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9/12/13 17:35:35瀏覽1001|回應1|推薦19 | |
昨天傍晚由梅山的茶山上直往竹崎而來,夜裡借宿位於竹崎鹿鳴路的山合院民宿,早上由山合院民宿出發,首先造訪位在距離山合院很近的鹿滿客家文化園區。但客家文化園區只有一幢建築物座落於廣場上,建築物的門關著,沒什麼可看,短暫停留隨即離開。
山合院位在鹿鳴路上,而這座客家文化園區又名為鹿滿,為什麼名稱都和鹿有關?還有,接下來來到一座阿里山森林鐵道的車站,名為鹿麻產車站,又是鹿字出現,莫非此地以前和鹿有特別的關係?
竹崎地區農會的網頁上說:「鹿麻產火車站,位嘉義縣竹崎鄉鹿滿村下溪心61之3號,為阿里山森林火車自嘉義北門站出發後,經過的第一個車站,設立於1910年10月1日。早期公路交通尚未發達時,鹿滿附近的居民與學生,都是到此搭車至嘉義市上班、上課,後來公路發達後,此車站功能便逐漸式微,林務局則停止阿里山森林火車靠站,並計畫拆除,後來在當時立委張花冠及竹崎鄉長王焜弘的爭取下,獲得林務局八百多萬元的重建經費,使得將近百年的鹿滿老車站得以重建再生,全站遵循原貌修建,為全木頭建造建築。」
阿里山森林火車由北門站出發後,經過的第一個車站為鹿麻產車站,而下一個車站則為竹崎車站。
鐵軌旁為什麼要裝設階梯呢?因為車站沒有月台,階梯是車站的簡易月台,供乘客上下車用。
車站旁還有一座木造房子,是站長宿舍。
鹿麻產車站旁有座磚房,屋頂蓋的是日式黑瓦。
竹崎鹿滿客家文化菸樓,菸樓內以木材為結構,初期以土埆為牆壁後改為紅磚,2014年初整建成鹿滿客家文化菸樓。
這座菸樓是屬於大阪式菸樓,建築物的最高處有排煙口凸出屋頂是大阪式菸樓的特色。
菸樓旁的房子牆壁上一整排的圖繪,簡單扼要的說明菸葉由種植到烘乾的作業過程。
走到菸樓的門前看看,據竹崎鄉公所的網頁上說,菸樓內原設有模型、解說牌,讓遊客了解菸葉的製作過程,現改設販賣手工木屐。但來時大門深鎖,四周還加上封鎖線。為什麼加上封鎖線?因為屋前鋪設的木質地板已經腐杇嚴重、殘破不堪,走上去可能會造成危險。
菸樓旁有幾幢老屋,依建築格式推測,可能都是日據時期所建,其中有一幢一樓有簷廊,簷廊上方二樓有幾座長形窗戶,形成幾分大阪式菸樓的味道。
再回到車站時,恰巧有一列火車緩緩駛近。
隨著火車離開,轉往下一站,竹崎車站。
在造訪竹崎車站之前,先來看看一座鐵橋,位在車站旁的第13號橋,橋長114公尺,這裡的海拔高度只有130公尺,比起昨天造訪的梅山太平海拔1200公尺,這裡算是平地。
沿著鐵道旁的道路步行往車站,鐵橋距離車站很近,只要步行幾步就到了車站。
竹崎車站約建於1906年,1946年因為老舊而重新翻修,成為今日所見的樣貌,目前是阿里山鐵路沿線中仍繼續使用、且保存完整的木造結構建築。竹崎車站是阿里山鐵路平地線和山地線的分界,過了竹崎開始爬山,早期火車必須在此添煤加水並且由18公噸火車頭換上28公噸火車頭。
竹崎車站仍保留日據時代的檜木建築,具有濃濃的日本建築風味,是阿里山森林鐵路中最難得的建築。
走進月台裡看到車站裡很多道鐵軌並排,由此可知這是一座忙碌又重要的車站。
為什麼可以進入月台呢?因為竹崎車站每天有固定的時間開放進入月台參觀。
進入月台時,工作人員再三交代,今天鐵軌上在練習工作車操作,不要太靠近鐵軌,要注意安全。
竹崎親水公園就位在竹崎車站旁,離開竹崎車站,越過道路就到了親水公園,無奈來時親水公園正在施工,全園封閉中。
親水公園封閉中,就往吳鳳故居而來。吳鳳故居是幢三合院,故居前有座洗石子牌坊,牌坊一面題著阿里山忠王,另一面是吳鳳公故居。據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的網頁上說,位在義仁村的吳鳳故居,首建於清乾隆三十四年(1760年),為典型農村四合院。清康熙四十七年(1780年)閩漳平和縣人吳珠入墾此地,其子吳鳳曾任阿里山社蕃通事,後遇蕃害殉職,後裔子孫於是建造吳鳳故居墓園以紀念之。
