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相信者與懷疑者
2010/06/02 05:59:07瀏覽2845|回應13|推薦63


 

The believer is happy; the doubter is wise.

全心相信者是快樂的;懷疑論者是明智的

                                  ─Hungarian proverb

Truth is beautiful, without doubt; but so are lies.

真理是美麗的,但是沒有質疑;其所謂的美麗與謊言無別。

                                 ─Ralph Waldo Emerson

相信者與懷疑者





信心與懷疑的兩邊

每當我們真心相信一件事毫無疑惑的時候,就會有勇往直前的無比信心,與樂觀奮發而源源不絕的力量,往往能完成一般常人所不能完成的目標;我們的父母師長也大都教導過我們要誠實,要正直,要寬容,要淡泊,善有善報。如果你夠幸運,也許吃些小虧,然而還是心安理得的,公平的得到你該得到的,那麼你是受到祝福的。

但是,萬一一個人的命運,遵守了這些高尚的教導,卻沒有變得更好,那他是不是會矛盾痛苦,甚至轉換到這些價值的相對面,走向更自我毀滅的方向? 也許,當我們在教導下一代一種幸福的價值同時,也要教導分享一種「懷疑」的精神;為懷疑而懷疑,為反對而反對,當然是沒有建設性的,但是,客觀求真的習慣態度,卻很可能是不讓自己變成分裂人格的偽善,進而瞥見真理,哪怕即使只是片刻,也是不可或缺的過程。

我聽過下面一個猶太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

猶太父母常常在孩子夠大的時候,都會以一段戲劇化的過程教導孩子為甚麼他該有懷疑的態度挑戰已知:父親會先告訴孩子爬到一個高的地方,然後告訴孩子跳下來不要緊,他會接住孩子,但是,當孩子真的跳下來的時候,這父親卻是袖手旁觀,孩子因而會扭到腳,甚至摔斷腿,這位父親於是會很慎重的告訴孩子,為甚麼他該懷疑任何事,不要理所當然的信任任何事、任何人。

這當然是有些冷酷的,然而現在孩子腿傷的一課,卻為孩子建立了一種客觀的生命態度,避免一廂情願的樂觀理想盲信, 而後造成失望甚至絕望,就像舞台劇《推銷員之死》那樣盲目的推崇一種價值之後的陷入絕境、徬徨、毀滅。

我對猶太教和原始佛陀思想的欣賞與感動原因之一,就是他們教導為善信心的同時,也教導懷疑求真的精神,佛陀是明白的說了,我提供你們的只是一個解脫的方法,我是解脫苦受了,但是不要只相信我說的,而是要在自己身心裡求證:「自(己身心變化)依止,(無常緣起真理)法依止,莫異依止」,眼下有幾位所謂大師、導師、上師,有這種胸襟與氣魄教導跟隨者要懷疑他自己的教導。

猶太人就更是鼓勵懷疑他們的神,基本上,是從懷疑中得到更大的信心;這或許是為甚麼猶太家庭出了大量的科學家、數學家、哲學家、心理學家大師級人物,或許少了猶太文化就根本沒有近代物理、原子彈等等近代的文明基礎,

如果這些高尚的人類價值或是信仰是真實的,那麼我們就完全不需要害怕它們被挑戰、被質疑;反過來說,那些經不起質疑的人物、價值信仰、障礙我們因看到真理狂喜的,或許就是人為多餘概念。

我們不妨說介於「信心」與「懷疑」之間常態的「掙扎」,不管是自己的還是在別人身上看到的,都是「健康而正常」的,毫無畏懼的必要,它必然最後要收斂穩定到真理的近似(如果那些高尚的價值與信仰是真實的),而一個人的尺寸寬容程度決定了他自己的生命高度與寬度。

