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靈鈍之爭」系列:對假借實驗結果來否定「調4釣2」者之駁斥
2008/07/10 21:46:37瀏覽681|回應0|推薦1
暈車兄說得對,慣性只是靈敏度構成的一部分而已,所以試圖用慣性來解釋靈鈍,必會有缺角的,誠如所說,光對小標與大標誰靈敏的認知,可能就會出現截然不同的結果來。
我細看原帖文後,倒對原文中「對幾十種浮標進行了數百次的測試…」的說法有點看法,不敢說它是做白工或走偏了,只能說「在某些天候、魚情下」,「調低」的確會比較容易上魚或搭配起來較順手…但這未必表示可以普遍套用,或類推所有魚情。例如,南國的羅非與鯽魚,其魚口好壞差異極大,可用調釣的間距相對也大,很少固定在「空鈎水平」附近,所以很難認同「調低靈」的說法。古人用「以管窺天」來形容偏頗之見,或許,是貶抑過頭了,但卻能直指問題的核心。我也曾「自製浮標近千支」,材質從蘆葦、馬爾沙木、通草都有,平均每支浮標實釣測試約2小時,好一點的,甚至會針對不同魚種、釣場、天候等反復測之,測試又何止”數百次”而已…仍不敢據以推翻傳統「調4釣2」的說法,遑論其他!個人在作釣時,一場下來更換6、7支標是常態,反復交叉比對後,事實上,結果反更映證傳統說法的正確性。或許,當年在對「調4釣2」作解說時,不同的時空背景下,有人可能會添些不成熟的油醋,不過,這些「此一時彼一時」的贅述雜陳,仍無法抹煞「調4釣2」在老一輩的釣魚人口耳相傳時,所驗證過的實用與正確性。一個「調4釣2」的理論,絕不是一人一時之說,實際上是經千錘百煉演化而來的,其試煉度,豈止千萬次?或許,連幫它命名者,也無法解釋清楚它的原理吧?…也就是說,如果,你只抓住了後人的添足部分,而隨之鑽入枝節末尾處起舞,未能窺其原貌真意,導致會有誤解與偏見,實乃意料中事。
很多人推論靈鈍,喜歡在標尾的「下粗上細」上做工夫,往往造成「Top尾的1目之差」即可決定靈鈍的走向,這正是鑽牛腳尖的最好例子。現在每支浮標Top尾的粗細,不管軟硬尾,其製作愈來愈精細、差異愈來愈小(甚至大號標與小標所用的規格相同),想靠其推論出「靈與鈍」,可作文章的空間實所剩無幾了。何況,標尾再粗,會有標體、標型粗嗎?光看潛艦的出水部分來論其”靈與鈍”,其實是不夠的。
仔細觀察可以發現,「調4釣2」的口訣,直到今日,都與「簡單釣魚」的直觀概念相吻合。調的目數高,魚訊多而活潑,所以稱之「靈」;調的目數低,魚訊少慢而不活躍,所以稱之「鈍」…而釣目,則反向推論之,因這二者對「釣組離底的作用方向」剛好相反的關係…稍爲觀想一下水底狀態,即可明白。作釣時,該采偏靈或該偏鈍(或說”離底還是拖底”),隨個人經驗和認知而定,其可調釣之範圍寬廣的很,絕不是只能「調4釣2」而已。有人故意把「調4釣2」曲解成只限「調4目釣2目」一種玩法,這是錯誤的,難道以前的釣魚人只懂一種固定調法嗎?當然不是了,只不過,此法會建議新手,在未深入瞭解前,只要照章的調4釣2,相當程度可以符合今日一般魚情的需要,方便入門也。當然,日後想要進步,自然應去深入瞭解其背後的調釣視野,此不待言。
個人建議新手,千萬不要玩「一支十目的浮標,就有十個級別的臨界點和十個級別的靈與鈍」的遊戲,而認爲「調2釣2、調3釣3、調4釣4、調5釣5…都是不靈不鈍」,然後整天在那一大堆的靈鈍區間中打轉,除累死一堆腦細胞外,對實釣一點幫助都沒有。例如,當人家問你:都是不靈不鈍,那「調2釣2」與「調5釣5」魚訊有一樣嗎?我今天該用那一個”靈鈍區間”比較好?什么是「虛靈和實靈」?……結果,除吱唔外,很難解釋出令人信服的道理來,這樣,又怎能”簡單釣魚”呢?這種說法,把原本簡單的調釣搞複雜了不要緊,連其中對「調目與釣目」的推理邏輯,也無法前後一致或自圓其說,讓稍有邏輯概念者,一戳即破。
總之,想簡單釣魚者,自行斟酌吧…老釣魚人的經驗,或許簡單,但絕對實用…「調4釣2」,就是他們經驗累積的代名詞。這名詞,出自何處或何人之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背後的意義和傳承精神。
( 休閒生活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2029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