甲再現。21 熟藥所國藥店,市舶條法創建。22 新法各地實踐,引爆黨爭硝煙。23 哲宗簾前恭謙,新法盡廢遭嫌。24 資政《冊府》文獻,換得《靈樞》九卷。25 親政反向追貶,舊黨無一倖免。26 重用章惇子宣,討伐西夏無厭。27 徽宗書畫迷戀,蔡京六賊逞奸。28 肆行「當十大錢」,聚斂引發民怨。29 戶口兩宋頂尖,黃河三清海晏。30 聯金滅遼汗顏,去虎進狼更險。31 金出兩路鷹犬,東京旋在前沿。32 欽宗臨危傻眼,難抗金國席捲。33 二君五國作賤,楚齊傀儡繁衍。34 高宗南渡建炎,金軍窮追打援。35 秦檜主和遂願,岳飛殲敵朱仙。36 武穆父子張憲,戰功反受牽連。37 國界淮水天塹,父皇靈柩回遷。38 太子繼承人選,藝祖苗裔趙瑗。39 孝宗夕惕乾乾,銳意收復中原。40 隆興和約再簽,治貪裁汰冗員。41 鴻儒朱熹九淵,講學各大書院。42 光宗「壽皇」無緣,全因鳳娘離間。43 罷免主戰稼軒,難退汝愚兵諫。44 寧宗遇事難辨,權相侂冑彌遠。45 在位卅年稱羨,國力下滑日漸。46 理宗九年悠閑,親政改革罷奸。47 聯蒙滅金夢魘,唇亡齒寒應驗。48 軍費有增無減,財政危機難掩。49 削官謝絕私薦,晚節重色任姦。50 火器砲機驚艷,彌補騎兵缺點。51 蒙哥最終氣嚥,爭汗無暇他眷。52 度宗國難時艱,似道專寵欺騙。53 元破襄陽防圈,夢醒已無時間。54 恭帝四歲降元,出家一線命懸。55 回首三百廿年,往事雪花片片。56 1,趙匡胤在後周世宗柴榮駕崩前被封為殿前都點檢(禁軍統帥),而在此之前,趙匡胤早於與北漢的高平之戰及與南唐的一系列戰役中戰功彪炳。 返回 2,西元960年正月,鎮州與定州(均在河北省)守將急報稱北漢與契丹聯合入侵,七歲的周恭帝命趙匡胤(字元朗)率禁軍迎敵。這個軍情急報很可能是假消息,因為後來並沒有與外敵交兵的歷史記錄,至於是誰放出的假消息,有人覺得是趙匡胤等禁軍頭子,因為朝廷讓趙匡胤迎敵前,趙匡胤當時被解除禁軍的指揮權,他便以缺兵少將為由拒絕受徵召出戰,等到拿到兵權就有造反的結果。而十年前(西元950年)本朝開國皇帝郭威就是在禁軍擁護下篡位登基的(澶州兵變)。 返回 3,見2,趙匡胤領命迎敵後隔天就有謠傳大軍出征之日將策立督點檢做天子,兩天之後在陳橋驛黃袍加身就成事實。 返回 4,西元960年,趙匡胤登基稱帝後國號「大宋」,改元建隆,仍定都東京開封府(東京汴梁)。 返回 5,宰相趙普定下了「先南後北」的戰略,趙匡胤先後解決了南方荊南(北楚、南平,963年亡)、湖南(武平軍節度使,963年亡)兩個地方藩鎮、及後蜀(西元934-965年)、南漢(西元917-971年)、南唐(西元937-975年)三國。 返回 6,趙匡胤又在趙普的建議下於建隆二年(西元961年)及開寶二年(西元969年)兩次「杯酒釋兵權」,解除了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羅彥瓌、趙彥徽等軍閥的軍權,並予以高官厚祿作為補償。 返回 7,五代十國地方藩鎮割據、篡位頻繁的局勢,就在趙匡胤「重文輕武」的國策下停止。 返回 8,宋承唐制,分天下為十道。開寶八年(西元975年)統一南方諸國後,改道為路,各置轉運使以司財賦轉運,又別置他使分掌刑法軍事。 地方政府機構實行路、州(府、軍、監與州同級,均在路之下)二級制。在州縣兩級沿襲唐制保留,但一級行政區劃從唐代固定的方鎮(道)改為可按需要變更的「路」以避免唐朝藩鎮割據再發生。 各路設有轉運司、提點刑獄司,總稱監司,號稱「外台」,以轉運司路為基準進行戶口財賦統計。轉運司(漕司)主管所領州縣的水陸轉運、財政稅收、兼管司法及民政等;提點刑獄司(憲司)主管一路的司法,兼管財政等;宋真宗時增設安撫司於河北、河東路,掌北部邊境戎機交聘等事;宋神宗時增設提舉常平司(倉司),主管常平、義倉、免役、市易、河渡、水利、坊場等事。 返回 9,宋太宗喜歡讀書,「開卷有益」的典故即由他而來。他還於於太平興國二年命李昉等編撰《太平御覽》,歷時六年成書,書名的「太平」取自其年號「太平興國」。其書法尤善書飛白體,宋幣上的「淳化元寶」為其親題。太宗在政治上崇尚黃老之術,無為而治。其武功請見10。 返回 10,宋太宗雖然併吞吳越及北漢,但兩度伐遼失敗,意圖奪回燕雲十六州不遂,甚至在高粱河之役敗走時被耶律休哥射傷;兼併交趾時於白藤江之役又慘敗。 返回 11,自宋太宗北伐失敗後,遼國就經常在宋遼交界處搶劫掠奪,到宋真宗景德元年乾脆演變成對宋戰爭,在宰相寇準力主御駕親征下,宋真宗親赴前線,宋軍士氣大振,還在澶州城下用床子弩射殺遼主帥蕭撻凜,遼軍群龍無首,慌亂求和,宋使曹利用在寇準的堅持縮小讓利下,與遼國達成「澶淵之盟」,宋每年給遼絹廿萬匹,銀十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這個盟約使宋遼之間維持了一百多年的和平,不但節省了巨額的對遼軍費,還讓宋對遼在經貿上獲取極大的利益。 返回 12,宋真宗時,由於鐵製農具製作進步,再則暹羅良種水稻引進成功,田地需求大增,使得土地耕作面積增加2億畝。 而泰山封禪大典可能是要彌補「澶淵之盟」中所失去的面子(雖然裡子是大獲全勝),當然,泰山封禪前出現的種種瑞相也不難捏造。這是中國歷史上皇帝最後一次舉行封禪泰山大典,前幾次行泰山封禪大典的皇帝是秦始皇、漢武帝、漢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 返回 13,宋仁宗十二歲登基後由劉太后垂簾聽政十一年,劉太后並非宋仁宗生母,但劉太后膝下無子又受先皇宋真宗寵愛,於是宋真宗早期對外稱趙受益(後改名趙禎,即後來的宋仁宗)為劉氏所生。宋仁宗的生母為李宸妃,這一段歷史就是民間改編「狸貓換太子」的原型。 仁宗首次把《論語》、《孟子》、《大學》、《中庸》合為《四書》讓學生學習。 官員曾想要擴張宋仁宗的園林,卻遭到仁宗的拒絕。詳見《宋史·仁宗本紀》:有司請以玉清舊地為御苑,帝曰:吾奉先帝苑囿,猶以為廣,何以是為? 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所增加的戶口數為379萬戶,剛好就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所有戶口數的總和。國家財政歲入額是唐玄宗「開元之治」歲入的四倍! 返回 14,宋仁宗的慶曆新政由范仲淹主導,其中重要的成果是慶曆四年(西元1044年)與西夏之間的「慶曆和議」:夏向宋稱臣,但宋每年要賜予西夏絹十三萬匹、銀五萬兩、和茶二萬斤。