莊子的生命對話


羅素 (1872-1970) 曾經說過:「   

    我絕不會為了我的信仰而獻身,因為我可能是錯的。


這位兼具哲學家、數學家、徐志摩覓之不得的老師,是一位以數學起家,而終以哲學成就獲得1950 年諾貝爾獎的得主,根本上是一位懷疑論者但是,他並不是一位高傲冷酷的知識份子,而是為了他人道主義反戰堅持得罪當權者不妥協,寧可被主流價值處罰,被劍橋大學及美國名大開除教職,有風骨而又多情的知識份子,他對人世間的兼具理性與熱情,還有他的信心掙扎,可以從他動人的自傳裡讀到 [1] ,人類有沒有可能到達「理性」和「感性」的完美平衡?還是只有宿命的畫地自限?這一點上,我以為羅素對這世間,少數願意堅持朝向這個方向努力的人,提供了一個精神上的高度。

我們也讀過《莊子》、《老子》那似乎天成的高貴和諧,脫離世間的優雅,可是我相信我們只是看到「成品」,沒有機會看到製程中的「掙扎」,老子著作或許過於精簡,但是莊子的層層有條理的論說裡,卻是看的出他自我對話的態度;未必他是為了假設幾千年後才有的聽眾而寫,他自問自答之間,已經得到了自身的依止、安身立命之處,我們後人的感動與啟發,對他而言只不過是一個副產品。

我在揣摩像莊子這樣鐫永的對話作品裏,似乎多明白了一些我們為甚麼該寫,即使可能根本沒有聽眾,因為在不確定的對話裏,我們其實可以對人世生命得到信心,我不知道
莊子在寫書之前,會不會也只是一位堅持原則,為官不得志,只得退居田園中,竟日唉聲嘆氣的凡夫,但是無疑的,在寫下他的人與天地萬物的對話以後,他確實是成為我們熟悉景仰的《莊子》了

你還不是甚麼你期望的樣子嗎? 無妨的,如果你努力的在某處寫下一些對話與掙扎,你就有希望的靠近些了,莊子並不知道他是莊子,...直到他寫完了《莊子》吧,我是這樣認為的。

理性與感性的平衡

佛陀破除無明,離苦得樂解脫道心理學方法論裡,也有兩類行者歸類,即所謂「信行人」和「法行人」:基本上信行人是感性盲信的,樂天的,與「貪」 (greed, desire, craving)、「癡」(ignorance) 心所(mental factor) 相應;法行人則是理性的懷疑論者,所以是和「嗔」(anger, fear) 心所相應,兩種個性各有其優缺點與可發揮的生命著力點。

這種分類不是什麼標籤意義,而是要幫助一位真心希望學習心靈澄明,就像達摩東來土要找到的那樣一位「不為人所迷惑的人」一樣,誠實明白自己欠缺的不平衡,是哪一種,在佛陀看來,這兩種性向是可能在一個人身心上整合而不矛盾衝突,昇華而為真正的「慈悲」與「智慧」,無心、直心、無所不知、全然的澄明、無所畏懼是可能的理想,而他們總是可以從我們現在的不圓滿,無知與憤怒不安恐懼出發開始的:

重「理性」打破沙鍋問到底的人終究不會再追問為什麼好心不一定馬上能看到有好報;重要的是;當一個人決定做一個「好人」的時候,他得到的獎賞就是他「做了一個好人」,而不是
期望好心一定會得到什麼,或是去花時間對其他懷疑論者的質疑做解釋,這就可以停止所有無邊的邏輯推理為什麼要做一個正直 (decent) 的人

至於感性的人;埋頭於遵循教條、學院、書本、上師等等,自動降低自己的生命高度,放棄質疑的權利,掉入另一種誠惶誠恐的生活。這樣埋沒人類理性推理的自由天性,自動屈服恐懼於發掘真相的好奇,再也不敢質疑自己的信心,我是認為,很可能這種「信心」也不是多堅定,持久的。

無惑來自掙扎的完成

德蕾沙 (1910-1997) 修女,這樣一位幾乎是當代宗教虔誠聖者的代表,有人卻在身後批露很多她對神、她的信心幾乎無有休止的質疑態度,書信上表面看來就像是沒有信心的一般人,你會怎麼想,Just take the face value 根據浮面上的誠實,覺得她根本沒有虔誠的信仰?一個普通的失敗弱者?而不是一般所定義的聖者;

