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雲嘉南七日遊之四∼梅山
2019/11/30 20:24:28瀏覽666|回應1|推薦24

來到梅山市區大約是早上八點多不到九點,幾年前來到梅山時曾造訪梅山公園,加上這次來時是夏天,不是梅花季節,因而就路過而不進入梅山公園,過了市區沿著162甲縣道往太平方向上山去。

由162甲縣道往太平,由山下到山上沿途有一連串的髮夾彎,就是所謂的太平三十六彎。三十六彎不只是個名詞或形容詞,而是真的有三十六個彎,而且個個都是髮夾彎。

太平三十六彎的沿途有許多美麗的茶園,但這段山路不只是彎而且路幅不寬,若是要停下來,必需小心停車時的安全。路旁的梯田式茶園,不只茶樹整理得平整漂亮,以石塊堆疊成的梯田駁崁,交錯間帶著有條不紊,鋼硬間看起來柔美,由外觀的歷史感可以確定已經屹立在那裡很多年。

三十六彎,一彎一彎的過,隨之愈爬愈高,爬了些高度就可以俯視山下的風光。

這段山路只是彎,長度並不會很長,一會兒功夫就接近山頂,到山頂之前抬頭往上瞧,看到一道長長的吊橋橫跨在兩座山頭的頂端間。

看到山頭上有吊橋橫跨時,再轉二個彎,就已經來到吊橋下。

走完了三十六彎就到了山頂,停好車,往購票處來購票。太平建了雲梯後也建了收費停車場,停車算是方便。

太平雲梯的登梯票價為全票一百元,兒童或年滿六十五歲以上者,可以購買半票五十元。

購票處的旁邊是遊客中心,如果有需要或是有興趣,可以在遊客中心找找旅遊資訊、有工作人員可諮詢。

離開遊客中心,沿著道路旁的人行步道走,幾步路後就到了雲梯入口下方的廣場前。

走上雲梯之前,必需先登上一段階梯。在階梯頂端處往階梯下看,階梯下的廣場還不小,可能是時間還算早,此時遊客不算多,可以有比較悠閒的心情遊雲梯。

階梯頂端處還有一座廣場,廣場邊的帳棚下有管制站,若要登上雲梯,必需先經過管制站的驗票才可通行。

雲梯就在廣場旁,在登上雲梯之前,在廣場上可以一窺雲梯的全貌。

雲梯橋柱旁邊一座觀景臺,站在觀景臺上,白雲就在眼前,彷彿真是置身在雲端。

太平雲梯位在海拔1000公尺的山上,有了一定的高度俯視山下,嘉南平原地區全在視線裡。

來到太平雲梯時是炎熱的七月天,站在雲梯上,吹來的風令人覺得涼爽無比,站在橋上貪心的享受涼風陣陣,捨不得離開。

往雲梯下看,一條公路迴迴轉轉的繞著山坡而行,那是早上走過的162甲縣道,也就是由梅山市區通往太平的太平三十六彎的公路。

雲梯前四分之三是平的,後四分之一是斜坡,這段斜坡採用階梯方式,有別於前四分之三的平面橋面。

到了雲梯的這一端,由側面看雲梯,可以看出它的彎曲折曲狀態,整座雲梯頗為壯觀。

雲梯採單向通行,一端為入口,必需由另一端離開。出口端有二個方向可以選擇,接著要去太平老街逛逛,所以就往太平老街方向前行。

太平老街假日為徒步區,車輛不得進入。

老街入口處路旁停放一輛卡車,車外掛著二長串簍子,看似裝茶葉用,所以推測這是一輛採茶車。

太平老街是一條位在海拔一千公尺山上的老街,所以它的味道和平地的商業型老街完全不同,沒有華麗的建築裝飾或氣派的豪宅,散發的是樸實和親切的氛圍。

太平老街不同於都市裡的商業老街,老屋分散在街道上,它的街屋不是集中在同一時期所興建,所以各有不同的建築材料和建築風格。而老街上販賣的東西,可以說是五花八門。

老街的中途有條巷子,巷口牆上貼著古厝食堂的指標,沿著指標來看看古厝,古厝是間三合院,保存得還不錯。

老街逛了一圈再回到老街口,老街口邊坡上一家空氣圖書館,什麼是空氣圖書館?名稱令人引發好奇。

在這山上空氣清新自不在話下,那麼空氣圖書館是出借書還是出借空氣?我也搞不懂,但室內擺設十分精緻,可以來參觀看看。除了可以自由參觀的部份之外就是餐廳,至於餐點賣些什麼,沒有多費心去了解。

