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為什麼漢人叫「漢」人?那些課本沒教你自己也不學的真歷史
2015/06/08 00:27:27瀏覽23600|回應3|推薦42

  最近課綱問題在網路上吵得沸沸揚揚,有人些好像認為改了課綱就是大中華
主義、就是消滅「台灣認同」。隊長認為實際上歷史有太多細節是塞不進國、高
中課本那薄薄幾本書裡,偏偏這些細節又很重要。而我們的文化,正好跟這些中
國歷史上的細節脫不了關係。所以隊長又要發揮雞婆精神,告訴大家這些古早年
代的故事了...等大家看完故事之後,就能理解中華文化的重要,是跟今天的
我們不可切割的。

溝通的「溝」是哪條溝?

  在生活中大家常說「溝通」這個詞,可是你知道溝通的「溝」是哪條溝嗎?
答案出自《左傳.哀公九年》:「秋,吳城邗,溝通江淮。」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秋天吳國人在邗築城,開鑿溝渠連接長江、淮河」。邗這個地方就在今天的揚
州,這條溝就是鼎鼎大名的邗溝。(有印象嗎?課本上說隋煬帝開運河,連接了
通濟渠、永濟渠、邗溝跟江南河,就是這個邗溝。) 

春秋時代吳國已經有了大翼、中翼、小翼等戰船,也曾派出水軍從海路攻打齊國

[春秋時代吳國已經有了大翼、中翼、小翼等戰船,也曾派出水軍從海路攻打齊國]

現代復原的春秋戰船

[現代復原的春秋戰船]

  吳國人為什麼要開鑿邗溝?原來當時的吳王夫差(沒錯,就是西施的故事裡
的那個夫差)打敗了越國之後,想要北上爭霸中原。但是吳國位於長江以南,當
時長江以北的淮南地區比較荒涼,交通很不方便。夫差一連攻打了幾次齊國、魯
國,都沒有討到什麼便宜。於是夫差決定開鑿一條水路,連接幾個天然湖泊,讓
運兵運糧的船隻能夠直接從長江駛到淮河。這樣一來,只要把軍隊和補給集中在
邗這座城,然後用船運到北方就行了。

  邗溝連接了長江跟淮河,從淮河又可以進一步經由泗水(孔子的「子在川上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說的就是泗水這條河)抵達魯國,既省力又省時。
於是兩年後夫差與魯國結盟,再度興兵攻齊,在艾陵打敗了齊軍。據說俘獲兵車
八百乘,讓齊國受到很大的打擊。孔子的弟子子貢也活躍在外交場合,促成了這
次吳、魯兩國聯盟。子貢是個很有外交頭腦的人,他看出弱小的魯國無力抵抗齊
國,也沒法對抗吳國。於是決定跟吳國結盟去打齊國。這樣一方面削弱了齊國,
另一方面夫差打敗齊國之後野心膨脹,肯定會再去挑戰當時中原諸侯的盟主晉國
,就不會再打魯國的歪腦筋了。 (時人以為子貢賢於孔子!)

春秋時代戰車的復原圖,又稱革車、馳車、兵車

[春秋時代戰車的復原圖,又稱革車、馳車、兵車]

考古出土的吳王夫差矛

[考古出土的吳王夫差矛]

  三年之後,吳王夫差果然率大軍北上,在黃池(今河南封丘附近)召集諸侯
會盟。吳國跟晉國爭著當霸主,最後因為吳國兵力強盛,晉國只好退讓。但這
時越王句踐趁機偷襲吳國,吳國太子被殺、國都被越國攻破。十年後吳國被越
國所滅,夫差自殺。邗溝也許間接導致了吳國的滅亡。

  現在提到夫差大多會想起西施、句踐,很少記得他是中國第一個開鑿運河
的君王。但是越王句踐滅吳之後,不久就遷都到北方的瑯琊(位於山東南部、
江蘇北部,三國時代有名的諸葛亮就是瑯琊人)。如果沒有邗溝這條交通動脈
,原本位於今天浙江省的越國,竟然遷都到靠近齊國、魯國所在的山東省附近
,是根本無法想像的。
原本是南蠻(現代學者根據《人歌》,認為越國屬於
侗傣語族)的越國,也因為邗溝而吸收了中原文化
,因此變得能跟華夏民族「
溝通」了。

  後來春秋時代的人,很快發現邗溝不只能夠運兵、運糧,也能用於通商。
前面提到的子貢,還有擔任越王句踐謀臣的范蠡,都因經商而致富,這應該並
非偶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子貢是衛國人不是魯國人;范蠡是楚國人不是
越國人)
「溝通江淮」的邗溝用於軍事行動,導致了窮兵黷武的吳國滅亡;用
商貿易卻能讓人致富,也是一種歷史的啟示。

越王句踐劍 注意劍上銘刻的鳥文與夫差矛的文字風格明顯不同

[越王句踐劍 注意劍上銘刻的鳥文與夫差矛的文字風格明顯不同]

