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被扇耳光,也能成大师?
2009/10/11 18:13:23瀏覽1261|回應2|推薦6

108晚上,有幸和李安、龙应台一起聊聊天,聚集一堂的有近千人——你也可以来啊! 如果你没来,看看这里也不错!

近千人!这不是演讲活动吗?怎么是聊天?去了现场你就知道,真的是聊天。你看,龙应台和李安两人都坐上讲台了,还在商量今天晚上要和大家聊什么,这也太随兴了吧! 

这种名家之间的即兴对谈,话题自由不设限,也没有特别要传达什么主题,少了思路的局限,多了精彩的花絮,所以我最喜欢!而且,在这种气氛中,名家和普通人之间的距离一下子消失了。如此盛大的场面,如此平常的语气,如此悠远的话题,就这样呈现出来。 

在现场有不少知名人士,我比较认识的有严长寿先生。这些知名人士和普通听众一样坐在台下听众席里,从头到尾并没有被特别关注。在台湾,我发现很多名人、官员在参加大型活动时,都已习惯于默默地坐在台下做普通听众。记得在台北小巨蛋听电影音乐大师莫里克奈的音乐会,在普通人群中就看到许多经常在媒体上出现的知名人士,例如行政院副院长、风流倜傥的红衫军领袖施明德等人,而我后排座位上坐的是知名歌星赵咏华。如果在大陆,习惯上会请这些知名人士和官员上台致辞。总之,台湾有许多活动让我感受到,官员、名人和普通人之间没有太大的距离。这就好像一个大家庭,虽然有时吵吵嚷嚷,可是,家不就是这个样子吗? 

这场盛大的私人聊天,妙语连珠,可谓一场精神飨宴!我想应该细细整理,细细品味。这里先整理好第一部分,主题就算是:父权、国民党、中国文化。

李安介绍自己的童年——我是典型的外省人小孩,不适应台湾的日本式小学教育。念书不专心,老是想电影方面的事。考试则是可怕的事。但是我很乖,并不反叛。第一次在学校挨打,是因为数学考试不好,几个同学在教室外跪成一排,老师挨个扇巴掌。分数越低,被扇巴掌越多。那天简直就是世界末日,后来再被打也就习惯了。

回忆中学时代,李安说:很少有一个中学生,他的父亲是校长,我就是这样一个中学生。在学校,我总是远远地回避父亲,因为我不知道该称他为校长还是父亲。

前面说龙应台和李安的聊天太随性,其实龙应台有做充分的准备。她在向李安提问的时候,就拿起准备好的时报出版的李安传记,念出其中一段,引出自己的问题,可谓有根有据。这样就把话题引向李安与父亲的关系。

回想父亲,李安想到了自己的中国传统式家庭,想到了父权,而且把父权推及国民党在台湾的境遇。父权是男性暴力的天性,老子一定要过去,儿子才能站起来。父亲的角色,跟国民党在台湾的角色很像——把中原文化带进台湾,然后被反抗,并且慢慢流失。

父亲以及自己的学生时代,充满着理性与情感的挣扎、对压力的恐惧感和爱的情感,所有这一切都混杂在一起。同时,所有这一切都构成我立足人生的条件。传统文化、政治秩序、心理秩序都是在这种环境中建立起来的,这些东西有时令人痛恨,但也给人安全感,滋养着我们。我们与别人的关系能够发展、维持,都是以这些东西为基础的。这些东西不应该轻易铲掉,因为这些东西推翻很容易,再建立就很难。如果推翻了中国文化,美国的那套东西我怎么能接受?我很难想像!

李安说:我在成长阶段是很乖的,个人的反叛情绪45岁之后才开始。而且,不管怎么反叛,最根本的东西不会变。《毕业生》这部电影对我产生了很强烈的冲撞——年轻人每天在街上晃荡,不照别人的安排去做。

谈到从反叛到人性的回归,李安深情地回忆自己去拜望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他说:那几乎就是一种朝圣。那天的天气非常完美,风和日丽,我好像也进入了“禅”的境界。伯格曼给我的拥抱非常母性、温暖。我当时就想——35年前你拿走了我的纯真,今天你又还给我了!那柔软的拥抱就好象对我说:“生活并不像戏剧那样充满冲突、反叛和不安,Life is OK!” 那天,我们可以一起用这么美的方式问——上帝在哪里?

 

我也觉得,大师之间的互动,一定是这样的温暖、柔美!

 

李安是全球华人的骄傲,在大陆也有很大的影响力。谈到《色戒》这部电影在大陆放映,有年轻人对他说:“我们真年轻,不了解历史。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原来国民党也抗日,也是好人。”我说:“我更年轻,跟你聊天我才知道,原来在大陆我们一直被当作坏人。”他在这场聊天中也说,接触大陆之后,自己也发现很多问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来重新认识,例如共产、唯物、布尔乔亚……自己必须重新出发。不过这也很正常,人生就是一直学习嘛!

 

谈到李安作为父亲,与自己儿子的关系,他儿子面对自己较少压力、束缚的生活,却反过来问:“爸爸,我现在这么自由,都没有压力,将来我有什么可以拍呢?”

 

关于父亲、国民党、中国文化,从李安的谈话中,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对于父权、国民党、中国文化,这些曾经让我们经受的压抑、束缚、让我们不那么喜欢的东西,我们仍然可以用宽容的心态,从中汲取养分。人,如果没有压力和束缚,反而可能失去思考和创作的动力。


像李安这样思考,生活中的不完美,原来都可以转变成自己人生的财富。被扇了耳光,竟然也能当作人生的养分,难怪可以成为一代电影大师。

我体会李安的心情,台湾、中国、好莱坞,在他身上和谐地融为一体,成就了一种豁达、包容和爱!

( 時事評論兩岸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redxue&aid=3396597

 回應文章

orgilvy
等級:6
留言加入好友
了解產生的客觀
2009/10/20 07:33

Fred 版主提的台灣元素,真的是由理解產生的客觀,我大概找不出更恰當的字眼,比較接近的應該是 "愛拼" "驚輸" (怕會輸人家),李安的台灣味大概也在他的精采人生歷程裡吧!難怪推手一片,馬上確立在電影界的他個人的特色。

高徒

下面這篇,也談到李安,是從電影層面討論,歡迎各位參考。

由李安到魏德聖--- 由電影環境談導演的養成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20 20:49 回覆:
听了他的聊天,我真是赞叹不已!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20 20:59 回覆:
看了你的文章,很多观点我都很赞赏!本想把我最欣赏的几句话贴过来,帮你的文章拉抬人气,可惜没有办法Copy。看来你很在意智慧财产权!哈哈!:)

B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但願您這篇文章能在大陸發表!
2009/10/12 14:21
昨天已在TVBS,閱到了全文的報導。
令B較感動的是李安談拍“色戒”前後心理的過程和感受。。。

旅人世界 & B's 心眼 -
遊賞世間美的人、事、物...究境一探,是否真的"物以類聚"?
斐安緹納(Fred&Tina)(fredxue) 於 2009-10-12 19:06 回覆:

李安谈“色戒”的那些话,真的很感人。

我的这篇文章,大陆那边的网友可以看。顺便介绍你,“博联社”是个不错的网站。

http://xuefei.blshe.com/post/7006/450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