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5/04/27 17:05:19瀏覽3731|回應3|推薦22 | |
大陸社科院台研所所長周志懷最近指出,大陸對台「讓利」時代已經結束:「既然台灣民意不歡迎、大家不要,為什麼還要再讓呢?」此話一出,一方面凸顯了習近平時代大陸方面兩岸政策思維的轉變,另一方面可謂打了自稱要等著當「胡蘿蔔掮客」的蔡英文和民進黨主張的兩岸政策路線一巴掌。長久以來民進黨都把對岸的「惠台讓利」打成「收買台灣」、「經濟統戰」甚至「國民黨賣台」,動輒示威抗議橫加阻撓,忽視了東亞經濟的區域一體化過程,原本就是以中國大陸為中心。如今大陸轉變以往「讓利」的做法要求「兩岸互利」,台灣就面臨要對大陸開放市場,或者被區域經濟排除在外的兩難困境。 [台股攻上萬點,除了外資因素,「滬台通」議題也是重要背景,但服貿協議不過,「滬台通」又從何談起?] [民進黨過去在兩岸關係上,始終主張對抗衝撞,如今要改變立場當「胡蘿蔔掮客」,如果不在大陸關心的政治議題上明確表態,恐怕無法建立互信 圖為陳雲林第一次來台時,民進黨動員抗議群眾說要「活捉」陳雲林] [「口嫌體正直」民進黨一面反服貿,地方縣市長卻紛紛前往大陸、要求陸客「南進南出」 圖為高雄市長陳菊會見北京市長郭金龍] 台灣最近先有前副總統呂秀蓮說「習近平準備2016解決台灣問題」,後有民進黨立委蕭美琴主張「恢復徵兵制」。可見綠營政治人物,多半還抱持兩岸對抗思維。蔡英文怎麼可能一方面對大陸扮演「胡蘿蔔掮客」,一方面又繼續保持綠營兩岸對抗的立場呢?就算她贏得了2016的執政權,面對強大的基本教義派繼續主張「台灣主體意識」甚至「一邊一國論」,蔡英文又怎麼可能跟北京建立互信?要知道兩岸問題對台灣不只是兩岸問題,如今自由貿易協議造成區域經濟一體化的潮流,台灣也不能被排除在中國大陸主導的東亞經貿圈之外。民進黨擅長的「抗議」跟「指控」不能解決眼前的政治障礙,綠營逃避或否認中國崛起、國際政經影響力擴大的現實,更無助於克服台灣的現實困境。 要知道善意是雙方面的,台灣不能在內部鼓吹排斥大陸的同時,要求大陸片面展現善意。尤其現今中國大陸已經透過亞投行和「一帶一路」的政經戰略,展現參與國際事務的強烈企圖心。美國國防部長卡特近日則表示,美國「重返亞洲」的目的並非「圍堵」中國,而是尋求「使中國加入現行國際秩序」。既然是「秩序」,就代表美國也相對承認中國大陸在東亞的重要角色。2016年中華民國選出的新總統,勢必要面臨棘手的「兩岸政治談判」壓力。負責任的執政者即使一時難以化解兩岸之間的分歧,也不能刺激兩岸的對立敵意。在大陸政府的自信心和民間的民族自尊心日趨提升的現狀下,台灣如何自我定位,成為決定兩岸問題走向和緩還是摩擦衝突的關鍵問題。
[2016美國也將迎來總統大選,不樂見台海緊張「出意外」 圖為民主黨熱門提名人選希拉蕊的海報]
[美國國防部長卡特在阿富汗:美軍逐步撤出後,阿富汗將來的穩定有賴中國大陸的折衝]
[台灣若能排除政治干擾,妥善利用地理位置優勢,則經濟或尚有可為,否則為了政治紛爭斷送國家命脈,恐怕將會「芬蘭化」] 隊長認為,要排除這幾年來關於兩岸問題的政治紛擾,需要提出明確的自我定位。以下是隊長自己的一些想法,提出供讀者參考: 一、維護中華民國法統,建立中華民國認同 中華民國這四個字非但不是台灣的歷史包袱,而且是兩岸重要的共同歷史資產。作為二戰時一同對抗日本侵略的同盟國,以及聯合國創始會員國,中華民國與美國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以及「革命感情」。這是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可能取代的價值,更不是獨派從未受到國際承認的「日本殖民地台灣」論述能夠予以推翻否定的。現行的中華民國憲法,不只繼承了辛亥革命的「民元約法」精神,也是一部有台灣代表參與制定的中國憲法。這部憲法的存在,是維繫「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的基礎。
[民國三十六年,商務印書館影印出版的中華民國憲法原本,此頁上有台籍代表黃國書(國軍將領)的簽名]
