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1/17 02:11:45瀏覽3828|回應2|推薦36 | |
赴玉山賞楓,途經古坑。到此近年來有『台灣咖啡』代名詞之稱的觀光勝地,難免不能免俗地安排品嚐當地咖啡的行程。
頗具知性美的遊覽車隨車兼導遊陳美金小姐,為我們安排古坑農會辦的『古坑咖啡DIY』…又名『台灣咖啡體驗營』…教導遊客如何泡製好喝的咖啡。
到了古坑農會,不得不佩服農會人員商業腦袋的靈活,不但開闢咖啡DIY教室,而且在其旁設置寬大的農業休閒中心…擺設農產及特產品展售攤位,既可讓遊客頭腦充實、雙手滿滿,又可讓農會及商人荷包滿滿,真是雙贏策略。
在等待咖啡DIY開講的時刻,順便去逛逛商場攤位,看看各式創意農產加工品…各種口味的醃漬梅、蘆薈產品及咖啡加工品,對台灣人的聰明靈活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話雖如此,博得我青睞的卻是未加過工的鳳梨:甜脆多汁、風味絕佳,除了讓我忘記減肥一事外,也還童地表演吮指回味這種沒氣質的動作。
美金小姐見到大家大包小包地將鳳梨搬上車,善意地告訴我們:
『商人請客人試吃的鳳梨是加了酸梅粉的,口感特好;大家買回去的,可能和想像會有一段距離。』
『要鳳梨好吃不刺口,切記:殺鳳梨時,刀子絕對不能碰水,殺好的鳳梨也絕對不能用水洗,否則,吃完鳳梨,就輪到鳳梨吃你了…口破難忍。』
開講了,長髮如黑緞披肩及腰,眼若黑玉,膚若新雪的農會林小姐請大家入座聽講。嘿嘿!該麗衣美女堅持不肯照相,所以看官沒眼福了。為了彌補各位的損失,特將專家教導的虹吸式咖啡沖泡方法轉述如下:
『將下壺水裝八九分滿,點火煮水,待水沸,下壺水被吸至上壺後,將咖啡粉倒入上壺,先用攪拌小木杓以下壓方式使咖啡粉浸入水中後,以同一方向攪拌三圈,等待20秒鐘,然後再如此反覆進行第二次及第三次攪拌,使粉與水充分混合。熄火,以冷布包裹下壺,加速上壺水回流到下壺,咖啡越新鮮,泡沫越多越香醇。
將咖啡倒入咖啡杯後,加糖後可攪拌,但加奶精後,切記不可再攪拌,否則味道會變成酸澀。』
按照專家的指示,我為自己泡好有名的古坑咖啡後,依照前不久才學得的品咖啡技巧來鑑賞此杯咖啡,結果……和我生平初次喝咖啡的感覺相同….好像在喝澀澀苦苦的鍋灰。
後來在阿里山鄉公所附近的咖啡農莊,喝了榮獲全國銀牌獎章的咖啡,也有同樣的感覺,所以我想問題大概出在我吧!我雖然酗咖啡,每天若不喝咖啡就有如遊魂,但只是將血液裡灌進咖啡因提神而已,至於口感,唉!還沒進階到藝術的殿堂。
在阿里山咖啡農莊品賞咖啡時,心中納悶:咖啡不都生長在熱帶地區,為什麼亞熱帶的雲林縣古坑鄉能生產出膾炙人口的咖啡,所以回家查了相關資料,特此將所得撰文分享讀者。
咖啡樹性喜高溫多雨,北回歸線至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及赤道附近,是全球咖啡的主要產區。由於北回歸線經過嘉義山區,緯度、海拔與中南美洲咖啡產地相同。清光緒時,來台經商的英國商人,曾在古坑試植百餘株咖啡樹。到了日據時代,日本人才在花蓮玉里、嘉義中埔、雲林古坑等地大量種植,將製好的咖啡豆運回日本做朝貢品。當時雲林古坑海拔280公尺的荷苞山,最盛期種植面積高達300公頃,曾有『遠東第一大咖啡廠』的美譽,而被稱為咖啡山。
日據時,咖啡以外銷日本為主,台灣人並無喝咖啡的習慣,所以光復後咖啡業沒落,農人將咖啡園改種柳丁、柑橘或茶葉,僅存少數老咖啡樹散佈在荷苞山,無人聞問。
民國70年代,張萊恩接管其父0.5公頃的咖啡園,將自製咖啡豆賣給工廠做成罐裝咖啡。民國73年,他在了無人跡的荷苞山地母廟旁開設『巴登咖啡館』,販售自製的咖啡。74年,他烘製的咖啡豆獲得全省食品評鑑會金牌獎,次年他獲頒十大傑出農民,媒體爭相報導這位『雲林咖啡』、『台灣咖啡』先生,使他和古坑咖啡聲名大噪。
921大地震及納莉颱風後,古坑的產業進行轉型,開始轉種咖啡,古坑鄉公所舉辦『古坑荷苞山』文化活動,讓古坑咖啡首次亮相。
民國90年古坑農會將原本做為竹筍加工廠的用地,改建成庭園美景的農業休閒中心,附設咖啡DIY體驗營,並自創『加比山』(台語咖啡山)咖啡銷售,創下上億元商機,營收居全省各農會之冠。
民國92年,雲林縣政府協助鄉公所舉辦首屆台灣咖啡節,掀起台灣咖啡熱潮,靈活的商人紛紛在風景秀麗的華山地區興建田園咖啡館。
民國93年10月媒體雖揭露古坑咖啡是以進口咖啡豆混充,引發欺騙消費者的爭議,但從絡繹不絕的遊客人手一包咖啡的盛況來看,寬大的台灣人似乎選擇原諒一途,讓古坑咖啡熱潮繼續在台灣漫燒。
朱穎立完稿於風城寄心居 2008/1/15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