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5/29 22:06:28瀏覽5109|回應1|推薦7 | |
民進黨在總統選舉一如選前民調的預測,以超過兩百萬票的差距大敗。 要觀察這一次總統選舉的開票結果,其實只要聚焦比較幾個關鍵縣市開票結果和2004年總統選舉結果的變化模式就可以看出。2004年的選舉結果是一半一半,因此只要比較一下幾個縣市這一次的變化方向,就知道這一次的勝敗。2004年國民黨在台中縣和彰化縣各輸三萬票,在雲林縣更是大輸八萬多票。從台中縣和彰化縣的逆轉大概就可推論斷定各地的開票狀況。 這一次的驚人差距,顯示了台灣政治版圖全面向藍軍挪移的態勢。民進黨這次的得票率結構,其實和2005年的縣市長選舉及 2008年的立委選舉得票率幾乎完全雷同。換句話說,自從陳水扁家族的貪腐案件爆發之後,幾乎就已經決定了未來幾年的政治版圖。 這一次的總統選舉過程,從開打到結束,民意支持度幾乎呈現兩條平行線,並未太受到各項選戰議題的影響。由於這一次立委選舉在一月份進行,壓縮了總統選戰的時間和熱度,主要議題都在立委選後才逐漸發動。這一次選舉過程浮現過的主要議題有CEO組閣、綠卡事件、「抓耙子」事件、一中市場、228相關活動、國民黨立委踢館、中共鎮壓西藏和316遊行等等。中間還歷經了兩場辯論和三場政見發表會。 作者從民調波動觀察這次競選過程的變化,發現從選舉開打到民調選前十天封關這段時間所發生的選戰議題,幾乎都沒有對選情產生統計上顯著的影響。但是自從四位國民黨立委到謝總部踢館之後,後續一連串的事件就稍微讓選情有所波動,但也都在一兩天之內回到原來的態勢。這顯示國民黨對於各項議題冷處理的基調是正確的。 長期以來民進黨在選民情感和認同的面向上相對佔有優勢,而國民黨在執政成績和經濟表現上較受肯定。因此在選舉的基本策略上,炒熱整體選舉氣氛和情緒對民進黨有利,而維持基本熱情但不太激情對國民黨較好。 舉例來說,國民黨面對立委踢館事件時有第一時間有兩種回應策略的選擇,一是低調道歉、避免衝突,二是據理力爭,說明並無踹門偷文件之事。國民黨結果選擇前者,應該就是在避免選戰氣氛急遽升溫的整體考量。相對來說,這次整個競選過程比起過去兩次的總統大選的激烈程度明顯有所減緩,這樣的大環境對國民黨的勝選相對有利。 如果說要找一個解釋這次選舉結果的理由,毫無疑問就是三個字,「陳水扁」。陳總統雖然連在選前一天的造勢晚會上都沒有出現,但是他的貪腐失政卻早已決定了今年的立委及總統選舉的結果。人民用選票揚棄了他和他所代表的路線。未來候選人在選舉時如要操作統獨對決、激化族群、抹黑扭曲、操弄對立或低俗語言等競選方式,必定需要三思。 另一方面,馬英九人格特質的溫和敦厚,讓歷經八年政治亂象的選民即使對馬英九的政績有所疑慮,也願意投下讓政黨再次輪替的一票。馬英九的勝選並不表示選民對國民黨的肯定信任。未來政治版圖如何變化還是端賴馬英九領導下的國民黨整體執政績效表現。如果不能珍惜得來不易的勝選執政機會,今天的民進黨就可能是四年後國民黨的寫照。 撇開個別政黨的勝敗,這次選舉過程也顯示了台灣民主已經逐漸從轉型期邁入成熟期。台灣民主發展在過去十幾年的呈現出的一些亂象和媒體的放大報導,讓許多外國觀察家輕看了我們民主的成績。 和2004年的選舉過程相比,這次的競選期間大幅縮短,從造勢活動參與人數銳減,公投議題無法引起話題,負面選舉未能影響選情等因素來看,台灣公民獨立於政客及媒體的自主性已經逐漸展現。就以非常光碟為例,2004年版的主角被陳水扁譽為英雄,而謝陣營卻完全撇清和2008年版的關係,這就是一個選風進步的具體案例。選情各方猜測的可能突發事件,也並沒有發生,選舉過程都能夠抱持平和理性,顯示台灣民眾逐漸走出過去的激情而用理性參與政治,值得驕傲。這種理性的展現也將會影響未來選戰的策略和政治運作的品質。 雖然我們對於台灣民主政治的前景感到樂觀,但也必須提醒即便是成熟的民主國家還是會出現各項弊端或短期的民主倒退現象,必須要能夠不斷地調整步伐,在各方面努力精進。當選舉的形式已經確立,程序的公平性也能受到尊重,就應該要注重實質民主的品質提升。政策品質、執行能力、法治社會、思辨民主、清廉政治、公民社會和多元價值等讓民主實質能夠成功的因素,一項都不可偏廢。 政府最後產出的政策品質如何?能否有相對應的執行能力落實理想?政策形成和執行過程有無貪腐問題?政治權力間的互動能否依法而行?人民的權利有無依法保障?社會有無鼓勵多元價值?民眾是否關心公共議題、型塑公民社會? 另外,其他如媒體的中立監督力量,也扮演了重要的資訊提供者角色。在度過了選舉的衝擊之後,這些民主的挑戰才正要開始。我們必須要認知民主是一個永續發展的過程,而不是一件可以在某個時間點完成的工程。台灣民主的道路走來艱辛,但是我們堅信這些挑戰將能一一被克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