「慶曆和議」維持了宋夏間五十多年的和平,但慶曆新政卻只持續了一年四個月後便宣布中止。 值得一提的是,西夏這個剽悍的國家有著極先進的武器鍛造技術,「夏國劍」在宋朝被譽為「天下第一」;其重騎兵「鐵鷂子」的鎧甲威震當時;攻城武器「對壘」(當時的攻城戰車)可穿越敵人的壕溝前進;駱駝鞍上的「旋風炮」可發射大石;「神臂弓」在240步至300步之遠"能洞重扎"。重扎即重裝扎甲。扎甲指方形的甲片,用皮條,繩索互相穿組而成。甲片橫向縱向均可互相疊壓,刀劍難入。是以西夏這個小國能在周邊大國如宋、吐蕃、遼、金、蒙古的包夾中頑固地生存近兩個世紀。 返回 15,皇祐四年(西元1052年),儂智高以五千人攻占邕州(今廣西境內)稱帝,國號「大南」。又逐漸席捲廣西、廣東,兵力成長十倍(到五萬)。同年宋仁宗撤回西夏前線的主力,並以狄青(唐宰相狄仁傑之後)為樞密副使,出征儂智高。狄青初斬貪功擅自迎敵大敗的宋軍31人,並固守待援,隔年(1053年)初,宋軍主力部隊到達,狄青先率部於崑崙關偷襲儂智高軍得手,後於邕州歸仁鋪的平原上,以宋軍優勢的騎兵衝擊儂智高配備標槍與蠻牌的步兵,儂軍大敗,陣亡兩千餘人,後來又攻破邕州城,儂智高遁走大理國。皇祐六年,儂智高被大理國朝廷處決。 返回 16,畢昇在宋慶曆年間發明活字版印刷術,他在一字一印的膠泥上刻字並烤乾,在把「字章」放在置有鐵框的鐵板上,在把排列好的字章群與鐵板間塗上一層攙有紙灰的松脂蠟,加熱使泥字固定在鐵板上,如此便可大量印刷。 宋仁宗天聖元年(西元1023年)設置益州「交子(紙鈔)務」,官交子有一定的兌現期,兌換儲備金有鐵錢三十六萬貫,準備金率28%(避免私交子使用時期,因交子戶挪用準備金,導致紙幣無法兌現)。慶曆四年(西元1044年)與西夏戰爭時,益州交子務在陝西發行了没有兑現保証的交子60萬貫,用於購儲軍用及糧草。接下來在宋朝滅亡前,許多地方還陸續發行了不少交子。 返回 17,北宋時著名的理學家有程顥、程頤、周敦頤、邵雍、張載,世稱「北宋五子」。 其中周敦頤為(在今湖南省道縣)濂溪人,原名敦實,字茂叔,後因避宋英宗(趙宗實)舊諱,改名敦頤,號濂溪。周敦頤也是宋代理學開山始祖,二程為其弟子。他曾在宋神宗熙寧五年(1072年)於江西廬山蓮花洞創辦了濂溪書院,並自號「濂溪先生」,死後神宗賜諡「元」,人又稱「元公」。《太極圖說》、《愛蓮說》即為其所作(「太極圖」據說傳承自五代末至宋初的道家宗師陳摶,字圖南,宋太宗賜號「希夷先生」,以其聽而不聞[希],視而不見[夷])。《太極圖說》提出宇宙生成論體系,可用圖形推演,集合《易傳》、道家、禪宗思想,理學在發展之初曾被稱為「道學」,與此應有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周敦頤首次將「無極」一詞引入儒家理論。 邵雍(即著名的易學宗師,也是《鐵版神數》與《梅花易數》等書的作者)與二程為洛陽人。 張載居陝西鳳翔郿縣橫渠鎮(在關中),為二程之表叔,人稱「橫渠先生」,張載認為宇宙的本體是「氣」,氣分陰陽兩種屬性,而氣的先天狀態是「太虛」。氣聚則成萬物,氣散則歸於太虛,故張載得出「萬物本是同一」的結論。 「橫渠四句」勉勵讀書人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五子」若與南宋閩人朱熹並列則有濂、洛、關、閩四大派之稱。 返回 18,「北宋書法四大家」中,蔡襄年紀最長,之後是蘇東坡、黃庭堅、米芾(芾音服)。也有人認為「蘇黃米蔡」中的「蔡」原指奸相蔡京(年長於米芾,年幼於黃庭堅),後來不齒蔡京為人才改為蔡襄。 蔡襄,字君謨,福建路興化軍仙遊縣人,書法仿效王羲之、顏真卿、柳公權,蘇軾(蘇東坡)在《論君謨書》中論道:"<歐陽文忠公論書>云:「蔡君謨獨步當世。」此為至論。言君謨行書第一,小楷第二,草書第三。就其所長而求其所短,大字為小疏也。天資既高,輔以篤學,其獨步當世,宜哉?近歲論君謨書者,頗有異論,故特明之。"。所以歐陽修與蘇軾均認為蔡襄的行書當時第一。 四人之中以蘇軾(蘇東坡)名氣最大,其文章議論比肩宋代文豪,書法亦是不在話下,不但黃庭堅在《山谷集》言:「本朝善書者,自當推(蘇軾)為第一」, 現代人認為他的《黃州寒食詩帖》為天下第三行書(晉朝王羲之的《蘭亭序》為天下第一行書,唐朝顏真卿的《祭侄文稿》為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在2019年年初由台北故宮借至日本展覽])。 黃庭堅,號山谷道人,「北宋書法四大家」都長於行書,而黃庭堅的草書卻在四人中出類拔萃,被視為懷素、張旭之後的草書大家,也被明代沈周(明四大家之一)稱為「草聖」。 四人中最有趣的要屬米芾,號海岳,外號「米癲」。其酷愛硯台、石頭、書法,而且又有潔癖,還愛裝瘋賣傻,曾賴皮得到宋徽宗的硯台(但也被宋徽宗強奪所愛的研山石)、蔡攸(蔡京之子)的王羲之《王略帖》,也認真與石頭稱兄道弟。其模仿王羲之的書法惟妙惟肖,而被蘇東坡《東坡集》認為「海岳平生篆、隸、真、行、草書,風檣陣馬,沉著痛快,當與鍾王並行,非但不愧而已 。」黃庭堅則評米芾書法:「如快劍斫(斫音濁,摧殘、傷害之意)陣,強弩射千里,所擋穿徹。書家筆勢,亦窮於此。《山谷題跋》」《宋史》 載︰「芾為文奇險,不蹈襲前人軌轍。 特妙於翰墨,沉著飛翥(翥音柱,高飛),得王獻之筆意。尤工臨移(一種書法臨寫的方法),至亂真不可辨。」《海岳名言》曾記載“上(宋徽宗)問本朝以書(書法)名世者凡數人。海岳各以其人對曰:「蔡京不得筆,蔡卞(蔡京之弟,王安石女婿)得筆而乏逸韻,蔡襄勒(雕刻)字,沈遼排字,黃庭堅描字,蘇軾畫字。」上複問:「卿書如何?」對曰:「臣書刷字(用筆迅疾而勁健)。」”。 返回 19,宋英宗體弱多病,在位僅不到四年即駕崩,他曾詔命司馬光設局專修《資治通鑑》,耗時十九年成書,由宋神宗命名,高麗使節曾想要用《黃帝針經》(即《黃帝內經.靈樞》)等書換《資治通鑑》與《冊府元龜》,經蘇軾等大臣反對後,高麗使節只換到《冊府元龜》。 返回 20,王安石變法當時被稱作熙豐變法(歷經神宗熙寧、元豐兩時期),改革的背景是國家財政空虛。所以改革是當時的共識,有爭執的只是新法的內容與實施。 新法包含青苗、免役、農田水利、方田均稅、市易、均輸、保甲、保馬等新法,其中青苗法是由國家以低利息租借土地給農民,相當於現代的農民銀行。免役法是人民出錢來取代兵役及勞役。方田均稅法是進行土地丈量及土地良莠等級劃分以利徵收田稅及逃漏稅。