[即使是今日的大陸,也無法否定中華民國的抗戰史實] 如今民進黨視中華民國為「借殼上市」之「殼」,意圖掏空中華民國國號的歷史內涵,綠營支持者更視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為「體育比賽嗆聲專用旗」。這麼一來,不啻於把中華民國這四個字的詮釋權,拱手讓給對岸。今天我們應該要明確定位自己是中華民國,繼承的是辛亥革命以來中華民族努力克服時代的艱苦考驗,追求自由、追求進步、追求民主、追求公理、追求平等權利的法統。現在兩岸之間要解決的,正是「中國人到底有沒有可能實現民主」的歷史課題。因此今後兩岸談判的最後底線,應該是不能傷害中華民國民主自由的價值觀。 二、傳承中華文化,佔據道德制高點 台灣需要力爭保持中華民國自由民主的價值,同時也要設法爭取大陸民間的好感,在輿論上取得道德優勢,作為面對無論政經場域上實力都已經超越台灣的中國大陸的「軟實力」籌碼。現在台灣保存使用正體字,教育中有「論語」、「孟子」等傳統中華文化,對大陸民間是一面「文化正統」的旗幟。連「民國範兒」(民國風尚)在大陸民間,也一度成為大眾的熱門話題。這些東西雖然並非「本土產物」,但一直在我們的生活當中,並且已經內化於一代代中華民國國民的精神裡。政府應該發揮這些文化優勢,跨越兩岸政治制度隔閡加強對大陸社會的影響。
[台北故宮是五千年中華文化的象徵,也是一面最好的「道德盾牌」]
[近來台灣熱中製造虛偽的日本文化想像,徒具其形,未得神髓 圖為「雲林北海道」搭建的鳥居] 如果台灣將來選擇繼續衝撞兩岸,推行把「日據」改「日治」、「清朝」改「清國」的「主體史觀」,甚至為了去中國化推行台語文教育,把民國初年由章太炎創制的注音符號改為羅馬字,同時敵視陸配、陸生,在文化上與大陸割裂。這種偏頗的文化政策,實在是自己走進死胡同。如果台灣在教育和文化上向日本傾斜、去除中國成分,只會招來大陸民間同仇敵愾的敵意。人為擴大兩岸的社會差距和分歧,不只不利於雙方相互理解,還會嚴重限縮將來的選擇空間。如果自己把自己逼入一翻兩瞪眼、不是統就是獨的牆角,不用說對台灣是非常不利的。 三、經貿是台灣生存命脈,也是走向國際的唯一出路 台灣是一座土地狹小、資源匱乏的海島,今天大部分台灣人能過上「小確幸」的生活,都是由於過去台灣努力發展經貿,累積下的豐厚本錢。這樣的經濟發展成就並非理所當然,也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一步一腳印、經過踏實奮鬥,努力開拓市場,才創造出今天的榮景。如今台灣在激烈的國際市場競爭中,需要的不是政治口水,而是富有遠見的經貿政策和國家戰略。政治領袖也不該老是想著明年要在哪裡放煙火,應該考慮把錢花在實際建設上。試想如果一個國家缺水缺電、登革熱肆虐,外資和國內產業是否會紛紛外移到其他條件更好的地區(如從台灣移往鄰近的福建自貿區)呢?
[當初為了解決中東石油危機帶來的能源短缺問題,政府建設的核電廠,如今卻成為反核運動攻擊的標靶]
[台灣與韓國相較,經貿劣勢已經一覽無遺] 在不利的條件下,台灣能夠走向國際,說穿了還是靠著過去強大的經貿實力。否則像巴勒斯坦或北塞浦路斯這樣的「國家」,在國際上又有什麼地位、有什麼「尊嚴」可言?不只是對外貿易不該受到政治紛爭的阻礙,如今台灣社會早已進入少子化,2010年出生人口僅有十六萬六千人左右,那麼到了2030年以後,台灣的各行各業是否擁有足夠的人力資源?國內服務業是否要面臨市場消費力不足、通貨緊縮(如同日本現在的情況)的困境?明年選出的總統和政府,是否應該規劃設法吸引外來人才,甚至留住陸生為我所用來提升台灣競爭力?如果明知問題卻不採取任何解決辦法,把堆積如山的問題都留給下一任解決,那台灣現在的經濟本錢早晚會坐吃山空,而且只會早不會晚!
[台灣社會部分人士對陸生有不理性的排斥,但以台灣現今的條件,將來能吸引到的外來人才,很可能必須以陸生為主] 以上三點是隊長個人對台灣將來的想法,歡迎各位總統候選人、准候選人參考,或者直接拿去當政見,隊長也不介意。兩岸關係問題是今日台灣生存發展的拱心石(Key-stone),我們要有明確合理的自我定位,將來在與大陸進行政治談判時,才能據理力爭、有理有節,為選民爭取更多利益。 ▼延伸閱讀▼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