考古發現的越王墓,越國葬俗與中原諸國完全不同

[考古發現的越王墓,越國葬俗與中原諸國完全不同]

子貢 論語上記載當時很多人認為他賢於孔子

[子貢 論語上記載當時很多人認為他賢於孔子]

范蠡 越滅吳後范蠡乘舟泛於五湖,經商致富,也許是最早利用邗溝貿易的例子

[范蠡 越滅吳後范蠡乘舟泛於五湖,經商致富,也許是最早利用邗溝貿易的例子]

從溝通江淮到「楚河漢界」

  看到邗溝在運輸、貿易方面的好處以後,戰國時代位於中原的魏國也開鑿了
另一條運河。這條運河叫做鴻溝,就是後來楚漢相爭時雙方以鴻溝中分天下的「
楚河漢界」。鴻溝在今天的淮陽進入穎水,南方連接淮河,北方一直通到今天河
南西部的滎陽進入黃河。我們前面提到的邗溝-泗水水運系統,連接的是江淮地
區和山東。鴻溝則直接把江淮跟中原地區聯繫起來。
而開鑿這條鴻溝的人,正好
是孟子去拜見過、大談仁義經的魏惠王
(梁惠王)。魏惠王一見孟子就問:「叟不
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顯然魏惠王是個很在乎國家利益的君王,開
鑿鴻溝自然是為了經貿、運輸上的好處。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六國,以國都咸陽為中心修築馳道。中國北方早在西周時
代就有所謂的「周道」,秦始皇將這個道路系統推廣到全國。但當時的馳道是用
夯土築成,在多雨的南方很容易被大雨沖毀。秦始皇死後不久,預定前往漁陽(
今天的北京一帶)戌邊的一隊士卒,就因為大雨沖毀道路而延誤了抵達日期。於
是這群戍卒由陳勝、吳廣帶頭造反。陳勝在淮陽稱王以後,封吳廣為「假王」,
命他率軍進攻滎陽,正好是沿著鴻溝一路推進。

孟子見梁惠王圖 魏惠王因為把國都由安邑(位於山西)遷到黃河邊的大梁(今開封),所以又稱梁惠王,遷都的理由應該跟發展交通以利商業貿易有關

[孟子見梁惠王圖 魏惠王因為把國都由安邑(位於山西)遷到黃河邊的大梁(今開封),所以又稱梁
惠王,遷都的理由應該跟發展交通以利商業貿易有關]

秦始皇統一文字,圖為秦朝小篆刻石: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秦始皇統一文字,圖為秦朝小篆刻石:廿六年,皇帝盡并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

  為何要攻打滎陽?首先滎陽是通往洛陽的門戶要道。其次秦朝在滎陽附近建
立了一座名叫「敖倉」的大糧倉,所有從關東運往咸陽的糧食,包括經由鴻溝、
邗溝水路從南方運來的糧食,都儲存在敖倉裡。所以打下滎陽,就等於獲得了大
量的糧食。但滎陽城池堅固,吳廣花了三個月久攻不下,反而被部下所殺。不久
陳勝自己也被秦軍擊敗,在逃亡途中被車夫殺死。當初陳勝之所以造反,除了大
雨沖壞道路,也因為他是楚地出生的楚人。秦朝雖然統一了天下,卻沒有辦法消
除六國遺民的反抗情緒。

  接下來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項羽、劉邦等人各自起兵,兩人相約「先入
關中者為王」。但是儘管劉邦首先入關滅秦,項羽卻不服氣,擺下了鴻門宴威脅
劉邦。於是劉邦被封到漢中、巴、蜀之地,項羽在關中封了三個秦朝降將為王,
自己則號稱「西楚霸王」返回關東。有人勸他留在關中,項羽卻說「富貴不歸故
鄉,猶如錦衣夜行」。結果留下了「楚人沫猴而冠耳」這句典故。當時天下有趙
王、齊王、魏王、韓王等很多個王,項羽卻一點也不想統一天下。他認為他只要
能成為楚國的君主,兼春秋時代的諸侯霸主就可以了。

根據史記記載,人見人怕的西楚霸王項羽

[根據史記記載,人見人怕的西楚霸王項羽]

秦始皇兵馬俑 史書記載項羽燒毀阿房宮、掘秦始皇陵,而後捨棄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關中,率軍返回楚地

[秦始皇兵馬俑 史書記載項羽燒毀阿房宮、掘秦始皇陵,而後捨棄具有重要戰略價值的關中,率
軍返回楚地]

漢人為什麼是「漢」人?

