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禪者心中的美學世界
2012/05/21 14:28:09瀏覽3602|回應14|推薦82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唐.無盡藏比丘尼

 


昔有婆子供養一庵主,經二十年,常令一二八女子送飯給侍。

一日令女子抱定曰︰「正恁麼時如何?」

主曰︰「枯木倚寒巖,三冬無煖氣。」

女子舉似婆,婆曰︰「我二十年只供養個俗漢!」遂遣出,燒卻庵。

 

-《指月錄》婆子燒庵

 

 

 

 

禪者心中的美學世界

 


枯木岩前岔路多

禪宗《指月錄》裏有個婆子燒庵的故事:

以前有個老婆子供養一位修行人有二十年之久,經年由一年輕的女子送飯、服侍。有一天老婆子叫這位妙齡二八(十六歲)女子抱住修行人,問他說︰「我這樣抱著你,你感覺如何?」修行人說︰「我沒有絲毫的感覺,就好像枯槁的樹木靠在寒冷的巖壁上,妳即使抱我三年,我也不會動心。」女子向老婆子報告後,老婆子說︰「原來我這二十年供養的,只是一個不懂修行的俗人!」於是,把他趕了出去,也把茅屋給燒了!

照說,這位修行人已經相當道行了。一般俗人很難有這種柳下惠坐懷不亂的定力,然而,婆子(其實是禪師們所假託的代言者)卻表示不滿意,為甚麼呢? 難道被女子摟住的時候,要把她攬進懷裡嗎? 但是倘若真這樣做的話,婆子恐怕不只是把他趕走,即使不告他性侵未成年,也不會放過他,所以,要如何回答才能讓婆子滿意,是這個公案(koan) 的用意。

通常禪宗公案,沒有標準答案,而有隱涵說故事者背後的寓意,它就是要打死所有人世常情思考的活路,而有一番革新不同的心靈體悟,所以這是一個故意兩難的設局,却足以反襯說明一位禪者的精神成就,絕非只是毫無人性感受,心中只是槁木死灰,只有那種存在主義式的虛無毀滅主義(annihilism) 的否定一切的虛無,

反而,他可以在打死一切逼迫我們思考不得自由、不得一刻寧靜的「抽象概念」之後,從一片死寂中,又能活出純然的覺醒,從人類本能基本人性主義(humanity)自覺裏自然重新出發,而如實看到這個世界的美與感動之處。

既是沒有標準答案的公案,就讓我畫蛇添足的多說兩句: 根據這位修行人的志向而定: 假設他的志向是出世解脫,獨身主義的「苦行」個性,他至少有能力「不渴愛(craving)(不受後有的主要生命動能),卻也可以不否定,反應出這個少女青春肉體確是活生生眼前的「美」,但因為他明白生命「真」相,女孩跟他都是暫時聚合,最妥「善」的後續,是各不相擾的各奔前程的無有掛礙。

又或許,如果是在家「樂行」個性的,他也可以不負好因緣,因為這段照顧的感情,帶著他覺知的心,隨順因緣,迴入娑婆世間;不一而定。

當然,禪宗是中國化的佛教,所以,一般人可能覺得這也許只是中國禪宗祖師們自己的看法,然而,這種不偏兩邊(熱烈渴愛,與全盤否定拒絕)的「中道」,回到原始佛陀的教導,其實是有根據的,在漢傳《雜阿含‧二六二經》(南傳《相應部》 SN 22.90 )也有著含意非常深刻的說明,

這部經是最著名的緣起中道論:大意是說,當佛在世時,大部分的聲聞弟子們都安於佛陀一般的教導:

「諸行無常,無常故苦(一切終歸壞滅),苦故無我(不得自在)

而各得身心解脫境界的時候,有位叫闡陀的弟子,他顯然是一位樂觀主義者(樂行者),當其他同修告訴他,只是如此而已,他卻不滿意如此單純無情,貌似虛無主義的解脫苦受真理,所以他說:

 

闡陀語諸比丘言:「

我已知

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

一切行無常,

一切法無我 (無本質自性),

涅槃寂滅 (離苦來自渴望的止息) 」。

 

闡陀復言:「然 我不喜聞

一切諸行

空,寂,不可得,

愛盡,

離欲,

涅槃

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

 

於是,他一再四處參訪長老,期望有人能為他解答疑惑,後來他來到長老阿難處,而由阿難闡釋了這段著名佛陀中道的教導: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

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

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

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

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

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也就是說,「一切空、寂、不可得」是一種初步對治性的覺悟「相對觀察」,畢竟一般人被慾望糾纏的痛苦是大部分通病,然而真正的「絕對真理」的中道,卻不是這樣偏於一邊的絕望無望,

他不僅如實清醒的看到「無」的絕望宿命性,他也是能看到「有」的曾經美麗、獨特與唯一;而不侷限於這兩者;只有這樣自己的心裡明明白白,才是完全見到人類真善美的見法(見到生命真象)智者。

 

一片荒原的失望

余秋雨的散文《陽關雪》寫著:「我在望不到邊際的墳堆中茫然前行,心中浮現出艾略特的《荒原》。」

當然,如果我說這生活在世間的身心經驗是美好的,那是無感又盲目的: 所謂

(金錢)積聚皆銷散,(名位)崇高必墮落,(親愛)合會要當離,

(生命)有生無不死,(社會)國家治還亂,(宇宙)器界成復毀。

在人生半途的某個時空,當我被問及過了生命大半,這苦多樂少,而多半無感的諸多日子裏,直接的意象是甚麼;我也不由得會想起偶爾讀到的英國詩人艾略特(E.T. Elliot 1888-1965) 說的「一片荒原」(A Waste Land)

可是打心底裏,我並沒有妥協接受這個切身的感受,我直覺的感覺這是生命真相的一半,也漸漸明白到,另一半的真相,是在當我發自內心對一切已存在、正存在、將要來臨的存在的真心喜歡與感激,因為那樣的奇蹟值得讓人感動。

無常─就像上面常聽到的《無常偈》是一種世間人事現象的必然時空序列觀察,然而在我們對這個自然定律瞭然於心的同時,卻無須掩蓋漠視生命過程曾有的壯麗:

不久前,在父親的追思儀式上,一切家祭、公祭、行禮如儀之後,以長子身分,我必須代表家屬致答謝來賓;看著台下一片哀戚的親友,多年來,在喪禮上看到的悲傷,我總覺得可能多半是從他人感到對自己未來的提醒;所以,我突然一股直覺感覺到,不,我的父親值得一種更好被記住的形式,而不是那個經過生命老病階段最後幾年,現在大家所只能看到,靜靜的躺在那裏的佝僂閉著眼睛的蒼白老人,因為他也曾經年輕過,我於是放下事先準備好嚴肅的一生行宜介紹;我想,我不需要一個編年表來描述我的父親;

當我回想起我所認識的老爸,我便開始用著愉快的聲音告訴台下的親友們,我說:大家不必替老爸難過,因為老爸今年八十一歲,他這一生活的很精采這不是一個結束,而是一個美好的完成,我注意到觀眾們的眼神,開始從一種略帶錯愕的反應中透出一種光采,我於是開始訴說當年十九歲年輕帥氣的老爸,是如何在基隆踏上這塊土地的,他又是曾經如何喜愛台灣的香蕉、水果、小吃和台灣女孩子,他當年又是如何的追了不少女孩子,包括老媽,又如何苦讀抱著胃疾而考上軍校,等等。

我告訴他們,長年看著我家後院的蘋果樹開花結果,就像帶著同一種整體記憶,蘋果花年復一年燦爛的開了又謝,一切都在延續著,就像老爸的數學頭腦很好,家裏三代就多半是讀理工的,孫子孫女們也常在數學競賽得獎,這些不是老爸,却也是老爸的延續,他走了,可是他留下來的愛延續著,