市易法是國家派官員來管理市場交易,買低賣高以平衡物價而使之穩定。均輸法自西漢就曾實施,主要是將一地的物品運往缺乏該類貨物的地區出售來平衡物價,其實現在台灣颱風時期進口多一點農產品也有均輸法的影子。保甲法以每十家為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農戶凡有兩丁以上的,要選一人來當保丁,保丁平時耕種,閒時接受軍訓,戰時徵召入伍,類似民兵制度,在之後的朝代中常常被採用,台灣在日本時代也用過。保馬法是由民間養戰馬,政府來收購。 宋神宗熙寧四年(西元1071年),王安石變法初見成效,財政收入增加,值西夏內亂,宋將王韶於熙河之戰占領熙河路。元豐四年(1081年),又值西夏內亂,神宗從种諤(音蟲餓)建議以李憲指揮五路伐西夏,欲攻下其首都興慶府,最後戰事不利,只拿下蘭州。元豐五年(1082年),宋將徐禧等率禁軍、廂軍八萬人攻入西夏橫山地區,直逼興慶府,又在永樂川築永樂城,準備一舉消滅西夏,种諤以為永樂距銀州故城近,且三面絕崖又無水泉,反對在永樂築城駐軍未果,最後被西夏三十萬大軍攻破屠城(宋軍損失數萬人,亦見14,西夏「對壘」、「旋風炮」、「神臂弓」等軍武神器)。神宗事後不再輕啟戰端。 許多想法與方法在現代還在實施,所以變法內容很好,加上在神宗皇帝全力支持下進行了十六年,為什麼還是失敗呢?如果改革的目的只是達到單一目標,實行方法是由上(朝廷)而下(地方)的改革就可以。如果目的是多重目標,實行方法非由下(地方)而上(朝廷)的改革不可(要以誘因或獎勵來刺激下層的民間大眾)。王安石敗就敗在其目標多重,但是實行方法卻是由上而下,要知道上下關係猶如金字塔,越下層其機構或人數多很多,如果沒有方法或誘因使其「自動化」,那麼要靠自上而下的監督往往是管不勝管,無暇多顧的。 返回 21,詳見20。 返回 22,宋神宗元豐三年(1080年),北宋朝廷制定一部《廣州市舶條法》(《市舶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貿易法。市舶司是執行《市舶法》的新創機構,罷用州郡兼使制度,改以漕臣(轉運使)兼提舉市舶使,轉運使主計一路財賦,還負責推行變法的各項措施,轉運使不受州郡官吏的牽制,直接聽命於中央。 宋神宗熙寧五年(西元1072年)《市易法》頒布,規定藥品由國家專賣,禁止私人自製和經營任何藥品。熙寧九年(1076年),朝廷將合藥所與原有的熟藥庫等合併,在東京設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藥店「熟藥所(賣藥所)」(北宋四京裡,東京開封府為首都,與西京河南府[洛陽]及南京[非今日之南京]應天府都在今河南省境內,只有北京大名府在今河北省境內)。 宋徽宗崇寧二年(1103年),東京城內熟藥所增至五所,專司藥品出售,又將熟藥所負責製藥的部分獨立成為「修合藥所」,也是專門炮製藥物的地方。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熟藥所改名為「醫藥惠民局」,修合藥所改名「醫藥和劑局」。南宋高宗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各州軍熟藥所改稱「太平惠民局」,即賣藥又治病,每遇疫病流行時對民間藥物(形同流行病時之醫療慈善機構)。 返回 23,神宗熙寧二年新法實施後,有許多反對新法的人,通稱為舊黨(元祐黨,元祐是宋哲宗的年號),支持新法的人則是新黨(元豐黨,元豐是宋神宗的年號),有些人如蘇軾只反對部分的新法,反被新舊兩黨所排擠。其中舊黨包含韓琦、司馬光、歐陽修、朱光庭、賈易等;新黨除王安石外還有呂惠卿、曾布(曾鞏之弟)、章惇、韓絳、蔡確等人。新舊兩黨從政見上的攻防演變成水火不容,互相陷害扯後腿,造成北宋政局的不穩定,一直持續到宋徽宗朝。神宗朝行新法十六年,哲宗即位,宣仁太后垂簾聽政九年,以舊黨司馬光為相,盡除新法,新黨一律貶職。紹聖元年(1094年),宋哲宗親政,以新黨章惇為相,舊黨再被罷黜貶謫,六年後,宋徽宗即位,向太后垂簾聽政,貶逐章惇(可能與章惇曾企圖追廢宣仁太后有關),用舊黨韓忠彥(韓琦之子)、新黨曾布為相,想在舊黨與新黨作權力平衡,一年後向太后薨,宋徽宗親政,以新黨蔡京為相,舊黨再度受排擠。 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可參考維基: "A. 政策未能對症下藥:王安石鑑於慶曆新政的失敗原因在於官僚集團的反對,改革不及於官僚體制。因此王安石的變法所針對的只是皮毛,遠未到核心問題——支出太多,而支出太多則是因為冗官。財政問題解決不了。但王安石的改革非但不是針對支出太多問題,反而是以增加國庫收入為主,如此則不能解決財困。又如軍事改革也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並非針對到宋朝的軍事死穴——強幹弱枝、重文輕武政策。不過元豐官制改革重點在解決兼職暫代導致的冗官問題,此由神宗推行,效果不大。 B. 政策本身之缺點:如青苗法之實行,與理想相去懸絕。如果貧困民戶自願請貸官錢,尚有可說,但實際上是地方官強迫農民五家互保後在逐家派定數目,稱為散青苗,地方官為了保障秋後本息全部收回,散派的對象是中上之家而非貧下之戶,蓋怕貧下戶無力償還,這還談什麼惠民呢?而青苗法中要收取利息二分,即是百分之二十,這數目是一般平民所不能負擔的。 C. 托古改制:王安石說他的新法皆出於先王及孔子遺訓,以塞反對新法之人的口,如將青苗法比之「周禮」之泉府;免役法本之於「周官」的府史胥徒,王制之庶民在官祿足以代其耕;保甲法比於先王之農為兵,市易法比於漢之平準。古今風俗不同,環境各異,源於古制的新法,未必一切都合時合宜(這一點我不太認同)。 D. 剛愎自用:王安石性剛,與神宗議論國事,有所抗辯,聲色俱厲,神宗每為之改容聽納,此外因有皇帝的加持,王安石得以執行新法,便貶謫反對其新法的大臣。創行變法之初,司馬光曾致函叫他不要用心太過,自信太厚,王安石覆書抗議,深不以為然,二人本是極要好又互相推重的朋友,從此畫地絕交(這一點我也不太認同)。 E. 任用非人:王安石不樂聞逆耳之言,但喜歡聽人恭維和奉承話,於是投機份子章惇、呂惠卿、李定之流,曲意迎合,因緣重用,遂使新法的推行變質。" P.S. https://zh.wikipedia.org/zh-tw/%E7%86%99%E5%AF%A7%E8%AE%8A%E6%B3%95 返回 24,參考23。 