  但是劉邦卻跟項羽不一樣。他出生在徐州附近的沛縣,這個地方從前是魯國
、宋國、吳國、越國、楚國等不同文化彼此交流的地區。經由泗水和邗溝可以前
往江南,往北可以到齊國,往東經過宋國可以到魏國。這就讓他跟出生、成長都
在江東,內心是個百分之百楚國人的項羽很不一樣。當項羽把劉邦封為漢王的時
候,劉邦原本很失望。但他的同鄉、當過秦朝官吏的蕭何說了一句話「號曰天漢
,其名甚美」。這句話大致翻譯成白話,就是說「把天上的銀河都封給你了,這
不是很棒嗎?」

  在當時的中國人看來,漢水(以及漢水流入的長江)是把大地一分為二的河流
。所以也用漢水的名字,來稱呼把天空一分為二的銀河。按照蕭何的說法,只要
是在銀河之下(換句話說就是普天之下)的土地,都是劉邦的封土。其實蕭何早在
劉邦攻入咸陽的時候,就搶先蒐集了秦朝宮廷裡的書籍和地圖,為爭奪天下做準
備。也就是說,雖然項羽不想統一天下,劉邦跟蕭何卻很想學秦始皇統一天下。
不久以後,劉邦就用了「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的計策攻入關中,展開楚漢相爭
的大戰 。

劉邦 儘管為人無賴,但在天下觀上超過了項羽,最終決定了楚漢相爭的勝敗

[劉邦 儘管為人無賴,但在天下觀上超過了項羽,最終決定了楚漢相爭的勝敗]

蕭何 漢高祖劉邦的同鄉,曾任秦朝官吏

[蕭何 漢高祖劉邦的同鄉,曾任秦朝官吏]

  結果不用隊長說,大家也都知道。項羽跟劉邦談判以鴻溝為界中分天下,劉
邦卻違背約定進攻項羽,把項羽包圍在垓下。
項羽至死沒有理解的是,鴻溝本來
不是為了阻隔天下,而是促進交通建造的運河。又怎麼能作為劃分國境的「楚河
漢界」呢?當他聽見「四面楚歌」的時候,不知是否終於領悟到了「溝通」的力
量?「無顏對江東父老」的遺言,可能也包含對自己沒有跟上時代改變的感慨。

  劉邦之所以能成功,有一部份的原因是「漢」是一個史無前例的國家。不像
秦國、楚國、齊國、燕國、韓國、趙國
、魏國(還有蠻夷的巴國、蜀國、中山國
等等),彼此之間已經有了太多的仇恨和
歷史包袱。「漢」卻沒有這些負擔。所
以關中的秦國人可以成為漢人,長江流域
的楚國人也可以成為漢人。所有人都能
在這面大旗之下合而為一。無論本來是句
吳(吳)、于越(越)、荊蠻(楚),東夷、
南蠻、西戎、北狄都不再有地域、血統、種族之別,融入華夏成為大漢的
子民。
這是秦始皇沒有辦法做到,而劉邦和他的繼承人最終做到的。

生為楚國人,成為秦國丞相的李斯

[生為楚國人,成為秦國丞相的李斯]

  聽完這些課本沒有教你,而隊長從頭到尾告訴你的真實歷史,不知道大家心
裡有什麼想法?可不要跑去抗議「課本騙人,大運河根本不是隋煬帝修建的」喔
!那樣就太枉費隊長一番苦心了。
最後用出生在楚國,卻在秦國當到丞相的李斯
的千古名文《諫逐客書》結尾:

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卻衆庶,
故能明其德;是以地無四方,民無異國...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racodeazure&aid=24144654

 回應文章

麵線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21 19:56
枉費格主如此用心,結果只是對牛談琴。

江山改 : 七月七日夢醒時分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漢水當銀河 漢人傳天理
2015/06/21 11:09
不必論主觀意見,

只看客觀事實 !

物競天擇, 適者生存!

Mittermeyer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5/06/08 12:11
其實,台灣有很多人不知道一個歷史上的事實:


韓國在15世紀以前通用的書寫文字是「漢字」,所有書籍都是以「漢字」寫成。(不相信的可以重看一遍"大長今"就知道) 而且在當時僅有文武兩班貴族有能力學中文漢字,平民百姓是沒有權力學漢字的。


15世紀朝鮮的世宗大王(世宗25年,西元1443年),為了讓全國百姓都能習字閱讀,才決定親自創制了如今的"韓文"~

儘管如此,韓文系統中的「漢字」從未消失過,就跟日文系統裡的「漢字」是一樣的,都是基本文字教育里的一環!

台灣這麼多人想搞「去中國化」, 想切斷跟中國大陸的文化聯繫, 想否定跟中國大陸的祖先宗族關係, 光靠一個「課綱微調」是沒有用的,因為「去中國化」這四個字已經是中文了,你又如何"去中國化"?


這些人有種的話,也學學當年韓國的世宗大王, 創造出一個完全不同的文字系統出來吧~

不過

我想這些人也只是 "隨便講講而已"~ 那怕裡面有所謂"諾貝爾獎"得主,也 "不外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