離開太平老街後,開車沿著162甲縣道前行,在一座小土地公廟處右轉叉入154縣道,行駛154縣道一小段路,有處轉彎處可以停車,停好車後沿著路旁的步道往河床行,去仙腳印和玉螺洞,看看能不能運氣好到可以在玉螺洞撿到一隻玉螺。

路旁一小段階梯建構得十分妥當好走,但這不是往仙腳印和玉螺洞的唯一步道,仙腳印和玉螺洞附近有幾條步道交錯,所以可以由不同的地方出入。

一小段階梯後就接近河床,接著一道圓拱橋橫跨河岸兩側。

過了拱橋後,樹下步道四通八達而且建構得十分完善,步道上不時遇到遊客,可見這步道頗受當地居民和遊客青睞。

本以為玉螺洞是個可以走進洞裡探險的石洞,沒料到是這麼小巧,而由仙腳印的大小來判斷,踩出這個腳印的仙人身高似乎不是很高大。但能將這平凡的壺穴付與一個文雅又好像帶有傳說故事的名稱,頗富趣味和創意。

縱使玉螺洞和仙腳印都有點迷你,但夏日裡走在河岸邊的步道,輕鬆又涼爽的空氣令人十分舒適愜意,玉螺洞大或小就不是很重要了。

和玉螺洞、仙腳印相連通的仙人堀步道,我選擇離開玉螺洞再由162甲縣道旁的入口處進入。

由162甲縣道進入步道後,這一段步道上路面青苔較多,由此推測走這段步道的人較少。

步道沿著河邊而建,河床的高低落差很大,因而步道階梯也有點陡峭。

河床坡度很陡,河水在河床岩石上侵蝕,形成層層的大小水蝕壺穴。

河床高低落差大,再加上河床被水蝕成壺穴,水在河床上流動就形成一道又一道的瀑布串和小水潭,清涼的水流不斷的奔流,夏日裡感覺涼爽無比。

這段步道可以和玉螺洞相連通,但沒走完仙人堀步道,只走了一小段,淺嚐即止。

離開仙人堀後,沿著162甲縣道走,再彎進151-1縣道往山上爬升。本來設定的目標是碧湖山觀景亭,但不知道為什麼進入觀景亭的大門關閉,無法停車只好繼續往山上走。爬升到已經快接近山頂,一處路幅較寬處可以停車,就在此停歇。

山高視野好,白雲頭頂飄,來到這裡好像和天上的神仙很接近。

除了視野好可眺望遠山白雲外,眼前四周都是美麗茶山風光,整齊又修剪平坦的茶園好像一塊又厚又大的翠綠地毯,鋪蓋在山坡上。

往山下看,在不遠處的半山腰上,一座橘紅色屋頂的涼亭,就是碧湖山觀景亭。不過觀景亭位在半山腰,若是要觀景,在亭裡應該是不如上山來。

炎炎夏日在太平雲梯的風已經感覺涼爽,再爬升到了山上來,更是涼得很愜意。

停歇了一陣子後再繼續沿著道路爬升,來到了山頂一戶人家,屋前有座大廣場,廣場邊上立著一支木製牌子,牌子上寫著「阿里山茶之道、碧湖山驛站、海拔1200公尺」。

建築物上寫著阿里山茶區碧湖觀光茶園。在來這裡的路上遇到車子不多,但停車場上卻停滿了車,停車位一位難求,遊客不少。

雖然比起剛剛停歇的路旁,海拔高度沒高多少,但視野範圍又更廣了些。

往左前方的方向看去,近處茶園中間道路上有處較寬處,就是剛剛停歇的地方。上山的沿途路幅都不寬,路上還真擔心萬一遇到下山的車,恐怕會有會車的困難。

這裡的海拔高度適合茶樹生長,可以產出高品質的茶葉,往附近低處看去,全是碧綠的茶園。

轉個方向看山的另一側,不知道究竟是雲還是霧,像是白色的煙霧般的不斷飄升上來,不禁令人擔心是否天氣在變化。

建築物的後方,山的最高點上,有座大觀景臺,距離不遠,決定走上去看看。

沿著階梯走了一小段,隨即下起大雨來,匆忙躲回建築物裡,還好沒被淋得一身溼。

躲了一陣子的雨,雨好像沒有要停歇的樣子,決定下山去。繼續沿著162甲縣道前行,前往龍宮瀑布。但一時走過頭,來到震寧亭(清水溪觀景亭)。

九二一大地震造成草嶺堰塞湖湖面大部份在梅山鄉的瑞峰、太和和碧湖轄區內,堰塞湖使得清水溪數度的斷流成潭,可謂大地生長的局部縮影,為一處值得推介的活地理教材,設立景觀臺方便遊客一窺全貌,讓遊客體驗大地震的感受。這是震寧亭石碑上的一段說明。

