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8/24 10:54:56瀏覽3567|回應21|推薦126 | |
如果不認識 Mr. Ahmet,布爾薩 ( Brusa ),只是伊斯坦堡東南方兩百多公里處的一個汽車和紡織工業城。 認識了Mr. Ahmet,他為我揭開了這個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昔日首都的面紗,讓我領略到這個古都神秘與異國的風情。 搭夜車,到布爾薩市區,天濛濛亮。東問西問,終於,找到了網路上文章推薦的旅館 Otel Günes。敲門,將還在矇頭大睡的老闆,從臥室裡挖出來。雖然言語不通,好心的他,還是讓我提早check in,讓我可以躺在床上補眠。 中午,外出探奇,順便去吃午飯時,老闆娘……嬤嬷,在旅館大廳裡出現了。 滿臉笑容的她,嘀嘀咕咕、熱情地衝著我說一堆聽不懂的土耳其話,還不時地用手比著5和壁上的時鐘。比手畫腳,雞同鴨講,弄了半天,我終於弄明白了:原來她希望我下午五點回旅館,因為他們的好友Mr. Ahmet那時會到旅館來,帶住客去探訪布爾薩民俗之夜。 嬤 嬤 與 Diana 合 影 於 旅 館 Otel Gnes 大 廳 Mr. Ahmet是誰? 嬤嬷指著入門櫃臺上貼滿著密密麻麻的感謝函,從其中的一封台灣旅客的信件中,我才知道原來Mr. Ahmet是當地高中的英文老師(也有人說他是高中校長)。除了晚上會免費帶旅客到附近的茶館喝茶及看旋轉舞外,還會帶有緣人,參觀布爾薩市區的著名景點及他任教的學校,並與他的學生同樂。 Mr. Ahmet 攝 於 旅 館 門 廳 離開了旅館,走出小巷,切進了布爾薩的主街…阿塔圖爾克街。 摩登的建築物,迎面而來的人潮和流動不歇的車潮,嗅不出一絲清晨來時的那份寧靜,更看不出這號稱『綠色布爾沙』的現代化都市,居然是個有數百年歷史的古都,是古絲綢之路臨近西方終點的重鎮,更是土耳其文化的發源地。 旅遊書是這樣寫布爾薩的 : 土耳其鄂圖曼帝國的第一個首都,隔著馬爾馬拉海,和伊斯坦堡遙遙相望。先後經過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所以城內古蹟處處,風情獨具。 溫泉廣佈布爾薩,在酷愛興建浴場的古羅馬人經營下,自古來就以養生溫泉稱著,加上城外烏魯山冬季白雪皚皚,不但土耳其最著名的滑雪勝地,更是著名的旅遊勝地。 吃完午餐,逛完著名的室內大市集,回到旅館的客廳時,剛過五點。沙發上已坐滿了我新認識的四位朋友:英國BBC退休的女播音員Cindy,和三個年輕的韓國男女。 坐在他們對面的是一個滿臉笑紋的中年土耳其男子,Mr. Ahmet。第一眼見到他,有種很眼熟的親切感,後來才想起來:他像透了『麻雀變鳳凰』那部電影裡,那個飽經世故的旅館經理。 一陣寒暄後,Mr. Ahmet先帶我們到旁邊的小餐廳,吃完晚餐後,就帶我們到附近菜市場裡的茶館裡去探奇。 茶館的入口,像極了台灣菜市場裡的小食攤,前方狹小的空間放了幾張木桌椅,簡樸而本土。再向內走,裡面是一間牆上掛滿土耳其傳統樂器,四面環著木條長椅的十坪大房間,中間空蕩蕩地放著三四張小木桌。 面著門長椅上,坐了三四位銀髮的男士。Mr. Ahmet和他們打了招呼,安排我們坐定後,其中的兩位男子,取下牆上的古琴,拂弦彈了起來,一旁的男子開始隨著琴聲引喉高歌。 開鑼了,隨著歌聲琴音的流蕩,三三兩兩的人群,也陸陸續續地流進了小茶室。每個人習慣性地取下牆上的樂器,開始叮叮咚咚地,彈起琴,敲起鼓來。不消一會兒,茶室已坐滿了愛樂的當地人,空氣中也充滿了異國風味的音符。 歌者唱著聽不懂歌詞,只覺得歌聲蒼勁哀楚,彷彿纏綿相思難吐,必須藉由歌聲寄情。 Mr. Ahmet 坐到我的身邊,低聲地向我解釋: 茶室裡的當地人全是此城的愛樂者,每天下班/工後,都會到此以樂會友。因為此地極有鄉土的文化氣息,所以他也樂得經常帶旅館的住客到此,探究土耳其傳統、俚俗的民間音樂。 瞽 者 擊 鼓 來此以樂會友的人中,最特出的是日本女孩秋子和一瞽者的參與。 據 Mr. Ahmet說秋子到布爾薩,跟黑衣八字短髭的男子學土耳其話和古琴已近半年,她每天傍晚都會到茶室來,和大家一起彈琴唱歌,練土耳其話。 秋子開唱了。 一開口,就驚動全場…至少驚懾了我的心。高亢尖細的女聲,像擠破岩隙縫間的秋風,在曠野裡迴盪 ; 錚錚的琴聲,像冰雹落在斑駁的廢墟裡,給人一種說不出柔腸寸斷的況味,讓人難忘。
