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2 14:48:31瀏覽2851|回應6|推薦13 | |
這兩天發生的爆炸性新聞,當然是陳菊市長的北京之行。我也在想:陳菊這趟北京之行,到底是破了那裏的“冰”? 今天早晨看了TVBS全民開講連綫臺灣人並不陌生的央視主播柴璐。問答的具體細節我很難復述,但大致感覺上,李濤先生比較傾向于從政治的角度去探尋柴璐對陳菊北京之行的看法,但柴璐始終都是從經貿、文化交流的角度去回答,似乎有意避開政治的角度。 我這個身在台北的北京人,其實每天腦子都被台灣的新聞塞得滿滿,對北京發生的事情,則有一種天然的聯結。因此,對於李濤先生和柴璐小姐之間的問答就多了一份理解。 大陸人經過了文革的洗禮,這些年來,普遍有疏遠政治的傾向。對於兩岸事務,更是敏感話題,常常唯恐避之不及。從大陸官方的角度來看,也是“求同存異”,現在應該不希望碰觸政治問題。而在臺灣,連我這個不願意接觸政治的人,都常常忍不住被吸引,不自覺地從政治的角度來看問題,反而需要常常要提醒自己——避開政治解讀。 了解大陸的人都知道,大陸的官僚體系是很嚴謹的,官員們都很善於把握分際——名不正則言不順,官位重要,安全第一,不是自己職權範圍的事,一定不要插手。陳菊是以高雄市長會面北京市長。北京市長就算本人是中共黨員,也不大可能以黨組織的身份跟陳具有任何互動。 大陸官方的對台政策是相對穩定的,陳菊北京之行不會在大陸方面產生多大影響。所謂“破冰”,主要是破民進黨内部的冰吧!我想,第一個層次是破了民進黨的冰;第二層次是破了臺灣的冰;第三個層次才是破兩岸的“冰”。如果有人認爲這表明民進黨和共產黨之間發生了什麽變化,那這種變化應該只是在民進黨方面。 無論如何,還是應該給陳菊拍拍手!大陸對民進黨像是月球。陳菊的“一小步”,是民進黨的“一大步”。月球上沒有人,大陸沒有民進黨。陳菊的表現是給“地球人”看的。 陳菊抵北京,來了,又走了!北京還是那個北京,正如月球還是那個月球!但時,地球人已經進步了,民進黨已經進步了。 臺灣人向大陸官方“嗆聲”也不止一兩次了,要告訴對方有什麽“不同的意見”,應該不需要陳菊這樣大費周章吧!陳菊的北京之行,站在臺灣看,充滿了政治和意識形態,其實卻有點空洞;站在大陸方面看,只是單純的交流,只要不有意挑戰“一個中國”的底綫,根本不想跟政治沾邊。 不過,經貿、文化乃至任何的互動本身就是最實際的政治。想跟大陸打交道,想跟共產黨打交道,盡量多了解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是很有幫助的。了解了這門學問,你就知道“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你就知道經濟是政治的根本。你也就知道,有些人所談的政治有多麽的空洞、幼稚。 就拿“你是哪國人?”這個簡單的問題來説吧。對於大陸人來説,國土那麽大,有機會出國的人又比較少(我37歲才第一次出國),所以較少有機會被人問到這個問題,而中國卻正在成爲堂堂正正的世界大國;對於臺灣人來説,出國門跟去鄰家串門差不多容易,自然會常常面對自己是哪國人的問題,但卻常常又對這個問題感到錯亂、困惑、甚至煩惱。也不知道大陸人該羡慕臺灣人,還是臺灣人該羡慕大陸人! 物以類聚,人一群分,社會關係是人類區別于其他動物的重要屬性。自己屬於哪個群體,自己是否喜歡這個群體,自己是否被這個群體所接納,的確是很重要的問題。不過,現實情況是,國界正在消失,以經濟實力為生命力的企業、職業已經開始重新劃分人群。 在電腦業,IBM這個跨國公司就創立了一個新詞叫做“IBMer”,IBM公司的人如果被問到你是哪裏人,他們可以回答我是“IBMer”,而不一定回答自己是“Chinese”或者“Taiwanese”。這個例子如果用來説明國籍已經不重要了,當然有點強詞奪理。不過,用國籍、種族來給人貼標簽,已經不是一種符合未來趨勢的方法。專業、技能、素質、水準,這才是真正符合未來趨勢的人群劃分方法。我們是不是應該常問問自己:我夠努力嗎?我夠誠實嗎?我夠善良嗎?我夠有成就嗎?而不要太計較我是哪國人? 作爲我們平民百姓,多從文化、經貿的角度去看問題,少從政治的角度去看問題,也許比較實際吧!多從本地的角度去看問題,找到臺灣自己的機會和出路比較實際吧!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