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生氣的理由
2010/07/24 03:01:01瀏覽479|回應14|推薦0

 

這是一篇朋友幾個月前傳來的網路文章(原名好像是「誰拿我的餅乾」),剛開始時只是覺得好笑,無心深思。剛好明天要坐飛機出國,突然想到這個場景,於是就翻出來再細讀一番。覺得實在別有味道,像是個美麗的懈逅,又有深深的意涵。由於無法查知原作者是誰,為尊重其本意,我還是先把投影片一片片的放在下面。最後再補一段我自己的想法。我覺得,這個小小的故事真的可以給我們很多的反省,只要思想夠深入的話。願與格友分享。

 



首先,請容我先簡介一下現代心理學裡面對於情緒發生的一些理論,這會對我們以下的討論有幫助。在1960年代以前的情緒理論受到美國行為主義的影響,一直以為人的情緒表現主要是受到生理因素(如神經系統與賀爾蒙分泌)的影響為主,個人能主觀控制的範圍極少。但是這樣的假設被以後的許多研究顯示是有錯的。目前比較可靠的看法是Lararus-Zajonc (LZ) 的「認知─情緒」理論。LZ 的理論認為當一個外在刺激發生在我們身上時,我們會有一些「初級評估」(primary appraisal),來先判斷事情發生的原委或來者的動機,而在下一步的「次級評估」(secondary appraisal)中我們才會來決定自己該用甚麼情緒來反應,以加強行動的動機與力道。除非是突然的意外或連接到我們一些本能生存的刺激才會先出現生理誘發之情緒後才開始認知的情形。

 

如果我們將這個理論應用在這個故事中,我們就會發現女主角雖然一直以為她吃的是她自己的酥餅,但是她卻基於一個她自認為更高尚的標準而不對身旁的那位男士公開表態。這固然有其環境上的理由(不想被人側目),其實心裡更多的是想要試試看這個陌生人的臉皮有多厚。她心想著,等到最後一塊餅乾時,那人一定會發現到自己的過犯以多麼大,那時她就可以在相較之下顯示出多麼包容的氣度與優雅的身影。也就是說,她「默許」那位男士分享她的餅乾並不是因為同情或雍容大度,反而是因為想證明對方的道德的低下與自己的高人一等。這正是她在進行「初級評估」的工作。雖有一些情緒發生,但還是在可控制的範圍。

 

但是令她驚訝與不可置信的是,最後一塊餅乾竟然是這位男士主動分一半給她,這讓她覺得自己的「尊嚴」被這樣低級的陌生人羞辱,也就生氣地拂袖而去。可見她的尊嚴不僅是表現在對於這幾塊餅乾的所有權上,也更是表現在內心對道德感的自我認定上。所以她的憤怒看似肇因於此男士,但是更是被自己內心的驕傲所造成。這個最後的認定就是「次級評估」的結果,也造成無法挽回的情緒表現。

 

其實,從外人來看,我們的女主角與男主角在分享餅乾時並沒有分別,都是一人拿一塊。而且兩人都認為是對方在拿自己的餅乾(當然其中一方是錯的,但至少在主觀心理上都是一樣的認定。)。所以真正不同的就在於兩人的「初級評估」並不相同。我們的女士的心態上面已述及,而這位男士的心態卻正好相反:他樂意分享他的點心,即使對方完全沒有表達請求。也就是說,他並不認為自己是有高人一等的品格來包容這為犯錯的女士,反而把她當成認識許久的朋友一般和善地對待,不分彼此。他甚至也不期待看到這位女士出糗,只是單單地接納她的過犯,樂意犧牲自己應有的權利來成全之。因此這位男士的道德修養高度真是遠遠地高過這位女士的自以為義。

 

當然,我們大多數人大概是不會落入這兩種情況的,因為我們大概在被拿走地一塊餅乾時就會發聲抗議,執著地要解決「根本的問題」,就是「餅乾到底是誰的?」這種追根究柢的精神當然很重要,不能和稀泥。但是,如果這背後的出發點有多少真的是在「追求真實」,又有多少是為了維護利益或自己的面子?就只有我們自己知道了。

 

所以,我們能從這故事學到甚麼呢?我認為第一,這顯示出我們對周遭人事物的動機觀察,即初級評估,是多麼重要。如果我們一眼就先輕看某人,那我們就會開始一直告訴自己這樣的態度如何是正確的,直到自我營造出認同的情緒而加強這輕視的道德性。反之亦然,就出現了偶像崇拜的情緒,產生所謂的「粉絲」(fans)。到後來要修正就很困難了。

 

第二、真正影響我們「初級評估」的是我們對自我與世界的看法,也可以說是人生觀與世界觀。當我們認為「人」─「我」是處在對立面,所能求的就只是一種和諧共存的假性平衡,「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然後所謂的「道德」、「禮節」、「法律」再加於其上,提供我們在良心上的保護功能,告訴自己這是正確的做法,我稱之為「獨立型」。另一種常見的主張是「人─我」合一,不再分彼此,可稱為「融合型」。這雖然陳義高遠,但是卻不自覺中抹滅掉個體自身存在的價值,反而失去自我身份的健康定位。但是如果「人」─「我」之間並非對立,而是共同領受上天賜與的分享者,也許那麼就沒有嚴格意義上的侵犯或保護的需要。不但個體價值得以確立基礎,不同個體間的關係也就有了緩衝與彼此成全的空間,我稱之為「分立合一型」。這三種關係可以用以下的簡圖來表明。

 

當然,有人可能會對後者的觀點表示質疑。多半是肯定其道德性,但質疑其現實性的社會正義問題。這些都是合理的質疑,也需要更深入的在倫理學與社會學上作分析與討論。但是我總覺得,如果下次有機會,當別人「侵犯」到我們的時候,我們是不是可以有比較不一樣的「初級評估」與情緒反應,而不是像本文的女主角般顯露出自己虛偽的高尚。也許當我們作這樣的改變的時候,對方的良心也會被提醒,可以從內心深深地悔改並承認自己的不足。但是,也許這也可以為這個世界就多造就了一對朋友,減少了一對敵人。彼此勉勵吧!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道德經》十八章)

耶穌說:「有人打你的右臉,連左臉也轉過來讓他打。」(《聖經‧馬太福音》5:39)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