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政策豈能不與學校合作?(發表於風傳媒)
2023/09/07 17:16:17瀏覽869|回應0|推薦5

年輕族群的心理健康政策豈能不與學校合作?

(發表於9/7/2023風傳媒評論

王道維

國立清華大學物理系教授

國立清華大學諮商中心主任

 

據報載,衛福部今年八月一日開始實施的「15-30歲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實施不到一個月就在一些都會區用完相關的配額[1]。從正面的角度來看,政府安排預算提供每人三次的免費諮商費用來幫助年輕族群,的確是一個對心理健康友善的政策。但是做法上未免過於浮濫且顯然無法到達應有的效果。筆者希望在下一次的撒幣之前能有所調整[2],免得只是債留子孫而非真正照顧到年輕組群的心理需要。

 

目前作法的缺點

 

這種撒幣式的政策當然不能說沒有好處,反正有錢大家花,的確也可能幫助到一些年輕人。但是其負面的影響也相當明顯:

 

一、首先這個年輕族群中顯然有大部分是在學校中就學,特別是15-22歲這段年紀。但是就筆者所知,衛福部這個方案雖然有與教育部討論過,但是因為權責與資源劃分的問題,學校端並無在此計畫中有任何實質的參與,也無法得知任何去校外諮商學生的狀況。

 

二、但事實上,這項政策一出來必定主要會先在學校內傳給學生知道。但是對於不在學校內的青年,他們可能就很難接受到此訊息,也不確定該如何使用。所以筆者猜測可能實際上大多數來求助的年輕人都是學生,本來就可以在自己的學校內得到類似或更好的幫助,卻因為資訊傳遞的落差,反而排擠了那些可能更需要(卻沒有學校資源)的年輕人。

 

三、就算不管是否是學生,這個號稱規劃8-12月間使用的2880萬元的預算不到一個月就幾乎用完,所服務到的使用者真的都是有需要諮商的人嗎?還是多是來無痛嘗鮮[3]而已?這部分大家可以將心比心想一想就可以明白:免費卻有限的資源對於真正需要的人來說,往往還比較不捨得使用,因為會擔心後來需要的時候用不到。但是對於不需要的人往往更捨得使用,反正不用白不用,對他沒有任何壞處。

 

四、但是更令人氣結的是,區區三次(三小時)心理諮商晤談,專業心理師要完整了解來談者的狀況就已經很不容易了,更別說如果面臨到更為複雜的原生家庭問題、家暴、性侵害、精神疾患等等,實務上幾乎不可能在那麼短的時間達到心理治療的效果。結果這樣美意無法真的幫助到需要的人,也排擠了許多可能後來才知道,卻可能更需要這樣心理服務的人。

 

五、根據衛福部最新的報告[4],經評估達轉介風險者約占30%,顯示這些人後來需要各地區的衛生局、心衛中心或地區醫院作進一步的追蹤或治療,無疑地也大量增加這些工作人員的負荷,排擠了本來就在各社區進行心理諮商或醫療的其他年齡層的需求者。政府願意投入資源重是心理健康當然是好事一樁,但卻為沒有將學生先適當引導分流的結果不但排擠了非學生的年輕人,也影響了本來心理資源就更為缺乏的30歲以上青壯輩人士,實在可惜。(本段9/7補增)

 

建議的具體作法:校內先初談分流

 

根據筆者長期在校園心理健康第一線的觀察,這個政策應該要與教育單位一起合作才能減少浪費並且真正幫助到有需要的人。簡述作法與說明如下,最後並提供長期的解方:

 

一、學校中都會有諮商中心或輔導室,若能即早知道就可以協助這些學生的狀況,並且提供後續的支援。所以使用這個經費應該先限制或要求在學學生先向就讀學校的輔導中心申請初談。讓校內專業輔導人員初步了解狀況,做檢傷分類,確定是否有立即的危機或適合甚麼樣的心理輔導。但是這當然也只是建議的部分,仍須由學生自行決定。

 

二、雖然各大學中學生心理諮商求助常常被批評要等很久,但其實那是因為諮商往往要多次(少則6-8次,多則可能20次以上)才能逐漸幫助當事學生走出心裡的傷痛而調整心態,面對新的未來。但是學生預約一次性初談其實並不會太困難,也可以有各種方式(包括線上諮詢)來完成。

 

