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校園自殺防治 三級預防缺一不可 (發表於ETtoday)
2020/11/21 06:29:29瀏覽1074|回應0|推薦7

校園自殺防治  三級預防缺一不可 

王道維/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

      上週一連三起台大的學生自殺事件終於喚起社會各界對校園心理衛生問題的重視,紛紛提出檢討的方式或改進的建議。其中一個由台大葉丙成教授所提出,也有若干大學表示正在考慮中的意見是:取消導師費用改聘諮商心輔人力。其主要的理由是認為大學教師多忙於研究與教學,又並不具備諮商輔導專業,無法有效協助危機的學生。

但是筆者認為這看起來立意良善來調整資源配置的想法,卻可能誤導了自殺防治與校園心理健康的重點,不但無法幫助學生而且恐怕會帶來更大的問題。以下筆者就大學校園自殺防治幾個容易失誤的環節作補充說明:

1. 三級預防皆不可缺:自殺防治本來就是需要層層的安全網來完成,透過各單位多層次的合作來捕捉到那即將殞落的生命,不可能單靠心理師來維持。事實上,自殺防治有分三個層級的預防,對應到《學生輔導法》中的三級輔導,包括第一級對全校學生的發展性輔導、第二級對有特殊狀況學生的介入性輔導、然後是第三級對需要長期關顧者的處遇性輔導,而後者才是專業心理師所負責的最後防線。

因此很容易看的出來,每一級預防的重點和對象都有所不同,越後面的人數也要越少,才能符合效能與專業的考量。如果刻意藉由移轉導師費到諮商專業人力,可能會造成大學老師更有理由不在乎學生的心理健康而推給心理師,反而降低第一級導師應有的初篩功能,使得第二級與第三級的防護因需求人數陡增而不堪負荷,導致整個安全網破裂。

2. 導師輔導不是諮商:其實導師最重要的輔導工作是透過其生命經驗與智慧,引導一般學生能有好的課業與生活發展,減少因為外在環境的危險因子而引發若干內在的精神症狀。例如筆者很敬佩的台大張文亮老師常在課堂與網路上謙卑地分享人生體會,整理古今中外的科學家故事,感動許多學子。 

所以我們本來就不應該期待大學導師能去輔導已經有嚴重精神或心理症狀的危機學生,這是混淆輔導與諮商的功能。反而應該是鼓勵導師與學生有更多的接觸,使這樣的安全網絡更完整,並協助教師(與其他的職員或學生)可以更早分辨出高風險的學生並轉介到後端。這個分辨雖然不是一般大學教授所熟悉的,但也絕非不可學習的,所求的只是人性化的關懷與聆聽,而非僵化的形式。但是這也往往是學校行政層面比較難規範,因而容易推脫他處的地方。

3. 二級預防也需要加強:雖然大學專業諮商人員的師生比的確需要增加,但第二級預防重點的生活輔導組教官或校安人員,近年來卻更多發生青黃不接與工作繁雜疲憊的問題。由於目前校安人員的要求沒有統一的標準或專業成長的管道,很可能使得一些危機處理或校安工作無法確實,容易造成疏漏。 

目前大學中的校安人員或教官早已不再是黨政軍伸入大學的工具,反而常被當成為學生生活大小事奔波勞苦的雜役。其實許多幾乎要殞落的生命都是教官在漆黑的頂樓或破門後的宿舍所解救下來的,卻鮮少得到社會應有的掌聲。他們雖然是校園中最吃苦耐勞的奉獻者,卻在這波對學生自殺事件的關注中又是最少被同理體恤。這樣長期的耗竭下來也必然會增加許多校園的風險。 

4. 家長的配合非常重要:根據筆者對本校學生求助議題的分析,親子關係近年來已經是大學生主要的壓力來源之一。有些家長捨不得孩子的功課(或自己的工作),即便有自殺危機也不想讓他回家調養;有些家長拒絕相信孩子有治療的需求,反而禁止孩子看精神科醫生;有些家長關愛備至,就是無法不每天電話查勤或停止對孩子的情感控制。家長往往不了解到孩子的表現在學校與在家裡有極大的差異,也因此不容易與學校輔導人員合作,一同建立安全的網絡。

由以上說明可知,校園自殺防治從來不應該只是諮商中心或心理師的責任,而是需要學校內從各單位,從職員、教官到導師,甚至校外的家長都需要一起努力的地方。

筆者在清華大學諮商中心服務這四年多來,除了有幸與許多專業且認真的心理師合作,也很感恩能得到校方的支持而逐年增加兼任心理師的聘任,使得現在的諮商人力與學生比例早已高於教育部1:1200的要求,卻也同時於今年大幅增加導師費(主要在於系所團體輔導活動的費用)來補足一級預防的缺口,而其他經費的補助與空間支持也不曾少過。但即便如此,我們仍可以深刻感受到學生校園生活中的巨大壓力,反應在諮商求助人數與比例的連年升高,危機嚴重個案也越來越多。這些都讓一個應該享受揮灑青春的大學校園蒙上許多陰影,需要在緊繃的邊緣喘息,又何況是其他資源比較缺乏或並未像台大如此受到媒體重視的學校呢?

台灣近年來在高等教育花了很多經費在追求世界百大或卓越研究,每年投入的資源的確不少(雖然比起國外知名大學還是少很多)。但是這些投資仍然是建立在有心理健康強壯的青年學子才有意義,而後者在目前的校園裡卻並非理所當然的存在,反而是相當脆弱且不穩定的。或許我們應該更早放棄那種只注重CP值,不想多花資源時間就要立刻消滅問題的功利思維,應該要更認真的耕耘校園心理健康這個必要領域,將資源逐年投資在三級預防的每一個環節,好把這個殘破脆弱的安全網綁得更為紮實。或許這才是最近那幾位離開我們的年輕生命所能給的最後忠告,希望以後我們也不再需要被同樣的方式所提醒。


     本文發表於11/20/2020 ETtoday 雲論:https://bit.ly/3lNxPDd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153568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