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不論哪個政黨執政 不論國會席次多寡 政黨輪替不是政策輪替(聯合報 2001-02-04)
2008/05/24 10:36:01瀏覽157|回應0|推薦0

近來的核四爭議,在拖延了半年之後,又回到了朝野重啟協商的原點。姑且不論雙方目前的低姿態只是為了撇清延宕爭議的政治責任,還是真有誠意盡速解決問題,在爭議過程中出現的一個論點值得我們進一步思考。大法官在520號解釋文中指出,「總統候選人於競選時提出政見,獲選民支持而當選,自得推行其競選時之承諾,從而總統經由其任命之行政院院長,變更先前存在,與其政見未洽之施政方針或政策,毋迺政黨政治之常態。」根據這段談話的精神,目前執政黨掌握了行政權,在立法權上卻居於弱勢,所以無法貫徹其主張。一旦在下一屆的立法委員選舉中,透過席次成長或結盟過半,就可以依照自己的理念和想法「完全執政」,不再受到在野黨的掣肘。選舉獲勝的政黨及候選人當然有變更國家政策走向之權,否則要總統選舉何用?政黨輪替何用?這些看法在道理上沒有問題,但是如果實踐不當,很有可能對國家的發展造成長期的傷害,因為國家的穩定發展禁不起反反覆覆的政策變更。

美國在建國時期討論政治制度時,麥迪遜為了避免國家受到到民粹主義的影響,設計了許多配套的制度來分散政治權力,就是為了避免政治人物贏得選舉後,大幅擴張自己權力或將國家重要政策轉向。這些制度包括不同選區的兩院國會,立法和行政權的分立,中央和地方權力的分立,獨立的司法,定期的選舉和任期的限制。這些分散權力機制的設計讓同一政黨或個人很難獨攬大權,因此如果要改變重要的政策,非得有高度的共識不可。這樣的制度設計之下的一個缺點,就是在美國要推動改革非常困難,例如柯林頓剛當選總統時全力推動的健保改革法案,無法獲得國會多數的支持,不到半年就宣告失敗。而且國家的行政立法僵局常常因為分裂政府(行政與立法由不同政黨控制)而發生。但是它的優點卻是其所成功推動的政策,必定是受到多數民意的支持,不會產生政策經過政黨輪替又被反覆推翻的情形。政治學者瑞克(RIKER)認為,英國國力之所以式微,就是因為採行行政與立法權合一的內閣制,造成每一次政黨輪替,執政的政黨就試圖推翻過去政黨的政策,造成國家方向無法穩定地發展。

我國首次出現政黨輪替,但是未來必定成為常態。如果跳脫個別政策的考量,我們希望未來不論哪一個政黨執政,也不論其在國會席次的多寡,都必須要考慮到政策的延續性及國家的穩定發展,避免國家在每一次的政黨輪替後都要把重大政策重新檢討一番。希望這一次的核四爭議過程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能夠避免下一次類似情形的產生。

( 時事評論政治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sheng&aid=1893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