還是,像我一樣,更感動於她的誠實和她的掙扎,反而詭異而完美的定義了她全然的虔誠奉獻於她的信仰? 也許,她的信仰,因她而高貴,而非信仰使她高尚。我相信,她無懼於自己的懷疑,在我們之中,絕對是比任何人更靠近真理道路、或是所謂真神的少數人纇之一,如果她不是 (wo)man of faith,我不知道,還有誰有資格冠以如許稱呼。

我們應該有掙扎:在保持穩定快樂的安全區裡,與質疑現在生命所朝方向之間,我以為,掙扎是健康的,是有自覺的不選擇麻木,在表象的不穩定裡,它終究在天下之勢,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裏,趨向一個信念的穩定,一層一層的穩定之中,一個人的安詳,或許在蛹變退殼的掙扎之後,得到不疑的悟境,在親見真理的狂喜之中而得到完成。

有這樣的眼界,眼前的掙扎正是一個祝福的開始;即使它是痛苦的質疑,都可以安心面對,至少我們有距焦;我們應該要擔心的是,萬一從來沒有掙扎過,我們會不會只是在無感終日,穿衣吃飯之中耗掉生命,

所以,「信心」也好,「懷疑」也好,他們就像電影《前進高棉》 (Platoon) 結尾查理辛說的,永遠是我們有的兩個父親;我們何妨常常獨處聆聽一下他們要告訴我們什麼,

然後你不妨像莊子老子一樣把自己當做唯一的聽眾, 盡可能寫下條理的對話,如果這樣寫下的理性與感性掙扎,真能感動自己,那無疑的,你是與人類整體的掙扎向上提升經驗,同一呼吸的,你的個人小我經驗,也不再是你起先以為的孤獨了。

你懷疑做一個正直的人是有意義的? 或者,真的善有善報嗎?

或者,

你並不感到需要跟隨一般價值的盲動,又擔心不跟隨主流的被排擠?

我們應該鼓勵自己懷疑,然後試著寫下這樣的對話,不用因為嘲笑而停止,寬容同情那些會嘲笑不屑你靈魂掙扎的人,因為,很可能,他們永遠也沒有眼界看到你所獲得的暴風雨般掙扎之後的狂喜與寧靜,

那又如何呢? 「被叫做玫瑰的,即使叫成別的名字,也是依然的芬芳。」


[資料來源]

[1] 我為什麼而活著  (《羅素自傳》序言 )

對愛情的渴望,對知識的追求,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同情心,這三種純潔但無比強烈的激情支配著我的一生。這三種激情就像颶風一樣,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來吹去,吹到瀕臨絕望的邊緣。

我尋求愛情,首先因為愛情給我帶來狂喜,它如此強烈以致我經常願意為了幾小時的歡愉而犧牲生命中的其他一切。我尋求愛情,其次是因為愛情解除孤寂——那是一顆震顫的心,在世界的邊緣,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測的深淵。我尋求愛情,最後是因為在愛情的結合中,我看到聖徒和詩人們所想像的天堂景象的神秘縮影。這就是我所尋求的,雖然它對人生似乎過於美好,然而最終我還是得到了它。

我以同樣的熱情尋求知識,我希望瞭解人的心靈。我希望知道星星為什麼閃閃發光,我試圖理解畢達哥拉斯的思想威力,即數字支配著萬物流轉。這方面我獲得一些成就,然而並不多。

愛情和知識,盡其可能地把我引上天堂,但是同情心總把我帶回塵世。痛苦的呼號的回聲在我心中迴盪,饑餓的兒童,被壓迫者折磨的受害者,被兒女視為可厭負擔的無助的老人以及充滿孤寂、貧窮和痛苦的整個世界,都是對人類應有生活的嘲諷。我渴望減輕這些不幸,但是我無能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這就是我的一生,我覺得它值得活。如果有機會的話,我還樂意再活—次。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3538703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沉潛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兩個父親
2010/06/20 08:48