我於是想起好友送我的一本王健壯先生紀念爸的書《我叫他‧爺爺》,開頭有一句話是這樣的:

「他在的時候,彷彿不在;

  他不在的時候,所有的東西都還在。」

我很感激,小時後能抬頭目睹著剛擦著油頭,早晨起床精神抖擻,穿著整齊筆挺軍服去上班那一刻的父親,還有那些老爸怡然的坐在狹窄眷村的客廳裡喝香片,嗑瓜子聽晚間新聞的模樣,那些是美麗動人的畫面,

它美麗而動人,因為只有那一天,那一時,那一刻,剛好發生,而我目睹經驗了那視覺、味覺、與聲音;我於是更明白為甚麼海明威說,「一個人畏懼死亡,只是因為他沒真正愛過,或是愛的不夠

進一步說,如果一個人無法睜開眼睛,真正不膚淺的看到這世界美麗動人的人事物,他又怎能開始全心去愛與被愛? 而不對死亡,自己肉身的終將消失,一直感到恐懼呢?

淨土與天國,並非一定得等到死後才能經驗那樣的渺茫,如果現在都不平靜,都看不到愛與被愛的心中飽滿,那死後或是所謂臨終的一著,靠人助念得到平安,豈不是太渺茫了嗎?

所以,禪者的心中,不記掛未來,即使身處在一個外貌矛盾衝突的日常生活,他也是一直帶著中道審美的眼光看著每一件發生,嘖嘖稱奇: 因為

 

美麗的人事物讓人感覺快樂;

而,

醜陋的人事物則讓人生起智慧:

 

從美麗裏只看到美麗,是持續的渴愛熱惱;

從醜陋裏只看到醜陋,是更多的惱怒傲慢。

 

從美麗裏多看到一分醜陋,我就多覺知一分解脫渴愛的清涼;

從醜陋裏多看到一分美麗,我就多感受一分脫離冷酷的溫柔。

 

如果,今天我們在樓梯間巧遇一位不知名的美女,擦身而過,那是一件美麗的奇蹟,錯身而過以後,也不用掛記,因為那已經夠美好;今天你受到嚴重的奚落與自信打擊,No body appreciate you at all? 那也是一個奇蹟的特權;

因為只有你當下那一刻的存在,才能得到這份「殊榮」;即使全世界都不愛你,如果你能看到這種當下生成的美與奇蹟,你也要自然愛上你自己,和生命所曾經給你過一切一切有過的獨特!

--------------------------------------

漢傳《雜阿含‧262 經》(摘錄)

 

如是我聞:一時,有眾多上座比丘,住波羅捺國仙人住處鹿野苑中,佛般泥洹未久。

時諸比丘語闡陀言:「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語諸比丘言:「我已知色無常,受、想、行,識無常;一切行無常,一切法無我,涅槃寂滅」。

闡陀復言:「然我不喜聞一切諸行空,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涅槃。此中云何有我,而言如是知、如是見,是名見法」?第二、第三,亦如是說。

詣尊者阿難所,共相問訊已,卻坐一面。

善哉!尊者阿難!今當為我說法,令我知法、見法」!

時闡陀作是念:我今歡喜,得勝妙心,得踊悅心,我今堪能受勝妙法。

爾時、阿難語闡陀言:「我親從佛聞,教摩訶迦旃延言:

世人顛倒,依於二邊,若有、若無。世人取諸境界,心便計著。

若不受,不取,不住,不計於我,此苦生時生、滅時滅。

於此不疑、不惑,不由於他而能自知,是名正見如來所說。所以者何?

