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4/03/07 10:51:48瀏覽1303|回應4|推薦27 | |
沿著北部濱海公路(台2)由基隆往宜蘭方向行駛,過了福隆車站後不遠,就可看到往三貂角燈塔的路標,沿著路標指示方向右轉叉路,一路上坡不一會兒就抵達燈塔處。上坡的這段路路幅不寬,沿途要小心行駛並注意會車。
早年興建燈塔為的是做為船隻安全航行的指引,但隨著科技的進步,衛星定位導航的應用,燈塔對於船舶航行的重要性已日趨沒落,觀光休憩的功能增多。
因為燈塔多了休憩功能,所以燈塔外圍就多興建了一些美麗的景觀設施。
在燈塔區外的草地上,有座高聳又美麗的建築,被稱為三貂角教堂。
為什麼燈塔要設教堂?其實這座建築並不是教堂。早年燈塔的燈光是靠燃油來發光,所以燈塔要儲存大量的煤油,這座建築是存放煤油的倉庫。
近年來台灣各處燈塔都陸續開放參觀,三貂角燈塔開放參觀時間為上午九時至下午五時,夏令時間則到下午六時,每逢星期一不開放。
進入燈塔區的大門後,可看見白色的燈塔主體就位在最後方。三貂角燈塔建於日據時期昭和10年(1935),是台灣本島最東的燈塔。
西元1929年、1931年,有日本船舶先後於三貂角附近海域遭遇海難而沉沒,台灣總督府因此於三貂角建燈塔。燈塔於二戰時遭盟軍戰機炸射毀損,1946年修復運作。
走到燈塔處再往大門方向看,兩側白色建築是燈塔相關的房舍,後方圓柱體上有顆大白球是民航局的雷達站。
燈塔本身不開放參觀,但位在燈塔邊展示間裡展示著和燈塔有關的設備,還有一些相關的說明,可以進入參觀並了解一些燈塔相關的知識。
走出燈塔大門後,往靠近海邊的方向又有一座圓頂白色歐式涼亭。
在涼亭處就可以看到位在前方不遠的龜山島。
涼亭處往回看,燈塔大門前二棵大榕樹,樹冠很大,樹幹曲折又呈現柔軟狀,好似在跳舞般。
再回到停車場前的涼亭處,藍天白雲加上白色的歐風涼亭,令人一時間覺得心情輕鬆無比。
來到涼亭有另一目的,涼亭旁有階梯,走步道去。
步道不長,步道的末端處有座觀景台。
沿著步道走,很快的就抵達終點。終點處的觀景台,建構得頗為講究。
觀景台旁一座比著讚的水泥雕塑,迎接來到觀景台的遊客。
除了比讚的雕塑之外,還有幾座解說牌。這是三貂角燈塔,但不了解為什麼在這裡設立的解說牌,內容不是說明三貂角燈塔而是鼻頭角燈塔。
三貂角是台灣的極東點,所以三貂角燈塔也就是台灣本島最東的燈塔。
有樓梯可登上觀景台,在觀景台上往下方的海邊看去,就是馬崗潮間帶。
往來時的方向看,燈塔和雷達站二座高聳建築物凸出在岬角的山頭上。
再沿著步道往回走,抬頭再看美麗的教堂建築,道別三貂角燈塔。
下山後,彎進了位在山腳下的馬崗漁村。
漁村就位在海岸邊上,以石頭來建造房屋,除了就地取材之外,應該是比較能抵擋風雨和海浪的侵襲。
走入彎曲的短短小巷道,去參觀江家石頭厝。
江家石頭厝的石牆,建造的比想像中講究,石頭間石縫的白色填充物,不知道是建屋時就填上的,還是後來才加上去的。
除了江家石頭厝之外,附近的老建築幾乎都是石頭厝,這是這座漁村歷史的刻痕,是否會在不久的將來消失?很難說。
馬崗漁港,一座小而散發著寧靜氣氛的漁港。
位在漁港旁的養殖池,早年北濱沿海都是養殖九孔,現在都改成養殖鮑魚,猜測這處養殖池應該也是養殖鮑魚。
離開馬崗來到隔壁村的卯澳,卯澳利洋宮是一座主祀提魚籃觀音的觀音廟。道光12年(1832)建立,民國81年(1992)重建。
卯澳道路旁一排提供餐飲的商家,餐飲店聚集,聚集了幾分熱鬧的氣氛。
卯澳和馬崗一樣有許多石頭屋,石頭屋是這二座漁村的特色。馬崗最盛時期有200多位小學生,每當學校要檢查儀容時,理髮廳前就會大排長龍。
沿著道路走到漁村的較末端處,有座卯澳吳家樓仔厝的石頭屋。
吳家樓仔厝已被列為歷史建築,四周用不鏽鋼柵欄圍起。
來過卯澳數次,每次都會來看看這座石頭屋,想想用石頭砌牆,砌成二層樓高度,要砌得不被颱風吹倒,更要能耐住地震,實在不容易。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