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兩派論調都有盲點(聯合報 1999-11-29)
2008/05/24 10:34:42瀏覽233|回應0|推薦0

民主國家裡,政黨政治價值無可取代,超黨派主張選後恐無法落實;獨立參選人如果當選,也不意味政黨政治的結束與獨裁政治的開始。

由於無黨籍的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民調聲勢居高不下,使得最近關於政黨政治的討論成為焦點。最近一份決策公關公司的民調指出,有38.5%的受訪者認同「政黨放兩邊,人才擺中間」的看法,而有33.5%的民眾則認為「要政黨政治,不要一人政治」。另外有41.2%的人表示會投票給有政黨推薦的候選人,而19.5%的受訪者說不會投給無黨籍的獨立參選人。但是從支持度來看,無黨籍的宋楚瑜還是以近三成的支持度,暫居領先。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到一個現象,就是選民對現有政黨的表現並不滿意,但是也認為政黨是現代民主政治裡不可或缺的必要之惡。因此會產生這種說要投給有政黨的支持者,但是又去支持無黨籍候選人的情形。或謂這種現象如若持續下去,而無黨籍的候選人果然當選,則將會帶來政黨政治的解體,使國內的民主政治發展倒退。也有人認為只有組織超黨派的政府,才能解決政黨分贓的亂象,帶來政治進步。筆者認為這兩種看法都有盲點。 

從政黨政治發展的角度來看,國內的政黨政治真正開始運作,不過十餘年的時間,其實還不具備一個成熟的架構。在任何國家,不管是政黨的形成或選舉的對決,一定都是基於某些重要的社會分歧議題(Social Cleavage Issues)。在過去,國內最重要的分歧議題是統獨問題,形成了國民黨與民進黨的鮮明主張對抗及各自支持群眾的基礎。自從李登輝總統就職以來,國民黨逐漸由統獨光譜的一邊走向中間,在過程中造成部分支持群眾的不滿,而有了新黨的出走。同樣地,民進黨在試圖轉型的過程中,也促成了建國黨的成立。所以我們可以看到,政黨成立的原因之一,是因應社會議題及價值的變遷。政黨政治的版圖,即使在相對穩定的美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美國的共和黨就是在1850年代取代了舊有的Whig政黨。這次的總統大選,三位主要候選人在統獨問題上都採取某種型式的中間模糊路線。口號及細節或有不同,但是台灣優先的主體意識則大體確立,這和以前選舉中的統獨對決是大不相同的。由於這個重要分歧議題的爭論不在,過去的政黨版圖自然會有相應變動。因此,從整個國內政黨的發展軌跡來看,現在的政黨重組現象只是政黨政治成形的部分過程,並不是,也不會造成政黨政治的結束。

無黨籍的候選人當選總統會否終結政黨政治呢? 美國學者John Aldrich Why Parties一書中指出,政黨存在的目的,是為了幫助政治人物達成目標、解決執政時面臨的集體行為(Collective Action)問題、並提供一個吸引選民的標籤。從這三個面向來看,在定期選舉的民主國家裡,政黨的價值應該是無可取代的。只要有不同的政治主張,就會形成互相競爭的團體來爭取選民的認同。因為選後的台灣社會還是會有不同的利益角力,而立法院的政治生態也必須要有一個穩定的分配機制來運作,因此超黨派的主張在選後恐怕也無法落實。而這個主張的提出,其實是反映了宋楚瑜的選票結構。從歷次的民調結果來看,宋的支持者包含了國民黨選民的一半,民進黨選民的兩成,新黨選民的七成,以及六成的獨立選民。在這種情形下,超黨派的主張比起另組新黨,更能夠凝聚支持力量。如若宋楚瑜當選總統,如果不重回國民黨或另組政黨,他也勢必要以準政黨或政團的模式來推動政務。只不過在過程中,會因新的分歧議題出現而嚴重衝擊現有的政治版圖。

綜合以上看法,超黨派政府看來只是選舉口號,政黨政治還是會以不同的形式繼續運作。而無黨籍的獨立參選人當選,也不意味著獨裁政治的開始。選舉是一時的,而政治運作卻會長期地影響國家發展。我們希望無論誰當選,各政黨領導人及菁英都能在選後對政黨體質作自我檢驗及改進,以作為優質民主發展的基礎。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heng&aid=1894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