>「信心」、「懷疑」,永遠是我們有的兩個父親
>莊子並不知道他是莊子,...直到他寫完了《莊子》…

非常有趣的思索啊。書寫本身,即是尋索的行動。吾人因而沒法不書寫(不論用哪一種符號系統…影音文字語言…)。

這是生成變化的生命歷程所不得不然。

所有看似完整定型的作品,正是在「信心」與「懷疑」之間擺盪摸索的記錄。但若堪稱為「經典」,是因為對這擺盪摸索有著洞察、體諒與悲憫。

祝福。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21 04:28 回覆:
確然
只要我們能寫 就可以感到人類的被祝福感
靈魂與靈魂可以像純真的孩子般相遇於
泰戈爾詩裡說的宇宙邊際的海灘

之所以可以
古道照顏色 古月照今塵
「一朝風月 萬古長空 」
眼前看似動盪的靈魂現實掙扎
一朝風月般 終究要收斂如
萬古長空般的寧靜沉穩

沒有掙扎 我不禁自問
穿衣吃飯以外「我真的有血有肉活過嗎?」

莊子不莊子無妨 但
寧可信心一躍的嚐試不成而凋零
也不該空過一片太平生活吧

我是這樣想的



sunism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您的學弟是為有福報的人啊
2010/06/15 20:21

不是懷疑論者, 沒辦法從工數電磁量力....一堆弔詭複雜的邏輯中釐清True or False吧?

大能力者, 卻又可以為了最單純不過的事開懷大笑

這是福慧雙修啊

佛陀撚花

笑答十四難, 這境界讓人羨慕啊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16 05:13 回覆:
好一個福慧雙修 :)
確然 深智慧者如老莊 佛陀 孔子
全然不在窮通禍福之中 而失去從容
痛苦的人忘了笑
快樂的人笑了忘
痛苦過度到快樂的懷疑以至篤定
有天生(過去的修為)
有現生努力示現的脆弱懷疑而突破
皆是靈魂搜尋(Soul search) 過程
皆是祝福

d.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e Seed"...
2010/06/09 15:32

不好意思啊。。。師兄!下面那些字句是師妹讀完你的大作後的感觸。剛好前陣子發掘了這個名為“ The Seed“ 的好聽音樂,想順便和大家分享。透過你我返回來認識這個 瑜珈大師 , 有機會還真想親身體驗他的教導,呵呵!

對了,上回你找到的太極氣功十八式,是臺灣民間的版本,幾乎變成了健身操,你參考看看下面這個版本:

http://webcache.googleusercontent.com/search?q=cache:-L_pHzQ7E6YJ:www.youtube.com/watch%3Fv%3DuIQgxawAmuU+18-style+Tai+Chi+Qigong&cd=1&hl=zh-TW&ct=clnk&gl=tw&client=firefox-a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10 07:53 回覆:
明白了
也讓我貼一段古印度吠陀奧義書作回應

Truth is one but wise men speak of it in many ways.
─Rig Veda 1:64:46

氣功門派 講動 講靜 特多
據一位我認識來自北京的中醫告訴我
他們中醫學院學生 晚上到樹林"採藥"(採氣)
每個人都各有姿勢 門派不同 各隨本性 有上百的姿勢
天下之大 無奇不有
練功者自己 若不廣積善根福德
恐怕也是空有架勢一番吧了



d.d.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he Seed
2010/06/08 15:34


快樂的時候多。。。忘記了懷疑
掙扎的時候多。。。默默地探尋
好像一棵種子。。。要經過掙扎
在變成大樹前。。。成就了自己
也成就了別人。。。就從一粒種子開始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9 12:19 回覆:
很有哲思的禪詩和音樂
或許是譯自這位大師的教導?

Google 找到這位印度
瑜珈大師 Guru Isha 的資料
看來此人頗有一番修為

多謝師姐的資料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wiser or believer
2010/06/08 13:47
這篇文章很有意思, 讓我想到咱家老二, 他最像我, 十足一個 Believer. Happy, but sometimes, easy to be cheated. 也許我該學學那個猶太父親, 教他懂得多懷疑,天啊, 他已經大學畢業了, 希望還來的及......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9 12:38 回覆:
啊 Believer 就是快樂的命 不必頭上安頭 自尋煩惱的
儲存快樂的DNA 很好啊
我有位年輕的台大博士班電機系學弟
自己一個人 都會傻笑
然後我在邊上笑他傻笑啥
他嘴裂的更大了 from ear to ear
說不知道 就是覺得該笑

