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下淡水溪舊鐵橋
2020/05/11 10:26:36瀏覽1012|回應0|推薦27

下淡水溪是高屏溪的舊稱,橫跨於高屏溪上的下淡水溪舊鐵橋,是日據時期由日籍工程師飯田豐二所設計興建,於1914年正式啟用,1992年除役,現為國家二級古蹟。1983年,臺鐵為了安全性考量並配合高屏鐵路雙軌計畫,於緊臨舊鐵橋北側(上游側)新建雙線電氣化新高屏溪橋,新橋於1987年完工。2005年鐵橋被海棠颱風帶來暴漲的溪水沖走3座橋墩、4座拱形鋼橋架。

鐵橋橫跨在高屏溪上,橋的兩端分別連接高雄大樹和屏東市,來造訪舊鐵橋時先由屏東市端來。屏東市這端通往舊鐵橋溪邊的道路路幅很窄,有點荒涼感,走在這段路上時心裡充滿疑惑,很懷疑是否走錯路。

到了鐵橋下,除了舊鐵橋之外,現在行車的新橋就在一旁。新高屏溪橋為鋼筋混凝土預力橋樑,和舊鐵橋的建構方式完全不同,而且不同於舊橋為單軌,新橋上為雙線電氣化鐵道。

舊鐵橋下一片廣大的綠草地,鐵橋筆直的聳立在綠草地上,鐵橋上有藍天白雲、下有廣闊綠草地,往遠處無限延伸,壯觀的身影好似直往天邊而去。

遠看不太覺得橋墩有什麼特別,站到橋墩下才覺得十分壯觀,橋墩高約20米,呈長橢圓形,由下往上分三層逐層內縮。

新橋位在舊橋較上游處,兩橋距離很近,由舊橋的下游側可看到兩橋平行並列。

橋下河岸邊一座小公園,公園邊有引道可通往鐵橋上去。

引道為圓弧形彎曲路面,中間是高低落差很小的階梯,兩側為寬度不寬的斜坡,因為兩側有斜坡,若是要推腳踏車上鐵橋也很方便。

引道的長度並不長,中途還設了一座平台,平台的寬度比引道寬了些,到了平台前,給人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過了平台,再走上幾階的階梯就到了引道的頂端。

引道頂端與舊鐵道成丁字交叉,往左手邊看去,高聳的鐵橋鋼樑矗立在大樹的後方處。樹下一間簡單的房舍,應是早年戍守橋樑的崗哨。

在鐵橋之前與引道間的這段鐵道都鋪上了與鐵軌同高的木板,讓人走在鐵道上卻不太覺得鐵道的存在。

踩著木板棧道來到鋼樑前,入口處掛著一幅紅底白字的告示牌,牌上除了說明開放時間外,還特別叮嚀女性遊客別穿裙子和高跟鞋上橋,還有,幼童與長者若要上鐵橋,必需有人陪伴才行。

通過入口,走上鐵橋,鐵橋上鐵軌除了沒有火車通行而磨得光亮之外,一切完好如初,鐵軌兩側再加設兩道木棧道,木棧道旁又有護欄,走鐵橋安全上沒有什麼顧慮,而枕木與枕木間的大空隙都用鐵板補滿,走在橋上視線不會直接落到橋下的河面,不會感覺到橋面與河面間的距離高度而產生恐懼。