返回 25,宋仁宗為了對古代醫書進行整理和校正而設立「校正醫書局」,當時發現《黃帝內經》中敘述針灸的《靈樞》部分殘缺不全又遍尋不得,於是向高麗詢問。三十多年後的哲宗朝,高麗使節進獻了《黃帝針經》(即《黃帝內經.靈樞》)等書並要求交換《資治通鑒》和《冊府元龜》,但是在蘇東坡的反對下,高麗使節用《黃帝針經》只換到了《冊府元龜》。 《冊府元龜》為宋真宗時詔命王欽若、楊億修歷代君臣事跡而成的鉅作,歷時八年,多達千卷,在清朝《四庫全書》中的篇幅居第二,僅次於韻母詞典《御定佩文韻府》。 返回 26,參考23。 返回 27,參考23。曾布,字子宣,為曾鞏之弟,(江西)南豐人,新黨重臣。紹聖元年(1094年),宋哲宗親政後重用新黨章惇、曾布,恢復王安石變法中的保甲法、免役法、及青苗法等,財政稍微寬裕後,知渭州章楶(楶音傑)建議對西夏採取碉堡作戰並結合經濟制裁,於是朝廷沿著渭川修建平夏城與靈平砦(砦同寨),又多次討伐小梁太后主政的西夏,紹聖五年(1098年),平夏城之戰大捷後,朝廷興建天都寨又設置西安州,打通涇原路與熙河路而使秦州變成內地。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遼國設計毒殺西夏小梁太后,西夏政變成功,在遼國遼道宗的斡旋之下,宋夏議和,西夏向宋朝請罪而終。隔年哲宗駕崩。 返回 28,宋徽宗趙佶有極高的藝術天賦,書、畫堪稱一絕,獨創很有辨識度的「瘦金體」,還有風格獨樹一幟的花押(個人簽名)。然而他卻是不及格的皇帝,《宋史》言其「妄耗百出,不可勝數。」他曾命人在南方採辦「花石綱」運到東京開封府來修建「艮岳」等的皇家園林宮殿,又任命後來入奸臣傳的新黨蔡京為宰相,還讓宦官童貫封王當將軍。同樣是列入奸臣傳的宰相章惇說他「其輕佻不可以君於下」而反對立趙佶為君,事後論之,實在不應因人廢言。 六賊分別是:蔡京、童貫、王黼(黼音府)、朱勔(勔音免)、李彥、梁師成。 返回 29,由於宋徽宗的奢侈極欲和蔡京的逢迎聚斂,厚養民生的哲宗熙寧新法演變為剝削百姓的徽宗崇寧新法,各類巧立名目的苛捐雜稅,加上蔡京發行「當十大錢」所造成的通貨膨脹與幣制混亂,加重了民怨與黎民的負擔。 返回 30,宋徽宗時的全國戶口數在有宋一朝裡是最多的,黃河也異常地三次澄清,雖然是自然現象,但古人有「夫黃河清而聖人生。」的說法(三國。魏,李康《運命論》)。是故給宋徽宗一種「聖君」的錯覺,進而好大喜功,連征西夏、大遼(詳見31)。 返回 31,宋徽宗政和四年(1114年),童貫經略西夏,率領包含永興、秦鳳兩路的六路宋軍伐西夏而未見成果,經過五年的相互消耗後,夏崇宗表示臣服宋朝而使宋軍撤退。 徽宗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密定「海上之盟」(宋、金國土未接壤,被北方的遼國所隔絕,只能在山東半島與遼東半島間的海上會盟):金取遼上京(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中京大定府(今遼寧昭烏達盟寧城縣),宋取遼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遼亡後,宋將原給遼的歲幣轉納於金國,金同意將燕雲十六州之地歸宋朝。 童貫於1120年底與王淵、韓世忠鎮壓了方臘起事,事後被封為太師,但是地方內亂畢竟不如北方的金戈鐵馬,宋廷再派遣童貫率領二十萬軍隊北伐遼國燕京(南京析津府,今北京)時便大敗而回,讓金國發現宋軍的戰鬥力低下,為日後的金國南侵宋室提供了誘因。金軍戰事則是順風順水,盟約當年就攻克遼上京、東京(瀋陽),隔年攻克遼中京、西京,宣和四年(1122年),金軍攻克遼南京,遼亡,國祚長達210年。宋國因為沒有實現「海上之盟」的承諾,金國自然不會拱手讓出燕雲十六州,反而認識宋軍的軟弱,而埋下了日後大舉侵犯的種子。宋徽宗背叛了從未背棄盟約的遼國契丹人,而去聯合日後違約坑宋記錄驚人的金國女真人。「貪看天邊月,卻失手中珠」,善哉此言! 返回 32,徽宗宣和七年(西元1125年),金國以原遼國平州知州張覺背金投宋為由,分東西兩路南下攻宋。西路軍因面對宋朝相對善戰的河東禁軍而僵持於太原,東路軍則以摧枯拉朽之勢碾壓在宋遼澶淵盟約保護下已久的河北禁軍,並迅速逼近大宋首都東京城(開封府)。徽宗在金軍逼近首都時依從李綱的建議,傳位於其子欽宗趙桓,並讓李綱暫時保衛住了東京城。 隔年(欽宗靖康元年,1126年)初,完顏宗望東路金軍南下圍開封府,被李綱擊退。而完顏宗翰在太原的金國西路軍並未阻隔西路的宋軍東來勤王,開封府的禁軍加上各地開赴而來的勤王軍,總數達到二三十萬人,東路金軍退兵時,种師中率領的西軍精銳秦鳳軍三萬人已開拔到東京開封,其兄种師道即命他率部尾隨金軍之後,俟其半渡而擊之,但被宋廷內部吳敏、唐恪等主和派阻撓而未果。金軍退兵後,群情激憤,紛紛要求處置「六賊」,於是,蔡京在流放途中餓死,童貫、王黼(黼音符)、朱勔(勔音免)被斬,李彥、梁師成被賜死。 同年,金軍二次南下,而宋軍之前的一部分勤王軍被復員回到西北,一部分在作戰時潰散,下落不明,還有一部分竟然以軍費拮据為理由而遣散,所以東京開封府守城將士不過七萬人,再加上宋廷主和派的唐恪、耿南仲命令各地勤王軍按兵不動,情勢更加危急。西面的太原在金軍久圍無援之下終於淪陷,東京城也被圍困,城內疫病流行,然而宋廷迷信郭京裝神弄鬼的「六甲法」,導致東京城宣化門破,完顏宗望、完顏宗翰等金軍蜂擁而入,宋徽宗、宋欽宗及大批皇族宗室、平民及金銀財寶被劫持至金國的五國城(今黑龍江省依蘭縣)。 總言之: 蔡京郭京害東京, 徽帝欽帝淪末帝。 返回 33,詳見32。 返回 34,詳見32。宋欽宗靖康二年(西元1127年),靖康之變後,金國另立張邦昌為帝,建立「大楚」傀儡政權,建都金陵,張邦昌本來拒絕,金國以「殺大臣,血洗大梁城」來要脅他登基而使他接受,金國退兵之後,邦昌就主動去除帝號而歸附宋室康王趙構,「大楚」不過存在三十二天,康王趙構同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改年號建炎,成為南宋第一任皇帝,宋高宗。 金國後又於1130年(高宗建炎四年)建立一個大齊政權,立劉豫為帝,以大名府為首都,史稱「劉齊」。劉豫驕奢縱慾,橫徵暴斂,又挖宋皇陵及其他墳墓以斂財,高宗紹興七年(1137年),在宋使王倫的成功外交下,金朝降封劉豫為蜀王並廢齊國,「劉齊」共存在七年。 