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製造產品還是培育人才?(發表於聯合報)
2021/12/27 08:39:30瀏覽1852|回應0|推薦4

製造產品還是培育人才?

發表於12/27/2021聯合報「民意論壇」:https://udn.com/news/story/7339/5990038?from=udn_ch2cate6643sub7339_pulldownmenu_v2

王道維

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隨著108課綱首屆的學生將進入學測與申請入學的階段,越來越多家長、老師與大學端教授對此感到焦慮。例如北市五所明星高中校長聯袂拜會台大校長,詢問台大將如何審查高中學習歷程檔案,而近日台大社科院的教授也舉行座談會表達對於升學制度的質疑等等。

身為這屆高三學生的家長,筆者亦可體會這些因為過程的不確定而有的質疑,也認為目前的制度還可以繼續調整。但是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焦慮背後所預設的人才定義,似乎深受「製造業思維」所影響。我們可用以下的方式來類比:

客戶(大學端)先開出規格,讓廠商(家長或高中端)努力作出最符合標準或超過標準的產品(學生),來爭取訂單(上榜率)作為績效。所以如果規格不清楚,會讓想卡入供應鏈的廠商感到焦慮,擔心被轉單而白忙一場。最好可以多辦幾場標案,好增加產品被採購的機會。而從大客戶的角度來看,開出越高的規格就越能挑走好產品,至於其他排序稍後者,就讓給其他中小型同業。畢竟教育環境如同資本市場,贏者全拿,願賭服輸。

從以上的類比,我們就可以了解真正的問題不見得在於產品(學生)該如何被挑選,而是在於當這樣的規格越明確,就有越多學生都被廠商用同樣的規格來塑造,使其個別差異只在於符合程度的高低而已。說到底,我們名之為教育的東西,竟然只是一個工廠的流程。學生本身的特質、興趣與多樣展現都會因為不符規格而被忽視或壓縮。

這種只看績效不看實質的情形,也反映在教育部所喊出的「生生有平板」的政策:彷彿學生只要有軟硬體設備就可以學習順利,卻沒有看到都市學校的生師比仍高,偏鄉教師極不穩定,使得每個學生所得到個別化教育資源仍然稀薄。筆者無法理解這200億元為何無法成為對教師名額更好的挹注,或投資於更多加深加廣與實作的課程,好幫助每個學生的特色得以展現,因而更有自信的申請合適的科系而非被動的按照某種規格被塑造。

事實上,從明年開始美國許多知名大學不再將標準化考試(SAT)當作入學申請的必要資料,因為未來世界的人才定義只會更加多元而非單一。面對少子化的趨勢,希望我們所關心不再只是產品如何被規格化篩選,而是如何紮實培育各樣的人才成為未來社會的支柱。

()

     後記:因為報紙字數的關係,我這篇文章主要想先指出許多人把教育當作工廠製造的背景預設,忽略了學生才應該是我們關心的教育主體。至於對目前考招制度更具體的建議,我個人認為很多實際的執行面的疏漏可以透過更細緻的規劃來處理,例如(1)將學測或分科考試的考科檢定化,並且強調整合性的素養而非特定學科知識或解題技巧。每年舉辦個3次以上,讓準備好的學生就去考(高一到高三都可以),不必因為過度關注而影響正常的學習。其次,(2)高中端的必修考科學分數可以降低,減少重複訓練或記憶背誦的部分(因為可以用電腦作得更好),而增加更多跨學科或實作性質的體驗學習,與加深加廣的選修科目結合,成為學習歷程檔案自然可以呈現的內容而非另外準備的部分。(3)最後在大學端也應該增加更多專業師資與人員來深入了解高中端的學習成果,評估學生入學後的整體表現並鼓勵更多轉系轉學多方探索的可能性,未來全校或學院內大一大二不分系的作法應該更多被推廣,讓學生可以再更多了解自己的興趣後再選擇方向努力。

   當然,以上的想法可能距離當前的情形可能有些遙遠,現在的學生(包括筆者的孩子)的確容易因為許多不確定而感到憂慮。但我們捫心自問,未來的社會有可能更穩定嗎?一場疫情打亂多少事情?我們的孩子預備好了嗎?還能繼續指望一份穩定不變的工作嗎?或是我們應該更關注於孩子內在生命的哪個部分?

   總而言之,筆者認為教育的主體仍應該是學生自己,有其自然學習與探索成長的曲線,也需要逐漸適應真實世界各種可能變化。中間各階段的能力篩檢雖仍必要,但應該儘量減少干擾,讓我們更注重於學生的興趣與性向可以有足夠的時間開展,品格與心態隨之成熟健康,而非為了滿足學校或家長創造名牌產品的虛榮或過時的安全感。這過程或許有人早熟一些,有人開竅的比較慢,但都需要政府投注更多的資源與人力作個別化的輔導,不是讓後者被當作前者的陪榜來犧牲。畢竟未來少子化的社會需要每一位孩子都能被建造,一個都不能少。

 

延伸閱讀:

提升中後段學生能力才是教改

學習 不是「教了多少」決定 (發表於聯合報)

從整合性學習看高中文言文爭議:一位理科老師的看法 (發表於蘋果日報)

考招新制對科學教育的影響(發表於蘋果日報)

圖片來源:https://buzzorange.com/citiorange/2020/12/09/learning-program-should-be-better/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171004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