走在鐵橋上,筆直的鐵軌往前延伸,遠望無盡頭,粗壯的鋼樑架設的高又堅固,令人覺得非常的壯觀。

忽然間傳來火車急駛的聲音,往一旁的新橋看去,一列火車在橋上由遠處奔馳而來。

橋下一條與橋呈垂直方向的大圳,圳裡水面幾乎完全被布袋蓮佔據,圳邊的岸上一部大型挖土機正在清理布袋蓮。

橋下的廣大空地,地面上草剪得短短的,而且有道路可通行,不由得令人心生納悶,這究竟應該是屬於河川地還是農田。

再往前走,鐵軌枕木間的空隙換成小格狀金屬,透過空格視線可及橋下,若往下看,鐵道和河床之間距離高度高達20多米,感覺非常的高。

走在高又粗壯的鋼樑下,讓人覺得鐵橋非常的壯觀,加上筆直又好似無盡頭的長長鐵軌,處在壯闊的空間中,不由得令人感覺人身真渺小。

鐵橋上不論鐵軌或鋼樑都維護得很好,不像是已經除役的鐵道,反而好像鐵軌上隨時會有火車由遠處而來的錯覺。

一旁新橋上則不同於舊橋的安逸寧靜,不時的有火車快速奔馳而過,與舊橋對比下顯得忙碌許多,有鋼筋水泥橋的堅固樣,卻沒有舊橋的美麗外貌。

沿著鐵軌走到接近可通行的終點處再往回走。

回到戍守鐵道的舊崗哨處,但不走下引道,而繼續沿著鐵道前行。

往前方瞧去,前方鐵軌上出現藍色車廂的身影,難道是有火車來了嗎?

到了近車廂處,看到車廂前有階梯與車廂相連接,走上階梯到車廂裡去看看裡面賣些什麼膏藥。

車廂裡的座椅都已拆除,沒有座椅的車廂空間變得很寬敞,車廂地板上畫了鐵軌,一時看得眼花繚亂,分不清現在究竟是身在車廂裡還是在鐵軌上。

車廂的牆上有幅關於鐵橋的資料,內容為鐵橋的沿革、興修紀錄、歷史影像、建築特色、建築圖面等等的說明,資料頗為豐富。

還有一幅日人飯田豐二紀念碑的說明,這座紀念碑位在九曲堂車站旁,為什麼會有飯田豐二紀念碑,紀念碑是為感念飯田豐二對這座下淡溪鐵橋的貢獻而設。

二幅鐵橋興建前後的歷史照片,鐵橋興建前,河的兩岸物資都靠竹筏渡河運送。

走過另外一車廂,地板上畫有跳格子,轉換成充滿早年童趣的歡樂味。

再往前還有車廂,但不再繼續往車廂去,離開車廂下橋去,準備出發往舊鐵橋的另一端去。

到了鐵橋的另一端,也就是到了高雄的大樹。而大樹端的舊鐵橋就位在大馬路旁邊,很容易到達。

由貼著歡迎光臨的橋下彎進了停車場,再沿著紅磚道拜訪舊橋去。而身旁這座鋼筋水泥橋,是目前火車行駛的新橋。

若以兩端的鐵橋下來比較,屏東端橋下是一片自然景色,而大樹端橋下則是紅磚鋪設成平整的地面,是一處較為人工化、公園化的設施。

而在舊鐵橋下一座由紅磚和陶板砌成的溼地之旅介紹,做得頗為漂亮。為什麼這座溼地公園會使用這麼多紅磚做美化呢?不知是否和溼地園區旁有座三和瓦窯有關。

在溼地園區裡,舊鐵橋和新橋平行並列,而且距離很近,近到好像伸手可觸及般。

舊鐵橋下一道頗寬的水圳,圳旁大樹柔枝低垂,水面藍天與綠枝倒映,水圳以柔美色調為鐵橋做陪襯。

另外有一座以枕木為框柱設立的高屏溪溼地生態園區的說明,內容說在高屏溪鐵橋建設前,便有鐵橋橫跨下淡水溪,在夏天雨季時會暫時收起,等雨季過了再行舖設。當鐵橋收起時,前往阿緱(屏東)的旅客便要在九曲堂站下車,改乘渡筏。若是雨水提早來時,鐵軌來不及收起,就會被沖走埋入河砂中。在那個年代,每逢雨季時兩岸的來往還真不方便。

來到舊鐵橋,當然要到舊鐵橋上去走走,但看來看去、找來找去卻找不出要如何走上鐵橋上去,看到遠處有座遊客中心,就到遊客中心去詢問請教。

但遊客中心裡的服務人員卻一問三不知,不只是如何上鐵橋沒有答案,不論什麼問題請教他,得到的答案都是「不知道、不清楚」。他說他是來代班的,所以對此不瞭解,來代班若只是來充個人數,豈不反而令人對遊客中心的觀感不佳。