返回 35, 宋高宗即位後,金人大舉來犯,宋高宗有了徽、欽二帝的前車之鑑後就顧不得皇帝的面子,迅速南遷,金人在南征的過程中屢次被韓世忠、岳飛所擊敗。建炎三年,高宗侍將苗傅、劉正彥叛變(史稱苗劉兵變),幸好有韓世忠勤王救駕成功。建炎四年,韓世忠於黃天盪伏擊金兵,以八千精兵困住金兵十萬達48天,之後金國與劉齊數次南侵都占不了便宜,反倒是岳飛自紹興四年(1134年)開始的北伐漸漸有起色,收復襄陽、信陽等六郡。同時韓世忠也再次擊敗南侵的金兵。紹興五年,岳飛剿滅洞庭湖楊么的割據勢力,岳家軍在收編楊么兵力後由三萬人成長到十萬人。紹興六年(1136年)再次北伐,攻佔了伊陽、洛陽,後因孤軍作戰而被迫撤回鄂州,岳飛在功敗垂成之下慷慨激昂,寫下了《滿江紅》。 紹興七年(1137年),金國的主帥完顏宗望、完顏宗輔、完顏宗翰先後病故,兵權掌握在主和的左副元帥完顏昌和主戰的右副元帥完顏宗弼兩人,為宋金議和創造了條件。紹興八年(1138年),完顏昌和宰相秦檜達成了第一次紹興和議,金國廢除劉齊,並把包含東京開封等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河南商丘])之地的河南、陝西歸還給南宋。高宗在政局穩定後正式定都於臨安(今浙江杭州)。 紹興九年(1139年),金國宮廷鬥爭,主和的完顏昌被金熙宗下詔誅殺,主戰的完顏宗弼成為金國軍隊總指揮。紹興十年(1140年),完顏宗弼撕毀和議南下侵宋,完顏宗弼親率主力攻入開封,經順昌府(今安徽省阜陽市)時,被宋將劉錡的兩萬八字軍以拒馬器械和重斧痛擊金兵「鐵浮圖」與「拐子馬」,殺敵五千。同年七月,岳家軍在郾城之戰、朱仙鎮之戰大捷,完顏宗弼準備放棄開封北遁,這是金軍在侵宋戰爭第一次遭遇大敗。不料,岳飛本人也被十二道金牌下令班師。這其中的動機令人頗費猜疑,但許多人認為是宋高宗不欲金國的宋欽宗回來搶了他的皇帝位,善解人意的秦檜只是充當高宗的白手套罷了。宋軍撤後,金兵又占領淮寧、蔡、鄭等地。 紹興十一年(1141年),兀朮再次南下攻占壽春、廬州,之後宋將連戰皆捷,四月下旬,高宗解除了岳飛、韓世忠、劉錡、楊沂中等大將的兵權,藉著秦檜下令楊沂中、張俊立即撤兵,令韓世忠駐軍濠州,不得進擊,令劉錡放棄壽春回師。秦檜開始要處理抗金名將來為議和鋪路,韓世忠救駕有功,極可能得到高宗力保,而曾過問高宗立太子的岳飛及他十萬岳家軍主帥的身份就成了宋金議和理想的籌碼。紹興十一年十月,興岳飛冤獄。十二月,處死岳飛、岳雲、及部將張憲。 後世觀眾如果只針對秦檜而非宋高宗,可能永遠無法還原事實真相。 返回 36,詳見35。 返回 37,詳見35。 返回 38,紹興十一年(1141年),宋通問使魏良臣同金使蕭毅等來商議《紹興和議》: 雙方東以淮水為界,西以大散關為界,從前被岳飛收復的唐州、鄧州以及商州、秦州的大部分疆域割讓給金國。 紹興十二年(1142年)八月,金國歸還宋徽宗及顯肅(徽宗的第二任皇后)、懿節(宋高宗趙構元配妻子邢秉懿)皇后二靈柩至行在,韋太后還慈寧宮。九月,封秦檜為太師,魏國公。十月,進封秦檜為秦、魏兩國公。 《紹興和議》維持了宋金之間二十年的和平,之後在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雖然發生了金國海陵王完顏亮率領六十萬大軍毀約伐宋的海陸大戰,由采石磯渡過長江時遭遇中書舍人虞允文佈置的伏兵,最後完顏亮敗於采石之戰,自此宋金大體上維持對峙,誰也無法終結對方。對南宋比較重要的影響是「南自南,北自北」,即金國境內的人歸金國,南宋境內的人歸南宋。就算金國境內的漢人到南宋也算是金國人。像南宋名將岳飛、韓世忠、劉光世、劉錡、吳玠、楊沂中等北方漢人的對宋國的漢人歸屬感就不容易在後世的金國漢人中發生,崖山海戰滅宋的北方漢人大將張弘範在石壁上刻了「鎮國大將軍張弘範滅宋於此」十二字,這就證明了他對以漢人為主體的南宋是不帶感情的。 返回 39,由於宋高宗不能生育,宋太宗一脈的趙家後代大多又被金國劫持到北方了,於是太子人選就只能從「藝祖」趙匡胤的後代中挑選了。紹興二年(1132年),宋高宗選了太祖系宗室後代趙伯琮養於宮中。隔年賜名趙瑗。 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高宗禪位予趙眘(趙瑗後改名趙眘,眘同慎),是為宋孝宗。 返回 40,隆興元年(西元1163年),孝宗命老將張浚(與「南宋中興四將」中的張俊不同)率兵北伐中原,在符離遭遇金兵伏擊大敗,之後一年中與金國在交戰中互有勝負,宋北擴渡不了黃河,金南侵過不了長江,於是在隆興二年(1164年)和金國簽訂《隆興和議》,宋歸還金之前北擴的土地,除了每年給予金國的歲幣略少,金宋關係由君臣改為叔侄,兩國疆界大體維持《紹興和議》(詳見38)時的劃界。 《隆興和議》帶來宋金之間四十年的和平,比《紹興和議》的和平時間多了一倍,也使宋孝宗在接下來的二十五年能專心治理內政,懲處貪腐,形成小康的「乾淳之治」。 返回 41,詳見40。 返回 42,朱熹,字元晦,別號紫陽,齋號晦庵、考亭,又稱紫陽先生,為周程理學集大成者,故又稱「朱子」。 輯定為《四書》作為教本及科舉科目。他曾在嶽麓書院講學,並重建了白鹿洞書院,「鵝湖之會」後,還邀請呂祖謙、陸九淵等學者到白鹿洞書院講學。 他建立了「理學」、「理氣二元論」,「理」是自然運作的法則,「氣」是萬物構成的要素,「理在先,氣在後」,這個論點比較像是道儒的混合。朱熹的學說在寧宗慶元四年(西元1198年)被視為「偽學」,之後得到宋理宗在位四十年的大力推崇而發展壯大, 到了元、明、清朝才逐漸形成今天的地位。 陸九淵,字子靜,講學象山書院(今江西省貴溪縣),故世稱「象山先生」。陸九淵的思想與程顥接近,偏重在心性修養,創立「心學」,主張「心即是理」、「吾心即是宇宙」、「明心見性」等內省工夫,顯然比較偏向於禪儒的混合。明代的王陽明受其影響甚深,故學界稱之為「陸王」學派。 孝宗淳熙二年(西元1175年),呂祖謙邀請陸九淵、朱熹等人參加「鵝湖之會」(今江西省上饒市),附近官吏、學者百人列席觀會,雙方激辯三日,沒有共識。朱熹強調「格物致知」,陸九淵提出「堯舜之前有何書可讀?」,認為只要「明心見性」即可,「學苟知本,六經皆我註腳」,致使「朱熹不慊(慊音切,滿意)」,雙方不歡而散。陸九淵認為朱熹之論過於繁複,而朱熹認為陸九淵之論過於簡單。 返回 43,淳熙十六年(1189年),金世宗駕崩,其孫金章宗完顏璟即位,可能孝宗不願對比自己小四十歲的完顏璟稱「叔」,於是將皇位禪讓給太子趙惇,是為宋光宗,孝宗則自稱「壽皇」。