這幾年 三個孩子 吵的他快瘋了 工作朝不保夕的
有一天 我看他在公園看孩子玩
不太天真的笑了
煩惱孩子的成績 學費啥的 有條有理的說著 what if...
忽然覺得他比我老成很多
(ㄝ 比我還) 像真的爸爸了

You know... Life always works its way out
believer or doubter
你總是經驗著一邊
成長自另一邊的記憶



byeby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doubt or quest
2010/06/05 07:25
believe, trust, confidence, doubt, quest 這些字相近但不相同
在"WE"society中, trust 很重要,但在"I"society中則行不通;反之亦然.
所以我不認為猶太人那種懷疑論值得學習,與生長環境有關
他們分散在世界各地求生存,不得不養成強烈的自我防衛能力,但以色列這個國家太過分了,做慈善事業還不如好好的做世界公民,跟西藏人學學吧
如同Emerson說的”真理和謊言(從外表上看起來)都是美麗的” ,慈善事業和黑心事業一樣,也都是看起來美麗的,那一個美國的大亨,如Rockefeller之流,沒有做大慈善事業?沒有從大黑心事業起家?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5 08:16 回覆:
首先
以色列(國家) 和猶太人(宗教 民族)是兩件事
就像中國跟華人整體是兩件事一樣
我這裏不談政治只談文化上可取之處

不管有多少華人幹著佔便宜不守法的小勾當
我們不能說華人傳統甚至一個國家是邪惡的
是嗎?
這就是我反對的二分法 標籤化
難道猶太文化理這種特殊的個性對文明沒有貢獻嗎?
黑心不用肯定
又為何要陰謀論其慈善事業的動機?
即使有一個肚子填飽了 都有意義
世界公民? 不過是個漂亮的抽象名詞

Doubt 這裏是相對於 Faith
Quest 可以是我說的掙扎過程
這裏沒有 "we" 這範圍
只有個人對真理原則的態度
所以trust =believe=confidence

我是肯定達賴個人對精神文明的貢獻
但試就您的問題回答
即使其文化上是有過佛教的薰陶
西藏過去神權治國
出家人過著富裕生活
(像梵蒂岡的教皇一樣是不合時代的狀態)
而百姓農奴工奴生活貧困不平等
政治上並無可取之處
現今藉西方人角度 兩強之間生存
不確定他世界公民之責何在

個人淺見 請笑納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恐懼...
2010/06/05 00:25
好耶﹗總是有效的帶來反思﹕為何自己年少就從著先輩欣賞﹕康德羅素和老莊...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恐懼...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5 03:02 回覆:
多謝鳳姐賜教好句!

找到《中庸》原典如下:

「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

所以很多人都發現孔子是很 liberal 尊重「人性」 獨立自由
信任人的自覺可以找到"道"的允執厥中:
 
依人心以向道心,順於道心,與道心相應,自然
體見於道;體道見道而又不違人心,
這就是允執其中。  是本於人,志於道的進展過程中,
所有恰到好處(中)的方針。

而不是明宋後期的理學家割斷考據訓詁式的
弄出出一個「天理」與「人欲」的對抗壓抑
(人性與人欲一字之差卻有相反的價值標籤)
僵化思考脫離原始儒家思想教條式的
引起五四思想革命的所謂"吃人禮教"

我想 君子戒慎 不是惶恐自身的甚麼
而是深恐自己不小心違反人性 道心 仁義
而可能傷害到任何一個無辜的眾生吧

君子 以此
常憂而為定樂
任重而道遠!
但終日與道為伍
而不亦樂乎哉

他其實心中是快樂而時時充滿狂喜的


異色-自古文人多寂寞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感谢分享
2010/06/04 14:17

