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
2020/06/04 01:58:31瀏覽1248|回應1|推薦21

 

     中庸 第二十章之九提及為學處事之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同時,再以勤勉的方式勉勵弱者勤能補拙、積極向上。

      原文: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有弗學,學之弗能弗措也;有弗問,問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篤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雖愚必明,雖柔必強。

      譯文:廣博的學習、詳細的求教、審慎的思考、明白的分辨、確切的實行。除非不學;若要學習學問沒有學懂就絕不放棄。除非不去請益下問,若要請益求問沒有問清楚絕不放棄。除非不去思考,若要思考而沒想清楚理解絕不放棄。除非不去清處分辨,若要清楚明白地辨別而沒有分辨明白絕不放棄除非不去實行落實,若要實行落實而沒有實際做出成績絕不放棄。別人學一遍就學會了的,我學他一百遍;別人學十回就學會了的,自己就學他一千回。果真能夠這樣做,即使是愚笨之人也會變聰明;即使是柔弱之人也會變得堅強。

    而李炳南居士全集如下的這篇文章,更是立基於此篇中庸為學之道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加以闡述具體運用於教學與或做學問的研究方法論,雖以佛學教育範疇做為說明,其實非常適用於論文研究方法,包括提出詳盡分析了辭典工具的使用、歷史辨別考察、深則淺說,而易則顯其蘊藏的善巧方便、最後則是以圖表統整分析...等實際做法,令人受益良多。

分享如下:

網址出處http://www.minlun.org.tw/1pt/1pt-6-00/1pt-6-09/10.htm

乙一、講前預備(博學)

古哲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足見凡作一事,自應預為經營。故學貴乎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用更貴乎草創,討論,修飾,潤色。世學欲臻美善,尚須敬慎若斯,況乎出世大法,豈可率爾操觚耶?業之精者,無非勤修,義之確者,端在詳校,成敗之機,此為樞紐。如良工建築,自必預製藍圖,確定以後,依之興建,方能鳥革翬飛,蔚然可觀。內典講座,等於先儒講學,一堂所聚,動輒數百千人,豈容魯魚亥豕,貽笑方家。前人謂不契理,是波旬說,不契機,是閑言語,若臨事偷懶,或恃才粗心,何免謬誤扞格,三世佛冤。

 

丙一、參考書籍(博學、審問、慎思)

基本條件,在於平素讀書,博學深造,自能左右逢源。然為縝密詳盡,仍應實事求是,備書參考,必不可少。一注疏類二字書及辭典類三類書類等,俱宜常置案頭,以備隨手查校。經注疏宜遵古人,蓋古人之注疏,皆正而精,因其人多係有得有證者,且多為各宗之祖。

從真性中流出,從功夫中寫來,言可上契佛心,文亦精醇無疵,決不能導人蕩檢踰矩,亦不能引人著魔中毒。若畏艱深,或感簡略,兼採近代注疏,合而對照,亦所必須。以文屬今文,語屬今語,減少扞格,乃自然之勢。惟雖屬選文,尚應顧念其人,蓋乘戒俱急之緇素,言行必有可模,其為注疏,雖屬時文新語,定不敢違乎聖言量也。

字學之書,如一切經音義,康熙字典等辭學之書,如佛學辭典,法相辭典,辭源,辭海等;而人地動植等名辭典,有時亦所需要。類書之類,如法苑珠林,佛祖通載,太平御覽等,而百科全書,有時亦所需要。以上所舉,實為簡而又簡,非謂備此,便已應付裕如,不過略勝白戰、時蹈郢書燕說而已。


丙二採取經注(審問慎思明辨)

發揮經義,賴參經疏,勢須廣集諸家,博覽群言。然應知古人雖多師承,不離其宗,惟見仁見智,亦有小殊。此當觀時察眾,檢適合者,取其一說,熊掌與魚,皆其所欲,不可得兼。或到學力充足,而能圓融二種,折衷為一,亦無不可。

若心無主張,目無見地,竟將多家之說,一齊搬出,堆堆累累,互相逕庭,致聽眾不得要領,反增意亂,為最不宜。多集注疏,意在參考,不須依樣胡蘆,藉誇淵博,善參考者,只師其意,不師其言也。縱採一家之說,亦貴變化增減,如古注多釋義,其語簡,未語者可補之,今注多解文,其語繁,不需者可略之,簡如「真性妄心」,不補釋人不喻其義,繁如「八十種好」,不略說內有所不需,其機如此,豈可不思。 


