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7/05 18:20:54瀏覽1629|回應0|推薦1 | |
文‧圖/陳姵穎
「生命一定會繼續流動,不會一直停留在同一個狀態。」 這是心理諮商師莫茲婷二十餘年來,面對不同個案時懷抱的信念,也是她一路走來秉持的原則。 生長於馬來西亞沙巴,開朗愛笑的莫茲婷高中時特別喜歡看社會寫實相關的電影;一心渴望未來能從事協助他人的工作的她,十八歲來到台灣就學,一舉考上台大心理系,畢業後果然如願踏上心理諮商一途。1999年,她加入當時名為「格瑞思心理工作室」、2004年成為台灣首間立案申請通過的「格瑞思心理諮商所」,並於近年擔任所長一職。
心靈魔法師 用耐心開啟心門 比起「心理諮商師」這個專有名詞,莫茲婷更喜歡稱自己是「心靈魔法師」,曾有同事告訴她:「每次看到妳和孩子相處,互動的氣氛隨著妳引導的節奏起伏,真像在變法術!」接觸無數兒童和青少年,這個學生們口中的「莫莫老師」對大小孩子自然很有一套,但,打開他們心扉的秘訣是什麼? 答案很簡單,就是耐心與陪伴。 「有許多容易緊張、高敏感度的孩子會來格瑞思,第一步是讓他們放輕鬆,當他們感到安全,才能慢慢引導他們與我討論問題。」在格瑞思的地下室,有一間擺滿各式布偶、黏土、樂器等玩具的房間,裡頭還有一頂小巧的帳篷,是莫茲婷最常和前來諮商的孩子相處的空間。她笑言,幾乎所有孩子進到房間,都會立刻躲進帳篷;或許是密閉的空間能讓孩子產生安全感,莫茲婷會利用各種遊戲和孩子互動,並觀察孩子的反應,耐心等待他們邀請她進入帳篷,以及他們的內心世界。
編織安全網 引領親子新關係 而「陪伴」二字說起來輕巧,其實並不容易。陪伴者需要有強大的心理能量,並非「給予」,而是一種「接納」,為需要被陪伴的那一方織出一張安全的支撐網,讓他們得以慢慢接觸、理解和辨識自己;因此,涵蓋父母、老師,甚至是同儕的系統工作變得格外重要。 對莫茲婷而言,處理孩子的問題並不困難,難的是讓大人了解該如何協助孩子。「兒童和青少年沒有選擇環境的權利,不管是家庭或是教育體制;有的父母會期待諮商師去改變他們無法讓孩子改變的部分,甚至認為諮商是花錢買時間找人聊天,這在本質上並不正確。」 但也有不少家長願意放下框架,與孩子一起探索。莫茲婷提到,有一位大學教授,原本是陪太太帶女兒來諮商,但透過太太和女兒察覺到的問題,莫茲婷邀請這位教授加入諮商,教授才慢慢透露年少時和已過世父親之間的爭執與遺憾,讓他選擇封閉自己的感受,連帶影響了婚姻和親子關係。「你我都是長大後的小孩,其實,許多問題背後的根源,都要回到自己身上。」莫茲婷說。
傳遞正能量 樂寫專欄開節目 承接著個案們或深或淺的情緒,諮商師又該如何維持自身的平衡?莫茲婷說,關係緊密的團隊很重要,個人身心的健康更是,「像我喜歡旅遊、閱讀和運動,都是很好的舒壓良方。」她長期為《好讀周報》撰寫「同理力」的「諮商室故事」及「與莫莫談心」專欄,不時收到家長的感謝信,也是極佳的回饋。 近年,過動兒議題愈加受到大眾重視,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動態特質的孩子,莫茲婷於前年與Stars RADIO和兒少生涯教育促進會合作,共同策畫了「新獵人本色」電台節目,邀請心理師討論親子議題,以及各行各業的「大獵人」們分享一路走來的經歷。「做節目是個全新的挑戰,但非常有趣,接觸了更多的人,也激發我更多面對生命的想法。」 如同期待個案們能迎向新的轉折,莫茲婷樂於擁抱改變,也將持續以這份正面能量,為深陷情緒中的大小孩子,帶來一抹陽光。
Q:根據妳多年諮商的經驗,在婚姻關係上,想給予現代夫妻什麼樣的建議? A:不管工作多忙、照顧孩子有多累,都不要忘記經營兩人的關係;偶爾來點「夫妻時間」,譬如一個月單獨約會一次,聊聊天、吃頓飯,對彼此情感的穩定度有很大的幫助。
Q:在教養孩子方面,想給予現代父母什麼樣的建議? A:要用孩子的眼光來看孩子,而非用大人的眼光;父母要成就的是孩子,而不是自己。父母是照顧者,但更重要的是陪伴者的角色,因為孩子會長大。父母也要認識自己、了解自己,才有辦法認識孩子和了解孩子。
Q:現代女性身兼許多角色,該如何在不同的身分轉換間維持平衡? A:最重要的還是要先照顧好自己的身心,當我們把自己的身心照顧好,才有辦法扮演好不同的角色;而當我們願意主動付出,便不是為了符合社會給我們的框架。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