三、學生先到各校的輔導中心初談的好處是,可以在合理的時間(一般是幾天到2星期內)得到一些原則性的評估,確認是否有立即進入諮商的需要。通常有立即危機的都會提高優先順序,加快派案的時間,或是會先由各系心理師或個管先接住,保持對學生的聯繫關懷或必要時的晤談。所以這部分的問題其實不大。

 

四、一般印象會讓學生等待很久的原因是,多數來求助的學生可能沒有立即的危機,或是自己提供可以諮商的時間也太少。在這樣的情形下,就可以利用政府這個專案經費,在校內的輔導中心繼續等待的時間就轉介學生到校外的心理所尋求諮商。

 

五、如果是比較危機或嚴重的個案,在校內持續關懷陪伴一段時間,等到當事人比較能夠恢復到正常生活後,也仍然可以透過心理師的轉介而到校外合適的心理師中繼續使用這個免費的資源。由於情況穩定不一定需要每週都晤談,就可以變成每個月一次或更久,對學生後續的心理健康是有幫助的。

 

◎建議作法的幾個優點

 

以上這樣分流有幾個的優點是:

 

一、學校端可以先掌握學生的狀況,至少有過紀錄而有所預備,不會學生自己外面求助都不知道。畢竟後續若真的需要與校內系統(如導師或教官等)合作,失去前面的資訊反而難以即時有效的介入。

 

二、學生若有自己特殊的時間或特別適合的晤談方式,可以透過校內專業輔導人員的轉介或推薦,可以一次就找對心理師,而非在校外盲目亂選,浪費時間與資源。

 

三、分流出去的學生多無立即的危機,比較有可能三次諮商後就得到解決。若還有困難就回到學校的系統(因為也經過大約一個月的時間),多半可以無縫接軌。特別是也可以推薦校內已經有合作的兼任心理師,後續就會更容易處理。

 

四、由於在學的學生需要先到校內進行初談,瞭解個人情況後再決定是否需要使用這個免費的資源,不見得都需要開案或轉介,比較能節制或延緩這部分的使用量。這也讓一些年輕但是不在學校系統中的年輕人可以得到比較多的資源,不會一下子就被用完。

 

五、有人會擔心有些學生就是不想讓學校知道而希望在外求助。這部分雖不無可能,但是必定是相對少數,因為各校輔導中心的專業輔導人員是受嚴格的心理師法與社工師法所限制,除非違法或有自我傷害的疑慮,否則不可洩漏當事人的隱私。此外,即或真有此情形,應該鼓勵學生向校方或主觀當局檢舉,應該積極去除阻礙學生信任輔導中心的原因,或是針對極少數特別的情形另外開案協助,而非完全沒有設限。

 

長期的方式:納入保險範圍

 

其實任何人要「自費」到心理諮商所或醫院接受服務,當然不需要有以上的限制。但是如果是政府所提供的這種免費政策(其實是全納稅人繳的錢),理所應該有一些機制來做適當的分流。畢竟我們所得稅率算相當低(20%以下),屬於資本主義的國家,無法隨意開這種社會主義國家(所得稅率超過50%以上)才能有的支票,那是債留子孫的政策。

 

筆者認為長期來說也不應該都是這樣的方式來運作,而是可以納入學生保險、工作保險或失業保險的範圍,透過政府或學校的規範,讓每個年輕人都可以有機會享受這個服務,但是也要付出一些相對合理的費用(類似健保的自費額)來達成。對於校內的學生,由學校端與社區端的合作,才能幫助學生有更好的心理資源或協助。



[1] 可參考,「15-30歲免費諮商炸裂!衛福部囧了 今年額度1個月消滅「4縣市停止受理」,壹蘋果新聞網 (8/23/2023)。引用網址:https://tw.nextapple.com/life/20230823/C6FAB75F91047F6EBBD4EDD9C3E923DA

[2] 可參考,「1530歲免費心理諮商擴大預算 衛福部:周五對外公布」,聯合新聞網(8/31/2023)。引用網址: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180382390180.html

[3] 可參考,「有人「嘗鮮」申請心理諮商 醫師批濫用」,聯合新聞網(9/4/2023)。引用網址:https://udn.com/news/story/7266/7414281

[4] 可參考,「「年輕族群心理健康支持方案」至112年底加碼補助」,衛福部官網(9/6/2023)。引用網址:https://www.mohw.gov.tw/cp-6560-75825-1.html

( 時事評論教育文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dawweiwang&aid=179845931