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診斷儀器研究新里程
2011/05/11 01:45:46瀏覽379|回應0|推薦15

今年( 2011 )五月初,臨床內分泌與代謝期刊(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刊登了一篇來自德國慕尼黑大學( Ludwig-Maximilians University )的研發成果報告;根據研究人員設計的程式,電腦可以透過患者臉部的照片,判斷患者是否罹患「肢端肥大症」( acromegaly ),而且與資深的醫師相較之下,表現的更好

肢端肥大症是一種成人生長激素分泌過多的症狀,這會使局部骨頭過份生長,產生如寬下巴、寬牙床、舌頭較粗、兩頰較寬、前額寬等外貌特徵,最有名的患者則是美國前總統林肯,在美國,約每十萬人中會有 6 人產生肢端肥大症的症狀。提早發現可以即早治療,避免過多的生長激素累積在體內,把其他內分泌系統搞的天下大亂。

因為肢端肥大症具有特定的外觀特徵,研究人員設計了一套程式,教電腦從影像中辨識與分析這些特徵,藉以診斷出肢端肥大症的患者。

受試者分成兩組,一組是肢端肥大症患者,共 57 人;另一組則是一般人,共 60 人。經過電腦與資深醫師的小比賽之後,每 10 個真正的患者裡,電腦能正確判斷出 7 個,醫師判斷出 6 個

主要研究者 Harald Schneider 醫師對此表示驚喜,原本研究團隊的目標是,希望電腦的判斷水準能與醫師相同,沒想到竟然表現的超乎預期。而最讓 Schneider 醫師感興趣的部分是,面對症狀較輕微、外觀特徵較不明顯的患者醫師能正確辨識的機率降到 4 成,而電腦仍舊能維持 6 成的成功率

不過,由於辨識的對象是人的臉部照片,醫師無法像平常一樣看到患者,是醫師在此次比賽中輸給電腦的主要原因。另外,以目前的電腦辨識系統來說,雖然有不錯的敏感度( sensitivity ),也就是能診斷出真正罹患肢端肥大症患者的能力;但是,特異性( specificity )的表現就比醫師差很多,在 60 個一般人裡,電腦誤將 6 個人診斷成患者,失敗率為 9 % 。

事實上,醫學發展至今,還沒有任何一台診斷儀器能超越、並取代專業醫師的能力。這些儀器多半擔任篩檢與輔助的角色,接下來確診的任務,仍然只有醫師能勝任

因此,一個新診斷儀器的研發目標,就是在提高敏感度 ( sensitivity ),盡可能讓所有真正的患者都被診斷出來,篩選出來的,再交由醫師確診即可。如此一來,能減少醫師的負擔,並提高醫療的效率。

這個電腦辨識系統仍然處於研發階段,還不能真正上戰場使用;但針對這個有趣的研究,筆者的感想是,我國向來以電子資訊產業為強項,具有本土的高技術水平,若投入醫療儀器的研發領域,或許在未來,有機會進軍國際,在醫療領域大放異彩呢。


參考資料:

Harald J. Schneider et al. , “A Novel Approach to the Detection of Acromegaly: Accuracy of Diagnosis by Automatic Face Classification”,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 Metabolism, 5 Apr. 2011.

(http://dx.doi.org/10.1210/jc.2011-0237)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ughealth&aid=5195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