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1 14:29:01瀏覽568|回應0|推薦1 | |
對於靈鈍之爭,從程大師提出逆向的說法後,許多人迷惑了。追根究底,個人認為是觀察角度不同所致,不等同於對錯之爭,不如說是一體二面,殊途同歸,反而合適。不過,如從要使初學釣者能清晰、快速入門的角度來看,讓靈鈍回歸標體本身單純的物理性反應,而先不加入魚情等因素來考量,可能好理解些。這也是傳統靈鈍觀,很少有人質疑的原因。
標訊之靈鈍,猶如拍打皮球之彈跳幅度,人肉眼看到彈跳幅度大者,稱之為靈,彈跳幅度小者,稱之為鈍,合乎常情,一般人均可理解的。反之,不以球的角度來看,而改以人出力拍球省不省功著眼,說省力者為靈,須用力拍者為鈍,則與一般約定成俗之說法有出入,觀察角度未隨之切換的初學者,必然起疑。 況且魚吃餌的拉力值,隨天候、魚種、大小、魚性、水情、人為作手、釣組、釣者習性、時空轉換…等,變化萬千,把如此重大的變數,加入分辨標訊靈鈍之說的一環中,則所得到的結果,必然隨波起舞,可能就不只「調目小為靈」、或「殘存小為靈」一種情境而已了。 例如,2指以下小鯽,逢成長期,正常情形是食慾佳卻「力道不足」,容易上浮,殘存稍大則魚訊不佳或輕點不頓,此時採用”調平水最靈”的觀點視之,沒錯;但如針對3指以上鯽魚,雖食慾多變、但力道充足,一般情況下,調目大約從單餌平水到雙餌平水間,其反應出來的訊號,正常天候下會比空鉤調平水時漂亮、明顯,此時若說”調平水最靈”,就容易造成混淆了。這只是考慮魚體大小一種因素而已,如果把其他因素同時納入時,最靈點是否固定在某處,更不得而知了。再如,對付刁滑的職業大羅非,有經驗者皆知”調高釣高”是最好的釣法,訊號大、魚的戒心又低,調平水只算次之,原因何在?乃因此時的魚嘴吸力大小已不重要,戒心高低反成關鍵了。 作學問者重理論,簡單問題可以複雜化,但想普渡眾生者,須重務實,盡量要化繁為簡,例如”調四釣二”即是。那調標是否只有”調四釣二”一種方式而已呢?當然不是了,調釣的範圍是寬廣無限的。 調標要真把魚情加入時,最靈點是個動態值,不在標體靈鈍之極端二點上,而在中間的某一範圍內。如何找出這個隨時”動態變化”的範圍值,正是釣魚讓人沈迷之處。 欲依魚情調釣者,想讓自己思路清明的話,先要把加入魚情之前、之後的靈鈍觀區分開來,調標靈與魚訊靈二者並不相同,不要混淆了。二者有不同的基準點、著眼點,同堂論對錯則偏矣,更扯不上派系、地域之分。條條江河通大海,萬流終會歸宗,時間,就是最佳的見證者! *** 『大衆通俗的"釣組靈敏度",應指浮漂出現動作的多少(不分上下方向)』...暈車兄所言甚是。因爲如只把"下拉動作大"定義成靈敏時,相對的,"上浮"的動作就會變小甚至不見了,造成浮標"只下不上"的,實際的整體動作反變少了,有偏頗之慮。何況這"下拉動作大"常會真假訊號難分,除參考價值降低外,也徒增挫傷魚體的機會,不應鼓勵。 如果我們統一以簡單、約定成俗之"訊號多寡"來衡量調釣的靈敏度,則「調低為靈」者認為之「調4釣2比調5釣3靈,調3釣1比調4釣2更靈」,一定會發生嗎?相信這幾種調釣方式,大家實釣中都常用到,雖說誰比誰易上魚,並非恒定不變、須視魚情等而定,但訊號多寡這檔事,卻是顯而易見的,尤其對老手而言,其間差別更大矣。所以,硬要把「訊號多」說成"不靈敏"...實有違常情,怪不得程寧的信徒,不但辯論時常咬了自己的舌頭,連最後都不曉要如何自圓其說才好。 |
|
( 休閒生活|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