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夢 ── 留住人才的關鍵
2011/09/21 12:00:01瀏覽1277|回應1|推薦9

 這篇文章等了幾天才擠進中國時報的論壇廣場。編輯因為版面有限而刪減了不少。這裡我貼上未被編修前的原稿,應該比較完整。但我感謝編輯對我標題的修改,應該比較切合主題與一目了然。對中國時報紙上的文章有興趣者請至以下網址:http://news.chinatimes.com/forum/11051401/112011092100511.html 那裡也有facebook可以連結分享,歡迎也來按個「讚」!(目前已超過八百人)

--------------------------------------------------------------------------------

台灣夢 ── 留住人才的關鍵

(原標題:良禽擇木而居,非擇食而屈)

文:王道維

 

 這幾個月來不斷有重量級人士呼籲政府應重視台灣人才流失的嚴重性,特別是企業界與學術界人士被挖角到其他國家的情形。但是若仔細查訪一下網友或一般社會人士的反應,有更多人對於這些本來就在台灣中上階級的「高等人才」還要增加薪資才願意留在台灣服務覺得難以接受,甚至懷疑其愛鄉愛國的動機。

這兩種觀點的矛盾處在於:所謂的高等人才所看見的世界是全球性的競爭,是沒有國界的,但這個一般人所在乎的是這個社會中各行各業所互相比較的結果。這顯示出我們社會整體對於所謂的「人才定位」並沒有完整性的認知,以為只有高薪水才配得上好人才。這樣,就算馬上調增教授薪水或是砸大錢挖角留人,也只是徒增這些少數人與社會的隔閡,反而不利於社會真正的發展與國家進步。

也許我們可以藉由回顧過去為何美國可以持續吸引來自全世界的移民到新大陸來貢獻心力來作一個比較,我們馬上可以發現關鍵就是在於「美國夢」(American Dream)。在美國生活,不分你是的身分是擦鞋匠還是留學生,只要你努力工作,積極進取,整個社會制度會尊重你的努力,並給予合適的回報。在那個環境下,有球星拿到每年上億美金的薪水或有人甘願領救濟金過日子都沒甚麼好抱怨的。

雖然不管從歷史、文化、幅員、或現實環境,台灣不可能完全與美國相提並論,而美國自己也有許多問題。但對我們有一個重要的啟發,就是真正優秀的人才若要留在台灣,絕對不是只為了薪水,也不是簡單的鄉土感情,而是因為看到「個人抱負在未來實現的可能性」──也就是「台灣夢」。這並不只是高科技的人才所希望的,也是所有在這塊土地上打拼的人所期待的。

今天來自大陸、香港、或新加坡的挖角其實並非最可怕的,而該怕的是我們留在這塊土地的人如何能有自信地活出他自己生命的意義與價值,而非只是變成「月光族」或「窮忙族」,在無力感中失去盼望。要達到這的改造,除了薪資結構的調整之外,我個人認為有兩點是更重要卻更容易忽略的。

第一是多元教育的問題。台灣社會因為過去幾十年過度強調資訊或高科技的發展,反而使得我們根本不知道甚麼叫「真正的人才」。因為除了高科技以外,我們不是還有王建民、曾雅妮、魏德聖、李安、阿基師等人?應該沒有人會否認這些人是人才,但是在他們當初離開教育的主流方向時,整個社會有幫助他們的良好制度嗎?有以他們尚未成功的努力為傲呢?我們是否因為他們的成功而更讓孩子去打棒球、去拍電影、進廚房呢?幾乎沒有。因為我們從最根本的家庭教育就開始只講求讀好書、進名校、然後跟著要賺錢享福 (從每次指考的放榜新聞就知道,好像只有考進醫科的才是人才,多麼荒謬),完全不知道如何幫助孩子擘劃夢想、開拓視野、厚植實力、設定符合能力的願景、並紮實地實現自我,服務他人。當一個社會並不鼓勵青年人有遠大的夢想,也不幫助他們克服困難實現自我,這樣的社會就在消滅人才,又何論吸引人才?

