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愛你的牙齒
2010/01/05 03:57:35瀏覽2103|回應9|推薦69

                                 西北大學教堂




愛你的牙齒





懶人的牙

要跟你說的是,長久以來,直到最近,這件我最不耐煩做的事情:睡覺前刷牙。

為什麼呢? 因為
,通常從一大早七點起床,到晚上11點睡覺前,多半已經很累了,但是想到上床前還有一個小儀式,就會有不耐煩的感覺,但是,想到牙醫通常洗完我的牙,多半會皺眉頭,多叮嚀著要刷乾淨一點,和躺在那裡,眼睜睜看著電鑽往嘴裡送的記憶影像,就還是乖乖的撐著半闔著的眼睛去完成這個「艱鉅」的任務。

唉,這老大不小的,還像孩子一樣的偷懶,本來不是什麼光采值得說的事,但是,最近,在這件小小的事情裡,我看到了自己內部一些基本而整體的生命態度;原來,我並沒有真的能夠像我自己以為的那樣感激自己的生命,及所有的經驗。

我想像,如果我千里迢迢的跑去請教一位真正的禪師,他會怎麼回答我關於刷牙的煩惱 ? 會不會告訴我一些,我已經知道的答案,例如:「你的牙齒並不存在...」 ,好吧,這個
我明白:這身體,這牙齒,它們終歸要衰老敗壞、消失。但是,對我不喜歡刷牙的煩惱,可能幫助不大。

還是,會不會,禪師先是皺起眉頭,然後,就馬上拿起大板子敲我的頭,當頭棒喝一番,這個...幫助可能也不大吧,我沒那麼聰明,一定看不出機鋒。有好一陣了,我就靜靜的坐在那裡,我自問自答的想著,然後覺得,這位白髮的禪師在我面前,或許在沉默之後,會慈眉善目,微笑著對我說:「

               
也許,你應該學著去愛你的牙齒 ...

」然後,當他這麼說完的時候,就會像打開一個開關一樣,一股熟悉的溫暖,會從我的心窩升起吧,我想,然後,也許我就真的會進入一種平靜的專注心裡狀態;至少,「愛我的牙齒」,會比「愛我的敵人」容易一點。


武僧與花


「愛」,有時候是個很模糊的「概念」,恐怕得加上不同的形容詞,才有不同的內涵;例如,母愛、父愛、朋友愛,師生愛,博愛,渴愛、法(對真理的)愛,等等。同時,我們多半也會同意它可能是一種不可靠的「感覺」,

在佛法學習上,主要啟蒙的一位師父,他的個頭高大,身材魁武,目光銳利有神,是位道地的武僧;在出家以前,他的職業是保鑣,也參加過要簽生死狀的搏擊太極擂台;他曾淡淡的描述說,來美國以後,有一次在紐約坐地鐵時,還有一些意圖不良的宵小問他是不是會中國功夫,他回答說是(很好奇他是怎麼「回答」的),然後,這些人就縮起尾巴逃走了,

也許由於宿世善根成熟啟發,有一天,他在泰國機場看到一列比丘走過,因而萌生出家意念,於南傳泰國上座部出家,成為一位道地的叢林比丘。
師父告訴我,遊方禪修多年之後,他發現以往不脫練武粗線條個性的自己,竟然會被偶然出現在樹下不起眼的小野花感動不已,

我感覺到,那是一種對萬物一體的一種愛吧。從師父剛柔並濟的個性上,我第一次感覺到「愛」與對生命的「專注」,有著一定的關係;後來經過多年的學習,也確實體會到一些兩者之間互成的關係 :

「專注」(或說是「禪定」)的要素裡,「初禪」有兩個心所:「喜」「樂」,如果在禪修裡沒有一定程度的「愛」(對呼吸,對身心穩定的感覺),那「尋」(心轉向目標)、「伺」(心守住目標)的熱情必然不能持久,專注時間必然不長,很快就覺得無聊(「昏沉」、「掉舉」、「惡心所」浮起)。

姑且不論
「喜」「樂」也有與氣脈通暢的關係(如「人逢喜事精神爽」),要能禪坐、靜坐至少一小時以上,我慢慢體會出,這不是一種土石枯木式的心情,而是一種對自己處在平靜狀態中的一種愛和熱情;然後,因為靜下來,(一方面也是氣脈因而通暢)心變細了,再回到生活中,自然容易感受到生命的動靜皆美。

禪師的愛

禪師的愛,是覺悟的愛,不同於無明的愛:

覺悟的愛是一種訓練開發腦部(特別是腦前葉),使五官
完全感受當下的愛,只有在慢下來,靜下來才能發生;

