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23 09:47:11瀏覽2781|回應3|推薦28 | |
空行者之戀 雪洞 風雪不斷數日之後,由山洞外照進來些許的陽光,讓懸掛於上的冰柱,閃閃發光地折射著,顯得有些刺眼,空行者從深度禪定中,慢慢的睜開雙眼,緩緩出定… 冷冽清爽的空氣,緩緩的充入他停止呼吸數日,只有小腹丹田胎息微熱的身體。 長期禪定的修練,早已改變他的身體循環與皮膚分子結構,所以此時他沒有任何寒冷的感覺,有的只是氣脈通暢周身柔軟的喜樂內觸。在這一刻,他看似孤獨一人,但是因為心靈平靜的無比澄清,沒有任何渴望 [5],他覺得自己從來沒有這樣的滿足快樂過。 頭幾次來到這山洞,他靠的是長途跋涉費力的攀登旅程,經過長久修練以後,他得到四禪以上定力進而修得「神足通」的飛行能力 [1];所以之後,每當需要獨處修習禪定時,他只需專一念力,彈指可至。由於定中練習「生滅無常觀」,此刻的他,心理上已達「初果」見法境界[4]: 待人接物雖然還沒有完全「船過水無痕」、「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四果阿羅漢(Arahat)平等心,多數時候,他還是自處於正念裡,只見生滅來去。平常看來,他似乎就只是身處大都會裡的市井小民,平凡百姓,日常作息只是以境練心而已。 雪地陽光的折射十分刺眼,所以他得戴上墨鏡,仍舊得盤腿靜靜的坐著:剛出定,不能馬上行動以免傷到筋骨,所以必須等待腿部經脈的完全活絡才能起身,此刻出定以後平靜的心湖,就會漸漸浮起「影像」「概念」如常, 不過這些並不干擾他,影像就祇是出現而已,頭一個浮出的,卻是那女人的影像… 他自己也不禁微笑。 修練 其實,這是這一陣才發生的。在空行者現在的心理境界裡,他對女人的愛,不是性幻想或肉慾式的,而是一種熱情融入生命,純粹對美的動容,他的心動,不全是那女人的美,也在於其他面向:她的生命態度,她的故事,或是任何一種對生命動盪的主動宣示;就像溶入一部歌劇、一部好電影那樣的愛戀。 在「欲界」[5] 的平常人,有兩個基本問題要解決,所謂「食色性也」:總是要重複的經由「渴望」連結像蹺蹺板一樣在滿足與匱乏之間重複上下不止。根據老子的觀察,這是世間萬物運作的自然律:「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交流)以為和(諧)」[6]。如果沒有過度的貪求,這世間其實就只是和諧的自然之美而已。 古老中國的道家與印度的瑜伽行者[3],很早就發現,這種陰陽和諧的發生,並不一定要藉由「外在」的來源獲得;經過身心修練,如果在「內部」找到這種和諧樂觸,它會是源源不絕於自身氣脈(或七脈輪)之中,而不會像外在感官的供給一般, 會時有時無的匱乏。所以練氣或瑜伽行者看來,正確修定的話,表象看來是欲薄或是禁欲苦行者,飲食簡單,而內在其實卻是身心富裕,神采昂揚;佛典裡對「初禪」以上的定樂都有詳細的描述。 有些人一知半解或誤解這種身心狀態的描述,就在小說裡虛構出一個「葵花寶典」的武功密笈,把這些精神修練者(如沙門、神父等)想成是不正常的「太監」或「陰陽人」。當然,它更不是一些似是而非「性力崇拜」(Tantra)喇嘛教的「雙修」,或無知或有心的詐財騙色技倆。 內部精神層次提升的修練者,只是外表上有著和諧與平衡,男人會同時具有女性的溫柔敏銳,女人也會同時俱有陽剛爆發的力量;他們並不一定需要一般來自感官身體上「海底輪」[3]的快樂滿足,對世界、人類,他們有著從「心輪」發出純粹柏拉圖式的愛。 追尋 對一個修定又有神通的人而言,心中有雜念,很容易退失定力與神通(《大智度論》裡有說到「仙人墮處」,因為看到漂亮MM當場從空中掉下來…啊…,一定很痛…) 。 他並不是不明白這個道理,只是他並不打算壓抑這種憶戀。有修定經驗的人都知道「你所抵抗的東西會持續存在,你所靜觀的東西則會漸漸消失。」對抗常常只是會加深雜念,生出更多的憤怒,所以他就決定誠實不人為的讓自己的愛流出,靜待因緣決定他的心,何去何從,只要他能始終保持自覺的念處。 