在震寧亭遠眺清水溪,兩側的山頭因九二一地震而滑動走山,地震過後二十年的今天,看了仍然令人覺得震撼不已。

震寧亭旁有位農民用卡車載著農產品在路旁販賣,將一支大竹筍擺放在亭子旁,竹筍粗又長,比成人的大腿還粗,沒見過這麼大的竹筍,不禁好奇的請問他是什麼筍,但名稱又給忘記了。

接著再往回走,在震寧亭往龍宮瀑布的半途彎進叉路,來到一座望瀧橋前。

在望瀧橋旁往一旁山壁望去,可以看到一道水量大、落差很高的瀑布,十分的壯觀,後來才知道這就是龍宮瀑布。

前往龍宮瀑布的步道入口處,道路旁一側有座小停車場可停車,另一側有幾家商家販賣東西,由商家旁的水泥路開始往瀑布去。

由路旁的路標來看,目前腳下的水泥路面是產業道路,不屬於竹坑溪步道的範圍。而走竹坑溪步道,可以同時拜訪雷音瀑布、龍宮瀑布和生毛樹瀑布。但在停車場旁時有詢問過商家,往生毛樹瀑布的步道崩塌不通,所以今天只能造訪雷音瀑布和龍宮瀑布。

走沒幾步後,路旁又有商家,不知道是今天遊客少還是時間已經有點晚,商家好像也很悠閒。

再往前幾步,一處較大空地處又有商家,此處是水泥道路的終點。這一小段路有人開車進來,但我個人覺得只有幾百公尺的路程,步行倒也十分輕鬆,開不開車沒有很大的差異。

大空地邊上有座洗手間,這是竹坑溪步道的唯一洗手間。

過了水泥路面,沿著竹坑溪步道前行,拜訪瀑布去。

走上竹坑溪步道,路面平坦,行進十分的輕鬆。

一段路後接著是爬升的階梯,在階梯旁有叉路,若不想走階梯可以走叉路,但叉路進去是泥土路面,若是遇到下雨後泥土路面會滑,就得小心。

水泥階梯路面也不長,坡度不陡,還算好走。

過了一座木橋後,步道變成木棧道。

再爬升一小段階梯後,爬坡的路段結束。

接下來開始緩慢下坡,腳程變得輕鬆。

再轉個迴轉彎後,開始下坡,同時好戲也開始上場。

轉個彎,一道瀑布出現在對面的山壁。雖然和瀑布間有段距離,但瀑布落差大水量也大,遠觀仍然令人覺得十分壯觀。

繼續沿著木棧道一路下坡,竹坑溪步道大致而言算是好走,長度不長,坡度也不大。

過了路旁的木造涼亭,距離瀑布就很近了。

當步道到了前方呈九十度左轉,有個人站在近轉彎處不斷的張望,究竟是在看什麼?

原來是站在轉彎處可以看到一道瀑布的完整全貌,瀑布高度非常高,由山頂分成數段直落河中。

轉彎後再往下幾步,就到了河邊。

河上一座吊橋橫跨兩岸。在竹坑溪步道走過數座橋,這座吊橋的橋柱上寫著「竹坑溪步道10號橋」,依此來說在此之前走過九座橋。

走上10號橋,左手邊的垂直山壁上一道瀑布,豐沛的水傾流而下,依路標上所寫距離較近的是雷音瀑布,所以這是雷音瀑布。遠看雷音瀑布一道細水流,近看完全不同,瀑布的水量不小。奇怪的是在嘉義縣文化觀光局網頁裡,沒有雷音瀑布的資訊,網頁上說「龍宮瀑布舊稱雙水潭,因龍宮瀑布下方還有雷音瀑布,兩處瀑布都是注入同一個峭壁圈谷,卻又有各自瀑潭,形成了十分罕見雙瀑潭地形,故名雙水潭,為全臺灣唯一獨特景色。」若依路標上的標示,雷音瀑布距離入口處990公尺,龍宮瀑布距離入口處1670公尺,相座瀑布相距好幾百公尺遠,怎麼可能注入同一峭壁圈谷呢?還是這不是雷音瀑布?不得而知。

往右前方看去,還有一道瀑布,瀑布的水量一樣不小。

移動一下位置,往右前方視線被樹木遮蔽少了許多,可以看到瀑布的大部份身影,看起來還真壯觀,但它的名稱是什麼呢?是龍宮還是生毛樹?