無明的愛,則是不安的、不滿的、恐懼失去的、急促的,對過去與未來的渴愛,生理上僅僅侷限於部分腦部概念部分的想像作用。

佛陀的教導,常常提到解脫「離欲」不再有苦受的稱為阿羅漢(Arhat) ,「緣起」教法裡也常提到「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純大苦聚」的原因,是因為六根觸受產生「(渴)愛」(craving)、「(執)取」、「(苦)有」(suffering),所以比丘們要練習「與明相應」的「諸根平靜」。

以前缺乏切身的經驗,我不由的常常想道,佛陀離苦得樂的教導,是挺邏輯理性的,因果律上沒有問題,但是,難道,這意味了佛陀是一個沒有「愛」的人 ?

當我們回到自己切身經驗,
其實並不難理解這「兩難」的佛陀教導:

最初,我們一定愛過一些人事物,然後,
因為時空變遷,到了第二階段,人事變遷,由於不同的因緣,或者你的最愛離開你,甚至變成你的仇敵,即使你自己的「喜歡」也是無常不可靠的;這樣,在第二階段,要解脫苦惱,當然解脫理論是有用的;例如無常觀、因緣觀等等。

佛陀如果是一個沒有愛的人,他也不必行腳恆河流域兩岸,關懷人們的苦痛,接受人們的傾訴,忍著自己因為早期苦行,而長時間的背痛,說法49年;這位曾經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心理治療師之一的
世尊佛陀,總是慈祥不厭其煩的告諸比丘:「諦聽,善思,當為汝說。...」如此而成為當時印度最大的思想教團。如果沒有一種專注的愛,和宗教師的熱情,那是不可能持久的。

其實原始教導裡的愛,只是指「渴愛」(craving) ,不能活在當下的不平靜(unsettling/wondering) :原典裡是這樣定義的  [1] :「

      味著,顧念,心縛 
(craving)



如果 「

    隨順
無常觀,住 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
  不生顧念,心不縛著
(craving)


沒有這些「明相應」觀的愛,就是一種無明的「渴愛」,在第二階段失去所愛的時空,自然就是苦因了;所以,我想,這種描述,是針對第二階段渴愛產生的後遺症而言;反過來說,如果一開始就是覺悟的愛,沒有期望的愛,那自然更是不會產生憂悲苦惱的重複經驗了

佛教這個字 Buddhism,是以 -ism 結尾的字,所以,它是一種生活態度(A Way of Life)的專注訓練,其實哲學內涵遠遠超過宗教的表象,因為「專注」生命當下每一刻之後,所有的愛,將是源源不絕的生命熱情,有著真正「過去種種譬如昨日死」大死以後大生的氣魄,對生命當下的熱情勇往直前;在山林、商場上,它可以是禪的退隱安然自得,或人性管理思維,到了戰場,它又可以是武士道不患得患失、義無反顧、穩如泰山、勇往直前的精神力量表現。

靜坐是下手處,但最終覺悟的愛,卻是生活全體的訓練。泰國著名禪師阿姜查曾說,當我在屋內打坐的時候,我看到我的貪嗔痴煩惱卻站在門口嘲笑著我。終究,禪師的愛,不是只有所緣的「出入呼吸」、「 身體移動」、「千變萬化的心」這些專注的目標本身而已,因為專注,因為專注的愛:平凡的一片落葉、一杯粗茶、一個微笑,或是眼前驚艷的美女、美景、冷酷醜陋的現實,都會是解脫
覺悟的種子。

愛你的生命

多年來,我越發感覺到生命的「完美」,由於有了「不完美」,才有真正生命整體的最高「完成」,只有覺悟深愛兩者,才有通向慈悲與智慧、感情與理性最高平衡的可能,駐足不前其中之一的「邊」見,不免失去人生學習的高尚意義,重複輪迴的憂悲苦惱思維舊模式,自然也牢不可破。

當我輕輕的放下杯子,輕輕的關上一扇門,或是喝下一口清茶;我可以在那裡升起愛,因為,這口茶是唯一獨特的,只有這樣的時空,我喝到它;一天結束了,我很累了,我的牙一定也累了;我應該可以專心一點,對它們溫柔一點,慢慢的刷我的牙齒,辛苦一天了吧,我應該說,謝謝,我愛我的牙;還有我的不耐煩。


[參考資料]

[1]  雜阿含經》 大正 二八三 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爾時、世尊告諸比丘:「

若於結所繫法

         隨生

         味著,顧念,心縛


        
(craving)

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

如是比丘結所繫法,味著將養則生恩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病死、憂悲惱苦,如是如是純大苦聚集。
...