遊客中心所在的廣場,另一側邊緣上的建築是洗手間,設施頗為周全。

舊鐵橋就位在眼前,但卻不知如何上去,周遭又不見人影,只好四處尋尋覓覓,尋找登上鐵橋之徑。

在廣場邊緣上又有一座高屏溪生態之旅的地圖,不過這座地圖的範圍不限在舊鐵橋附近,而是遠達旗山、美濃、月世界等等,涵蓋的範圍頗廣。

鐵橋下周圍四處繞,終於找到一道位在樹下以石頭鋪成的不起眼階梯,沿著階梯走上去看看。

階梯的頂端就位在鐵軌旁,往鐵軌的一端看去,不遠處有鐵柵欄,就是鐵道可通行的端點,應該也是舊鐵橋的端點。

鐵橋位在另一個方向的鐵道上,鐵橋入口處設有閘道,橋上管制人數為200人。

除了人數限制之外,橋上的開放時間上也有限制,所以若是要上鐵橋走一趟,就必需注意時間。

走上鐵橋,大樹端的鐵橋上,枕木間的空隙都以木板填滿,所以走在上面不會有位在高處的感覺,十分的輕鬆自在。

轉個頭往側面橋下方向看,橋旁下就是遊客中心所在的廣場。

基本上,屏東和大樹的橋上鋼樑都同樣漆成淺藍色,在視覺裡令人覺得堅固又帶著輕快。

橋的護欄上一座鋼桁架構造說明,除了說明鋼桁架結構的規格細節之外,並以圖面加以示意。

現在行車的橋和舊鐵橋平行並列,在大樹這端兩橋相距很近,新橋為鋼筋混凝土橋,與舊橋相較下,顯得較為笨拙粗重。

在屏東端的鐵橋上,在鐵軌兩側都各加一道平坦路面,而大樹端則是只在鐵軌一側加設,若是不喜歡行走在鐵軌上,可走在旁邊的路面。

行走到一處較寬的平台,平台的地面把鐵軌都覆蓋,到此平台處,也將近到了鐵橋開放通行的終點。

在平台處的護欄上一座說明,內容介紹鐵橋的建造緣由,鐵橋由臺灣總督府鐵道部技師飯田豐二監造,於1914年通車,全長1526公尺,當時為東洋第一長橋。到了1964年鋼樑鏽蝕嚴重,於1964年至1966年逐步抽換為台鐵局自製的鋼樑,但仍維持原有風貌。新建雙軌鋼筋混凝土橋於1987年完工通車,鐵橋停駛除役,2001年列為國定古蹟。

鐵橋的每座鋼樑一側都設有一座避車平台,但現在有護欄阻隔,遊客無法踏上避車平台。

鐵軌上的平台末端處,也就是開放通行的端點處,遊客只能步行到此。

過了可通行的端點後,鐵軌恢復原本樣貌,只有鐵軌和枕木,繼續往前延伸,但遊客不可進入。

沿著鐵軌往前方望去,鐵橋在前方不遠處成了斷點,隔著高屏溪的溪水與屏東段相望,兩段舊橋間空了一段,好像拼圖少了一塊般。

退役的鐵橋很悠閒,而一旁的新橋則很忙碌,不時的有列車在橋上呼嘯而過。

到了開放通行的端點,不能再前行,沿著鐵橋往回走。

回程時在半途再度停歇腳步,觀看護欄旁一座說明,內容說明鐵橋停役後因幾次颱風造成嚴重毀損的情況,並加上毀損時的照片,看了令人觸目驚心。

回程時步行在鐵道上,再次感受鐵橋鋼樑的美麗與壯觀氣勢,雖然鐵橋已退役,卻是老當益壯的位在高屏溪畔見證當年它的先進與重要。

步下了鐵橋後,沿著鐵橋旁的紅泥步道而行。

鐵橋在屏東端有11座鋼桁架,在大樹端有7座鋼桁架,所以大樹端顯得比屏東端短。

沿著鐵橋下步行一段距離後,往鐵橋上看,就可看到鐵橋開放通行的末端處。

繼續往前,在接近河道處,則可見目前鐵橋的末端。

視線越過河床裡的河水,往對岸方向看去,又可見屏東端的鐵橋最後一座橋墩。

往回走,回到紅磚廣場邊,一道磚鋪的寬廣步道與舊鐵橋成九十度交叉,往綠地中延伸過去。

沿著步道前行,再通過小拱橋,可通往三和瓦窯參觀。下淡水溪舊鐵橋之旅到此結束。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