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論「垂釣盲區」
2008/07/10 19:47:10瀏覽520|回應0|推薦1
所謂「盲」者,分「視盲」與「心盲」二種:「看不見,視盲也;看得見卻感應不到,心盲也;如視盲又心盲,乃真盲矣」。
垂釣之人,除釣清澈溪魚者外,誰人可以目視水底狀況?既然無法直視水底,皆應歸屬視盲也,則「盲區」又何其大。但,爲何還可上魚?爲何垂釣理論還如雨後春筍?實乃視盲而心不盲者,仍可用心感知魚情的悸動,不是真盲也。或曰:那支浮標,就是我的眼睛,所以不盲…此亦未盡然,君不見舉世有眼者衆,但心盲者更多,而區區浮標假眼,如不用心,真可助我透視魚情?
以前有文討論過垂釣的「盲區」,認爲當發生「鉛墜下沈比餌快」時,墜下餌上的,會形成倒V字,尤其「墜到定位後」之餌的緩落底那一區段,此時魚如追餌,則魚訊不易察覺到…故稱此區爲「盲區」?(因我記性差,不知原意是否這樣?)…其實,在重力加速度、水阻等影響下,「墜下餌上」的下沈現象是一種常態,如果「盲區=魚訊不見」的話,那爲何還有這麽多人可以抓到隨沈魚訊呢?那麽多人可以浮釣雙尾?仔細想想,所謂的「魚訊」,實非只有「下頓」一種而已,依魚就餌的角度、力道與水層不同,及釣者揚竿時機與習性的差異等來分析,實際上是多樣化的,不全然是「下頓」一種。能瞭解此「魚訊」的原意後,必知所謂的「盲區」,只不過是「魚訊不同」的一個代名詞而已,路過此區,只要用心感應,則無盲也。
簡單來說,只要掌握拋竿時「餌與標之間的水線」能保持「想象直線」狀況(例如「ㄑ」形拋竿法),縱使鉛墜下沈快些,過程中只要有魚追餌,保證浮標的動作表現,絕與無魚追餌時的正常沈降不同…其中萬千之變化,雖前人多有闡述,卻也未能完全羅致,只要好好用心感受,隨經驗累積,自然可知!
魚訊的反應,是多樣力源綜合後的一個結果,不宜細拆而分述之,尤忌以一蓋全,怕偏頗也…例如,「視盲=心盲」,不盡然也。
( 休閒生活雜記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ullwin1&aid=2029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