若於結所繫法,

     隨順

       無常觀

    住
          
生滅觀、無欲觀、滅觀、捨觀,
       不生顧念,心不縛著


  
(craving)

愛滅則取滅,取滅則有滅,有滅則生滅,生滅老病死、憂悲惱苦滅,如是如是純大苦聚
...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 心情隨筆雜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emptytraveler&aid=3655524

 回應文章

Zoe 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睡前才刷牙?
2010/12/17 17:31
這好像已經太遲了吧? 現在的觀念是飯後就刷牙. 很多韓國和日本的上班族隨身攜帶牙刷牙膏. 午餐後大家都在洗手間刷牙. 成了例行的公式.

曾看過一為六十多歲的老太太. 一口好牙齒就是每次飯後都要刷牙的好習慣所賜.



當歸(101)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敬愛的
2010/02/04 20:22

我尊貴的菩薩您好ˇ

  有緣於隔壁看到您的留言~

    只是緣起'不是永恆'令我深感入心~

        因此特來拜訪'真的不虛此行~

             感恩您的大愛分享這麼好的文章與見解~

                   晚上刷牙時要跟我的牙齒 說聲謝謝辛苦了雖然剩沒幾顆呵 呵~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2-05 05:56 回覆:
感謝您的回應與分享,只是隨手一點生活上
與法(Dharma)相應的感想,不算什麼好文章, 過獎了

至於一切身、心的「緣起」如幻
只是條件湊合而成,無有絲毫自性可得;
則是《阿含》古意 ,其後《般若》開顯
龍樹之初期大乘思想
而可為當今 解脫道 、菩薩道行者之指引:

生死既是如幻緣起相對概念 行者又何妨
不貪求速成(佛)  但求深觀廣行
乃真
菩薩道深義也 !

與行者共勉


Miss楊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好啦~
2010/01/14 20:18

「愛你的牙齒」,會比「愛你的敵人」容易一點

看到了~

看到了~

您這"機鋒"...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22 04:11 回覆:
機鋒恐怕還要由禪師處得
我這兒只有無病呻吟的"感想" ...

張鳳哈佛 哈佛問學錄 得首獎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也得好好愛牙齒!
2010/01/13 02:01
近來看醫生多, 明日看牙醫,也得好好愛牙齒!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22 04:13 回覆:
東西都得保養 何況是人的身體
我們不愛它們 那他們當然會抗議的
大家都保重

悅己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道理
2010/01/11 13:15
我喜歡你的 "牙齒的故事", ET 終於寫了我比較容易懂的文章了, 哈 !!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12 09:56 回覆:
所以我想「愛」還是一個人類共通的語言
如果 有正面態度能量的話
比理性的推理 更能解決問題吧

AL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see...
2010/01/06 05:09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06 07:20 回覆:
看我一口好牙

PinkCottonCandy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ET~
2010/01/05 23:08
你這篇寫的真好

連我這麼沒慧根的人都喜歡

我看懂了

自己 還很感動呢

謝謝你的分享!

p.s. Don't forget to brush your teeth!!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06 07:19 回覆:
謝謝
有時候自己的了解 能讓人理解
某種程度上 也算是有點心得交代了


現在自己寫了一篇文
就是要記得好好刷牙

byebye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勿落陷阱
2010/01/05 11:26

"Buddhism"是無知自大的西方人的說法--只有他們的宗教才是'宗教',別人的只能是'ism'--和'Marxism','sexism'同一等級

佛教不是'ism',是貨真價實的'religion'--來自're'&'link(ligion)'--link back to the source, the origin of life, GOD, Nun, 涅盤,etc.. 台語的和尚叫'回想',同樣是這一意思.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05 11:43 回覆:
多謝大姐說明,-ism 是有西方文明的角度,
我想早先應該也大概想與西方基督教座區分
才造了這個字的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同感...
2010/01/05 07:56
其實佛教是一個非常積極樂觀 充滿活力的宗教
我所體會佛陀說的是: 努力去愛, 但是沒有期待與執著
(但我還沒做到, 還在學)

很喜歡ET大哥這篇文章 :)
Empty Traveler (emptytraveler) 於 2010-01-05 09:11 回覆:
謝謝
這個就是佛教不容易體會的地方:

像我這樣說說理論容易 但是
如果透過定和慧方法論的過程 真能
無常觀 生滅觀 成了"親見的事實" second nature
你所說的"沒有期待與執著" 才有了力量
homework 做的越好 憂悲苦惱的面對會越有力量

我覺得持續的努力
還是種「解脫分」善根(信根) 的基礎
最終 水到渠成 總是不負好因緣的功不唐捐吧 
所以 完全不用急 好好欣賞路旁的風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