 

丙三正字辨義(明辨、篤行)

中國之字,每有一字多音,音之所變,亦因其用而異,如「敦」之一字,竟達十三四音之多,字為事之代表,多音自是分代多事,如是則甲音只是甲事,乙音只是乙事,決須分清,不能混淆,音若不正,則事亦不立矣。

茲略舉一斑,可窺全豹,事異音變者,如「信」用,執「信」(音申),蚊「幬」,覆「幬」(音導),孵「卵」,「卵」醬(音鯤),「革」命,疾「革」(音亟),等類是也。復有義寄古音,須順古而讀,若讀今音則本義全非者,如「龜茲」(秋詞),「月氏」(肉支),「南無」(那摩),「般若」(缽惹)等類是也。

復有形似之字,所差不過一點一畫,若不細辨,則誤彼為此,文既難通,事亦全乖者,如「壺壼」,「褘禕」,「戌戍」,「免兔」等類是也。尚有字音以外,而睹某一名辭,不肯求本,竟望文生義,謬加曲解,致事大非者,如「出生」解作產生,「安陀會」解作一種法會,「鬱多羅僧」解作一種行者,「桃笙」解作樂器,「晨風」解作清晨之風,「寒具」解作火罏,「飲器」解作酒樽等類是也。如上所舉,本不成為問題,但氣驕志盈之人,睥睨一切,恃才怠惰,不肯用心,草率從事,則難免陰差陽錯,貽譏廣庭,信仰全失矣

 


丙四消深益淺(明辨、篤行)

之難易,非僅係文之淺深,實則文淺者,亦有其難,文深者,反有其易。是以不可見深文而生畏心,見淺文而起輕想,講座之設,為利對方,不識其機,鑿枘難入矣。貴在文深使之融消而淺,便其按受,文淺使之增益而深,助其生趣。

以文深者,義或邃密人多難曉,如「同圓種智」之類,必運善巧之法,或設譬喻,或製圖表,務令邃密而轉明顯複雜而化簡要。講者有壯士扛鼎之力,聽者有拔去心茅之快,是謂消深之法,必出乎此,釋義雖難,契機較易也。

而文淺者,義或明顯,人多易知,如「如是我聞」之類,應闢微妙之境,或加玄理,或引古訓,令使明顯而感深邃,簡略實蘊豐富。講者有舌蒂粲花之妙,聽者無味同嚼蠟之感,是謂益淺之法,不出乎此,釋文雖易,契機較難也



 

丙五預製圖表(博學、明辨、慎思、篤行)

  凡遇名數,歷代統紀,家乘世系等,頭緒紛繁之類,以及權實,空色,事理,體用等,互關相對之類。

  縱然長於口才之人,說之雖有條理,而聽者尚有聞後遺前失於連貫之感,設再旁出枝節,更覺無從銜接至口才少遜之人,自說且欠倫次,欲希聽眾清楚,不益難乎?有補此缺憾,惟賴於圖表一端。

   表有定式,以線條為準,圖無定型,可隨想像擬造。製成以後,事前書於黑板,使眾按次尋索,一目了然

   講者如長口才,順序解釋,自然益顯分明。口才若遜,有所依傍,亦不致文義顛倒。今所言者,專指較大節目,必須預為設計,講始運用自如,若夫短節小段,一鱗半爪,亦有非經標示,不能清楚者,只不多誤時間,自可臨時書寫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f1359&aid=137730128

 回應文章

如如淨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祖師大德的牽引教導---
2020/06/06 05:05

《金剛經總持論》---大善知識論第十五:

文殊菩薩問佛:云何行持,名善知識?

佛言:善知識者,心性柔和,戒行精專;心無貪妒,物無愛戀;心行平等,意無憎愛;有大方便,自度度人;量根施道,具大總持;好心與人,不求果報;行門清淨,無諸過失;說法論議,皆合經意,具足此行,名善知識

復有智慧出眾,福德超群,無所不善,無法不識,為人天眼目,佛法棟樑,掌佛祖權衡,作佛門領袖;開正道門,塞邪魔路,紹隆佛種,續慧聯芳,以心印心,流傳不絕,大機大用,大願大力,此名真正大善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