回到自己的住處,也有另一種快樂的感覺,因為那女子是他的鄰居,就在附近小學教書,常常在公園,不期而遇,或是在雜貨店裡,會不經意聽到她與老闆娘的對話。都幾乎成了他生活的一部份了,除非他要逃走,不面對真實的自己,那這樣,這女子的影像恐怕會跟著他一輩子;或者,好幾輩子… 迴入 他終於決定去面對她,他願意冒著失去定力,失去飛行能力的險,讓他自己從這種感情裡成長出來,於是,他跑去面試並應聘到那間小學,與她一起同事教書。第一次正式的介紹;她說:「第一次教書嗎? 很面熟,我們好像在那兒見過…」他說:「是第一次,嗯,我也覺你很熟悉…」 後記 智慧上解脫煩惱的聖者(初果以上),都是無情冷酷,脫離人間的嗎? 根據原始經典,解脫者到阿羅漢,有著各種各樣的面貌,佛陀弟子裡的阿難,其言行可說是感情最豐富, 解脫者的性情中人;佛陀入涅盤時,其他阿羅漢大多只有深悟因緣的沉默,阿難還只有初果的證量,所以表現了悲傷。事實上,後來大乘佛教的潮流,倒是反映了更多阿難的人道關懷。 本文的靈感也部份來自三島由紀夫的短篇歷史解讀小說《志賀寺上人之戀》[2]和很久以前看過的賴聲川的電影「飛俠阿達」[7],小說裡的上人因愛上太子妃而感到「破功」的恐懼,覺得很可能不能去到淨土,後來,他選擇面對太子妃,終而放下自己的恐懼往生;日本佛教以遁世歸趨淨土的佛教為主流,所以有此一解讀。 本文則是想像現代心靈修鍊者,是否可以有一種不即不離世間的一種面向,沒有抗拒批判,只有和諧,只有因緣、得失放下的過程。這其實也是吾人所理解到的佛教《般若》、龍樹《大智度論》的「深觀廣行,不求速成」的本意吧。 或曰: 「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又,故事純屬虛構,若有雷同,純屬巧合...。
[參考資料]
[1] 第四章 《佛教神通─漢譯佛典神通故事敘事研究》 丁敏著 法鼓文化 [2] 《志賀寺上人之戀》 三島由紀夫著 姚巧梅譯 http://skuo.lu.googlepages.com/chih_he_ssu.htm [3] 《脈輪能量書 》 奧修 沙微塔譯 生命潛能 [4] 初果、見法 http://blog.udn.com/emptytraveler/592328 http://blog.udn.com/mettayogi/1602854 [5] 欲界(desire sphere)、色界(fine material sphere) 一般常人「欲界」的身心若能由靜坐達到「初禪」定以上的「色界」, 因氣脈通暢有喜樂輕快感;自然降低「欲界」粗重習性如(食色)貪欲、 睡眠、憤怒、後悔、 胡思亂想、不安疑心等 (五蓋); 「色界」眾生身心都是同一性別的世界,所以沒有男女性慾的需求…呃…不是禁欲主義的那種壓抑,而是「精」「氣」「神」飽滿後自然發生的。又,根據佛典記載;佛國淨土百姓多是「單一性別、中性」的「大丈夫相」(如《無量壽經》等一般淨土經典),不是性別歧視,只是印度當時男重女卑習俗的一種表達;這世界如果沒有男歡女愛的佔有,只有單純柏拉圖式的愛,問題可能少一大半吧(?)… No way to verify anyway …。 http://blog.udn.com/emptytraveler/724898 [6] 第42章,《道德經》 老子 [7] 飛俠阿達 http://www.wretch.cc/blog/rogerlunghu/4149194 http://www.hkbookcity.com/showbook2.php?serial_no= Lovers in Japan Lovers, keep on the road you're on They are turning my head out Tonight maybe we're gonna run They are turning my head out Ooh...
|
|
( 心情隨筆|雜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