我想,相信者和怀疑者之间应该不适用绝对的“二分法”,

彼此其实不是对立的,只是有层次的一种对照。

想到一句话“快乐使肉体美丽,痛苦使灵魂美丽”,

相信者较贴近前者,怀疑者较靠近后者。这就是层次的微妙不同,而一个经过挣扎的灵魂,必也可能历经相当的痛苦,之后有了自己的觉知的结晶。这其间,即因为怀疑而生,而您举出的几个人物例子,我认为都很贴切。我还可以举出其他的--沙士比亚,卡夫卡,梵谷等等,我自己也是(有抬举自己的嫌疑)

不然如此说也是一方式:我相信我深爱我的父母(天性使然),但我却怀疑“亲情”,“血缘”一定是个能够给予无条件;绝对资源的系统,这也是我自己历经过挣扎后的感悟,但最后我接受了我相信和怀疑的。我曾经推翻过算命的铁齿,错过了所谓的普世价值中的“幸福”,但现在的我却很确定;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是会选择那时的决定。

觉得,您每篇的文章,都是不说教的“教材”,对于“生命”这样大的课题,经您梳理,我都会有“跳跃式”的视野扩展。

再开玩笑地说,多看你的文,应该不会得“老人痴呆症”。

感谢分享。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5 04:00 回覆:
謝謝異色細心讀完 並點出了一個我隱藏背後的意旨
對我們慣常概念二分法 (dichotomy) 的勘破:

常人站在一邊 直覺的嫌惡另一邊
而不知道自己這一邊的定義
與那一邊是不能脫離的;

社會階層高低 能力高低 美醜無不如此
是動態的 不是天成的 不必自傲 也不必自卑
悟者只是不卑不亢的瞭解
叫他德者也好 涅槃也好 狂喜也好 寧靜也好
就是與老莊 佛陀 絕對真理 同一呼吸 同一悲仰了

如果沒有窮人存在 請問什麼是富人?
看來是相矛盾的 本也應是共存的諧和
而人類自己的無明偏見 (還有電視廣告失智式的物化推動)
把這系統扭曲的更慘不忍睹而醜惡悲哀

我這一系列"關於真理" 的論述中與邊
就是逐項的自我檢討與教育:

如您所說
本文從信心的快樂 與質疑的不滿兩邊
說明不是割裂的對立
是有相對相生的"動態"過程
非命定式的宿命"靜態"

透過掙扎的過程 得以和諧而不衝突
就是如您所說 有過那種相信和懷疑的掙扎以後
"再來一次 還是會做一樣的決定" 像羅素一樣
即使人生苦難 但依然願意如此"再活一次" 的無憾

也想起麥克阿瑟將軍說的
"你再叫我過一次軍旅生涯 我不願意
但是 你要花一百萬買斷我的經驗 我也絕不願意"

生命就是要痛快無憾的如此吧

異色果然明白我這種頭腦體操的目的;
只是 是另一個方向多些; 除了讀者
還是多一點確保我自己不得老年癡呆

您大概難想像我常被家人責難 缺這忘那的
短期記憶喪失 (short term memory loss)
的沮喪
我想我們對不重要的事 總是自動選擇性遺忘的機制吧
又何妨呢?
永遠有更重要的事要思索呢...

byeby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懷疑這種成就
2010/06/03 12:50
猶太人能創造原子彈、啟發近代物理,卻不能在中東維持和平,反而屢屢引起戰端,這種文化是否不夠平衡高等呢?!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4 01:34 回覆:
謝謝大姐的好「質疑」;
的確 如果我們看到猶太人今日獨佔經濟政治各方面的跋扈苛薄
是覺得有問題 (不過也要注意慈善事業猶太人也是做的最多的)

這就像不是說有信教的 或是佛教徒就都是好人一樣
包括我自己也 可能不是全善 而亦正亦邪
這點我很喜歡格友異色的務實的態度:
她說我們其實是「正邪並存」的

我們無法阻止他人為惡
但是自己必須有一個安身立命的方向
我想
永不休止自我的質疑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品質
可以向猶太文化學習
(至於其他負面的就不必了)

東村James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是文天祥
2010/06/03 01:26
不好意思來給您亂﹐更正一下﹐是文天祥啦﹗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6-03 04:37 回覆:
沒問題 明白
謝謝你的好例子 與補充
頁/共 2 頁  回應文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