第二是行政制度的開放與效率問題。我們現在的行政制度對人才都是以「防備」的角度來設限,而非以「鼓勵」的角度來成全。以教育部的五年五百億計畫為例,不但每年要這些學校科系寫報告,而且還常常規定不能做這做那,拖到七、八月才下來的錢到年底就要驗收。不是說這些經費的使用不能有限制或要求績效,而是目前這些要求都只是一種「表面功夫」,一種敷衍塞責,並未能深入問題的核心來解決。十九日行政院吳院長在中研院宣示將全力解決科研採購限制、技轉利益衝突及研究人員兼職等影響台灣科研發展等問題,雖然也是看到這方面問題的一角而值得鼓勵,但也僅僅是一角。

我們希望這樣的體質調整不是只對科技研發人員,因為在其他的行業中有更多類似的沉痾(例如體育選手的兵役與退休問題,或是電影資金與人才的流通等等)。難道要等到魏德聖被挖到大陸拍片的時候才讓我們想起「電影人才」這件事嗎?如何打破這種因循苟且的制度文化,讓管理真正有效地成為創新的輔助而非限制,才是我們更要努力的地方。

俗諺「良禽擇木而棲」,而非「擇食而屈()」,是有道理的。因為一個「良禽」永遠可以憑自己的能力抓到獵物,他不需要委屈自己來等別人拿食物餵他。那只是小看他,而不是對待人才的方式。真正的人才需要一個可以實現他的理想,可以服務更多的人,並且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報酬的地方。所以面對人才流失的事實,除了積極調整薪資結構的「治標」之道,鼓勵更多年輕人積極實現夢想,並且對於現存的環境作整體性的改善才是「治本」之道。這樣才可能平衡國內不同行業之間與國際級人才待遇的接軌問題。讓更多的良禽(不只是高科技人才或優秀學者)喜歡待在這個舞台,實現自己的夢想,共同建築我們大家的「台灣夢」。

-----------------------------

延伸閱讀:從「百大」進到「偉大」

延伸閱讀:不留白的歲月──蘭恩的故事

延伸閱讀:化苦毒為祝福──戴淑媺的故事

延伸閱讀:尋求一生的呼召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5659123

 回應文章

小p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說的非常的好
2011/09/26 11:28

但小弟仍要說的是,除了作者所說以外的事。

人才是非常重要的,這不單是國內,就算國際上也是如此,但大家都忽略了更重要的事。

培養人才花費的心力、物力不少,大家都希望將這些人才留住,讓他們發揮所長;但誰來評斷那個人是人才???

台灣的人才不少,但那伯樂卻非常少,就算有,也常常為了自我而不去用人才,這才是台灣人才留不住的主因,如作者所言,人才通常都有崇高遠大的理想,然而沒有識人之明的人佔據高位後,卻怕這樣的人功高震主,所用之人皆是親信,目光淺短,毫無大用。

既然無法發揮所長,人才想的自然只能是增加收入,台灣的問題不在於留住人才,而是在培養伯樂,沒有識人之明,再多人才也是枉然,反而用的都不是人才的人才;不是人才的人才,佔據高位,才是現今台灣最大的危機,也是人才出走最大的理由,誰也不願看到自己上司一無所長,又處處打壓自己,讓自己無所發揮。

對的人放在對的位置上,台灣的人才將是取之不盡............


Daw-Wei(dawweiwang) 於 2011-09-26 16:01 回覆:
謝謝分享,本人非常贊同。我也曾想到此事,但是因為這比較不是制度性的層面,所以就沒放在一起。並且,伯樂要能不護短,有眼光,多半自己就已經是個不錯的人才。所以這兩者並不一定決然的分開。但我們若能選擇,當然希望那最主其事的總統本身就是個會用人的人。目前看來,我們這十幾年的民主化過程除了選出那些自以為做了很多是,或根本不作事來搗亂的之外,看不出有一個是以「能識人、用人、有遠見」為傲的總統。以下的官員當然就只以「不犯錯」、「少惹事」為最大目標。這恐怕是所有問題的根源。想想也真是令人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