然而,在光宗的皇后李鳳娘干政挑撥之下,光宗與「壽皇」日益不和,光宗之後乾脆不去探望「壽皇」了。 返回 44,辛棄疾在宋高宗紹興十年(1140年,《紹興和議》的前一年)生於金國卻心向南宋,故於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國完顏亮侵南宋時起義歸附南宋。因其生於金國,故一直在宦海起起伏伏,大部分時間都沒有真正得到南宋的重用,不過,這也使他在文學方面更上一層樓,被後世比作「詞中之龍」。光宗紹熙三年(1192年)到紹熙五年(1194年),辛棄疾先後出任福建提點刑獄、福建安撫使、和福州知州,沒想到最後遭人彈劾「殘酷貪饕」而被光宗罷免。 光宗紹熙五年(1194年),「壽皇」重病,宋光宗仍拒絕探病也禁止他人探視,最後群臣執意朝見「壽皇」,光宗才勉強妥協。同年「壽皇」駕崩,光宗竟然不服喪也不主持喪禮,諸大臣極為不滿,皇室宗親樞密使趙汝愚聯合郭杲、閻仲、韓侂冑(侂冑音托皺,名臣韓琦之曾孫)等密謀政變,請隆慈太皇太后垂簾聽政(隆慈太皇太后是宋高宗的第二任皇后,韓侂冑是她的外甥),命殿帥郭杲,步帥閻仲連夜帶兵控制皇宮,再逼光宗退位,還不是太子的趙擴接受禪讓,是為宋寧宗。 返回 45,寧宗為人好學,然而能力一般,遇事無主見,常被權臣左右決策。寧宗初任皇室宗親趙汝愚為相,頗受好評,然而外戚韓侂冑以「宗室不得為宰執」的祖宗家法,迫使寧宗罷免趙汝愚,並將趙汝愚提倡的理學稱為「偽學」,史稱「慶元黨禁」。 開禧元年(1205年),韓侂冑任平章軍國事,軍政大權獨攬,為岳飛平反,討好主戰派,開始為北伐進行熱身。實際上,南宋武備軍事在歷經《紹興和議》及《隆興和議》後久居承平,戰鬥力早已不如當年。 開禧二年(1206年),機會來了,由於新興的大蒙古國與金作戰,再加上韓侂冑主張抗金,便有了三路北伐行動。然而,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一方的,良將難得、準備不足、保密不周、計劃不全、主將叛國等因素種下敗因。宋軍一開始攻佔河南、陝西等地後,與金軍對峙,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太傅吳璘之孫,當時久據四川的吳家兵權被奪,心生不滿)暗與金軍勾結,而金章宗賜下詔書和金印,封吳曦為蜀王,於是吳曦把階(今甘肅武都)、成(今甘肅成縣)、和(今甘肅西和)、鳳(今陝西鳳縣)四州土地獻於金國,使金軍得以集中兵力進攻兩淮、荊襄地區,北伐戰局逆轉。 開禧三年(1207年),吳曦在興州僭位稱蜀王,並統軍十萬沿嘉陵江而下,宣稱要與金兵夾擊南宋襄陽,時任興州的中軍正將李好義等糾合義士百餘人刺殺吳曦,將其首級送往臨安,安丙繼任四川宣撫副使,李好義並趁勢率軍在獨頭嶺大敗金軍,宋軍士氣大振,接連收復西和州、階州、成州、鳳州。此時,金國釋出談和的意願,條件是要求將韓侂冑縛往金國懲處,韓侂胄大怒,自出家財二十萬準備再戰。不料,楊皇后勾結主和派禮部侍郎史彌遠、殿帥夏震發動政變,趁韓侂胄上朝時襲擊他並挾持至玉津園內槌死,不顧抗金氣勢已成,而撤銷各地的宣撫使(宋代管轄一路或數路軍隊的軍事統帥),將韓侂胄的首級交給金國並進行議和。 嘉定元年(1208年),宋金達成《嘉定和議》:金宋關係由叔侄變為伯侄。給予犒軍銀(賠償軍費)三百萬兩,每年給金國的歲幣增加十萬兩,絹增加十萬匹。國界比照《紹興和議》。此後,史彌遠取代韓侂胄成為大權獨攬的宰相兼樞密使。《嘉定和議》之後,宋金之間維持了九年的和平。嘉定七年(1214年)五月,金國對蒙古的入侵節節敗退,國力日衰,於是由中都燕京遷都開封。兩個月後,南宋見金國變成紙老虎,於是停止供給金國歲幣(對《嘉定和議》毀約)。隔年(1215年),金國在黃河以北包含中都之地相繼被蒙古吃掉。 嘉定十年(1217年),金國蒙古趁成吉思汗西征中亞的花剌子模時,決定南侵宋國來補償對北方蒙古的損失,金國孫大鼎曰:「吾國兵較北誠不如,較南則制之有餘力 。」沒想到嘉定十年到嘉定十四年的宋金戰事雖波及到長江流域,但是各有勝負,並未影響大局。 這裡要就宋史對《奸臣傳》的列入人選提出意見,韓侂胄能力也許有限,但是被列為「奸臣」,我認為有失公允,歷史上的「奸臣」,莫不是致力於自身利益的營求,而不在乎國家興亡的大義,哪一位會冒著戰敗的危險去主動挑起戰端?哪一位會在戰局失利時自出家財二十萬準備再戰?要知道在當時韓侂胄得到了陸游、辛棄疾等主戰派的全力支持,如果不是吳曦賣國求榮扯後腿,北伐成功機率或許大增。歷史往往是成敗論英雄,只有少數的幸運兒如項羽成為例外,若是韓侂胄僥倖北伐成功,必然成為中興名臣,但最後的失敗,「吳曦」也要負極大責任。如果因為韓侂胄把朱熹的理學認定為偽學(為打擊推崇理學的政敵大臣)就要將他列為「奸臣」,那麼請看看王安石是怎麼對待政敵的?王安石有被列入奸臣嗎? 反觀宋朝任宰相最久的史彌遠(二十五年),在大權獨攬之下,中飽私囊、祖孫三代拜相、竄改寧宗遺詔賜死太子趙竑(竑音紅),與趙高有何區別?不被《宋史》列為「奸臣」,實在耐人尋味。清代史學家錢大昕於《廿二史考異》指出:「推原其故,則以侂胄禁偽學,而彌遠弛其禁也。」、「《宋史》於南渡人物,褒貶多不公,總由胸中橫一道學之私見。」 此言難說是空穴來風! 返回 46,明末清初的王夫之評論道:「高宗朝有恢復之臣而無恢復之君,孝宗朝有恢復之君而無恢復之臣。照此而論,寧宗朝既無恢復之臣又無恢復之君。寧宗之為君,韓侂胄之為相,豈是用兵之時?」 善哉此言! 宋寧宗在位時只有前後兩位宰相,韓侂胄與史彌遠。宋寧宗非恢復之君無疑,韓侂胄非恢復之臣在於他的能力與運氣,而史彌遠非恢復之臣在於他主和又未利用主和的和平時期致力於治理。是故宋寧宗在位三十年南宋國力下滑,無強大的經濟力,也無可靠的軍事力,宋雖弱,但金的蒙古外患問題更嚴重,金宋媾和更符合金國的利益(弱宋在金國與蒙古激戰時若對金國背後捅刀,金國必步入遼國的後塵)。換個角度來看,如果南宋北鄰由「弱金」換成「強蒙」,後果亦不堪設想。 返回 47,宋寧宗立養子趙竑(竑音紅)為太子,而趙竑不滿史彌遠專政,常說要發配史彌遠到瓊州或崖州,導致嘉定十七年(1224年)寧宗駕崩時,史彌遠先下手為強,說服楊皇后,矯詔擁立皇子趙貴誠繼位,是為宋理宗,史彌遠之後又誣陷趙竑謀反而賜死。 宋理宗本名趙與莒,為宋太祖趙匡胤的十世孫,其父沒有任何封爵,故其早年在平民家庭成長。