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3/02/16 09:40:58瀏覽903|回應0|推薦7 | |
佛陀的基本教法是領悟「無我」與「無常」而歸於「寂靜」,但何謂之?先來談談「無我」。 1、《中阿含經‧200經》:「所有覺、所有想、所有此見非我有,我非彼有,我當無,我當不有,彼一切非我有,我非彼有,亦非是神,如是慧觀,知其如真。」所有色被識給受、想、行而形成的心理活動,都只是五蘊緣合的假有,並非「實我」。我(主體)是緣合的不實在,萬物現象(客體)也是緣合的不實在,所謂的神我(梵我)也不實在。 (註:因緣和合就存在,緣滅後就消失的,只是短暫的生滅現象,稱為「存在」、「假有」;不依靠緣合,可自己單獨且永恆存在的稱「實在」、「實有」。兩者莫混用,否則會一直混淆不清,譬如,說我不存在,我明明在這裡,打我會痛,為何不存在?其意是,個體不可恆常且單獨的存在,所以是假有的存在,而非實在、實有。) 2、《中阿含經‧七法品》:「我者無我,亦無我所,當來無我,亦無我所,已有便斷,已斷得捨,有樂不染,合會不著。」現在、未來、過去,不但我(主體)不實在,我所(客體)也是不實在。 由上可知,佛陀認為五蘊之我、意識之我、靈魂之我、梵我之我......過現未都不實在(現象、萬物亦同)。 所以,西洋哲學上的「自由意識」就佛陀教法而言是不存在的: 1)人的意識是雜染交錯的綜合體,故無一獨立的自由意識體。 2)根本上也無一意識或自由意識實在,因為識為五蘊之一,也是緣合的,也是會消滅的,縱使最後意識已完全沒有雜念、不再生起(涅槃),那也是寂靜,而非獨立自由的行使意識。 結論:解析無我就好像剝空心菜和洋蔥,一層一層的剝去各種意識層面,最後會發現最裡面並沒有果核和種子,空空如也,乃實無所有,實無所得。 |
|
( 創作|文學賞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