如實正觀世間集者,則不生世間無見;

如實正觀世間滅,則不生世間有見。

如來離於二邊,說於中道:

所謂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所謂此無故彼無,此滅故彼滅,

謂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老病死、憂悲惱苦滅」。

尊者阿難說是法時,闡陀比丘遠塵、離垢,得法眼淨。爾時、闡陀比丘見法,得法,知法,起法,超越狐,疑,不由於他,於大師教法得無所畏。恭敬合掌白尊者阿難言:「正應如是,如是智慧梵行,善知識教授教誡說法。我今從尊者阿難所,聞如是法,於一切行皆空,皆悉寂,不可得,愛盡,離欲,滅盡,涅槃,心樂正住解脫,不復轉還;不復見我,唯見正法。」

時阿難語闡陀言:「汝今得大善利,於甚深佛法中得聖慧眼。」

時二正士展轉隨喜,從座而起,各還本處。

 

( 心情隨筆心靈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6476017
 引用者清單(1)  
2013/09/24 17:56 【?????】 ?????????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blackmoon(永恆的懷念,空行者)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永恆不逝的愛
2012/05/22 18:09

這是多麼美好的兒子對父親的告白,或者說,這是從父親延傳獲得生命的兒子的自我告白,或者說,這是了悟物質世界虛幻性的Empty Traveler的靈魂告白。

每當我撫摸著一個生命軀體時,例如那隻不知打從何家溜來我處的貓,我深知,我手間的這個溫暖軀體終會消逝,我也深知,我這雙撫摸著這個溫暖軀體的手會隨著我的軀體的消逝而消逝,但是我深信,我用會消逝的手傳達給會消逝的貓的能量是永不消逝的。

那是一種不受物質世界所束縛的自由能量。

而正是這自由的能量,使我們在每個時日每個角落都可能閃爍起瞬間的直覺性感動。

我想,只有擺脫物質軀體的靈魂才能真正感受到這種自由的愛,自由,就是無所造形無法掌握,無法掌握之無形者本就無所毀壞。

而如果在這汲汲營營的物質世界裡,還有什麼真的無價珍貴,那大概就是這種永不毀壞消逝的自由之愛吧。

因此,喪禮並不總要傷悲,有時,微笑更能表達心中永恆不逝的愛。

來自遙遠黑月的問候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3 07:08 回覆:

多謝黑月的詮釋...

是的 我跟父親 不一不異 不是同一個人 確也是不可脫離的相關 其實 我們還是一對頗傳統的父子 常常意見相左 可是每當我照自己的意願 一意走上非傳統的路線 老爸便不堅持 他曾給了我ㄧ個傳統父親 最大的自由度 最大的容忍與支持 所以是的 他的愛是自由 而毫無限制:

我說 不想考大學了 他看看我 沒再說啥 就交了學費讓我去讀高職 我考上研究所 他也不多說啥 只是帶著他的 Cannon 單眼相機 默默的跑到到學校在新生南路貼榜單的牆上 找到我的名字 仔細的照下來 我要出國讀博士了 他也只是笑笑說 嗯 好 沒當回事

我不知道 別人的父親 如何 但是 父親給我的 真的是一種自由的愛 我不是他的財產 他這一生沒有做到大官或是甚麼大事 只是一個小人物 我也從不覺得是個問題 他甚至沒有像我這麼仔細的思考這個世界 他甚至 也不覺得是愛或不愛

一切只是因為簡單的因為 我是他兒子 ...

忽然想起來 高中抽菸 被老爸逮到 老爸還是狠狠的揍過我ㄧ次... 那好像是最後一次揍我吧


blue phoenix屬於辜仲諒的十二強棒球冠軍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請保重
2012/05/22 11:53

令尊在天堂看到您的致答辭

應該會很快樂才對

我很遺憾一件事

就是在父親告別式中

竟然不懂得自己寫一篇文章回憶父親

讓禮儀社的人胡謅一番

聽了只覺不真不實


blue phoenix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3 06:29 回覆:

我這人 有時後挺直覺 不過直覺不一定都可靠 有時後也闖禍的 XD

父親的喪禮上 當我閉眼把能量放在心口時 我突然明白 我應該是有很多話要說的 當然 也不能太濫情 這些親友 位必能同感 何況 我只有大概 10 分鐘 根據行程 我只是不甘願 10 分鐘 只是念過那張葬儀社好心 事先準備好的編年表

當然 一般喪禮 家屬們心悲意亂 六神無主 哪裡能設想周到? 回想起來 也可能是 我近年 安寧服務 太常參加葬禮 所以 也曾經感受到 也許 我們可以有另一種方式 介紹往生者 ; 曾經有一位 23 歲就過世的孩子 他的媽媽請兒子的同學 製作了幻燈片放完後 她非常驕傲的 告訴我們 他的兒子 once led a great life !

那種誠懇與愛意 曾讓我難以忘懷 ...

"There is nothing more; to love and be loved"

這是我最近看的一部BBC 影集 片中ㄧ個第一次大戰英國士兵 即將失血而亡之前 帶著滿意愉悅的表情 所說的台詞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3 13:01 回覆: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能如此智慧地話出父親生之娛悅﹐為之歡慶﹐那真是大孝﹐不是說大孝顯親﹖
2012/05/22 10:53

而禪宗《指月錄》的婆子燒庵公案 仿彿與﹕

最初見山是山,見水是水,跟最後見山是山,見水是水的真諦...互為指涉.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3 06:05 回覆:

呵呵

除了一番脫離時空的脫口敘述父親愉悅的記憶 我確實也大略說了一些弟妹學業 事業 孫輩們的優異表現「顯親」一番 名利之事 世間所羨 非我所向 但此時 博士 名校 獎勵 榮歸父親之栽培愛護 則是名至實歸也

鳳姐 見地好

確是 確是 一般而言 能到"見山不是山 見水不是水" (法眼大開) 已是相當程度"見世間不淨而心遠離" 然而能再跳入 "見山還是山 見水還是水" 回入娑婆 若非"有感" 則更屬不易

法眼大開 看到人類互相壓迫一般真象 五蘊四大 人我 皆污穢不淨屍袋而已 通常是急急厭離生死 趨向涅槃 脫離輪迴 決不再來人間的

這所以說 小乘自了 相對容易 定慧均等 離世專修

 對人類有悲心愛意 民吾同胞 人溺己溺 人飢己飢 發無上"菩提心" 不厭生死 生死如幻 再來人間 不以他方天國淨土為志 菩薩種性 確實困難 也是稀有的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愛自己
2012/05/21 14:48
即使全世界都不愛你,如果你能看到這種當下生成的美與奇蹟,你也要自然愛上你自己,和生命所曾經給你過一切一切有過的獨特!

此話說的甚好!我們無法要求每個人都愛自己,但我們卻可以因為透過愛自己而看到

人間的美善,甚至因理解無須旁人一定要愛自己;而對自己跟旁人產生寬容之心---

您的文章屬多層次,所以可以回應的地方還很多---

先感謝好文分享!!!!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2-05-23 05:36 回覆:

您摘錄這段文背後的含意 其實 就是說 一個人 他其實可能有一種自給自足的精神境界: 那即是 他愛自己 知道自己 不看低自己 也不高估自己 如老子說的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就像 當他人指責/稱讚自己的孩子的時候 他知道那些是真的 哪些是假的 不會跟著人云亦云的指責稱讚自己的孩子 because he/she know who he/she is

我們謙虛自省是好的 可是我們不必因為感到他人的惡意而退縮 對自己自慚形穢 如果 我們不能寬容自己一點 誰會呢 ? 真有錯誤 我們更正 厭惡 我們無以為力 靜待因緣消長 恩怨黑白 有時後 不是那麼黑白分明的 那麼 何必求全自己全不得罪人呢?

這樣 自己的存在 不由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存在 不憂不懼別人不愛他 你說 是不是一個真正自由解脫的人呢?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