圍牆邊竹崎鄉公所立了一座石碑,上面註明吳鳳故居是古蹟,內容概略的說明吳鳳的故事。
吳鳳故居有後代居住,避免打擾到居住人家,只在外參觀,接著往吳鳳故居旁的德源禪寺來。走了一小段斜坡路進入禪寺,廣場邊的樹下一座石碑,石碑上註明著德源禪寺為嘉義縣政府所列編第17號的古蹟。
再登上幾階階梯後,就到禪寺的正殿前方。
德源禪寺為一座三合院的建築,正殿的建築格式很特別。據嘉義縣觀光文化局網頁上說,德源禪寺原名「觀音寺」,建於清乾隆5年,經義敏和尚重修,才更名為「德源禪寺」。
大殿上擺設莊嚴,禪寺四周環境很幽靜,是一處禮佛清修的好地方。
在德源禪寺小事停留後,來到附近的義仁吊橋。
義仁吊橋興建於民國41年,橋身橫跨牛稠溪,吊橋的橋身木板有點老舊,兩側的防護網有點簡單,外觀不像一座觀光吊橋,早年是竹崎鄉灣橋村、義仁村與義和村居民賴以出入的要道。
來到義仁吊橋,除了走一趟吊橋之外,還要來看看橋下牛稠溪的河蝕谷地形,河床兩側都被河水侵蝕成垂直狀,很特殊的河床景觀,而且侵蝕的河谷地形長度很長。
這座吊橋並不是一座觀光吊橋,而是一座交通吊橋,隨時有吊橋二端的居民出入通行,所以在橋上不時會有機車通過。橋面距離河床很高,而且橋面木板有些老舊鬆動,走在上面令人有點提心吊膽的,但附近居民藝高人膽大,機車來來去去如履平地。
孤陋寡聞的我在台灣沒見過幾處酪梨園,沒料到在吊橋下看到一大片的酪梨園,酪梨樹生長得很好,樹上果實結實纍纍。
因為竹崎親水公園封閉,因而在竹崎多出了一些時間,又沿著166縣道上了梅山。
166縣道在太興岩步道入口處旁有座小型停車場,停車方便,停好車就沿著木棧道而下。
在觀景臺上遠眺山巒群,欄杆旁一座解說牌,參考解說牌上的說明,可以知道遠處的山巒名稱。
步道的木棧道沿著茶園的稜線架設,但這座小茶園不知為什麼茶樹都是零散分佈,而不是成排、成行種植。
茶園邊有桂竹林,桂竹不論是柔嫩翠綠的色彩或形態都很漂亮。
茶園下一座圓形屋頂的涼亭,白色的屋頂,在觀景臺上看到它,還誤以為是一座大儲水槽。
過了涼亭後,步道換成石板階梯而下。
步道旁有竹林,修長的竹子長又直,有著井然有序、柔中帶剛之美。
由166縣道往泰興巖方向走步道,是一路下坡的石板階而下。
太興岩步道不長,一會兒功夫就接近泰興巖附近。在距離泰興巖約一百公尺前有處叉路,右轉通往停車場,直行可達泰興巖。
過了叉路口,繼續沿著步道直行,往泰興巖前進。
在泰興巖後方的山坡,一長排的阿勃勒正在開花,滿樹金黃色的花朵,都已經是七月中了,阿勃勒還開得這麼亮麗,真是難得。
看到阿勃勒的同時,也可以看到前方高出樹群背後的泰興巖屋頂。
泰興巖創立於乾隆32年(1767),後來在同治10年(1871)和民國40年(1951)都曾經重建過,民國40年的建築全部都是檜木建築,但因腐朽拆除重建,於民國76年(1987)落成,就是現在的樣貌。
泰興巖主祀觀世音菩薩,陪祀土地公、天上聖母、十八羅漢、太歲星君等。
離開泰興巖,再沿著步道往上走,來時是下坡,回程變成全程都是上坡。天黑前再去造訪交力坪車站。
交力坪海拔高度將近一千公尺,其實這裡和昨天造訪的梅山太平距離不遠,海拔高度也幾乎是一樣高。
車站旁一排老厝,賣山產兼營郵政代辦所。
可能是非假日,時間又接近傍晚,沒有車班,沒什麼遊客,交力坪車站顯得有點孤單。
這座車站和鹿麻產車站一樣沒有月台,所以在鐵軌旁架設了許多座的短階梯,讓乘客可經由階梯上下火車,成了鐵軌旁有階梯的特殊景觀。
在車站附近繞繞,鐵道的駁崁下有間小小的廟,公王廟,廟內奉祀公王和土地公、土地婆。
公王廟的正前方有座鐵皮搭建的康樂臺,康樂臺裡堆放了一些東西,看似這座康樂臺並不常使用。
交力坪車站是今天行程的最後一站,離開交力坪下山去,結束今天的行程。
旅行日期:2019/07/15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