由於他由權臣史彌遠一手擁立,故他與史彌遠的關係猶如漢獻帝與曹操(當然,曹操與史彌遠的才幹差別堪比天與地),好在宋理宗登基十年後(紹定六年,1233年)史彌遠病逝,理宗立即用忤逆過史彌遠的洪咨夔(夔音奎)做監察御史,彈劾了史彌遠黨羽,還召被史彌遠排斥的真德秀、魏了翁入朝,又解決了紙幣發行過量造成的通貨膨脹問題及物價上漲問題。 另一方面,宋理宗致力於提升理學地位,在寶慶三年(1227年)追封朱熹為信國公,在端平更化後將周敦頤、程顥、程頤、張載入祀孔廟。景定二年(1261年)後又將邵雍、張栻、呂祖謙、司馬光入祀孔廟,其中只有司馬光非理學人物。而與朱熹分庭抗禮的「心學」代表人物陸九淵兄弟並未受青睞。 返回 48,理宗寶慶二年(西元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獻宗沒有履行投降條約為由,兵分東西夾攻西夏,成吉思汗率主力部隊西進攻陷黑水城、賀蘭山,又借道西州回鶻,陸續攻陷沙州、肅州與甘州,河西走廊全部淪陷,夏獻宗憂患而死,其侄李睍(睍音線)繼位,是為夏末帝。八月,成吉思汗率軍攻陷應理、夏州、靈州,又分兵南下攻陷積石州、西寧,西夏僅剩被包圍的首都中興府。寶慶三年(西元1227年),夏末帝在中興府被圍半年後降蒙,成吉思汗此時已病死,蒙古諸將遵照成吉思汗遺命將夏末帝殺死,但中興府免於被屠城,西夏亡,享國一百九十年。 紹定四年(西元1231年),蒙軍欲借道宋境攻金後方,宋拒絕後成吉思汗的幼子拖雷(元世祖忽必烈之父)率蒙軍強行通過,隔年(1232年)於三峰山之戰消滅金國的主力部隊,金國奄奄一息,宋理宗被迫「聯蒙滅金」(不答應也不能改變結果),協議宋取得蔡州未破前尚在金朝控制的河南土地,,以北土地歸蒙古。 紹定六年(西元1233年),蒙古攻破汴梁,金哀宗逃入川中的路上被宋將孟珙(珙音拱)截擊,金哀宗被迫逃入蔡州,金國向宋理宗說明「唇亡齒寒」並提議聯手抗蒙遭拒。端平元年(1234年),宋蒙聯軍攻陷蔡州,金哀宗自縊,金末帝死於亂軍,金國亡,享國一百一十三年。 返回 49,蒙古軍滅亡金國北撤後,宋軍進占幾乎是空城的三京,即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等地,史稱「端平入洛」,宋朝認為這是收復金朝占領的失地,蒙古則認為宋朝背棄盟約(的確背信,見48),窩闊台於是決定征宋,南宋很快就撤出三京,退回原南宋邊界 。 理宗端平二年(1235年),從沔(沔音免)州之戰起拉起了一系列的宋蒙戰爭序列,即使蒙古陸續的伐宋戰爭中未獲很大的進展,甚至窩闊台、蒙哥前後兩任大汗死亡時,南宋宋理宗還在位,但是南宋也被龐大的軍費所拖累煩惱。 為了籌措軍費及增加財政收入,從端平元年(1234年)開始,錄取進士人數從六百人降為四百五十人,並禁止私薦官員,朝廷的郎官要有擔任過州縣地方官員的經驗。 宋理宗晚年縱慾好色,臨安名妓唐安安入宮受寵,起居郎牟子才上書宋理宗:「此舉壞了陛下三十年自修之操!」理宗回答:「朕雖不德,未如明皇(唐玄宗)之甚也。」 後來宋理宗還為寵妃閻貴妃動用國庫巨資修建功德寺。閻貴妃、馬天驥、丁大全、董宋臣結為「閻馬丁董」黨,與右丞相賈似道明爭暗鬥,朝政日壞。 返回 50,詳見49。 返回 51,理宗寶祐元年(1253年),蒙哥大汗在派忽必烈「革囊渡江」滅大理(937-1253年,享國三百一十七年)後,形成對南宋國土的北、西、西南三面包圍之勢,便著手征討南宋的統一大業。寶祐二年(1254年),蒙軍北上攻佔貴州,隔年,忽必烈的中路軍,會合東路軍鐵哥帶兒及西路蒙軍,三路蒙兵攻佔四川西部甘孜州及合州,寶祐六年(1258年),蒙哥、其弟忽必烈和大將兀良合台分三路大舉攻宋,蒙哥親率主力攻四川,所向披靡,直到開慶元年(1259年)初,蒙哥對合州(今重慶合川區)釣魚城久攻不下,於征戰期間過世。 南宋雖然無理想養馬場所,騎兵素質也很差,但是守城武器堪稱先進。《馬可波羅游記》和明朝萬歷年間的《合州志》均記載蒙哥在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攻打合州釣魚城時被守城的矢石武器擊中而重傷去世。蒙哥去世導致了爭奪汗位的內戰,旭烈兀(蒙哥及忽必烈之弟、阿里不哥之兄)率領的第三次蒙古西征中止而急速向東返回爭奪汗位,攻南宋鄂州的忽必烈也撤軍北返爭汗,忽里台大會選舉阿里不哥即位後,忽必烈便與其弟阿里不哥進行爭奪汗位的內戰(忽必烈其實是發動政變上位的,與明成祖朱隸一樣非正統),最後導致蒙古帝國分裂。蒙古爭汗的內鬥也使得南侵宋國暫時中止,直到四年之後的景定四年(1263年),才有了下一波的對宋戰爭:虎嘯山之戰。 《可齋續稿後集》記載,理宗寶祐五年(1257年),李曾伯奉命調查軍備時言及荊州一月製造鐵火砲一二千尊,“荊淮之鐵火砲動十數萬隻”。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壽春地區有人用粗竹筒製成了突火槍,這種管狀火器與火槍不同的是,火槍只能噴出火焰燒人,而突火槍內裝有"子巢",火藥點燃後產生強大的氣體壓力和熱量,把"子巢"射出去,殺傷力更大。"子巢"就是原始的子彈。突火槍開創了管狀火器發射子彈丸的先例。 返回 52,詳見51。 返回 53,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駕崩,理宗無子,故早就立弟榮王之子趙禥為太子,趙禥登基,是為宋度宗,改年號為咸淳。 咸淳三年(1267年)丞相賈似道被進為太師,隔年(1268年)元世祖發布《下江南檄》,檄文中細數賈似道之罪及宋國通貨膨脹亂政,並對襄樊水陸夾擊(金庸筆下的"郭靖助守襄陽"就是依附在這一段歷史)。 然而邊關的文書接連傳給賈似道時,他仍耽於玩樂,不以國事為重,還對宋度宗謊稱襄樊戰事已經取勝,實際上襄樊守將呂文德(賈似道的親信,病故於襄陽城破前四年的1269年)、呂文煥兄弟、范天順與城內軍民被元軍持續包圍了五年,孤立無援之下,終於在咸淳九年(1273年),于元軍回回巨炮的威懾之下,砲帥阿里海牙攻克樊城,守將范天順自縊,副將牛富戰死,樊城被屠城。隨後回回砲手亦思馬因將重一百五十斤的回回炮置於襄陽城東南隅向城內發射,砲彈入地七尺造成重大破壞,砲帥阿里海牙還親自於襄陽城下勸降:「君以孤城禦我數年,今鳥飛路絕,帝(元世祖忽必烈)實嘉能忠而主。信降,必尊官重賜以勸方來,終不仇汝置死所也。」,呂文煥為拯救全城軍民而最後投降,度宗聞後昏倒,元軍得以渡過長江,南宋戰局急轉直下。 返回 54,詳見53。 