過了橋,繼續沿著步道前行。步道上上下下的,但沒什麼難度。

往步道上方處看,高處有座鐵橋,鐵橋上方有道瀑布,會是生毛樹瀑布嗎?無法確定。

位在同一道溪流上,上方的橋為鐵橋,而眼前則是一座簡易的木板窄橋。推測應是本來的橋被沖毀,未重新修建前,只好以木板橋暫時使用。

過了木板橋之後,步道變成往左右兩個方向,往右為龍宮瀑布,往左為生毛樹瀑布。

生毛樹瀑布距離很短,但入口處的商家說路不通,所以只能往龍宮瀑布去。

過了橋,緊接著貼著山壁建構了一道明隧道,此路段應是有落石的顧慮,為了安全所做的防護措施。

接著步道就建構在鑿凹的山壁,貼著山壁架設木棧道。

走在木棧道上往河谷方向看去,可以看到剛剛走過的雷音瀑布和瀑布前的吊橋,雖然只是雷音瀑布的最下方一段,看起來仍覺得頗為壯觀。

不一會兒,前方出現一道瀑布,龍宮瀑布就要到了。

在距離龍宮瀑布還有幾步路時,步道上方有一道寬寬的水濂灑下來,水沒有灑到步道上,但水濂就在身邊的近處,身在水濂下好像身處在水濂洞裡般。

過了水濂再往前幾步,龍宮瀑布就到了。來時龍宮瀑布的水量也很大,水量大所以瀑布沖擊出的聲量也很大,不論視覺或聽覺都覺得很有震撼力。

瀑布旁也有水濂,可以沿著步道走到瀑布下,但衣服很可能會被淋溼,有人撐著雨傘走到瀑布下,仍然無法逃過瀑布水的洗禮。

來到瀑布旁,坐下來歇歇腳,身在清涼又壯觀的瀑布旁,眼前視野開闊,山林美色一覽無遺,令人久久留戀而捨不得離開。

在龍宮瀑布處往雷音瀑布方向看去,可以看到雷音瀑布由山頂到山下的全貌。

雷音瀑布的最高一層水量不小,由山的頂端直切而下。

第二層不知道是不是水流分散成數道的關係,遠觀水量好像比上層小了許多。

瀑布由山上最高處轉了幾個彎,分成三段垂直又有落差的水流,最下方一層的水奔流入河,在吊橋上看到的就是這一層。

而在龍宮瀑布左前方對岸的河岸邊還有一道瀑布,這道瀑布也不錯,但可惜看似無路可達,只能在龍宮瀑布處隔岸欣賞。

在龍宮瀑布下停留許久,再沿原路往回走,這次因路不通而無緣造訪生毛樹瀑布,留待有機會再來。沿著步道走回程,回到雷音瀑布處再度停歇下來欣賞龍宮瀑布一番。

道別龍宮瀑布和雷音瀑布後,再往山上爬升,沿途產業道路的路幅都不寬,還好也沒遇到對向有車,最後來到山頂上,茶園邊一座瑞峰1314塔。

高塔之外,在山頂最高點處還有一座1314觀景臺。

登上觀景臺,眼前四方的茶園沿著山勢起伏,整齊有致卻又活潑充滿生機,真是漂亮。但在山的另一側,不知是雲還是霧,整片白茫茫的不斷升上來,看到雲霧心裡有點忐忑,太陽就要下山了,若是天黑又有濃霧,沿途路又窄,下山時可就麻煩了。

近處茶園裡好像有人在採茶,但機器採茶怎麼單人操作呢?而且好像也不見他採收下來的茶葉,仔細一看原來他是在修剪茶樹。

在觀景臺上停留了一陣子,濃霧漸漸的在籠罩到身邊來,不知接下來濃霧籠罩的速度會不會愈來愈快,路不熟,為了安全著想不趕久留。

天色將暗,除了趕下山之外,還要趕往竹崎,今晚將借宿竹崎,此處距離竹崎還有一段長路要走,趁著天色將暗尚未全暗前,離開1314觀景臺下山去,結束今天的梅山之旅。

旅行日期:2019/07/15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Sir Norton 黑幫哪裡黑?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9/12/04 21:22
您的紀遊細密詳盡,案前慢賞其趣融融,宛若吸入1000公尺海拔的空氣,更大大的省去那段會使暈眩、可怕的蜿蜒山路。崇拜
短腿大肚皮(f8bf37a7) 於 2019-12-13 15:12 回覆:

山路彎,開慢一點不只可避免暈,還可以細細品嚐沿途的美麗,安啦!

上山的三十六彎,路上遇到一些騎腳踏車上山的,令人佩服,也令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