秋子唱完了兩闋,又輪到大夥同歡了。 自 彈 自 唱 的 秋 子 一反先前的淒厲哀怨,歌聲、樂器聲隨著參與人數的增多,變得粗曠、輕快起來,氣氛也漸高亢起來。人們先是隨著節奏搖頭擺身,鼓掌唱和, 忽然有人跳到中間的空地,隨著音樂手舞足蹈起來。 有人開始邀請異國的我們下場同歡,韓國的年輕孩子們大方地跳入舞池,隨歌起舞。一向以活在當下,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為圭臬的我,當然絕對不會錯失這 千載難逢的機會,也跳下舞池,開懷地踩在節奏上,舞動身體,跳起土耳其舞來。 看著遠來客的投入與盡興,地主們益發興奮,琴音也更加熱情激亢。正在興頭呢,Mr. Ahmet卻起身,要我們離席了,說是要趕場,去看旋轉舞Sema表演。 其實旋轉舞並不是一種舞蹈,而是伊斯蘭教的蘇菲教派裡一種很重要的宗教儀式。 蘇菲教派是由神學大詩人莫拉維·賈拉魯丁·魯米(Molana Jalaluddin Rumi)於15世紀時,在土耳其中部大城孔亞所創立的。 他主張透過愛,人與人之間可以有無限的寬容心及博愛精神,對生命的體悟都應該抱持正面、積極的態度。 他深信:萬物無時無刻都在旋轉,人的構成分子也與宇宙中的地球和星球一起旋轉,人出生至逝世,從年輕、長大、老去,都是一個迴圈,是生生不息的,猶如旋轉不停。人類可利用自己的旋轉,達到與神的溝通及接觸。 相傳他在連續旋轉三十六小時後成道,所以發明旋轉舞,希望通過詩歌、音樂和旋轉舞,將蘇菲(苦行僧)們引向對真主阿拉的愛、最終進入與真主合一的境界。 表演旋轉舞的建築物在一個空地上,是一棟二樓高的木造屋,旁邊是個茶館,前面有著一個很大的花園。 脫鞋進屋,見木屋是中間挑空的建築,除了入門處,沿壁是兩層木製亭台式的閣樓。中間的空地是表演場,一樓是男觀眾的觀賞席,女眾全到樓上,以免男女授受不親,壞了規矩。 扶欄跪坐等待開場,其實是不寂寞的。土耳其人總是熱情,不斷地有小孩前來搭訕,雖然不會說英文,可是總用笑臉和一雙水汪汪的大眼,與我們溝通著。不吝惜地讓我不斷地用相片,將他們的親切與友誼,用畫面定格成永恆的記憶。 人聲突然定靜了,探頭一望,原來樓下來了一群頭戴土色高帽,身著白色長衣,黑色罩袍的人進場了………高帽象徵自我的墓碑、白衣象徵自我的壽衣、黑袍象徵世俗。 一名長老進場,攤開雙手,在靜穆中向上蒼祝禱。在笛聲與鼓聲中,舞者入場,輪番向長老敬禮,接受祝福後,脫去黑袍,雙臂交叉抱於胸前(代表真神的獨一性),開始以左腳為圓心,不斷地向外旋轉開來。(鼓聲象徵神對世間的命令;笛聲象徵上天賦予萬物生機;脫去黑袍意味著解脫凡塵。) 漸漸地,舞者開始展開雙臂,慢慢地以右手向上,表示接受神的祝福與傳導來的能量。左手下垂,左掌向下,表示將神的祝禱及旨意傳達到人世。頭偏向右側,表示沒有自我,完全接受神的安排。滿臉陶醉而恬靜地,以幽雅的姿勢,隨著肅穆的笛聲和鼓聲,向外旋轉,向外旋轉,不斷地旋轉……,像宇宙、星體的運行不止。 旋轉開的白衣舞者,像盛開的百合,閃著聖潔的光輝,一朵朵地綻開在眾人的感動中。每一個旋轉的白色光影,像一個重滿了神秘氣息的能量漩渦,在不止息的轉動中,傳染著定靜的神力,讓人悠然忘我,與天地、真神融合為一。 不知何時,鼓聲笛聲嘎然而止,舞,結束了。眾人默著口,走出舞場,走到花園裡,意猶未盡,三伍成群地喝著茶聊了起來。 在土耳其,旅客永遠不用擔心落單和無聊,我們四個異鄉人,分別被四個不同的家庭包圍著。一杯杯的茶,不停的遞到手中,大家爭先恐後地,搶著跟我們四個遠東來的黃種人照相,讓我想起行前Kathy的祝福:『好好去土耳其享受當明星的滋味吧。』 Diana 和 土 耳 其 朋 友 攝 於 旋 轉 舞 舞 場 大 門 前 近午夜了,回旅館的路上,Mr. Ahmet 的節目表裡,居然還有觀光景點,是順道參觀土耳其古琴製造大師的工作坊。 夜深了,這個國寶級的大師還在燈下細工打磨著琴身,堅持著文化的傳承。 走在昏黑的暗巷裡,我問身旁的Mr. Ahmet:『十多年來,為什麼白天工作忙了一天,晚上還要當免費導遊呢?』 『我愛土耳其,我愛我們的文化,我希望我能在有生之年,盡我最大的能力,將我們文化中最美好的部分,介紹給外國旅客,讓全世界知道土耳其的文化之美。』他徐徐地回答,臉上擠滿了甜得會夾死花蝴蝶的笑紋。 望著昏黃燈光下的他,我讀到一個愛國知識份子對自己國家古老文化的熱情與執著,內心氾濫著一種說不出的感動。 謝謝您,Mr. Ahmet!因為有您,土耳其變得更加美麗又溫暖。
朱穎立 完稿於風城寄心居 2011/8/21 土 耳 其 傳 統 茶 館 裡 愛 樂 者 的 自 彈 自 唱 1 土 耳 其 傳 統 茶 館 裡 愛 樂 者 的 自 彈 自 唱 2
日 本 女 孩 秋 子 彈 唱 土 耳 其 傳 統 歌 謠
土 耳 其 旋 轉 舞 1
土 耳 其 旋 轉 舞 2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