返回 55,咸淳十年(1274年),宋度宗沉迷酒色過度而駕崩,不滿三歲的宋恭帝趙㬎(顯的古字)在丞相賈似道的扶持下登基即位,謝太皇太后(謝道清,宋理宗之皇后)一面在全國通令勤王,一面向元軍求和。德祐元年(1275年),賈似道所率領的十三萬宋軍在魯港(今安徽蕪湖)迎戰元軍,宋軍大將夏貴不戰而逃,賈似道於丁家洲水戰大敗逃亡,隨後被貶而死,賈似道寫過世界上第一部研究蟋蟀的專著《促織經》,若其不當丞相,後世名聲不至於如此敗壞(可對比於如果不當皇帝的書法家宋徽宗)。同時元兵直逼國都臨安, 德祐二年(1276年),伯顏率領元軍兵臨臨安城下,宋廷遣陸秀夫求和稱侄未果而投降,南宋亡,北宋、南宋合計享國三百二十年。 隨後三位南宋忠臣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擁立南宋小皇室成員於東南沿海負隅頑抗,像極了近五百年之後的南明政權。1277年,張世傑率南宋軍民與元將劉深在十字門(廣東珠海橫琴島)展開大規模海戰,雙方投入兵力五十萬,是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海戰,宋軍雖慘勝卻也元氣大傷。1278年,文天祥率軍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之北)造飯時被元將鎮國大將軍張弘範伏擊被俘。1279年,南宋軍隊在張世傑的指揮之下與元軍張弘範的水軍遭遇於崖山(今廣東江門),張世傑未將軍營設置在出海口又把所有戰船相連,而張弘範把元軍分成南北兩軍再靈活利用潮汐、火船輪番攻擊宋軍,導致宋軍海戰大敗,陸秀夫與小皇帝趙昺(昺音丙)的船大,數大招風成為元軍追逐目標,在被俘之前抱著小皇帝投海殉國;張世傑的船雖然躲過元軍追逐,但不幸遇颶風而船毀人亡。文天祥在元國獄中寧死不降,忽必烈愛其才而屢次遣人勸降,平章政事阿合馬、丞相孛羅招降被拒,世祖至元十九年(1283年)皇帝親自勸降也被拒,降元宋臣呂文煥勸降反被痛罵一頓,宋恭帝趙㬎勸降也被無視。文天祥赴刑場就義前向南宋首都臨安方向跪拜,行刑後不久,「俄有詔使止之(忽必烈後悔殺他了)」,忽必烈惋惜說:「好男子,不為吾用,殺之誠可惜也!」。文天祥的妻子為其收屍時在他衣帶發現絕筆自贊:「孔曰成仁,孟曰取義;惟其義盡,所以仁至。讀聖賢書,所學何事?而今而後,庶幾無愧!」值得一提的是,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玉帶生硯」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另一方面,忽必烈封恭帝為瀛國公,以公主妻之並下詔優待,使居大都,復遷往上都、烏斯藏(西藏)、甘州等地。他在烏斯藏時於薩迦寺出家,取藏文法名「卻季仁欽」,藏族人尊稱他為「蠻子拉尊(「蠻子」是蒙古人對宋人的稱謂,「拉尊」是藏語對出家王族的尊稱)」,後為薩斯迦大寺的住持,曾經對漢藏佛經互譯比勘。元英宗至治三年(1323年),瀛國公趙㬎(顯的古字)被賜死於河西。 返回 56,詳見55。 返回 這裡先談一下宋理宗與理學,朱熹在中國儒教中的崇高地位與宋理宗的推崇「理學」有極大的關係,而宋理宗在位四十年(在宋朝只輸給宋仁宗一年)長期執政,更是理學派長期獨霸進而影響後世觀感的主因,可惜的是,朱熹理學的一些價值觀諸如「存天理,滅人慾」、「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對於被人稱為「理學皇帝」的宋理宗是難以做到的。理宗晚年沉溺於宮內宮外的美色(臨安名妓唐安安被召入宮中),為別人眼中的「假道學」留下了口實(道學剛好又是理學的早期稱呼)。另一方面,朱熹時代另一個陸九淵兄弟代表的「心學」派比起朱熹的「理學」派是絲毫不落下風的,在「鵝湖之會」的"另類華山論劍"結果已說明一切。 先秦時代與儒家鼎立的墨家、楊朱學說如今也煙消雲散。《孟子·滕文公》篇云:「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楊,即歸墨。」《孟子·盡心》篇云:「逃墨必歸於楊,逃楊必歸於儒。(逃是逃出這一派,歸是歸於那一派)」。《孟子·滕文公》篇又云:「楊氏為我,是無君也;墨氏兼愛,是無父也。無父無君,是禽獸也。」儒家後來被漢武帝所獨尊,也造成其他兩派的式微失傳,而後世理學的得勢,造成非理學的湮沒,政治力影響學術的痕跡,顯而易見。 再論宋朝,其實談到中國歷史上強盛的朝代,很少人會把宋朝列入,但論及經濟民生,宋朝應該居首,光是宋仁宗在位四十二年所增加的戶口數為379萬戶,剛好就是唐太宗貞觀年間所有戶口數的總和。國家財政歲入額是唐玄宗「開元之治」歲入的四倍!然而歲入雖然多,但是消耗也多,北方強敵環伺(軍費不可能低),朝廷冗員太多(文官居多),變法在不節流(不裁撤冗員)、不加稅賦的情況下,怎能消耗不多? 一國之強盛不能光以武力或領土為指標(否則過去的蒙古帝國也不會快速崩解),而經濟力與文化影響力常常才是決定性因素,故史學家陳寅恪有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參考視頻: 儒家憲政主義 澶淵之盟與泰山封禪 包公之真假案件 王安石變法與新舊黨爭 米芾與研山石 剖析秦檜 岳飛 宋金武器大觀 北宋皇陵 蒙古鐵騎與回回砲 播州楊氏與釣魚城 下文中所言的宋理宗應該改為宋度宗。宋理宗早於宋元襄陽之戰發生前的1264年駕崩。 宋元襄陽之戰(1268-1273)與回回砲 宋元十字門大海戰 宋元崖山海戰 圖片來源: Song0_Zhou.png 由玖巧仔 - 自己的作品,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8356702 Song1_Dynasty.jpg 由Original uploader was Kallgan at zh.wikipedia - Originally from zh.wikipedia; description page is/was here.,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665427 Song2_Dynasty.jpg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China_12thcentury.jpg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